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四卷) 2000/2/16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4
请看「世主
【妙庄严鸠盘茶王。得消竭一切众生爱欲海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批注里面说。「消竭等者。爱欲漂流。深广如海。智日赫照。则妄竭真明」。注的虽然只有四句。意思很清楚、很明显。众生的爱欲实在是无量无边。如何能够消除。这
佛法里面。尤其是大乘经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其实就在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真相为什么变成虚妄?真妄是一。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既然是一。为什么会有真、有妄?佛告诉我们。这桩事都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而产生的。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着。佛说这个意思。我们有没有能够体会到?妄想。想不是真的。是虚妄的。所以加个妄想。一切的爱欲。爱欲是妄想。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十法界。说个实在话。差别的因素究竟在哪里?可以说就是在爱欲。爱欲愈重。在十法界里面就愈是往下面坠落;爱欲愈轻。在十法界里就往上升。《楞严经》上佛举个比喻。为我们说这个事实真相。他用情、用想。情就是此地讲的爱欲;纯情。阿鼻地狱;纯想。没有情。佛法界;九分情。一分想。饿鬼法界;八分情。两分想。畜生法界;人法界里头是一半一半;这是楞严会上讲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确实是从爱欲里面分出来的。变现出来。到如来的果位。爱欲完全没有了。爱欲变成什么?爱欲变成了智慧。岂不闻经论上常说「烦恼即菩提」。爱欲是烦恼。觉悟了它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
我们现在堕落在甚深爱欲之中。自己不能够觉察。世间人常讲爱名爱利。贪着五欲六尘。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贪着。这个事情麻烦。在六道里面永远不能出头。凡夫堕落在这里面。无量劫以来。我们想想这一生还是这个样子。爱欲这个念头依旧不能断。六道能不能出去?决定不能。六道是爱欲变现出来的。四圣法界是对于世法放下了。对于佛法没放下;换句话说。对于佛法里面产生爱欲。世间的五欲六尘这种爱欲完全舍掉了。所以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这么来的。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世法不能贪恋。佛法也不能够贪爱。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证得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了。这个是虚妄的。十法界都是虚妄的。
可是事实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称之为「不思议境界」。《华严》。大家知道叫「大不思议经」。《维摩诘经》一般人称为「小不思议经」。《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入什么法界?《四十华严》品题上讲得清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法界就是指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怎么入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入了。放下一切执着。入四圣法界。脱离六道;放下一切分别。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放下一切妄想。才入诸佛如来果地不思议境界。由此可知。爱欲是多么大的障碍。对我们的法身慧命。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
佛跟我们说。清净法身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德相。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不是说别人。毘卢遮那是自己。你要认为自己之外。还有个毘卢遮那。你就错了。毘卢遮那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卢舍那是自己的圆满报身。释迦牟尼佛是自己千百亿化身。这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德相。我们现在学佛。这里头有个严重错误观念。认为诸佛菩萨都是我们身外的。真有。而不晓得诸佛菩萨是我们自性变现的。佛在经上虽有说。可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譬如讲西方净土。