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23 03: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五卷)  200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5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赞请。第三首偈: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中所有剎。悉能诣彼而明现。】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是赞叹普贤菩萨亲近诸佛如来。我们知道菩萨一举一动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给我们做模范。教导我们的。从这首偈里面。我们就想到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开示。佛教导弟子。学佛首先要「亲近明师」。要接受明师的教诫。普贤在此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法要想希望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技能。最重要的

首届佛教讲经说法

就是要亲近好老师。佛法里面称为善知识。在《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华严境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怎样才能契入?没有别的。就是亲近善知识;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条路。所以佛在「净业三福」里面教导我们。学佛的根本、学佛的基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必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亲怎么会尊师?

  古时候培养一个人。让这个人品德、学问、能力能够顺利的养成。将来能为社会、能为众生服务。怎么培养法?父母跟老师要密切的合作。才能够培养出来。才能够教出来。我们知道有些话。纵然是父母对儿女也说不出。得第三者来说。第三者是谁?是老师。譬如做父母的。父母没有办法叫儿女孝顺。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女儿。你要孝顺我」。你的儿女提出来。「我为什么要孝顺你」。不好讲。所以教孝是老师的事情。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老师要给学生说出孝养的大道理。要说出孝养的方式。可是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学生。「学生。你是我的学生。你应当要尊重我。你应当要听我的教导」。这个

广东佛教讲经交流会

话也说不出口。那怎么办?这个话要父母教。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这两面才把一个人教出来。所以家长跟老师是密切配合的。家长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家长。彼此互相尊重给子弟看。自己做出一个模范给子弟看。这样教他。

  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为什么没有秩序?教育没有了。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七十年前。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学。那时候是私塾。没有学校。私塾。我们住在农村。这个私塾设在我们亲戚的一个祠堂里面。宛氏宗祠。一个老师。大概是清末的一个秀才。教二十几个学生。年龄、程度都参差不齐。有程度相当不错的。十五、六岁的。我们很小六、七岁。启蒙。上学这一天。我的父亲带我去。到祠堂那边去上学了。这是很隆重的大事。带了礼物供养老师。进到学校。学校在祠堂。祠堂也有一个大殿。那是祭祖用的。这时候后面的屏风全部都拉起来了。看不到后面的祖宗牌位。就像一个大厅一样。大厅有供桌。很高很长的供桌。供桌上面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一个很大的牌位。进到殿堂里面。老师站在旁边。当然事先父亲跟老师都接洽好了。这一天要送我上学。先向孔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那是从前对皇帝的最敬礼。虽然这个事情差不多是民国二十几年的事情。我印象很深。我父亲在前面。我在他后面跟着拜。三跪九叩首。拜了孔老夫子之后。请老师上座。再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亲在前面我在后头。家长带着儿女拜老师。

  我们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个方法就是教尊师重道。你想想看。我们做学生的对老师还敢不恭敬吗?父亲对老师这么恭敬。我敢不恭敬?

  拜完老师之后。再献上礼物。我们佛法讲的供养。跟佛经上讲的菩萨见佛差不多。都是先行礼。行最敬礼。你看菩萨见佛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赞佛、供养。礼貌是这样的!这样子礼行完之后。供品供养了。家长嘱咐子弟要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的教诲。这个用意很深很深。这是教育!可是这种教学。我接受的时间很短。两年之后。大概我八、九岁的时候。私塾就停办了。农村里头有短期学校。这样的礼节就没有了。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逐渐逐渐淡薄了。没有像从前那么隆重。

  古圣先贤所制定的教学仪式、方法。不是随便制定的。这是真实智慧。确确实实是经过千斟万酌。想到最好的、最圆满的方法。让一个人从小。我们佛法讲阿赖耶识里面种善根。这个善根影响他一生。在教育上根基好。往后学习就不难。学习圣贤之道不会走样子。不会变质。所以有很多人感叹现前这个社会永无止尽的动乱。看不到这个动乱有止息的时候、有回头的时候。看不出来。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真的。我这个年龄还接受过几个月的私塾教学。亲眼看到这个入学的仪式。比我小一、两岁的就没有。就看不到了。这个仪式就没有了。根从这个地方就断掉了。

