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二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二卷) 200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2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林神偈颂第八首:
【如来示现大神通。十方国土皆周遍。佛昔修行悉令见。此普香光所入门。】
这是香光普遍主林神他的赞颂。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清凉大师跟我们说。「昔行称周法界。是广大境。神通普令物见。仿而行之。」这是菩萨真实的功德。我们在赞颂里面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学习。『如来示现大神通。十方国土皆周遍』。这两句就是长行里面的广大境。广大的境界。「如来」是讲的性德。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是从理上说的。是从性上说的。性能现。不但能现而且能变。觉悟的人他的变现。我们讲的神通。「如来示现大神通」。是随顺众生之感。我们常讲「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诸位要知道。这个「应」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是有感。「应所知量」。这个性德自自然然就应现。
在凡夫。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唯识所变。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十法界。是不是也是唯识所现?这是当然之理。没有例外的。诸佛菩萨要到六道、十法界来。还是唯识所现。这样说来他跟我们凡夫有什么差别?我们凡夫现前境界是心现识变的。诸佛菩萨到这里来示现也是心现识变的。心现没有差别。完全没有差别;识变有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凡夫迷。佛菩萨觉。诸位要晓得。真如本性没有觉迷。从心想生确实有觉有迷。从心想生是识变。这个境界就好像我们看演戏。舞台上这些表演的演员。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知道自己在演戏;而一般凡夫迷在这里面。不知道是在演戏。就这么回事情。
由此可知。大乘经教里常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两句话的用意很深很深。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两句话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凡夫一天到晚也在起用。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真相。烦恼是迷。菩提是悟。烦恼跟菩提的体是一个。就是自性。迷了的时候。性德起用就变成烦恼;觉悟之后。自性起用就变成菩提。跟诸位说。烦恼的相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该打人、该骂人的时候照干。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但是不一样的是。他自己知道是在表演、是在演戏。所演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声都是令众生觉悟的。不管他演的是正面的或者演的是反派的。都是帮助众生觉悟的。众生要会看、要会听、要善于体会;如果不认识、不会看、不会听。体会不到。你就把佛菩萨当作凡夫一样看待。好像凡夫跟佛菩萨没有差别、没有两样。实际上骨子里头不一样。外表一样。里面不一样。里面是什么?佛菩萨里面是真诚、清净、平等、觉。凡夫里面是虚伪、是染污、是不平、是愚痴、是自私自利。这一点不相同。佛菩萨所表演的你仔细去观察。他跟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绝对是相应的。凡夫没有。我们要会看。你才真正认识人。
在这个世间我们一般讲。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你要有能力观察、有能力辨别。如果你是菩萨。我想你也会跟诸佛如来一样。以真实智慧、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我们讲是最好的方法手段。帮助恶人回头变成好人。帮助不善的人回过头来变成善人。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十法界目的之所在。这个目的是我们说有目的。在他没有。他如果还要有什么目的。他的心就被污染了。他没有。确确实实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地一尘不染。经上所说的「实际理地。不染一尘」。差别在此地。我们要懂得。所以「入法界品」里面。文殊菩萨教善财去参学。教他怎样、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侍奉善知识。末后特别有一句嘱咐。不要见善知识过失。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就这一句话有很具体的说明。再来人。倒驾慈航来度众生的。
他的那些方法我们不知道。我们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大概中国人都知道。不管学佛不学佛的。济公。济公真有其人。《大藏经》上史传里头有他的传记。他的传记还特别长。但是跟小说里头说的不一样。小说那是不负责任的。他吃肉喝酒这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为什么示现这种相?我们要了解他是来帮助人开悟的。那个时代学佛的人。确确实实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严持戒律」。不敢有丝毫违背。这是好事。可是他们不晓得戒律是活活泼泼。如果不懂得戒律真正的意义。戒体、戒相、戒行、戒法。要是搞不明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许许多多的善行。反而被戒律拘束了。你不敢去做了。使许多有机会接触佛法的。把这个机会失掉了。济公在这里示现。把一般人所顾忌的全给打破了。好像他破戒了。他用这个方法度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我们知道原来他这个是手法、手段。不是用这个手段达不到令对方觉悟。令对方省悟过来。达不到这个目的。
