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四卷) 2002/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64
诸位同学。上一节我们讲到: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引用「离世间品」所说。还有最后一条我们没有说到。现在我们接着讲。最后一个是「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畏成正觉故」。这也是把智讲到了极处。佛法修学到最后。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性体。湛然寂灭的性体。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学的中心。我们怎样求智?是什么智?《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清净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讲的智自在。是能证。清净法界是所证。清净法界是理、是体。也是现在一般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智你就不能证。转识成智。你就想那是多么重要。转过来。众生成佛。转不过来那就是六道生死。诸佛如来。他们确确实实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们人人都能够转识成智。人人都能证得圆满的菩提。这是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唯一的愿望。我们今天实在讲非常惭愧。我们辜负如来对我们的愿望。为什么?我们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当作亲人。确实舍不得离开。魔鬼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悭吝、贪婪、恶业、瞋恚、懈怠、懒散、胡涂、迷惑颠倒这是魔。我们跟他挂上勾。离不开他。诸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来教诲。依然回不了头。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们自己还要这样下去。佛法就灭了。如果我们肯拼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
世尊当年在世。世尊身边的诸大菩萨。他们要不要学戒律?不要学。他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叫戒律。为什么?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们现在是迷。就没有智慧。智慧开了。你的一举一动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话。一句一言都是经典。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经典?经典不是别的。原来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德能。换句话说。你要是作意。你想象什么。创造一个什么、发明一个什么。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诸佛如来没有发明。诸大菩萨没有创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
我上个月在香港听同修们告诉我。在西藏高原有人发现一片光盘。就像我们VCD一样。发现这一片光盘。五万年前的遗物。现在没有人能够解读。由此可知。地球上五万年前那个时候科技的进步。大概相当于现在这个时代。喜玛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贝壳。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沧海桑田。海会升高变成大山。大山会堕落到底下变成海底。这个事情科学家早就肯定了。人到这种地步。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自性。这个世界就得从头来起。你要问:谁在那里主宰?给诸位说。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萨。佛菩萨看到这个情形。上帝看到这个情形。走了。不再理会了。什么人主宰的?业力主宰的。所以有人问我。有没有挽救?几乎所有古老的预言。宗教里的经典都肯定的说可以挽救。怎么挽救?人心向善这个劫难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现在世界上这么多人。谁有力量劝一切众生回头。劝一切众生改过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这个劫难。实在说世间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头。这个灾难就能够化解。找不到!现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亿。有七亿人回心向善。灾难才能化解。到哪里去找七亿人?说老实话。我跟你说真话。七个人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两个人在一起都闹意见。都要吵架。这世界还有什么前途?佛法僧团。这是世间社团里最值得尊敬的。什么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说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没有是非、没有争执、没有意见。人人都修六和敬。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欢喜拥护你。佛教的团体。四个人是一个单位。四个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当中非常留意。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实在痛心!我能跟人相处。人不能跟我相处。我能忍让。他不能忍让。我们能相处;他不忍让。我也不忍让。决定不能相处。他不肯吃亏。我也不肯吃亏。不能相处;他不肯吃亏。我肯吃亏。可以相处了。孟夫子说得好「反求诸己」。我们跟人相处有不愉快。不责备人。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过失;
在中国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这些人是他心目当中的典型人物。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他是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学这些人。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没有别的。忍让!一切事过失。他肯定不是别人是自己。自己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把性德里面的障碍完全断除。让性德圆满的显露。我们要知道。我们应当要学习。他用这个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尧把王位让给他了。他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华严经》我常讲。白念了。你听你也是白听了!你还是凡夫。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躲不过三灾八难。辜负了佛祖。辜负了自己这一生当中大好因缘。现在关键在转识成智。怎么转法?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我说出来。你肯不肯做?你要是问「我能不能转得过来?」这个话问错了!你肯不肯转?我们开始学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说要把控制的念头断掉。要把占有的念头断掉。这是烦恼的根。有意控制。有意占有。你转识成智没指望了。你怎么能转得过来?有意控制、有意占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实实在在的话。事实摆在你面前。你连身体都不能控制。自己身体都不能控制。自己身体都不能占有。你的身体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占有吗?你占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制吗?办不到!自己对自己这个身都不能控制、都不能占有。何况身外之物?
