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23 03:5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一四卷)  2002/5/1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14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起具因缘偈颂第八首、第九首:

  【等虚空界现神通。悉诣道场诸佛所。莲华座上示众相。一一身包一切剎。一念普现于三世。一切剎海皆成立。佛以方便悉入中。此是毘卢所严净。】

  这两首末后这一首清凉给我们讲。「融于三世」。所以七、八、九这三首偈都显示「融摄无碍」。《华严》讲「无碍」。讲十种。这是《华严经》的体例。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十」不是个数字。讲到无碍。实在讲那是没有数量的。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无碍。把它归纳为十大类。称为「十种无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说无碍只有十种。那我们就搞错了。你就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了。

  清凉大师说「诸教说土」。「但是无常」。或者说是「心变」。这个我们常常读到。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到。土是依报。我们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的国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说法没有说错。像《八大人觉经》上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也没有说错。可是华严宗里面。《华严》的宗旨说得比一般的大乘要讲得透彻、要讲得圆满。所以说到无碍。它就讲了十种。清凉说得好。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个说法通大小乘。这是从现相上讲的。如果说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大乘说。小乘没有这个说法。

  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前面跟诸位说过。讲得再多。归纳起来三桩事情:第一个就是讲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个地方讲的剎土。现在人讲的星球、星系;佛给我们说经。第一桩是说这个事情。第二桩讲到人跟所有一切的动物。人也是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所以叫有情世间。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里面讲生命的起源。第三个就是讲到诸佛菩萨。讲到一切鬼神。现在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跟大家说的。总的归纳起来就是讲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你统统明白。你都搞清楚。一点都不迷惑了。你就叫圣人。你就叫佛。

  印度人叫佛。中国人叫圣人。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是个明白人。就如此而已。你不知道不明白。你是个胡涂人。所以凡夫就是胡涂人。圣人就是明白人。释迦牟尼佛搞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目的在哪里?希望大家都做个明白人。如此而已。你要是反对他。不接受他。排斥他;换句话说。你甘愿做个胡涂人。不就如此而已!圣人的教诲。本质上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说实在话。你也不愿意做个胡涂人。为什么?今天科学家、哲学家在不断研究。还不是希望把这三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吗?

  你们在这里希望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已经搞了几千年。累积非常丰富的经验。你不要。你要从头搞起。这绝对不是学习的态度。譬如说今天科学家在研究造飞机。你去学习。你去学造飞机。你是不是要学一百多年以前。最初发明那个时候。是不是从那里学起?你不。你不会从那里学起。你还是借助过去这么多年大家研究累积的经验。你在这个经验在这个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不是从这里学起吗?你为什么不从最初发明那个时候学起?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明显的觉察到。现在人学东西问题很多。

  这个学问里头有尖端的科技。有高深的哲理。世间所有一切学术无所不包。非常可惜没有人认识。这是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对佛法对经典产生这样严重的误会。谁的罪过?我要不是遇到方东美先生给我做了明确详实的介绍。我也始终认为它是迷信。不值得一顾的。没人给我说!

  我们四众同学只会念经。不懂得经典里的意思。修行完全着重在形式。没有内容。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于还天天在增长。冷静思惟。我们惭愧到极处。上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下对不起后代。

  你们年轻人发心出家了。我也曾经跟你们讲过。你们出家的动机我不知道。总而言之一句话。胡里胡涂出家的。你真的把佛法搞清楚了。你才出家吗?未必然。佛法是什么。没有搞清楚你就出家了。你不叫胡里胡涂出家?但是这个不要紧。不管你是什么样动机出家。出家之后要认真的学习。这个重要!

  我跟大家稍稍不相同的一点。我是搞清楚搞明白才发心出家的。为什么发心出家?发现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好像大学里头的课程。这个课程好得不得了。就是没有人肯修这个学分。我才来干。如果修学的人多了。

佛教的三规五戒讲经

我未必会出家。我们在世间干人家不愿意干的事情。好事!不要跟人竞争。这个社会上许多事情有很多人争着去做。我也去做。你说有什么意思?别人不肯做的那个好事。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去做。有人争着要去做的。我双手捧着让给他去做。我还在当中帮一把力。希望他早一天能做成功。我们多省事!