诸位也曾听说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话的意思你如果真的懂得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依正庄严也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些都是过来人讲的话。心、真心。你要真的认识。认识就是证得。认识心;换句话说。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认得心。怎么说「大地无寸土」?如果学过唯识的人比较容易体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自性所变。《华严》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除了性跟识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存在。所以说「大地无寸土」。
众生何以不能见性?被爱欲所障。爱欲的范围无量无边。对于世出世间法。如果我们很冷静细心去观察。我们起心动念统统落在其中。顺着自己意思的。贪爱。希望得到。这是爱欲;不顺自己意思的。厌恶。希望离开。还是爱欲;所以正面、负面。无有一法不落在其中。爱欲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生的。所以我们永远见不到真性。永远见不到自己本来面目。要怎样才能见到?佛法教导我们。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见到了。就在眼前。并没有离开一步。所以宗门大德彻悟之后。他们常讲「左右逢源。拾来即是」。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以起了分别执着之后。法法皆非。没有一样是的。
我们要从这里面省悟过来。不能再搞虚妄的;换句话说。不可以再搞六道轮回。六道是迷得很重很重。在六道里面纵然修福你得福报。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堕落。因为你所修的不是纯善。善里头夹杂的有恶。善的报享尽了之后。恶报就现前。而且恶决定比善要造得多。我们是没有做过统计。如果要做个统计。你才晓得你这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你有几个善念、有几个恶念?如果你统计下来之后。你才晓得可怕。恶念太多太多了。也许你说未必然!起心动念为我都是恶念。起心动念为别人是善念。为别人。没有忘掉我。为什么为别人?对我有好处才为别人。为别人还是为我。善里头还是没有离开恶。
我们要学佛菩萨。佛菩萨纯是利人。这里头没有自利。所以他有真智慧。他有真善。身善、语善、意善。我们没有办法。做不到。原因是我们有「我」。他无我。差别就在此地。《金刚经》上所讲的。我们凡夫自己冷静思惟观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一分都没有破。这怎么得了?修行证果之人。小乘须陀洹以上。大乘初信菩萨以上。给诸位说。四相都没有了。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须陀洹如果他自己以为证得须陀洹果。他就不是真的须陀洹。这一句话点醒我们。须陀洹已经离四相。虽离四相。离得有浅深不一样。他是真的离了。何况更高的位次?这是最低的位次。
有人说这「我相」真难破。难破还是要破。不能说难破就不要破了。怎么个破法?古德讲这是属于理障。破的方法当然是明理。怎么明理?读经、闻法。所以这些人在佛法里称之为「声闻」。他是从读经听教明白这个道理。而把我执破了。真正懂得无我的道理。无我是无我执。我执放下之后。真我现前。这个真我。是佛法里面讲的「常乐我净」之我。这是
「真我」究竟是什么?只有佛法里面讲清楚、讲明白。佛法之外。对这个问题都没有能够说得透彻。佛法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真我;换句话说。真我就是真心。真我就是自性。真心自性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本体。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理体。这是我。谁肯定?诸佛如来肯定。诸大菩萨肯定。这些肯定的菩萨。佛经里面称他作法身大士。这是真的菩萨。虽然听佛这样说。自己没有完全肯定。这种菩萨叫权教菩萨。不是法身大士。为什么?这个境界他虽然听说过。他没有亲证。什么叫亲证?他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果然放下。就叫做亲证。你虽然明了。没有做到。你就不是法身菩萨。见思烦恼的头数、由来、怎么解决。这些理论方法你都懂得了。你的见惑没断。你就没有证得。没有证得你还是凡夫。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纵然佛经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头头是道。还是不管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就是爱欲没断。
爱欲淡了几分。你的果报殊胜。你得人天福报。人间。我们看现前的社会。富贵贫贱也分许许多多等级。福报大的享受就殊胜。福报小的生活过得清苦。同样是在人道。天道亦复如是。佛跟我们讲天道有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是从大的区别说。每一层里面又非常复杂。仔细去观察它的由来。就是对于爱欲厚薄不一样。爱欲愈薄天上层次愈高。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没断!