宗门里面祖师大德遇到特别缘分的时候。也没有顾忌。禅宗里面公案。南泉斩猫、丹霞烧佛像确实有其事。老和尚濒临开悟的边缘。就是那一点执着放不下。这已经开悟的出家人。就在那个地方观察机缘。知道老和尚堵塞关键在什么地方。于是把大殿上供的佛像。佛像是木雕的。拿下来烧。这是破佛身血。这个罪不得了。他这一烧。就有人去告诉老和尚。老和尚赶快出来。「你们在干什么?」他讲:「我们在烧舍利。那个佛像火化一定有舍利。我烧舍利。」木头佛像哪来的舍利?「喔。没有舍利。那再搬几尊来烧。」老和尚在这一句话当中开悟了。烧一尊佛像。对方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非常手段。对我们这些人。他把佛像烧光了。我们也不开悟。那个罪过可就大了。宗门许多大德用非常手段。看起来是恶行。他的目的达到了。叫对方看到听到。开悟了、明白了。把他堵塞悟门的地方拔掉了。所以许许多多非常手段是对某一个人特殊用的。他不是对一般人讲的。那个烧佛像有没有罪?没有罪。不但没有罪。大功德!可是要不是令一个人真正明心见性。那你烧佛像等于破佛身血。阿鼻地狱的罪业。
这些例子世尊在经里面说得很多。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得更多。我们要懂得。济公有没有破戒?决定没有破戒。决定称得上严持戒律。戒律清净。他那个种种示现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深解义趣。在民国初年中国镇江江天寺出了一个法师。跟济公长老的行持差不多。那个时候人们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在台湾乐观法师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他的事迹。乐观法师跟他在一起住过三、四个月。对于他的传奇知道得很多。煮云法师也给他写了一个传记。煮云法师没有见过他的人。所以写的有出入。乐观法师写的很可靠。那是传奇人物。也是像济公一样邋邋遢遢的不守清规。没有任何约束。看到他好像也不持戒律。他也不守规矩。他是真正的圣者。确确实实在教化众生。他不是用讲经说法。不是正规的。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常常跟大家在一起游玩开示的。说说笑笑里面总有几句真言。令人警悟。像这个都是我们一般人讲示现神通。帮助人觉悟。
但是这个地方所讲的不是这种特别行持的。是一般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出家人。像在中国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永明延寿大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许多人都知道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的化身。应化来的。菩萨示现居士身分、在家人身分的很多。《大藏经》所收的《居士传》。不少人是佛菩萨再来的。他们所示现的是正行。不是像济公那样。那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我们此地所讲的「如来示现大神通」是正行。「十方国土皆周遍」。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他这个样子。模仿他、效法他。这里面示现最圆满的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绝对不是这一次在印度示现才八相成道的。八相成道是演戏。他在《梵网经》里面说了实话。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应化是第八千次。他老人家常来。来了八千次。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什么样子?凡夫修行成无上道。
我们如果在一生当中想成就无上菩提。你就学他那个样子就行。他是什么样子?从前章嘉大师教我、跟我说的「看得破、放得下」。释迦牟尼佛示现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了。确确实实示现从一个凡夫觉悟之后修行。示现成道。智慧现前。烦恼习气断干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真正让我们在他身上、在他行持上。看出真诚、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再细细观察历代祖师大德许多许多都是佛菩萨示现来的、阿罗汉示现来的。细细去观察。他们示现在某一个时代。一定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错误。修学上的错误。把他纠正过来。他也不说。让你看。让你细心去体会。豁然觉悟了。这才真正有受用。要是常常给你讲。你开不了悟。为什么?你的疑根拔不掉。所以说法要知道有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成熟不能说。等待缘。等待机会。缘就是我们今天讲机会。你的机缘成熟了。一点他就通了。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虽然跟他讲。他懵懵懂懂。他不能够体会。或者体会的深度不够。要等待机会。
这个经是《华严经》。《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一样。为什么?其它的经都是讲一桩事情。或者与这桩事情关联的几桩事情。没有讲得圆满。《华严经》讲圆满。融通一切法。确实是大圆满。所以「十方国土皆周遍」。我念这一句。诸位听过我前面所讲的。应该能够体会得几分的意思。我们眼前哪些是如来大神通所示现的?从《华严》眼光上来