  有识之士是想提倡、想恢复。哪一个?从前我住在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中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有八个学生。有六个老师。六位老师已经三位都不在了。现在还有三位。早晨在这里给你们讲儒学的徐老师。还有一位周家麟老师跟我。我们三个人还在;另外一位就是李老师不在了。徐宽成老师不在了。还有一个讲《普贤行愿品》的刘老师也不在了。

  徐老师看见过。八个学生入学。入学这一天。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因为我们是佛教。先拜佛。不是拜孔老夫子。先拜佛。拜佛完了之后。家长恭请老师上座。李老师代表家长。家长都不会。李老师在前面。后面八个学生。李老师带着这些学生。那时我们是老师的学生。但是现在是老师。统统上座。接受老师带着学生恭恭敬敬的也是顶礼三拜。诸位想想看。家长对老师这样隆重的付托。老师要不认真教学生。你怎么对得起家长!如果家长对老师没有一点恭敬心。老师何必要教这个学生。为什么?学生有轻慢心。根本就不尊重你。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讲得好。求学求道成就的高下。完全在学者。学者就是学生。他对于老师、对于学业道业的尊重心有多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话讲得好!从前做家长的人懂得。代代相传。他从小上学。他的父亲也就是这样子带他的。他知道!他做了父亲。他就知道怎样教儿女。怎样去拜老师。实际上说。老师是不是一定要家长这么大礼节来拜?不是的。老师跟家长是在演戏。给谁看?给学生看。给自己儿女跟他那么多同学看的。

  因为每个同学进学都不是同一天。私塾不是同一天;不像现在学校。现在学校有规定哪一天开学。学生一起来;私塾不是。私塾是没有期限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进学。进学的时候。家长带着儿女来拜老师。老的同学都在旁边观礼。观礼什么?接受教育。你上学的时候。你的父亲带着你行这个仪式。后来的同学。你看他的父母带着他来上学也是这个仪式。尊师是为重道。你对于学对于道不重视。你怎么能有成就?绝对不是说老师要端起架子。「我是老师。你们一定要对我这么恭敬」。这个人不足以为人师。所以要知道这个里头很深的意思。佛法里面讲密义。

  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什么?那是参学。是在老师这个地方毕业。毕业出去参学。什么条件才毕业?开了智慧才毕业。如果智慧不开。你就不能离开老师。从前儒跟佛里面都差不多。有些人跟老师十年、二十年。常事!一点都不希奇;还有跟老师跟一辈子的。一直到老师不在了。他才离开。这样的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智慧不开。不能离开老师;另外一种是自己虽然智慧开了。报老师的恩。不离开老师。帮助老师做助教。学长。这些学弟们、小学弟们有许多疑惑。一个是自己问不不出来。第二个是怕老师。不敢在老师面前讲话。学长、老的这些同学可以教他。可以为他解答问题。帮助老师教导。不离开老师。佛门里面很多。儒家古代办书院。书院里面老学生。学业、德行已经成就了。不离开书院。帮助老师当助教的。他还是学生身分的。也大有人在。

  现在我们想起从

佛教的三皈五戒讲经

前这种教学的方式。我们无限的向往。也无限的感慨。这个方式实行将近两千年;如果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怎么可能推行两千年!到民国大概二十四、五年才完全消失。没有了。二十七年中日抗战就爆发;现在没有了。也没有人讲。我读到这个经文。我很感慨。我还知道这么一点点。所以我虽然早年失学。我懂得尊师重道。我懂得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亲近好老师。向他们求教。我是这样学成的。一面工作一面学习。遇到佛法。大幸!实实在在不容易。这是真实的教诲。大圣大贤真实教诲。在佛法里面!儒。现在讲学的很少很少了。我们很担心将来会失传。所以徐老师在这边讲「儒学」。江逸子老师在此地讲《论语》。欢迎同学们来听。