  在世间什么样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给诸位说。最有福报并不是有地位。并不是有财富。什么样的人?清闲的人有福。心地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安稳。粗茶淡饭。游山玩水。这个人是世间第一等福报的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们世俗人讲神仙生活。真正是懂得享福。但是一般世俗人不以为然。他不懂得真正的乐趣。

  我早年没有学佛之前。喜欢读历史。《二十五史》里头有「隐逸传」。我最初看的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青史垂名。隐逸这些人叫闲人。对国家、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为什么要给他作传?想不通。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就是刚才讲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像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顾茅庐。他是隐士。他自己种几亩田。每天跟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过这种隐逸的生活。真会享福。

  没有出来为社会为人民做事情。为什么给他作传?以后学了佛我才明白。他是我们社会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范;他不是没有本事跟人争。他有本事;不是没有能力。有能力;就是用身体来教化社会。不要去争。隐士就是教这么两句话。「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这个原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了。也许有很多人反对。这样的社会不是永远没有进步了?跟诸位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平稳缓和地在进步。世人永远是幸福的。现在大家鼓励竞争、斗争。斗得头破血流。得到什么?这一生细细想来。人家过隐逸的生活有道理。对!

  从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是哪些人?都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的人。这里面有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长。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们从另一个方向去发展。从事于社会教育。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名词。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教化众生。现在的名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们想想对不对?

  这个行业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物质生活很简单。衣服能够穿得暖。三餐饭能够吃得饱。睡得很甜。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这才叫真正会享受。尤其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绝对不是一般世俗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俗人他们能够了解的。

  这十种无碍。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出。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华严》的宗旨。「无碍」。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所有一切障碍都破除了。你看看华严家他怎么说法?第一种「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理」。我们一般讲道理。这是一个很深很深的道理。一切事的发生。它一定有个理。没有理。哪来的事?现在哲学里面的名词是把发生事相的原理称之为「本体」。从大的来说。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个现相。虚空是个现相。时间也是个现相。我们讲十方。十方是讲空间。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也都是现相。

  时空里面许许多多这些星系。星系现在我们知道。发现这些星系它都有规则。像星球绕着一个小星系。这个星系里头有一个大的星。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个大的星它有引力。吸引住周边这些比它小的星球。围绕着它旋转。像太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星系。这个星系又绕着一个更大的星系去旋转。这样一个套一个。它很有规则。它一点都不乱。这什么道理?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是不是真的?纵然不是真的。他也能说得出一番道理来。至少从小星系围着大星系这个是能够解释的;但是更广、更深、更大的。就没有法子解释。

  所以科学许许多多的定律。那就是佛教讲的教义。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整体的称之为本体。在佛法里面。整体的称为性、理。本性、真理;称理是对事讲的。称性是对相讲的。所以我们把事相立一边。事相对面的是体性。或者说是理性。理体都是一个意思。世间有许多人认为理跟事是有碍的。不知道理跟事是无碍的。为什么无碍?「全同真性」。哪里有碍!真性是无碍的。理事是真性的现相。

  所以「剎相宛然」。剎相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系。我们今天肉眼能看到的不多。我们晚上看空中的星星。闪闪的星星。空中的星星有多少?这个科学家确实计算过。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大概六千颗。在望远镜里面看的那就多了。望远镜的倍数愈大。你就看得愈多。能看到几十亿。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颗星星。这是什么?这是剎。就是经上讲的剎相。宛然是什么?清清楚楚。你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障碍。

  真性没有现相。理体没有现相。所以佛经里面常常用「空」这个字来代表它。你看看《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念得最多。许许多多同学都能背诵。《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此地讲的相。剎相;空就是此地讲的真性。它是一不是二。它没有妨碍。相从哪里来的?相是真性变现出来的。事是理变现出来的。事跟理没有碍。相跟性没有碍。无碍。

  在我们人。以我们人来讲。我们人的身是相。这里面理就是性。性跟相有没有碍?没有碍。谁在里头发生障碍?「识」发生了障碍。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有障碍。譬如诸位说宇宙之间。小而身心。大而世界。障碍都是产生在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一真;一真是没有障碍。你就得大自在。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你就全部得到。你享受到了。