所以古德开悟之后感慨的讲。从前学佛学得那么辛苦。到处参学。「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随拈一物。原来就是!只怪从前迷惑颠倒。到处去找。找了多少年月。浪费了多少精力也没找到。永远找不到。为什么?你有找的那个心就错了。就在眼前你还找什么?到哪一天把找的心放下了。原来就是!可是要不经过这一番参学。说老实话。虽然在面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永远不悟。参学有没有功?有功。参学是修德。修德跟性德相应就悟了。我们今天苦修。不悟。什么原因?我们的修德跟性德不相应。那叫苦修。要修很多年。十几年、几十年。你要问哪一天开悟?哪一天相应那就开悟了。与什么相应?与性德相应。什么是性德?现代人如果不讲清楚、不讲明白。就白讲了。话虽然讲出来。意思很深。还是很难懂。经论里面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能不能跟这个相应?这三心我们还是不好懂。所以我把经论上这些话变了一变。大家比较容易懂。我用十个字: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我这样讲法大家比较好懂。可是是不是真懂了?未必然也。为什么?真懂了。你就入境界了。
你听我讲过很多遍。你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虚伪的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是染污心。跟大家在一起你还是有高下心。由此可知。说。是比经论里面讲法容易了。你听了怎么样?似懂非懂。没有真懂。真懂的时候那就恭喜你。你已经契入境界。你的心转变过来了。转变。自己晓不晓得?晓得。很清楚很明白。转变过来。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起心动念顾自己。现在起心动念顾众生。不顾自己。自己死活都不顾。还有一个念头。「我明天没有饭吃怎么办?」你没有入境界。你菩提心没有发。为什么没发?不懂。真正觉悟的人。譬如我们把钱财舍给人。我们自己也很穷。看到穷人很可怜。我们布施。明天自己没得吃。绝对不考虑。今天看到人家在挨饿。我明天那点粮食拿去赶紧供养别人。绝对不会想到我明天没得吃怎么办。有这个一念。这一念就错了。这一念是染污。这一念是不平。觉悟的人心里头真的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他怎么会想明天?他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利害?没有。那个人真正觉悟了。那个人起心动念「上与诸佛如来感应。下与一切众生感应」。确确实实他跟宇宙融合成一体。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色相。都像此地所说的。「十方国土皆周遍」。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佛昔修行悉令见』。第一句讲如来。后半首第一个字讲佛。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佛是从现相上讲的。如果不现相怎么能帮助别人?一定要现相。现什么相?现佛相。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广义的来说。我们讲佛相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执着这个你也错了。什么是佛相?觉悟的相就是佛相。「佛者觉也」。所以佛翻译成中国的意思「觉者」。换句话说。他的示现没有一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现身。那个身都是佛身。佛应化的怎么不是佛身?他现的这个身跟同类身差别在哪里?有差别。譬如说他现一个童子身。童子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生。跟一般学生都在一起。这个学生特别聪明有悟性。他的心地清净、为人诚恳。足以为一般学生做榜样。做表率。模范学生。这就是佛示现。「应以学生身得度者。他就现学生身而为说法」。他没说法。他那个形象就是说法。让同学们看到这个形象效法他、学他。所以佛菩萨示现在任何的身分。过不同方式的生活。都是给同一类的做示范。做觉悟的榜样。让这些同类的人、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感悟。他就回头了。清醒过来了。这是他度众生的一种手法、方式。这就是这一句「佛昔修行悉令见」。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修行是示现的。
佛的功德圆满了。何必还要修行?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何必还要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修行。就好像唱戏一样。唱给我们看的。古时候这些文艺的表演、歌舞、戏剧。都是教化众生的手法。教化众生的手段。寓教于乐。文艺的教学。孔老夫子给文艺教学订了一个宗旨。我们今天讲文艺的总方向。文艺的总原则、总路线是什么?「思无邪」。这个好。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古时候文艺的教学。它的内容都是五伦八德。它所表演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几千年来中国文艺作品归结在这里。所以对广大社会产生教化的作用。
在从前学校教育并不普及。为什么乡下人、没有念过书的乡下人都知道礼义廉耻。都懂得孝悌忠信。谁教他的?这些文艺表演教他的。大人学会了教小孩。哪个地方庙会演戏。父母带着儿女去看戏。一面看。父母讲给儿女听。那就是教育。印象非常深刻。一生受用不尽。现在这些文艺传播教人什么东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手段。内容变了。现在这些东西教人。我们看电影电视。看得寒心。教什么?教人杀盗淫妄。里面所表演的那个画面妖魔鬼怪。让人不忍心看、不忍心听。所以我有几十年不听广播、不看电视。我也不看报纸。好了。心地清净了。人家来问我今天怎么样?天下太平没事。出了什么事情。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哪个地方出了事情。没人告诉我我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太平。你住的是乱世。我住的是净土。本来是个净土。就是被这些电视、广播、杂志、电影。把这个净土搞乱了。搞成秽土。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统统把它去掉。很快就恢复净土。但是现在人喜爱这些东西。好像离开它日子就不能过了。这叫业障。我们要多想想《大方广佛华严》。给我们很多很多启示。
