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三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三卷) 200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3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六句: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
这一句比较长一点。前面还是应该要加上「其诸菩萨。一一各得」。每一句诸位都要记住。前面要加这八个字。意思就非常的明显了。数量都是讲到『世界海微尘』。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得很多。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到数量之多。佛总是讲「恒河沙数」。常常见到的。在《华严经》上。「恒河沙数」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而看到的都是「世界海微尘数」。这比「恒河沙数」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从这个地方来看。《华严》跟一般大乘经确实不相同。
后面四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是「得佛果法」。跟前面五句不一样。前面五句是「得菩萨法门」。这个地方是「得如来果法」。就是如来的三业。身语意三业。
这一句我们看经文上讲『普照法界』。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不能够含糊笼统轻易看过。那就错了。正因为这一句显示出如来果地上不思议的功德。『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下面『海云』都是形容。实际上这是讲的是「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提示我们。这是「照藏身之实智」。大师提示得好!否则的话。我们在经文上很不容易看到它这个意思。
「一切如来」。不是指一尊佛。是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尊佛都没有漏掉。显示出如来藏身。这个藏身也就是法身。「功德藏智光明」。功德藏智光明就是说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一句讲的是实智。实智也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佛常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说「无知」就是讲的根本智、实智;说「无所不知」是讲的后得智、是讲的权智。
底下一句就说到了。智也有体有用。体就是实智。这不是修得的。这是自性本来具足。所以世尊常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讲如来智慧。就是这句所说的。所以它是平等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为什么九法界里面这么多众生迷失了。现在这个智慧不能现前。德能相好都失掉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为我们说出来。九法界众生跟一切如来差别在哪里?九法界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
九法界里面。可以说妄想分别执着有轻重的不同。愈往上面去。妄想分别执着愈轻。愈往下面去就愈严重。妄想分别执着严重到极处就是地狱。我们常讲的阿鼻地狱;妄想分别执着很轻。那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一般也称之为权教菩萨。妄想分别执着轻。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来生后世的光景。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学佛修行。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总得要清楚要明白。明白的是道理、是事实真相。要通达明白。修的是什么?无非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而已。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千言万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了四十九年。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这么一桩事情。何以劳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用这么长的时间。天天苦口婆心的在宣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实在是我们凡夫(这是讲的九法界凡夫)。业障习气深重。他不觉悟。所以劳累诸佛菩萨。
为什么不觉悟?概括的说一句。所谓业障深重。这句话里头意思非常非常的深广。业障习气太重。唤不醒。即使善根深厚之人。佛为他讲经说法。看样子好像是醒过来了。他有一点悟处了。可是离开佛陀。转眼之间又迷了。那种觉悟。实在讲就如同石火电光。电光是闪电。黑暗当中剎那之间。闪一闪光明。虽不能够说有多大的好处。但是不能说没有好处。那一剎那的闪光。实在讲也非常可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闪过。总算是过去善根深厚。有机会遇到佛法。或是见到佛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佛说法的音声。有所体悟。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个体会能够保持?我想这是许许多多同修都非常关心的。因为我们现在就是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是佛家讲的开悟了。为什么不能保持?我们从古大德修行经验当中来观察。为什么人家修行能成就?古大德有许许多多是佛菩萨再来的。是来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从许许多多这些修行证果的人。我们综合经验当中所体会得的。他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他亲近善知识。不离开善知识。这是他能保持的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他能够远离恶缘。就这两个方法。他成功了。即使有很深重的烦恼习气也不怕。这两个方法是很有效果的对治方法。我们要能够记住。要能体会到。
亲近善知识那是缘分。古人跟现在人比。难!正因为难。所以难能可贵。亲近善知识并不一定要在善知识的身边。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往往在善知识身边的。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追随他的这些在家出家的大众。有几个成就的?成就的人不多。不成就的人多。自古至今。我们看到这些祖师大德们。刚才讲了。多半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你看跟在他身边的那些人多。成就的人不多。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在中国佛教里头。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各宗各派的祖师。大概是六祖惠能大师知名度应当排在第一。他的一生当中。你们大家想想。追随他的、亲近他的人数。总是要以万计;可是真正成就的。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四十三个人而已。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亲近善知识不是一天到晚跟在他的身边。那是怎么样亲近法?记住他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叫真正亲近。不能够依教奉行的。天天在身边。一样天天生烦恼。习气不能断。哪里会有成就!