  儒跟佛可以相辅相成。能帮助我们入佛。佛能帮助一个人成就大儒。他们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佛教是大乘法。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大乘一定要以小乘为基础。没有小乘怎么能入大乘?但是在中国可以说晚唐之后。中国人就不学小乘了。小乘在盛唐的时候。唐朝中叶以前有成实宗、有俱舍宗。十个宗派里头这两个宗派是小乘。但是唐朝晚年之后小乘就没有了。

  中国人为什么不学小乘就可以学大乘?儒、道代替了。从这个地方才知道儒重要!你要不学儒。你必须得学小乘法。佛在经上讲的话。我们应当要记住。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学的?在中国可以说你先学儒学。或者是先学道学。然后再学大乘。这个可以。儒学、道学代替了小乘。这个行。现在佛法衰落。衰落的原因在哪里?基础没有了。从前学佛的人。他先学儒、学道;现在学佛的人儒跟道都不学。小乘也不学。一下就走大乘之门。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完全学一点形式。实质上完全学不到。

  所以我们早年追随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儒跟佛并重。一起教。因为我们都是在家居士。哪有时间天天来上学。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星期佛学一堂课。儒学一堂课。我们在一个星期当中。可以把工作分配好。抽出两个晚上来上课。儒跟佛同时并重。从这个地方扎根。又何况李老师教初学的时候。选了不少部小乘经教我们。讲小乘经几乎都是引用儒家、道家的典籍来解释。所以我们跟李老师学习。儒、道、佛几乎都融合了。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能够帮助我们拓开心量。包容不同的学派。包容不同的宗教。真正开智慧。拓开心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读这首颂。亲近善知识。永远不离开善知识。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

  自己没有成佛。等觉菩萨了。等觉没有成佛;既没有成佛。你就不能离开老师。普贤菩萨在这里是示现的等觉菩萨。你看看。『遍往十方亲近佛』。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自己要成了佛。要不要再亲近善知识?还要。老实说普贤菩萨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他不作佛。他作菩萨。这在佛门里面讲是倒驾慈航。这是真正慈悲到极处。可以成佛不成佛。留级。留在菩萨的地位上。干什么?帮助佛教化众生。担任佛的助教。我们今天在华严会上看到了。普贤菩萨是毘卢遮那佛的助教。实际上普贤菩萨早就成佛。这个「普贤」。你看古大德批注里面讲「道后普贤」。成道之后退居菩萨位。

  所以普贤菩萨有三种:一种是「道前普贤」。我们现在如果学普贤菩萨是道前普贤。「当位普贤」。当位他是等觉;换句话说。等觉以前都叫道前普贤。当位是正式的普贤菩萨的位子是等觉。成佛之后叫「道后普贤」。你听到道后普贤就晓得这是佛示现的。佛示现的是帮助道前普贤菩萨。帮助这些小学弟。希望他们快速的成就。由此可知。亲近善知识永远没有间断的时候。我们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要给初学的看。要给新学看。这是教学。现身说法。我们讲身教。经文当中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普贤广大功德海』。这句不就是明显的显示出来。普贤菩萨已经成佛成就了;否则的话。哪有广大功德海?这就是讲他退居菩萨位。退居在等觉位。

  「遍往十方亲近佛」。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参访。佛家参访的条件是开悟。我们平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这个条件。你就可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参学学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时候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在这个以前跟老师一门深入。只学一个法门。从一个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时候成就戒定慧三学。慧里面成就根本智。《般若经》上跟我们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在老师这个地方要成就根本智。成就无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根本智现前了。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具足这样的能力了。老师一定会劝你出去参学。寻师访友。就是「遍往十方亲近佛」。哪里都可以去。什么样的知识都可以亲近。成就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诸位晓得。「无所不知」是你要去接触。你不接触。你的后得智怎么会现前?