初学的时候。像戒律里面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诸位晓得通常讲的五戒。五戒是讲从事。这对初学。佛知道从念头上断不简单。先从事上断。事是缘。如果缘不断。你要从心上断是不可能的。用事缘帮助你在心上断烦恼、断分别执着。我们要懂得佛教学的这些方法。次第程序他用意之所在。用这个手段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清楚。因戒得定。戒是一个助缘。一切外缘你能够远离。你的心容易恢复到清净。清净心容易觉悟、容易明理。所以因定则开慧。慧开了之后。戒定慧就变成一个。就不是三个。不是三个阶段修学。慧里面有定、里面有戒。有定是修什么?给诸位说。慧里头没有分别就是定。慧里头没有执着就是戒。就这么回事情。佛一切的戒律。戒律的手段想达到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离执着。定的目的是教我们离分别。所以慧真的开了。我们在《华严经》看到。末后的这一部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些佛菩萨所示现的。他跟我们大众的生活没有两样。示现身相男女老少。这从身相上来说。身分是各行各业。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说诸佛如来。大家听了恐怕不容易理解。会产生误会;换句话说。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就叫做诸佛如来。
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得。你觉悟了。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入门了。放下一分你对这个门就接近一分。放下两分你接近两分。小乘里面讲四向四果。你朝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这条路走。虽然还没有到。但是你的方向目标很正确。没有偏差。初果向;到达。那你就证得了。你现在已经认真努力在做什么工作?清心寡欲。对爱欲一天一天淡薄。一年一年淡薄。你这是向;从心里头这个爱欲断掉。没有了。你就证果。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如果不从这上面做。我们这一生空过。诸位要知道。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你们常常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念得很熟。佛说阿阇王子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现在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听经。依旧是个凡夫。佛说这个话。我们听了我们就想到。我们过去生中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没有成就。没有能证果。今生要是不能证果。又跟过去生一样。学一次没成就。没有成就继续搞六道轮回。
为什么没有成就?没肯放下。没有放下爱欲。做好事。做功德。弘法利生。这里头还有爱欲在其中。有名闻利养在里头。有贪瞋痴慢在里头。所以不能成功。还是攀缘。不是随缘。还是我们要计划想着怎么做怎么做。虽然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里头还有自利。所以这个作法不能成功。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就是这么干法的。永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如果念佛往生早就往生了。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学佛。你没有遇到过净土法门吗?你没有念过《阿弥陀经》吗?为什么接触过这个法门。也念经。也念佛号。不能往生?爱欲没放下。所以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跟我们学生讲。一万个念佛人当中。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那两、三个何以能往生?爱欲放下了。所以他能往生。
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做一些好事都还谈条件。谈条件就是爱欲。没放下。我们在美国。这大家看到的。皈依、灌顶都是定了价钱。收费的。我们一看就明了。甚至于在佛门里面。佛门一些大德。讲经说法那些著作。你翻翻最后那一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那是什么?爱欲。没有放下。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念念都为自己着想。这怎么得了!怎么修还是个凡夫。所以他智慧不开。他能够讲的都是夫子所谓的「记问之学」。看得多、听得多。于是你也会讲。古时候这些大德们讲经。给诸位说。不是记问之学。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藏经》里面有古大德的批注。他那些批注都是从自性流露。何以他们能。我们不能?他们没有爱欲。智慧现前;我们今天有爱欲。把智慧障碍住了。智慧不能现前。所以讲经讲一辈子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悟得的。抄袭别人的。不是自性的流露。我们要懂得。
清凉大师说得好。如何消除爱欲。如何枯竭爱欲。这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决不是从经典上来的。经典上来的智慧。没有办法消除你的爱欲。我们跟老师学。阅藏、研经、念佛、参禅种种方法。能不能消除爱欲?不能。到底什么样才能够消除爱欲?要禅定、要智慧。只有智慧才能消除。所以不开悟怎么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决定要开悟!但是为什么不开悟?爱欲障碍。障碍了心性。障碍了悟门。所以你不肯放下。你就决定不会开悟。你不能开悟。你决定不能契入菩萨境界。没有办法把自己向上提升。这就是说明你自度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众生?