在中国古代。孟夫子私淑孔夫子。什么叫私淑?私是私人、私心。我自己私下尊重孔老夫子。认孔老夫子为我的老师、为我的榜样。孔老夫子我并没有见到。孟夫子那个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没有见到。但是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著作在。留下来一些著作。他每天读诵。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请教孔夫子的学生
我劝导我们修净土的同学。我们的老师是谁?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我的老师。我要亲近他。我一步都不离开他。他在哪里?他在《大乘无量寿经》里。诸位要知道。经就是佛。佛就是经。我每天读诵是亲近他。我每天求解是亲近他。我每天依教奉行是亲近他。我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是真正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我要学得很像!
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在中国国内、在台湾有一部分人反对。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相信。我能理解。我依教奉行。我得利益。反对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愚痴、迷惑、无知之人;另外一种是别有用意。真正心智正常的人。哪里会反对!欢喜赞叹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反对!
我曾经讲过。如果我们能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道理。里面所说的教训。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肯定上上品往生;如果百分之百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那你就肯定是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我也做不到。我能够做到百分之八十。那也不错了。上下品往生。我讲九品的标准是用这个来讲的。从这个往下降。降到下下品。诸位要知道。下下品往生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二十。行!你还有下下品往生的资格。你真能往生。这叫真正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
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什么?烦恼、习气、境界的诱惑。这是很大很大的阻力。许许多多人学佛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就是这个障碍他没有办法放下。这个事我也常讲。我讲十六个字。这里面有十二桩事情;这十二桩事情。你只要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就错过了。这十二桩事情:第一个自私。第二个自利。「自私、自利」这四个字两桩事情;接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总共这十六字里头十二桩事情。要统统放下。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亲近善知识又没有障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认知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你不认识。你不知道。起心动念你都落在世俗知见之中。你都落在三途六道之中。你怎么能出离?
所以真正学佛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闻利养」。不可以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对的境界。这个不能不放下。学佛学了很久的、多年的。我们常常接触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对于自己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斤斤计较。不能够随缘。他还是被境界所转。不能得清净心。没有智慧。他的智慧没有现前。
我们举个例子。供养父母。供养佛菩萨。供养老师。我们尽心尽力。这是性德的流露;但是这供品不可以刻意去寻求。刻意寻求就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随缘。随分随力。随分随力。我已经做得很
为什么?各个人的智慧福德因缘不相同。不能拿别人的标准做我的标准。我的标准也不是别人的标准。这个如法。这样学佛。你才得大自在。你每天生活才法喜充满。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要智慧。这就是真实的功德。
功是讲我们的功夫。真正下了功夫;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所以种瓜得瓜。种瓜是功。你用了功夫。得瓜就是得到果报。「功德」两个字。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譬如我们一般在讲席里头常常举的例子。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解脱是德。我们晓得怎么修法。怎么样成就。这所谓是「功不唐捐」。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要定。不能受外头境界的影响。更不能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一生当中。在生活里头。对人对事对物。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经上讲的「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就得定了。定。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不是的;是在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不受外境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真正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的智慧开了。你有智慧。当然世出世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你这个地方来。统统都解开了。都圆满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藏」。
这个「藏」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清凉大师批注里头注得很简单。他只有一句话。「得照藏身之实智」。实智才显出来。用什么显的?三昧显的。
我们今天没智慧。为什么?心是浮动的。禁不起境界诱惑。有些同修们从外地来到香港。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虚云老和尚说:「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们在香港这些百货公司、商场里面转转。动不动心?看这个东西很不错。想买;看那个东西也还不错。看不完。你买不尽!你身上带的钱全部都买光。都花光了。这个我们叫什么?观光。你在那里一观。口袋里全都光了。观光!如果是有定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的人。他到那边去观。他有收获。他的收获不是带来一大堆心爱的东西;带一大堆心爱的东西。那叫烦恼。带了一大堆的烦恼!我的话你要仔细去想想。