  所以「入法界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你看善财。善财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这一门当中大彻大悟之后。文殊菩萨就教他出去参学。这就是《华严经》上有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用意?五十三参就是后得智。无所不知。示现给我们看。广学多闻。智慧没有开不可以。智慧没有开。你要搞广学多闻。你永远不会开悟。把你的悟门堵塞了。你广学多闻。你学的是知识。不是智能。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果。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佛法所求的是真实智慧。我们

佛教讲经的词语

要懂这个道理。要成就真实智慧。所以一定要根本智现前。然后才能广学多闻。根本智是把烦恼断尽。根本智破无明烦恼。你的智慧才能够现前。然后你到外面参学。一接触统统明了。学东西学的快得不得了。

  『一切尘中所有剎』。剎是佛剎。佛教学的地方。我们今天讲教区。他所教学的区域就叫做佛剎。佛教化众生的区域多大?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这个教区大得很。你们千万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不在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在我们这个教室。在隔壁、在那个教室。阿罗汉证得的果位都不生不灭了。佛哪有生灭?佛是示现。到我们这个教室来。好像我们看到了。佛生了;下课了。到别的教室。佛灭了。我们看的生灭是这个现象。他的教区太大了。十法界。哪里是凡夫想象的境界!又何况前面所说的一毛孔、一微尘。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里面都现无量无边的佛剎。你看一切尘中所有剎、一切毛端所有剎、一切毛孔所有剎。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得。你不知道华严境界。

  『悉能诣彼而明现』。「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在那里现身。亲近诸佛如来。普贤菩萨在那里现身。《华严》才真正跟我们讲清楚。世界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迭。普贤菩萨有能力。统统都能够在一切剎土里面现身。亲近佛。向佛学习。这个后得智能才叫圆满!我们不

不是佛教徒可以讲经吗

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尊师重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四首: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于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偈是「赞常定」。这个真话说出来了。前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入定、出定。定有出有入就不是常定。这一首偈是很有必要。显示出普贤菩萨入定出定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而实际上他是在常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真实功夫。真实的受用。定有出有入不是常定。那不是真正的功夫。也不是真实的受用。我们要懂得学习。

  『佛子』。这个佛子就是大众。参加大会的这些菩萨众。这些大众称普贤菩萨为佛子。真正的佛弟子。百分之百的向佛学习。也学到百分之百的佛法。跟佛没有两样。称他作佛子。《华严经》上说普贤是佛的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是排行老二。普贤菩萨是大哥。继承佛位的。继承大法的。是取这个意思。『我曹』。这个「我曹」就是我们。现在人讲我们。现在人讲我们、我们大众、我们大家是这个意思。常常见到你。因为与会的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都是法身大士。哪有不清楚。哪有不明了的。普贤菩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些菩萨也入;他要不入。他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他们的境界是平等的。彼此互相赞叹表演给我们看。教导我们。我们大家常常看到你。『诸如来所悉亲近』。这是接前面一首。十方三世。乃至一切毛孔所有剎、一切微尘所有剎。你统统都现身。统统都去参访。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们大家都看到了。

  这首偈最重要的是第三句。『住于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我们要学就是学这两句。这两句是真实的佛法。真实的受用。一定要住于三昧。唯有三昧才是实境。实是真实。境是境界。诸佛如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你能住到这个境界里面。你就成佛了。你就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现在这一首偈子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正受」。受是受用、是享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说。六道众生一切享受都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享受。佛为我们归纳为五大类。六道凡夫的享受不出这五大类。每一个众生。生生世世一切时一切处。你的受用都不出这五大类。这五大类中。身有两类:有苦、有乐。心也有两类:有忧、有喜。这身、心就四类了。另外一类是什么?身现在没有苦乐的感触。心里也没有忧喜的感触。这时候叫舍。舍很好!中庸。没有苦乐、没有忧喜。舍。实在讲就是三昧。为什么不叫三昧?因为你舍的时间很短暂。一转眼你的苦乐忧喜又现前了。如果永远停止在舍这种受里头。那就叫三昧。