  为什么不会享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享受不到。你的享受完全是错误的。你的享受是什么?酸甜苦辣咸。那个享受是痛苦。真正觉悟了。酸甜苦辣咸统统没有了。那个享受是一味平等。这是正受。佛教里面讲的「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换一个名词来讲。还是佛教名词。叫「离苦得乐」。什么是苦?酸甜苦辣咸是苦。平等一味是乐。

  这个乐的意思。一般普通人也不懂。一般普通听到离苦得乐。他都想歪了。他根本不懂得乐的意义。他想的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相对的。不是真乐;真乐是苦乐两边都没有。才是真乐。相对的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到你乐事衰了。乐事败了。乐事消灭了。你就感到苦了。所以叫坏苦。那个真的乐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那是真的。所以这种乐是真实智慧、是大德大能。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自性里头、从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乐。

  儒家也懂得。这个乐怎么样才能够、现在人讲开发。我们要怎样开发这个真乐?《论语》里头头一句话就讲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说就是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头环境刺激。那是真乐。那个才叫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那个乐是从自性里面真乐开发出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乐。那个乐是快乐。容易懂。意思很浅。好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这下来了很快乐。好朋友过几天走了。快乐就没有了。所以这一种乐是外面境界。我们讲缘聚则乐。善缘!缘散。乐就没有了。你看弘一大师作的「送别」这一首歌。那是好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看心里头多难过。乐没有了。

  不是读书乐。读经更乐!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许许多多人读书、读经。他读得很苦。他不乐。读得不想读了。那是什么原因?古人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好。「囫囵吞枣」。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那个念书就念得很辛苦。没有乐

佛教净土讲经交流会

趣了。如果你要是细细的去咀嚼。嚼出里头的味道出来。欲罢不能。真正味道念出来了。日常生活当中。把经教里头的这些道理又能够落实到生活上。那真叫快乐无比!

  现在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了。为什么?没有耐心。没有内行人指导他。这是外缘。自己没有耐心。所以永远得不到法味。世味。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那个味跟法味不能比。尝到法味的人。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自自然然就放弃了。还要人劝?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不学。不认真的学。真的东西你得不到。无障碍。这一种自在解脱的境界。你怎么能获得?

  下面他举出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底下经文里头的:「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你看这个多美好。这是底下一品所讲的华藏世界。什么人住的?毘卢遮那佛住的。毘卢遮那佛的依报环境。你看看他好在哪里?好在「法界无差别」。这是因。「庄严悉清净」。这是果。后面还有一句。这是一首偈子。你看小注里头有。小注也是清凉大师注的。就是《华严经》第十卷。诸位要知道第十经就是第十卷。有这么一首偈。末后说「安住于虚空」。这四句偈。在此地引用到的。庄严是事。法界是理。无差别是无碍。它取这个意思。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无差别」。我们今天处处都有妨碍。理跟理妨碍。事跟事妨碍。理跟事妨碍。事跟理妨碍。所以说处处成障。六根接触的地方。哪有没有障碍?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差别。差别就是分别执着。什么时候我们把分别执着放下了。障碍就没有了。凡事。世出世间碰到障碍了。你去找。把因找到了。什么原因?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这是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但话不是这个说法。理是一个。他老人家给我讲的。

  我们初学。初学是凡夫。对世出世间法都想求。那个求的心很切。向老师请教。老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我们听到很安慰。有求必应。但是他后面又说:当你求的时候。你求不得。不是有求必应吗?有求必应。为什么你有求他不应?大师告诉我:你有求不应。是因为你自己这边有障碍。佛那边没有障碍。障碍总在自己这一边。你要细心去找。你把你的障碍找出来。把障碍消除。感就应了。你有求就应了。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

  他教给我这个方法。我在这一生应用非常灵光。我感激老师!我这一生当中。它真的给我解决了许许多多障碍的问题。一句话。我们一生受用无穷。当你把这个障碍的原因找到之后。你就晓得怎样做最妥善的处理。