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确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一念不起。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诸佛三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错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生活态度就是如此。确确实实一念不生。起心动念都是为利益众生。这叫正念。我们常常在经典、古大德注疏里面看到「正念无念」。无念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念不起。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无念。这个意思要细心听不能误会。他不是无念。为什么?他念念为众生。念念帮助众生觉悟。念念帮助众生证得无上菩提。除此之外。对于个人确实他一念不生。所以对个人讲真的是无念。对一切众生讲他有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
「不思议品」里也说有十种。在《华严》第四十六卷。大意差不多。清凉也把这个名目为我们节录出来。这十个:第一个是法自在。第二个是心自在。第三个是胜解自在。第四个是财自在。第五个是命自在。第六个是如意自在。第七个是智自在。第八个是业自在。第九受生自在。第十愿自在。排列顺序不一样。大致上是相同的。现在我们看末后这一条: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什么叫做『无能摄取』?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说。后面偈颂里讲「无能制伏」。答复里面讲「无能毁坏」。我们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明显。大师说:佛一切作为。天上人间。沙门魔梵。梵是梵天。以及二乘大菩萨等。都不能够制伏。也就是都不能够毁坏。我们想到这一点。就会想起世尊当年在世。魔王波旬也是佛的护法。他怎么是魔?实在讲魔不是别的。私心很重。他也能够帮助别人、照顾别人。但是自己的利益看在第一位。这就是魔。他的福报也非常大。生生世世修福。换句话说。财施、法施、无畏施他都干。因此他的果报也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我们凡夫眼光里面看他。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好像跟佛没有两样。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差别在什么地方?魔为私。佛为公。就这一点差别。就好像古代专制制度。佛是个帝王。天下为公。尧传位给舜。舜传给禹。天下为公。一点私心都没有。传贤、传有道德的人。真正爱护人民的人。真正牺牲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把王位传给这个人。禹以后。禹传给他儿子。是没有错。为什么?儿子贤。确确实实是贤人。非常可惜。禹的儿子启。启又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传错了。从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私。从这个比喻诸位体会到。佛跟魔有一样的智慧、一样的神通、一样的福报。差的就是那一点念头。一个有私心。一个没有私心。大禹当年传给他儿子确实没有私心。没有天下为私的这个念头。非常可惜他的儿子差了一着。没有能够选贤与能。从此之后一代一代都传给自己的子孙。就变成私天下了。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当然魔的福报、神通、智慧跟佛不能比。但是的确是很大。人间天上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凡夫哪有这个能力认识?于是在末法时期。多半都把魔当作佛。
学佛的人非常虔诚。但是不听经、不研究教理。学佛学了很多年。什么叫做佛他都讲不清楚。他都不知道。这哪里叫学佛!不但在家同修搞不清楚。出家的同学真的还有一些学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搞清楚。居然接受在家同修的恭敬供养。自己不知道佛是什么。佛法焉能不衰?焉能不灭?这个事比什么都恐怖。这个事比什么事情都大!《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觉悟。绝对不敢说度众生。我哪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下定决心度自己。我一定要求自己依教奉行。我不敢要求别人。自己认真努力去学习。希望自己真正能有成就。这总可以做得到。不要期望别人。期望别人你会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最重要是期望自己。自己能成就就好了。自己成就了。至于能不能影响别人都不要去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别人他肯做很好。我知道诸佛护念他。龙天善神保佑他;他不做也好。绝对不影响我。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要像佛这句一样。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决定不退转。「无能毁坏」里头最重要的是不退转。勇猛精进。
《六十华严》里面经文不是「诸佛无能摄取」。它翻作「诸佛胜法」。胜是殊胜的胜。意思相同。文字不一样。意思相同。大师依不思议品说「诸佛有十种最胜法」。这个大意我们要晓得。因为经文很长。我们现在念的是第六卷。「不思议品」是本经第四十六卷。我们每天讲四个小时。大概总是两年之后才能讲到。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这十句大意我们也要在此地略说。有助于我们的解行。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日子不要空过。每天总得要有一点进步。你们听我讲经。如何能真正得益?李老师从前教我。不写笔记专心听讲。一个小时当中你能够听个一句、两句你很有受用。你用个小本子就记这一句两句。好好的学习。那个进步就很快。不用多。一天能受持一两句。你要是不退转。三年你就是圣人。你就不是凡夫。如果笔记写得很多。肯定没用处。一定要专心听。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修。请看菩萨念请的第十句: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大师引用本经后面「不思议品」里面。「诸佛有十种最胜法」。我们看看这一段的经文。「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沮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这是第一句。我们应当学习。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十善业道里面的不妄语。说到一定要做到。中国古人讲「人言为信」。中国信这个字。人言。这是取什么?人说话他一定兑现。一定做到。所以称为信。换句话说。你说到做不到。那都不是人讲的话。我们看看诸佛十种最胜法第一条就是这个。「大愿坚固」。大愿简单说就是四弘誓愿。我们有没有这个愿?没有。不要说坚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我讲得很多。是什么意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发愿为他们服务。一定要帮助这些众生各个都成无上道。这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们有没有这个愿?没有。我们念念都想自己名闻利养。哪里会有这一愿?没有为别人服务的这个意愿。佛有。佛这个意愿非常坚固。永不退转。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从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不断烦恼。就没有能力为众生服务。为什么?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那你要有能力。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你要有能力突破不同维次空间的界限。你才能有能力为大众服务。怎样突破?要断烦恼。因为空间维次是烦恼造成的。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造成的。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时空的界限就没有了。这维次就突破了。你才有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也只有你能把烦恼断尽。突破空间维次。你有能力亲近一切诸佛如来。这是什么?这是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关键都在断烦恼。烦恼不断。你的德能不能恢复。你的智慧也不能恢复。断烦恼是恢复自己自性里面的德能。学法门是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证得究竟的大圆满。度众生就没有障碍。就得大自在。所以说来说去。还是烦恼的事情。