  所以六道凡夫这个三昧是很短暂的。他不能住。他不能常住;常住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住于三昧」就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叫三昧。从什么地方学习?从哪里去锻炼?这真用功。这是修定。所以《华严经》上讲修大定、修法界三昧、法界大定。首楞严大定。这是性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修小定。那个定有出有入。大定没有出入。怎么个修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待人接物应酬之中。学着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顺境、善缘。佛家讲境、讲缘。讲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顺境是很好的物质环境。你的物质生活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这叫顺境。善缘。缘是人事环境。善缘。你所接触的都是你很欢喜的人。这叫善缘。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喜受。没有乐受;不是没有喜乐。喜乐是决定不执着。换句话说。对这个喜乐决定没有贪恋。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生贪恋的念头。要起了贪恋。你就堕落在五种受里头的喜乐的受。你是六道凡夫。你就不是菩萨。如果在逆境。逆境就是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生活过得很苦。样样都不如意。在逆境里头。恶缘。你所遇到的这些人都是冤家对头。都是你不喜欢的、讨厌的这些人物。在这个环境里面。你不生瞋恚心。你的心依旧保持得很平静。不生瞋恚;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起瞋恚心、不动瞋恚的念头。这是正受。如果有一点点讨厌的心理。我看不惯。我不喜欢。你是凡夫。你是十足的凡夫、道地道地的凡夫。为什么?你的享受是苦乐忧喜舍。凡圣在日常生活当中。受用差别就在此地。觉悟的人、佛菩萨恒顺众生。什么都好。逆境、恶缘不讨厌不拒绝。并不是这个环境不好。我赶快找个好地方。我离开此地。起这么个念头。坏了。你堕落在苦乐忧喜舍里头。正受失掉了。

  这些菩萨们在此地赞叹普贤菩萨「住于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这一句讲时间。「一切国土微尘劫」。不是恒河沙数劫。由此可知。普贤菩萨真的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住三昧就是住定慧。不住烦恼。诸位要晓得。中国古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国人讲七情。佛法里面讲五受: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跟中国七情是一个意思。一个说法。你的心住在七情五受里面。这是六道凡夫。人如是。欲界天也如是。色界天也如是。无色界天也如是。无色界天住在舍受里头。不是正受。唯有大圣人他住在正受。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什么?教化众生。他要做种种示现。有时候他也示现苦乐忧喜。我们要知道那是示现、是表演。不是真的。表演给观众看的。目的是什么?令观众觉悟。没有一样不是教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乃至于诸佛菩萨现不现身是教育。现身是教我们。不现身也是教我们。真正是所谓的「大用无方」。活活泼泼。没有丝毫的限制。没有丝毫的障碍。

  现身。现什么样的身?在什么时候现身?在什么处所现身?决定不是佛菩萨有意。我们今天说到哪里出席。出席我们也现身。我们是有作意的。什么时间、什么场所。我要出席。今天那个地方是什么样一种聚会。我要穿什么样的服装。要怎么去打扮。要在那里说些什么话。你事先有作意。诸佛菩萨在一切诸佛剎土、六道或者九法界现身。都没有作意。没有作意何以能现身?这就妙了。妙在哪里?妙在随着众生之感。佛菩萨自然而应。感应现身的。不像我们。我们在世间来投胎是业力现身。一点都不自由不自在。佛菩萨得大自在。他是属于感应。众生有感。自自然然就有应。一丝毫作意都没有。我们凡夫有意思。要作意有意思;诸佛菩萨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的时候与性德相应、与性体相应、与根本智相应。诸位一定要懂得。与根本智相应。自自然然起后得智。不是要作意才起后得智。作意就错了。作意就是凡夫;决定没有作意。

  所以我们说这些佛菩萨示现。或者祖师大德。我们常常称赞他「称性而谈」。称性就是没有作意。完全属于感应。众生之感。经上说得很多。不只说一次。多次的重复。为什么?这是佛陀教学的慈悲。加深学生的印象。你说一遍。印象浅。说两遍、说三遍加深他的印象。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就觉悟了。上上根人。中根人。跟诸位说。总得要百遍千遍才一下醒过来。下根人要千遍万遍。真的所谓是千叮咛万嘱咐。他才能回头。不容易!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大慈大悲。什么叫一片慈悲。我们常常看到这些字样。以为这都是赞颂、称赞的。不晓得里头真正的含义。世间好老师教学。说实在的话。教你几遍你还不会。就不教你了。嫌麻烦。佛不嫌麻烦。佛可以一再的重复。真正是难得。