修行人到商场百货公司去参观。他得定。他开智慧。他的定慧增长。慧是什么?他看到这些商场百货公司。这些产品日新月异。这是智慧;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了解。他不是不知道。他不胡涂。样样清楚。他看了之后。就是看的当时。看了之后。如如不动。没有起一个念头。我想要这个。我爱那个。没有。没有动一个念头。这是禅定。所以真正修行人接触这个环境。他是定慧等学。定慧并进。都在提升。都在增长。他不一样。一个是很容易受外头境界诱惑。一个是决定不被外境诱惑。真智慧。这都是讲的实智。
这种修行的方法是自行化他。自己把自己戒定慧三学、纯净的善心善行做出来。显现出来给你的同参道友。你周边的同参道友。给他们看。帮助他们。提醒他们。修行要像这个样子。这就是宗门里面常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走到百货公司、商场里面去参观。那是「百花丛中过」;没有起一个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是「片叶不沾身」。这是真正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完全显露出来了。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普照法界」!我们会不会?我们学了佛法。会不会用?
学了。最可贵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华严境界。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显示出自在随缘。人过这样的生活。我住在香港。跟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跟住在华藏世界有什么差别?跟诸位说。没有差别。然后可以说香港就是华藏。香港就是极乐。看你是用的什么心。你用的是「清净平等觉」。香港跟华藏、极乐就是等同。平等平等。没有两样。如果用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告诉你。香港是香港。极乐是极乐;香港不是极乐。极乐不是香港;香港不是华藏。华藏不是香港。这里头的义趣要懂。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觉悟的人。他高明高在哪里?他心转境界。他能把香港转变成极乐。把香港转变成华藏。这是觉悟的人。不觉的。跟诸位说。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九法界。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三途六道。我再告诉你真实话。真实话里头没有三途。也没有六道。也没有九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样说起来。初学的同学听了之后。心里慌了。会产生恐怖。所以佛祖说法一定要当机;换句话说。面对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根性。法一定要应机。所以要契机。契机契理这是正法。契机不契理。契理不契机。都不是正法。为什么?众生不得利益。
佛菩萨说法真实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利益有三大类:对下根的人。帮助他「断恶修善」。他得利益。断恶修善不堕恶道;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破迷开悟」。他的境界可以向上提升;上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义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能作主;自己能作主。就不会被命运控制。不会被「数」拘束。要不要看风水?不需要。心转境界。还看什么风水!看风水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得益」第七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
这一句经文也很长。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是「得藏身力用之权智」。前面的第一句是「得照藏身之实智」。这句是讲「权智」。「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智慧;换句话说。是真实智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
经文前面大家总要记住。前头有八个字。「其诸菩萨。一一各得」。华藏海会、华藏世界这里面的菩萨。十方
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真正的因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积功累德」。所产生的威力不可思议。近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听说过。我听很多人说过。也听我的老师常说。我们净宗印光大师他有这个能力。让一切大众亲近他的时候。见到他的威仪。行住坐卧这些形相。听到他说话的音声。都能够深受感动。这是我的老师常常告诉我的。
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无过于章嘉大师。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六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大概是六十二岁。好像是六十二、三岁;给我的体会。让我真正看到佛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从章嘉大师身上看到的。他的行住坐卧都像在定中。那么样的安详。那么样的稳重。显示出大智大德大能。让我们衷心的向往仰慕。希望向他学习。这是讲「摄受之力」。这是真正的善知识。
今天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各个都能够『得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这是从普贤菩萨出定;换句话说。普贤菩萨入定就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的威德。他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都从普贤菩萨出定这个时候见到了。
下面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是举例而说。为什么?权智无量无边。古人常说的「大用无方」。这是讲权德权智。善巧方便。无论对什么人、对
菩萨在这个地方为我们略举四段:第一个「诸力」。这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一般我们赞叹佛。称佛为万德万能。这个德能就是讲的诸力。
佛常常为菩萨们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为十大类。这十大类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前面说过。虽然我们不必重复。今天道场有一些新学的同修。我们也要照顾到。譬如佛这十种不思议的能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能力。什么叫「是处」?简单的说。就是因果报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叫是处;种善因要得恶报。造恶业会得善果。这是非处。肯定没有这个道理。
我特别把这一句提出来。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一句?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们看不到过去。我们也看不到未来。我们的眼光很短浅。只看到现在。只看了这么一段。往往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我们会发现某个人真正是好人。为什么他遭受的是苦报。有些人看到确实是坏人。不是好人。他得的是富贵长寿。得的是好的果报。于是我们对于圣贤的教诲就起了怀疑。圣贤人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在实际状况当中所看到的好像并不是如是。是不是佛菩萨看错了?讲错了?这个疑问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很多人怀疑。不只是现在!