  古德常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一个人把做人能做好了。这个人就成佛了。换句话说。凡夫不会做人。佛是很会、很圆满的做人。做到究竟圆满了。你说。佛要不要学?做一个最圆满的人。一丝毫缺陷都没有的人。这就是佛。佛不是神。佛不是仙。佛是一个处事待人接物究竟圆满而没有一点欠缺的人。佛不在了。我们到哪里学?经典在。经典上所记载的就是佛的心、佛的行、佛的言语、佛的境界。我们从这里面学习就能得到。

  要记住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的。有差别就不平等。要想到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没有一样不是平等的。我们明白了。他不比我矮。我也不比他高。平等里面尊重别人。平等里面称赞别人。平等里面自己谦虚、自己卑下。为什么这样做?佛经里面的术语。「法尔如是」。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自然之道。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佛尊敬别人。不要说对人佛尊敬。对畜生。你们在经典上也许看到。有人送供养。吃的东西;送供养。恭恭敬敬的供养佛。佛把吃的东西分成两分。一分自己受用。一分喂狗。这是教你佛跟狗是平等的。你对佛是什么样的恭敬心。你对畜生也应该像对佛那样的恭敬心。这是教育!宇宙之间。人与人要互相尊敬。要互相敬爱。要互相照顾。要互相帮助。畜生遇到灾难。你帮助牠。牠懂得。牠通人情。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早晨到公园散步。看到一群鸽子。里面有一只鸽子走路时好像脚有问题。一跛一跛的很痛苦。我们仔细一看。牠的脚不知道被什么人用绳子绑了很多。我们对鸽子招手。牠就过来了。我们把牠解开。通人情!解开之后。牠飞走了。到第二天。这只鸽子又带了一只鸽子来。走到我们面前。牠自动走过来。我们一看牠带来的鸽子那个腿上也是被人绑的绳子。我们明白了。牠知道我们会帮助牠。走到我们面前求帮助。牠不会说话。我们一看就明白了。赶紧把它解开。通人情!

  你看到真生欢喜心。你对牠好。你肯帮助牠。牠有困难。牠来找你帮助。畜生通人情。植物通人情。你细心去观察。我们彼此要和睦相处。要平等对待。要互助合作。这个世间是美好的。这个世间就是华藏!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这十种无碍的第二句:

  「成坏无碍」。这个意思是讲。「谓成即坏。坏即成」。这个意思不好懂。什么叫做「成即坏。坏即成」?我们必须先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你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成坏都是缘。缘聚就成。缘散了就坏了;成中就有坏。坏中就有成。成坏就无碍了。

  我们这个地方的同学。现在我们道场净宗学院的工程还没有做完。旧的房舍整修的工程完了。新的还有一栋房子要拆。另外一栋房子要迁移。把空地让出来。我们要建一个活动中心。建十个教室。这个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了。

  我们的摄影棚这是新建的。你们看到了;六十一号的小楼。你们也看到了。你们现在看到摄影棚的房子盖好了。成了;六十一号盖好。也成了。没有盖好之前。你看看钢筋水泥砖头。那一些建筑材料不是堆在旁边?堆在旁边那一堆材料。那个材料是成。把材料排起来搞成一个房子。那个材料坏了。它不叫建筑材料了。现在叫房子。从房子这边看。房子是成了。那些建筑材料坏了。

  我说这个话你懂不懂?恐怕还有一部分人。还是听不懂。你要细细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为什么?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盖这个房子。土地、所有一切建筑材料、人工。缘!缘要具足不缺乏。缘具足这个房子就成形了。像个房子。有遮蔽风雨居住的作用了。原来这一大堆建筑材料堆在旁边。堆成一堆。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它没有遮蔽风雨、没有居住的作用。统统都在一起。你说哪个成?哪个坏?那就是我刚才讲了。把材料统统架起来变成个房子。材料不见了。材料坏了。不见了叫坏了。房子见到了。房子成了。哪一天房子旧了不要了。再把它拆掉的时候。房子坏了。建筑材料成了。

  世出世间一切法。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成跟坏是同时的。成跟坏是相即的。不相分离。你明白