  感应也非常复杂、非常微细。佛在讲经说法。为了方便听众。把很复杂的感应归纳为四大类。「显感显应」。显是非常明显。明显感。众生很明显的感。佛菩萨很明显的应。这是一类。第二类「显感冥应」。佛有没有应?有。虽有应。有时候你自己还没有觉察出来。我们讲的是冥冥当中保佑你。暗中保佑你。真的是保佑你。你自己还没有觉察到。不是没有应。真的是有应。第三种是「冥感显应」。我们自己那个感。甚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譬如我自己学佛。或者是学哪一个法门。条件具足;条件具足自己并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他来现身给你说法教你。你一听果然就开悟了。这是显应。我没有求他就来了。实际上你内心里头的感动他知道。第四种「冥感冥应」。我自己感。但是我自己不知道。佛菩萨来应。应的是冥应。暗中来应。应的时候真的是应。不明显。不晓得。你的功夫要是深。你也能会觉察得到。譬如烦恼轻了。好像智慧增长了。冥感冥应。没有人来教你。你能够觉察得到。我烦恼一年一年减轻。智慧一年一年增长。境界一年一年殊胜。虽没有明显的感应。暗中有感应。佛给我们讲有这四种。

  由此可知。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哪有没有感应的道理!这个感应。跟诸位说。剎那剎那不断。不间断的。但是最多的。可以说要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冥感冥应。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时时刻刻在照顾我们在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那还得了。早就毁灭掉了。众生纵然造极重的罪业。这个世界还能存在。什么力量?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诸佛菩萨威神力量在加持。虽然在加持。我们并没有感触。什么人有感触?心地清净、心思细密的人有感受。他晓得。心浮气躁。妄念纷飞。他怎么会感觉得到?他感觉不到!

  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恩德有多大。我们「上报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恩」。第二个就是「佛菩萨的恩」。实在讲佛菩萨的恩超过父母恩不晓得超过多少倍;下面就是「国家的恩」跟「众生的恩」。三个恩加起来。都比不上佛的恩德。谁知道?知恩才知道报恩。你不知道恩。怎么教他报恩?怎么跟他谈报恩?《般若经》里面。什么时候你知恩?二地菩萨。二地菩萨地位高。知道佛的恩德。也就是我刚才所讲的。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冥冥当中保佑九法界一切众生。剎那剎那之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你就是不信佛、毁谤佛、排斥佛。甚至于要消灭佛。佛菩萨还是保佑你。决不因为你的忤逆。「这个人不管他。不要去理他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真的不一样。因为佛菩萨不被境界转。凡夫为什么做不到。凡夫随着境界转。你欢喜我。我也欢喜你。你讨厌我。我也讨厌你。这是凡夫的心。

  凡夫永远不能够懂得佛的意思。永远不能够懂得菩萨的心境。你要想真正能体会得几分。那得好好认真去读《华严》。也许你在这个经典里面能够体会到几分。真正体会到。读还不行。你要能信能解能行。你真正体会到多少。那是你行门的功夫。你有一分的行证。你能体会到一分;你有十分行证。你能体会到十分;没有行证的功夫。体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最重要要学的。就是真正要在生活里面、在日常工作、待人接物。在这里头学定。学戒、学定。戒就是守法、守规矩。穿衣有穿衣的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规矩。办事有办事的程序。那就是规矩。待人接物、尊卑长幼不能不懂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儒家讲的守礼、守规。佛家讲持戒是一个意思。因戒得定。能守规矩了。这第一步做好了。然后再修定。