所以佛讲这十种特殊能力、不思议能力。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什么用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什么?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切众生。要知道他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既有过去。当然还有未来。这叫三世。「因果通三世」。谁知道这个道理?佛知道。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佛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世享受富贵。他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还享受富贵。那是什么原因?他这一生享受的富贵。不是这一生的业。是过去世多生多劫修积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报。种善因是前生。这一生他得的善果;这一生所造的恶业。那个恶报是在来生、在后世。不是在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没有影响?有。影响是一定的。他这一生如果不造恶业。他的福报比他现前所享受的要增长很多倍。譬如。如果他造作善业。不造恶业。他的寿命可以活到到一百岁、一百多岁。因为他造作恶业。他的寿命缩短。只能活到七十、八十。我们凡夫哪里知道?有些人的寿命确实是很长的寿命。寿命有八十、九十的。他在四十、五十就死了。为什么?他的福报享尽了。造恶业叫折福。折损了他的福报。但是他的福报太多。虽然折损了。他还有余福。并没有折损尽;要是折损尽了。那他就死了。道理在此地。这才是事实真相。
造作善业的人没有得到好的果报。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多。这一生造善业行善。已经把过去的恶业补偿了不少;但是过去那个业造得太重。虽然补偿。还是要受恶报。受恶报是消业障。业障消尽。在中国俗语常说「灾消福来」。他消尽了。福报就现前。如果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是很严重。这一生当中。他能够积极的忏悔。断恶修善。他消业障的力量非常强大。到六十、七十岁之后。慢慢他的环境好了。福报就现前了。有!我们常讲某人一生很苦。受很多罪。老来有福报。道理就在此地。行善积德的人。到死都是非常困苦的。他的福报在来生。因果通三世。我们学佛对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
然后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于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们明白他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什么?这是以凡夫来论。颜回得的果报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圣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决定不能以普通凡俗来看颜回。颜回是什么?颜回是佛菩萨再来。为我们众生示现的。就像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但是我们要懂得他度化的对象。当机是当时、当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现。那面对的当机者就是我们。他不是在今天示现。他是古时候示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他的当机者。留下来这些事迹。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属于影响的;他能够影响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文字文章记载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从这里面学习的就很多了。所以关键是要善学。就是你会学。你会看。你能体会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跟诸位说就是一个因果报应。连佛法都不例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我们在他批注里看到的。《华严》「五周因果」。《法华》「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说这个事情。因果何以不空?这在讲席里面我们也讲得很多。第一个「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这是它不空;第二个「因果循环不空」。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续不空」。三种不空:转变、循环、相续。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不能亏待一个人。决定不能占一个人的便宜。为什么?他有报应。于是深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处事待人接物。他的果报是善的。欢喜布施供养。财布施财用不缺乏。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财要什么?要够用。不要积蓄。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积财伤道」。这句话是真的。为什么?你的钱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钱。你放不下。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财物怕它有波动、怕它有贬值。怕这个财会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严重。道心就没有了。什么是道心?清净心是道心。你的财太多。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财太多了的时候。你迷在财物里头。你没有智慧。所以「积财伤道」。这句话有大道理在!