主林神偈颂第九首:
【众生譣诐不修德。迷惑沈流生死中。为彼阐明众智道。此妙光神之所见。】
这是妙光迥曜主林神他的赞颂。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偈颂里面「众智道」。就是长行里面讲的「一切功德法」。『众生譣诐不修德』。「譣诐」是谄佞。清凉大师批注。「众生谄佞。自不修德。宁有进贤之心」。这个事情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譣诐」就是古时候所讲的谄佞。这一类的人。谄是谄媚巴结。佞是奸佞、心术不正。但是他很聪明、善于词令。我们可以这么说法。好话他说尽。坏事他也干尽。在中国过去历朝所谓大奸臣。真的是祸国殃民。他很得皇帝的欢心。清朝乾隆他是圣君。了不起的皇帝。他身边还有一个奸佞的大臣和珅。一直到乾
《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好。了凡先生说的。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好人多半重实质而不重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修边
『迷惑沈流生死中』。他们所作所为的。「沈流」不是向上升。是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到哪里去?三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他们到这里面去了。你说多可怜!菩萨有智慧有福报。帮助这些愚痴可怜的众生。『为彼阐明众智道』。「众智道」就是长行里面讲的「一切功德法」。这些人很聪明、世智辩聪。不是个胡涂人。他所求的名闻利养。他怕这个善人出来的时候。障碍了他的名闻利养。夺取了他的名闻利养。所以从嫉妒里面生出种种的障碍。制造种种谣言。毁谤贤能、陷害贤能。干这样的事情。他不知道因果报应。不知道功名富贵是你命中注定的。心术不正。你的福报已经受很大的折损。决不是你以种种奸佞的手段障碍贤能。你的地位就上升。官就上升。你的地位巩固。不是的!他完全想错了。你命中该做宰相的。到时
《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人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确实是命中注定的。「莫非前定」。谁给你注定的?是你自己过去生中所修的。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作恶业决定受恶报。善人何以常常得谤。何以常常被人陷害?善人、道德之人。他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虽然修养道德。有意无意得罪人。得罪人就跟人家结怨了。你想做好事。你这些冤亲债主他可要找你麻烦。他为什么不障碍别人。偏偏障碍你?我们要觉悟。所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警策我们。不要跟人结恶缘。尤其不要跟恶人结恶缘。为什么?跟恶人结恶缘必定招来报复。与善人结恶缘没有关系。善人一笑了之。没有把他放在心上。所以可以得罪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个故事。实在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他那个时候已经封王。这些小人来见他。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许许多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的严肃?」他就说。「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又很会巴结。不能得罪。将来万一他做了大官。他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一套学问见识在。很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在这个世间。善人少。不善人多。要不是有深厚善根的人。处在这个环境里面。必定也会受不善人的影响。他那个善心会打折扣。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周边常常往来的人。常常接近的人。不善的人多。他的善根不是十分深厚。总不免受环境的影响。于是他的善心善行下降。自私自利、好名好利这个念头会上升。道德不知不觉坠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于是乎就不免要做错事。不免要遭受不善的果报。这个事情常常有。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如何在自己一生当中不得罪人。这个话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说过很多遍。常常教导我们。我们听得耳熟。
所以对人。特别是对恶人。真诚的恭敬。不是假装的。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礼敬诸佛」。只有他这教的榜样好。对恶人恭敬不赞叹。就这一点。对恶人跟对善人跟对佛菩萨无二无别。对善人善行有赞叹。对恶人恶行不赞叹。但是你要记住。这个恶人如果有一些善行。我们特别赞叹他的善行。对他做恶的。一字不要提。这是「为彼阐明众智道」。这就是用一切功德法去帮助他。让他在长时间里面。他会觉悟到。会省悟到。他周边所接触的某人。「你看看见到我作恶。他一字不提。若无其事;我做了一点好事。他都在赞叹、都在宣扬。」时间久了他会觉悟、他会体会到。这样劝他回头。还有一些人到临终的时候才觉悟到。这一生当中哪个人是真正好人。真心对我;哪些人是虚情假意。他明白了。他心里生忏悔心。如果这时候遇到善知识。善知识能够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一样能往生。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