为什么汉传佛教讲经法师少

这个事实真相吗?要明了。为什么?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才会放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断不掉!明了是智慧。智慧能转烦恼。烦恼转成智慧了。你要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智慧就变成烦恼了。了解事实真相。烦恼变成智慧了。变成智慧才得正受。你才有正常的享受。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正常的享受。你不明了。你一切享受。一生的享受不正常。道理在此地。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这个课程对我们这一生有多么重要。欧阳竟无大师所讲的。「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所必需」。他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非常可惜在他那个时代。他那个时代民国十二年那个时候讲的。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大众传播工具。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用的这个题目。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我曾经去访问过。他的学生王恩洋先生。把他的讲演做成了笔记印出来。数量不多。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这个本子。薄薄的。两个讲演印在一起。那年我把这个小本子带到台湾。在台湾翻印过一次。好像以后又印过一次。印过两次。数量也不大。大概一次是两、三千册的样子。他说得很好。很有道理。

  佛法确确实实是人生必读。人生必需要学习的。学了马上就管用。非常可惜。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天天追求。我不是常说。追求财富、追求聪明智慧、追求健康长寿。全都在佛经里头。你要果然把佛经念通了。不管是哪一部经。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部经上你要是搞通了。你这三种希求统统得到。这是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经典里面讲。你所希求的那个「应」的道理、理论、方法都在其中。你依照这个理论、道理、方法。你去求。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这个世间最难求的是成佛。这最难求了。最难求的都能求得到。世间的升官发财。这叫鸡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轻而易举。你要懂得这个理。懂得方法。这个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这些诸大菩萨、祖师大德。都展现榜样给我们看。这么好的东西。不过在从前是很难得到的。以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部经书不容易。现代容易。科学技术发达了。印刷的质量愈来愈进步。价钱愈来愈低廉。在清末民初。这一部《大藏经》谈何容易。一个人家庭说是拥有一套《大藏经》。没有这个道理。再富贵的人家也不可能。在中国。那时候只有大的丛林寺院。皇帝才送一套《大藏经》。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安徽省。这一个省好像才有两套《大藏经》。两套当中有一套残缺不齐。我们常讲这个一套半。这一个省!

  我学佛的时候。经书就非常缺乏。我们想看一本书。只有到寺庙藏经楼借它的藏经;又不能借出来。在那里头抄。在藏经楼抄。古时候读书人。他想读的这些书都是自己抄。没有的卖。你就晓得书本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难得。从前人珍惜。古圣先贤留下来这些文字都是宝贝。无价之宝。现在科技发达。印刷传播非常便利。反而不珍惜了。反而不如古人。古时候代代都有传人。现在传人失掉了。不重视这个东西。为什么?太容易得到。太平常了。从这个地方来看。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我早年学佛。二十六岁学佛。那个时候经书很缺乏。我抄过不少本。知道这个东西艰苦。

  抗战期间在学校念书。国文课念的这些古文没有书。抄!老师手上难得有一本。在那个时候。如果是用蜡纸油印印给学生。那就了不起了。一般老师不会这么做的。为什么?那也需要钱。老师哪有那么多钱?所以老师把古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抄来读。你以为书本这么容易得到!现代人真是生活在天堂。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惜!哪里晓得古人读书的艰难。我们现在图书馆里头藏书。是我几十年收集的。收集来干什么?供养你们大家的。

  《四库》、三藏。藏跟库的意思是一样。藏、库都有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像保险柜一样。这两把钥匙你拿到。这个宝藏你可以受用。你能得到。两把钥匙要拿不到。这个仓库门是锁的。你得不到受用。这两把钥匙是什么?第一把是文言文。我曾经劝过你们。一定要用一年的时间去背五十篇古文。可以请杨老师在《古文观止》里面去选。或者是在台湾往年出版的《古今文选》。在那里面选古文。选五十篇。要能背诵。要能够讲解。那这把钥匙你拿到了。你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这是从前李老师教我们的。你能够读一百篇古文。能背能讲。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你们同学曾经看到过。我收藏的这些书里头。有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过去我大概将近有十册。搬家都搬不见了。现在还有两、三册。你们看看小学生的作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不懂;不要说写了。他看不懂。小学生怎么能写得出这个文章?读!给你讲。他熟读五十篇。熟读一百篇。他就能写。