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范蠡。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社会上是以范蠡为财神。为什么?他懂得生财有大道。现在中国大陆我不晓得。台湾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们就很不懂得。关公与财富好像没什么关系;关公讲义气、讲道义。没有听说关公很会理财。没有听说过。所以现在供奉神明也搞乱掉了。真的叫乱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这是一个国家从灭亡真正到复兴。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几乎没有这种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国。又能从自己手上复兴。范蠡有大功。
国家光复之后。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买卖。这个人前生一定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财富。又健康长寿。我们从三种果德上就能够看到他过去生中的业因。他一定造这三种因。所以他做个小买卖。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大财。他没有想到去扩展他的商业。没有扩展他的生意。他散财布施。把他的财用来救济方方面面这些苦难的人民。做慈善救济工作。财散了之后。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两、三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古人以他为财神。非常有道理。
财如果积。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会人不懂这个道理。有财不肯散。有财的人显得非常吝啬。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穷人。所以穷人肯布施来生得福报。富人有亿万家财。做人很吝啬。来生贫穷。天道有还。不是富贵你生生世世就富贵。也不是贫穷你生生世世会贫穷。看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生财有大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大财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财用绝不为自己。为自己。这造罪业;为众生。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有大的财富。我对于众生的服务面就大。照顾的圆满。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这个心纯善纯净。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很少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大圣大贤知道。苦难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这是苦难真正的根源。由于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怎样拯救一切众生?教学!在中国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们一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里面。你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教师。
义务是什么?他们教学不收学费。不求各人的名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什么要过清苦的生活?因为过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学。他教众生要放下贪瞋痴。那自己要过一个富裕的生活。学生会怀疑。「你教我们不贪。你自己在贪」。怎么能够让学习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让学生对老师真正的尊敬。真正发心向他学习?老师要不做一个好榜样。那怎么行?所以老师虽然福报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他过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们仔细去想想。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讲民主自由开放。观念上不相同。从前是属于专制封建的时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贵的人。怎么样?远远的躲开。不敢接近。这是那时候的社会。释迦牟尼佛示现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一般贫苦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都很愿意跟他接近。如果释迦牟尼佛要过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养。那大概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我们今天讲上层社会的人会跟释迦牟尼佛接触。中下阶级的人都不可能来接触、接近佛。他普度众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过的是贫贱的生活。才能普度!
这种现象。实在讲在今天还有。不过没有从前那么样的分明。我们在新加坡。诸位晓得新加坡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岁。还在为一切苦难的人服务。许哲居士实在讲。她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们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来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头捡来的。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捡来人家丢弃的衣服。她捡来洗洗干净。能够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来。自己动手。为什么过这个生活?她说「我往来的人都是这么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着得很好。他们不敢跟我接近」。你从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过清贫的生活。为了普度众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贫穷人不敢接近。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里面身分地位高的。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对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像他有威德。而实际上。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叹。因为他的地位。许多人不了解。不敢亲近。
我是有这个缘分。当时有一位内蒙古的亲王看到我学佛。为我介绍这样一位好老师。我就跟他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慈悲谦虚。令人亲近之后永远怀念他。很多人不晓得。连忏云法师对他都有误会。以后我跟忏云法师一段时期。跟他讲起章嘉大师。他非常后悔。他也有缘去亲近他。但是因为听说他好像是个政治和尚。因为他是当时政府的资政。所以不愿意亲近他。机会错过了。以后知道后悔莫及。那是我们初学。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师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一种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触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众生也就广了。他把普度众生这个事情交给我。我来替他做。
所以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确实他有意义。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的诸力、他的智慧。差别当中有无差别。方便有多门。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讲到权智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84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