  修定是什么意思?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定。一片真诚。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诚心。什么是真诚心?清净心是真诚心。不为外境所染。什么叫染?顺境你起贪心。你被贪污染了。要知道真心。真诚心、清净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没有七情五欲。五欲是什么?五欲就是七情的最后一个字「欲」。你看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爱是你喜欢。恶是你讨厌。最后一个是欲。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叫五种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财色名食睡」可不可以要?可以。怎么接受五欲?随缘而不攀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绝对不是有。我贪爱它。我怎么样控制、占有它。没有。我要想什么方法获得它。那就错了。随缘就好。随缘好在哪里?你才能「住于三昧实境中」。你要不随缘。你就住在七情五欲中。你就住在佛法里面讲的六道凡夫五种受中。你住在那里面。差别很大。住在七情五欲。住在五种受里面。这是凡夫。

  我们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超凡入圣。怎样才能超凡入圣?我不住「凡夫住」。我要住「圣人住」。圣人住三昧。咱们得找个住处!这里好。普贤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住于三昧实境中」。这是真正的住处。「一切国土微尘劫」。长时间。不是短时间。永恒的。永恒住于三昧。住于实境;实境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在前面讲过。如果你果然住于三昧实境中。我前面曾经说过。香港就是华藏世界。香港就是一真法界。九龙就是极乐世界。我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能够入《华严》少分。你听到我这个说法。你会点头。你能够肯定。

  佛法修行最难的。你没有办法降伏你的七情五欲。《金刚般若经》。你看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的什么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不就是这两个问题吗?「降伏其心」是什么心?七情五欲的心。这是讲得最粗显的心。在佛法里面讲。那个心是妄想分别执着心。《华严经》上说的。如果我们对于妄想分别执着概念很模糊。你就想到儒家讲的「七情五欲」。这个讲得很粗、很浅显。我们是初学人。从这里下手是最初方便。

  我们能在日常生活里头、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不生七情五欲。心里头不起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可以受用。但是你一定要懂得。像六祖问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这样才行。这样虽表现七情五欲。心不住七情五欲。这是圆顿大乘。解脱菩萨!这不是小乘法。就是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他怎么样?跟七情五欲可以和光同尘。可以完全跟你们一样。心里头丝毫不染着。心里面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真正的修行人。真实功夫。他才能普度众生。如果他把七情五欲舍掉。根本不接触。那好了。他就不能度众生。他不会到这个世界来了。所谓倒驾慈航。他不来了。他怕染着。染而不染。着而不着。高!那是真高!这是我们要学的。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去练。要练功。这真正叫修行。这个修行。就是从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新加坡纳丹总统也跟我讲过。真的。不是假的。重实质。不重形式。你才能广度众生。这首偈很重要很重要!我们再看下面第五首: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诣十方诸国土。众生大海咸济度。法界微尘无不入。】

  这一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这是赞叹普贤菩萨度化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真做到了。大师批注里头讲。「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这个实实在在讲法身菩萨能。我们决定做不到。前面两句好懂。「佛子」的意思跟前一首一样。称赞普贤菩萨『能以普遍身』。每个众生面前都有普贤菩萨现身。

  所以我们在佛门里头曾经听说。佛菩萨的数量比众生多。不知道多多少倍。这个话是真的。《华严经》可以作证明。实在讲真正是我们凡夫业障习气太深重。实实在在是四面八方还要加上上下。十方都是诸佛菩萨围绕。我们自己不知道。中国谚语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头上有神明。脚下也有神明。周边也有神明。这个神明是诸佛菩萨。无量劫来永远围绕在我们的周边。我们不觉!

  他帮不帮助我们?他从来没有间断的帮助我们。这就是我前面讲的「冥感冥应」。学佛以后这才明白、这才觉悟。在读经的时候。听说有这么回事。怎样证实?我要如何证明无量无边诸佛菩萨围绕在我身边。我要怎样把它证明证实;然后这个感应道交。我不但有冥感。我还要有显感。诸佛对我有冥应。还得要有显应。明显感应。为什么?这是决定可能的。诸佛菩萨帮助我。希望我早一天成就。我现在接受了。我现在发愤努力。改过自新。我也希望早一天成就。跟诸佛那个愿力完全相应。应当学。现在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85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七十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90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