「众智道」。这个智帮助他转迷为悟。「道」是方法。经论上常讲的「善巧方便」。去帮助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落实一定要看人、事、时、处。观机。观这四种机。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善巧。非常适合的方法。或者给他开导。或者给他暗示;总而言之。必须要记住。大乘佛法里面没有说这个恶人我们远离他。不要理他、把他开除掉。这不是教育。小乘里面有。为什么?小乘没有智慧。那怎么样应付恶人?那就是孔老夫子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绝不亲近他。大乘佛法里面「敬而远之」。那个意思又不一样了。同样是一句话。解释不相同。大乘法里头修行对他尊敬。对他所做的恶行远之。对他所做的善行一样赞叹。一样帮助。他是一个恶人。他今天做一桩好事情。这桩事情确确实实是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他做一桩坏事情。我不帮助他。这是大乘法。所以佛法里面所说的「默摈」。大小乘讲的意思不一样。夫子所讲的「敬而远之」。也有种种解释。不是一个解释。一个解释那不是圣人的话。圣人的话八面玲珑。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什么境界当中。有什么样的解释。活的。所以称之为经。这是妙光神他所见到的。第十首:
【佛为业障诸众生。经于亿劫时乃现。其余念念常令见。此味光神所观察。】
这是华果光味主林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这个法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念佛、敬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法门最契机了。念佛。佛就现前。这个道理要懂。也就是佛经里面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说得很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楞严经》可以做证明。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真理。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佛。佛现前。想菩萨。菩萨现前。感应道交!你想鬼。鬼就现前。你想魔。魔就现前。想什么就现什么。事实真相佛在《金刚般若》里面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从心想生」。
凡圣的差别就在迷悟。迷了的人怎么样?着相。这就是凡夫。悟了的人不着相。不着相就是佛菩萨。因此。我们想佛、我们念佛。佛现前了不要着相。你是真的觉悟了。如果佛现前。你一着相一欢喜。「我见到佛了」。你迷了。一着就迷。不着就悟。我们如何永远保持着觉悟、觉而不迷?那佛要不要念?要念。佛现前也念。不现前也念。务必让我们自己的心变成佛心。让我们的愿变成佛的愿望。跟佛同一个愿望。我们的言语、行为跟佛都相同。那你不知不觉就成佛了。所以他的功德之大。超凡入圣。世出世间修行极妙的方法无过于念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最稳当、最快速第一方法就是念佛方法。所以念佛法门称之为门余大道。
今天佛法为什么这么衰?大家不念佛!大家不敬佛!这是事实。就是我们佛门的四众同修。说个老实话。我们不是真心敬佛。对佛并不尊重。怎么晓得?我们在寺院里常常看到。大雄宝殿功德庄严的佛菩萨形像。走在这个大殿里面还是杂心闲话。目中哪里有佛菩萨存在?这样学佛怎么会有感应?我们想想古人。古人见到佛像一定致敬。或者是顶礼。或者是问讯。把他当作真佛看待。见面时有见面礼。离开的时候至少有问讯。就像佛真的坐在那里。站在那里一样。还有一些大德。见到佛像是站的。他不敢坐在这里。我坐在这里佛站在那个地方。我对不起佛。佛坐在那个地方。我就不能在这躺下。诸位听到我说这些话。这是古大德做出来给我们看的。
我们今天的佛堂供的这个佛像是站着的。你们大家听经是坐着的。那你要看到这个佛像。学古人那就不敢坐了?诸位要站在这个地方。一下站上四个小时听经。我们身体受不了。佛很慈悲。佛不会责怪我们。佛像站在那里。我们自己恭敬心不失这就好。佛法实在讲。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对佛那种真诚恭敬的心不能失掉。时间长。家里有客人。远客来。接待客人我们家里供养的佛像是站着的。我们在佛像前面坐可以。佛法里头有开缘。那个戒律条条戒都有开缘。在什么状况下。那叫开戒不叫破戒。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佛法是活活泼泼。合情合理合法。它不是死呆板的。古大德这种作法提醒我们敬佛。提醒我们尊敬佛。敬念佛菩萨。我们懂这个意思。这样就好。我们坐在佛堂里面。坐得规规矩矩不敢放逸。存心真诚。这是致敬。真正致敬。没有邪念。没有邪思。
然后我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佛菩萨不出现?你就看众生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与圣教完全相违背。佛菩萨要示现在这个时代里头。必定被人毁谤。必定被人侮辱。侮辱毁谤佛菩萨。果报是阿鼻地狱。佛菩萨看到是这么一个状况。他大慈大悲。他不来示现。避免让这些业障深重的众生少造一点罪业。他已经造得够多了。已经很可怜了。不能加重于他。所以佛菩萨出现世间是大慈大悲。不到世间来还是大慈大悲。我们总得要都知道。
『佛为业障诸众生』。这个业障是广义的。九法界众生都有业障。六