  第二把钥匙是什么?那个比这个难了。诚敬的功夫。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这一把钥匙比前面难。真诚恭敬。实实在在讲就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讲的「孝亲尊师」。这是一把钥匙。你能够契入境界。你没有这把钥匙。你学的是文字、是表面。表面那一层你没有问题。你要想契入境界。这个功夫。你有问题。两把钥匙。你在家是真正的孝子。在学。你是好学生。好弟子、好学生的标准。古人所著的《弟子规》你们都念过。懂了没有?做到没有?真正懂得里面的意思。了解它的精神义趣。完全落实了。这是第二把钥匙。世出世法。这两把钥匙是相同的。

  这两把钥

2019 山西省佛教讲经

匙拿不到。我收集这么多的典籍放在此地。你们只有看看望望而已。得不到受用。你说可惜不可惜?只要用一年的功夫。这两把钥匙你就拿到了。你要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无可奈何了!

  这一次学院下个月初要举办。目的是为了要祈求世界和平。我们要办一个佛学讲座。办一个佛七。期限七十天。十个七。学院里面办佛学讲座。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办佛七。打佛七。十个七。这七十天大家好好的用功。在这七十天当中。因为我们自己的教室还没有盖好。我们上课都是在新教堂。大家在一起上课。将来新的教室盖好之后。我们就分开来上课。就不在一起上课了。分开来上课。专修专弘。

  这一次也是我们第一次的尝试。作为一个试验。大家共同在一起学习。所以科目很多。担任教学的法师、居士有十几位。希望明年开始。我们就分班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共同科目。古文是共同科目。英文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将来在德行德育。德育里面包括戒律。我们要把《沙弥律仪》也放在德育的课程里头。共同科目。

  这一次我看到你们教学课程里面没有《沙弥律仪》。哪一位菩萨来发心?如果不学《沙弥律仪》。这是戒律里头所说的。不是佛弟子。我们要多想想。我们现在发给诸位的本子是有批注的。如果没有批注这个本子很薄。分量不多。只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那是出家德行的根本。

  儒家德行的根本。我们取《弟子规》就够了。道家的。我们取《太上感应篇》。和佛法里面的《沙弥律仪》。这三种东西诸位果然能够落实。你就是现代社会的圣贤。没有这样的修养。没有这样的德行。怎么能够做天人师?怎么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这个合起来一共是五门东西。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部经论。这个科目是一定要学。

  我们今天住在澳洲。所以要学英文。要学华文。华文是国文。要学道德。道德我就讲这三样:《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这是净宗学会的道风。诸位在这里面将来专精一门经论。那是学风。这个道场有它的道风。有它的学风。不但是社会大众对你另眼相看。实实在在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每一天接受供养。饮食起居。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我们的供养来自全世界。他为什么供养你?我们凭什么能够接受?有没有去想想。接受别人的供养。我们以什么回报?出家修道。要以德行回报。我的德行天天在增长。你接受供养是应当的;德行不能够与日俱增。我们接受这个供养。惭愧!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接受这个供养。古大德有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欺骗人。我们有没有想过?

  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学院在此地成立。总希望大家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没有空过。我们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祖承传。对得起这一切护法。忘恩负义。后来会有果报。果报都在三途。信不信由你。我在这里把话都讲清楚。

  说到「成坏无碍」。这个意思很深。要很细心去观察。在所有一切法里面你都能看到。大至世界。小而微尘。你都能观察得到。譬如我们常常用这个毛巾。从这毛巾的相。成。毛巾「成」。什么是坏?线「坏」了。它里头是一条一条线织的。纤维织的。线不见了。变成毛巾了。如果我们把线头拉开。整个再拉开。拉成一条线;线成了。毛巾坏了。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无论是哪一法。你要了解它的真相。你不要被这个幻相欺骗了。这是智慧。哪一法都不例外。你仔细去观察。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引用了一首偈。「一一剎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这一首偈好像也是在第十卷里头。《华严经》第十卷里面。如果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般若心经》上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现在不是世界灾难很多?灾难再多。你不受了。为什么不受?成坏无碍。