大乘经教里佛常说。菩萨唯一善根就是精进。世间法有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根上生的。这三个根是不贪、不瞋、不痴。你能成就世间善法。你能得世间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诸位想想。贪瞋痴有什么好处?愚痴到了极处!贪图人生短
念佛往生是一个希望。这个希望能不能达到是问号。我们对于净宗法门也讲了不少。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绝对不是说念佛就都能往生。那个念字意思很深。你没有懂。所以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你看看念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说明不是过去心、不是未来心。是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佛。那叫念佛。什么叫有佛?有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是什么心?接引无量无边世界一切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同生极乐。我们有没有这个心?阿弥陀佛的愿。《无量寿经》上我们天天读诵的四十八愿。你有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的行。不要说别的。就从《无量寿经》第一品到最后一品这四十八品里面。我们看到了。我们有没有?特别重要的五戒十善。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做到没有?那是阿弥陀佛的行。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是阿弥陀佛的果。我们念佛。现在心里头要有阿弥陀佛的心、愿、行、果。这叫念佛。没错。佛是教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们误会了。以为一心专念就念这四个字。心还是自私自利的心。愿还是贪瞋痴慢的愿。行还是一切作恶的行为。那怎么能往生?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相应。什么时候我们这一句佛号能够念得相应。什么叫相应?声声佛号字字都圆满具足弥陀的心愿行证。这个人叫念佛人。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认真反省。自己就晓得是不是个念佛人。佛心清净。一尘不染。佛的愿坚固。不会受任何境界影响动摇。一切时一切处。我常讲的都是念佛堂。不一定要供一尊佛像。佛的体、相都在自己一念之中。你心里头有。这是真有。心里头没有。像供得再多还是没有。绝对不是多供一点佛像佛就有了。没有这个话。
第二句。「为欲圆满一切功德。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末后这一句话重要。不生懈倦。懈是懈怠。倦是疲倦;精进。就是度懈倦的。这一句教导我们的是「为欲圆满一切功德」。我们有这个念头。不能说没有。但是因为懈怠懒惰。只可以说我们有这个妄想。无法兑现。可惜!为什么不能兑现?还是一句老话。教理不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我说没搞清楚。没搞清楚到什么程度?到苦乐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不晓得。这就难了。所以我过去讲《地藏经》。《地藏经》一开端有一句话我非常重视。「知苦乐法」。那是诸佛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这句话了不起!世间什么人能知苦乐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导我们。在《十善业道经》他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告诉龙王就是告诉我们。「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只要看到这句经文。听到这句话。我立刻就振作起来了。为什么?这句话太稀有!「能离一切世间苦」。不只是我们三界六道。包括无量无边诸佛微尘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九法界众生。哪个不苦?各个都苦。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法了不起。这个法太稀有。太难得!竖起耳朵专心来听。这法是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就这一法。
善法。诸位要知道。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知道。《三字经》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么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后。变成贪瞋痴慢。要知道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找不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自性里统统没有。自性里有的是什么?有的是本善。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弥十戒。说老实话。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诸佛菩萨的。这个要搞清楚。如果是诸佛菩萨他的意思、他制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那不算好汉。性德!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想牵着人的鼻子走。没有!如果想牵着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别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共产党叫解放。我们佛教叫解脱。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间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有很大的差距。佛法里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你解的是什么?你放的是什么?佛家讲得很清楚。解的是什么?烦恼习气;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解掉。放的是什么?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圆满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脱。这是讲的放下。放下之后你要能提起。这是大乘;放下之后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谓自了汉。自己解脱了。绝对不再帮助别人。大乘小乘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后。「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这个了不起。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佩服。我们要学习。