这个世界上到什么时候再有佛法?一定要有佛出世为众生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会再有佛法。下面一尊佛是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降来示现成佛。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现成道。作佛讲经说法。那才有佛法。弥勒菩萨什么时候下生?释迦牟尼佛在《弥勒菩萨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时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下生。这个时间太长了。「经于亿劫时乃现」。弥勒菩萨下降时间还不到亿劫。只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确实的时间诸位自己可以去算。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算是三百六十五天。照我们人间这个算法。但是诸位要晓得。他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在兜率天住多久?在兜率天天上那个年。四千年。他在那里教化。总得把那边的学生教毕业了。他才能来。所以兜率天四千年。我们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一句是说明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不容易遇到。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们还算是很幸运。虽然得这个人身。没有遇到佛。还在佛影响力这个范围。只要我们好好的依照经典来修学。佛不在世了。三宝当中以法宝为第一。佛在世。佛宝第一。佛不在世。法宝第一。所以佛教导我们。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人怎么说法?一定要跟法相应。也就是他所说的要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我们可以不信。我们可以不听。经典做依据。佛讲的经很多。有一些经论所说的。你要是互相来看。似乎是有抵触。为什么佛说法是这个说法?要知道。佛无有法可说。更无有定法可说。佛是应机说法。譬如说。这个人他执着有。佛跟他讲空。破他执着有。他果然听明白。对那个「有」不执着。放下了。他就得度。问题解决了。另一个人执着跟他相反。他执着空。佛跟他说什么?佛跟他说有。佛说法并没有矛盾。并没有差别。佛说法无非破众生执着而已。众生执着千差万别。所以佛的说法也千差万别。决定没有矛盾。你要懂这个意思。
我们学佛法抓住一部经。依教奉行。其它的经典跟我这个经典说的不一样。我依我这个法门。我不是依他那个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主林神。这十位主林神他们修学的方法不一样。不再跟别的比了。就是主林神里面。每一个人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依什么经典修。就是死心塌地依这部经。其它的不要去过问。你一定在这个经里面得三昧。开智慧。成就了。所以修学法门不能搞很多经论、很多法门。那你就学糟了。就像在学校里面念书一样。念大学。你选一个科系专心去念。四年毕业。你成就了。如果你不老实。念大学你选这一个科系。学校里每一个科系的课。你都去上、你都去听。你四年毕不了业。你学乱了。你学杂了。佛法修学亦复如是。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成就了。
我常常教同学依一部经。我修哪一部经?《佛说阿弥陀经》。为什么?简单!容易!可是我讲《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没有讲圆满。《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我们要了解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理事因果。《无量寿经》上讲得透彻。我平日受持。受持是愈简单愈好。我受持《阿弥陀经》。你们需不需学我?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你们对于净土。性相、理事、因果没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心里还有疑惑。最好依《无量寿经》。它讲得详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再不疑惑了。那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最简单的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经文共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一样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清朝初年乾隆那个时期。彭际清居士说。这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华严经》、《无量寿经》、《弥陀经》看作一部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他说得好。说得太好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确实是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受持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批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批注。所以我们要把极乐世界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样你才晓得我这一生修学。一生在这里宣扬讲解都没有离开弥陀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想见佛就得念佛。想佛法兴旺起来。大家统统念佛。佛法就兴了。为什么?每一个人心转了。念什么。什么佛现前。念佛佛现前。大家都念佛。佛法怎么会不兴?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一定特别兴旺。就是这个道理。『其余念念常令见。此味光神所观察』。我们在这里得到启示。得到证明。希望我们大家认真努力修学。刚才上海同学来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怀疑。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好!非常非常难得。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642.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