  许许多多众生为什么还受这个灾难?他成坏有碍。他觉得受苦受难。你要到无碍的话。苦难就没有了。度一切苦厄。你知道「成」跟「坏」是一不是二。成坏到无碍的话。实在讲。成无所谓成。坏无所谓坏。真正懂得成是缘聚。坏是缘散。缘没有成坏。缘没有成坏。再给你讲事没有成坏。物没有成坏。理没有成坏。确实是无障碍的境界。非常可惜。你没有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果然透彻了解事实真相了。恍然大悟。《法华经》上里头佛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常住)」。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你要真正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佛法里面讲的「无生法忍」

浙江省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

;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无生。佛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给你讲老实话。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不生。当然不灭。这一切法好像我们看了都有生。树从树苗慢慢长成树。开花结果;人、动物有生老病死。他怎么不生?我们看不出来。佛菩萨看出来了。明白人看出来了。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

  我们现在想象里头。生跟不生是二不是一。我们错在这里。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这个事情你要是参究通了。你很开心。为什么?你知道你不死了。你看一般人。连动物都贪生怕死。为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没有生死。生死是一不是二。再跟你说真话。「觅生死了不可得」。你才知道。佛讲不生不灭的真正的意义。你才懂得佛讲这句话。这是给你讲真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这个道理、现象。前面我们用过很长的时间跟诸位说过。在「世主妙严品」里头、「现相品」都曾经讲过。现在我们讲的是第四品。是给你介绍大宇宙。下面第三:

  「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大师引经说。「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广跟狭对立的。怎么会无碍?或者说广不碍狭。狭肯定碍广。怎么会无碍?这个地方所说的「相」。相狭小。普周广大。不坏相而普周。怕的是我们很难体会。大师再引经说明。这个经是第八卷里面的一首偈。没有讲完全。只讲了两句。「体相如本无差别」。为什么会无碍?无差别!把因说出来了。下面这个相说「无等无量悉周遍」。经文的意思。我们到第八卷读到这个经文时。再跟诸位细说。

  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离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没有定慧。所以戒定慧称为三学。戒定慧称为三宝。戒是僧宝。定是法宝。慧是佛宝。大家只晓得佛法僧是三宝。你就不知道戒定慧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是僧宝;平等是定。是法宝;觉是慧。是佛宝。所以你从《无量寿经》经题上看。三学、三藏、三宝具足。你才知道这个经的内容。这个经的价值。

  佛法称经。现在称为课程。这个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的价值。你对它不认识。你学习的兴趣、愿望就不高;你对它了解得愈透彻。修学的意趣就愈高愈浓。世出世法没有例外。人与人之相交亦复如是。了解得愈透彻感情就愈深;了解不够透彻。了解得很浅。当然生疏。所以古人常讲朋友是老的好。交情旧的好。他有道理在。为什么?往来的时间长久。了解够透彻。

  「不坏相而普周」。《华严》里面我们处处都看到。毛孔我们没有损坏它。微尘我们没有损坏它。没有把微尘想办法把它变大。没有!不坏相。一毛孔、一微尘周遍法界。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没有法子想象的。换句话说。你跟人说。人家也没有办法接受。

  从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不要认为我们起心动念微不足道。错了。你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善念。周遍法界;这个念头是个恶念也周遍法界。形相。这个躯壳形相没有丝毫破坏。它起的作用。我们今天讲它所产生的影响。不要讲言语造作。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不周遍法界的。你才晓得你的影响的力是多么广。是多么的深。这一句讲的是这个意思。就像一个池塘里面水一样。非常平静。我们投一个小石子。很小的石子投下去。它就起了波纹。波纹逐渐逐渐扩大。扩大到整个池子。这个现象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做儿童的时候。也常常喜欢看到池塘。小石头丢下去。看它的水纹在波动。

  广狭无碍。我们起心动念。人不知道。鬼神知道。佛菩萨知道。古人所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什么知道?这个波能达到很远。波的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象。现在我们知道波动。这是近代科学里面很新的学说。西方有科学家说这个世间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波动的现象。他这个说得很有道理。相当聪明。他这个说的跟佛经上说的一样。佛经可以说不承认有物质存在。物质是什么?物质确实是波动的现象。相宗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全是波动的现象。

  所以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们去想想看。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人的体质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很细微的一点点。你要是得到了。养生之道大有帮助。你要相好。要心好。你要身体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样样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89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一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91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