古时候。南宋的时候。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布袋和尚。这位法师他叫什么名字没有人晓得。是哪里人、从哪里来的。都没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缘。背一个大布袋。别人对他布施供养不管是什么东西。他都往布袋里一装。所以那个时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现在我们寺庙里塑的弥勒菩萨。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背个大布袋。有人向他请教佛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两手下垂。别人一看这个样子知道了。这是什么?放下。懂得了。然后再问:放下之后怎么办?他笑咪咪的一句话不说。把那个布袋捡起来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后再提起!这一句经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后面这半句是提起。圆满一切功德。不放下不会圆满。放下就圆满。为什么?不放下的是障碍。古人所讲「性德之贼」。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贼。放下之后。圆满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跟他见面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我学佛亲近第一个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请教。我问他:「我知道佛法的好处。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处。佛法里有没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老人家一句话不说看着我。陪我去的是内蒙古的敏亲王。是清朝末年。那是王爷。他在座。我们就这样差不多坐了半个小时。大师看着我的眼睛。我也看着他。半个小时差不多心完全定下来了。我们的精神统统聚集听他回答。半个小时他才说一个字。他说话非常缓慢。你看到这个老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装。夏天也是这个服装。冬天也是这个服装。半个小时给我说一个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来。很注意听;这就隔差不多五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话的声音很缓慢。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说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了能理解。当然理解的深度不够。能理解。我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过了很久的时候告诉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大概一个半小时。除了向他请安这些客气话之外。我们请法。他教给我的就这几句。我这一生得受用!我离开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么叫做学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学生没有别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我跟章嘉大师以前并没有往来。也不认识。缘真的是很深。一见面就生欢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仪。我一生当中没见过这种人。为什么?他在定中。言语很少。非常简单直接。自从认识他之后。以后就是每一个星期我都去看他。三年如一日。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个星期他都会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看一些佛书。我向他报告。看到有疑问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请教。我学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这么一个基础。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主要学讲经。是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当然学佛之后晓得。宿世因缘、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有幸运遇到真善知识。自己的条件是好学、真干;如果是阳奉阴违。哪里会有成就?但是学生实在讲。不容易找得到。所谓可遇不可求。我们做学生想找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想找一个传人是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缘。不期而遇」。这是真的。
我过去求学、愿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养给大家。给你们做个参考。确实像古人讲的发愤忘食。吃饭睡觉常常忘记掉。并不是有意的。忘了。读经研教聚精会神。落实才有法喜。否则的话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这是最初章嘉大师指导的。他非常重视持戒。我跟他三年。关于戒律的重要。这些话总说过几十遍。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初学对戒律不重视。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是现代人。那个时候有个错误观念。像国家的宪法、地方上许许多多的规约。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合现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弟子制作的这些生活规范。三千年后时间差这么久。他们那是印度。我们现在在中国。时地都不同。「这东西怎么能学?」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在那边搭了一个帐篷。住在火化炉旁边。我在那个帐篷里面住了三天三夜。我请三天假到那里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认真反省。「戒律很重要」这句话印象太深刻了。我就想。为什么这句话他要向我提出那么多次?我在这三天里面省悟过来了。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儒家的礼是世间法。所以三代不同。随着时代、随着地区要加以修订。那是世间法。我悟出来。戒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这个法超越时空。想想。对!五戒、十戒、十善业道。三千年前佛说的;三千年后今天。地方三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现在我们在澳大利亚。你想想这十善业道管不管用?还是管用。佛所说的我这才明了。它是自性里头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制作。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创造。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违背。不能更改。人为的、人想出来的办法可以修改。自性的东西你怎么改法?你一改。违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炉旁边帐篷里住了三天。我明白这个道理了。这以后我就看戒经。我很认真、很用心的来阅读、来学习。因为大师告诉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你能做到一条。你就真的受这一条;谁给你做证明?诸佛如来给你做证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个话说得就不好听。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骗自己。欺骗诸佛如来。你要是认真想想。这个罪过多重?怎么可以欺骗诸佛?所以蕅益大师了不起。给我们做了示范。受了比丘戒之后退戒。给我们做示范。为什么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师一生持沙弥戒、持菩萨戒。菩萨戒是利他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做法?我们要能体会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学生成时法师。《净土十要》是成时编的。《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替他出版的。替他刻版流通的。这个人是蕅益大师的传人。师父是沙弥。自己不敢作沙弥。他自己具名我看过。「出家菩萨优婆塞」。显示出谦德。「沙弥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问我什么身分?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这个。名实相符。出家优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们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称出家优婆塞的还有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自称出家优婆塞。这些人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现在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74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