所以要知道阅藏、研经、参禅、念佛是手段。这个手段要会用。不会用不能产生效果。用这种手段的人太多太多了。何以不能产生效果?他们用是在事上用、在相上用。与性、与理不相应。所以不能产生效果。我们从相要往性上会。从事要往理上会。这样我们功夫才得力。止于事相。那就是形式。没有实质。所以从形式上看。他很精进。他很用功。实质上他跟凡夫无二无别。为什么?还是争名夺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丝毫没有减轻。这不能成就。这个事情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要真干」。这不是为别人干的。是为自己干。
我们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金刚经》是中国人。可以说不论学佛与不学佛。都喜欢读诵的一部经典。一定要离四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那是真的。那是菩萨事业。真正觉悟的人生。换句话说。他过的是真正觉悟的生活。离相修善。没有离相修善。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你们诸位听我讲话要听清楚。「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晓得在哪一道享福。我不说「人天福报」。因为人天福报。你还要修五戒十善。你才能得人天;你不修五戒十善。你修一切善法。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畜生里面的福报。我们到野外去旅行。野外很多小动物。牠们很有福。优游自在。去享这种福报。如果跟众生的缘要很深。那就好了。被人家饲养当宠物。那也很有福报。有人一家养宠物。一家人不和。但是对那个宠物都很宠爱。去享那种福报。畜生道享福。饿鬼道享福。饿鬼道里头也有很有福报的鬼。所以你修的一切善。你将来到哪一道去享?实在讲这些事情不必问人。自己冷静去思惟、去观察。自己就明了。哪里用得着问人?问人人家未必真的知道。纵然知道也未必跟你讲真话。所以开智慧就非常非常要紧了。
从前人念书跟现在人不一样。民国初年以前。「读书志在圣贤」。这话什么意思?圣贤是证果。读书目的是超凡入圣。以这个为目的。所以读书人为什么在社会有那么崇高的地位?帝王将相遇到读书人都特别尊敬。帝王将相是凡夫。读书人是圣贤。那怎么能不尊重?圣在佛门里面讲就是佛陀。贤就是菩萨。学佛是志在作佛。你们读《坛经》。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学。五祖问他:你来做什么?他回答说:我来作佛。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来作佛的。佛要怎么做?佛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佛。见了性之后是什么样子?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不相同?我们从样子上来观察。见了性的人。心「真诚」。决定没有虚妄;「清净」。决定没有污染。什么污染?爱欲;见了性的人心地一定「平等」。决定没有高下;一定是有「智慧」。而没有迷惑;有爱心。有「慈悲」。决定不会损害众生。那是见性的人。这十个字里头。每一个字都深广无尽。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们所表现的。在样子上我们有没有学到?
古人教学从小。新加坡「耕心园」的小朋友念《弟子规》。《弟子规》里头都教。但是有没有做到?我们作子弟。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一定要跟父母见面:「我回来了」。这是诸佛菩萨之道、圣贤之道。这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表现。我们父母不在了。那怎么表现?我们还留有父母的照片。照片没有了。供一个父母的牌位。我们出门拈一支香也告诉。跟父母在的时候一样。对老师亦复如是。李炳南老居士在的时候。我每一次出国之前一定要去看他。告诉他到哪里去活动;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去看他。我回来了。把外面情形向他报告。作学生的道理!现在不在了。我的一切活动还是跟老师生前一样。默默当中祷告。甚至于对护法。我们过去的韩馆长。过去三十年她照顾我。我到哪里去活动。事先一定要告诉她。回来一定要先看她。今天社会不讲求。那我们更要做给别人看。这是什么?慈悲。这就是教化众生。对父母、对师长。这是不能少的。
但是今天的社会。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可是我们清楚。如果没有师道、没有孝道就没有佛法。佛法在这个世间就断掉了。世界怎么能不乱?劫难怎么可能没有?于是我们就恍然大悟。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为什么这样苦口婆心的教化众生?无非是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而已矣!善根福德成熟的人。这人能得度。帮助他提升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没有成熟的人。给他种善根。帮助他断恶修善。我们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没人看见。鬼神看见。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比看得到的众生还要多!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不限于我们眼睛能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也包括在其中。我们有没有去做?为什么没去做?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胡涂、迷惑。没有智慧;一个是为爱欲。也就是为自己的名利。放不下。怕老师、父母障碍。不同意、不答应。不说。都是错误。老师、父母如果真的不答应。必有道理。如果我们禀白。又学到很多东西。父母、老师年龄比我们大。经验比我们丰富。确实提供我们修学的参考。
智慧一定要求。然后智慧要不断向上提升。小智慧能够消除我们小的障碍。大的智慧则能破无明。小乘所得的智慧能破我执。能够破身见。转见惑。转见思烦恼。大的智慧能破法执。真实智慧能破无明。真实智慧那是见性之后。没有见性之前。这个智慧是与自性相应的智慧。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它有作用。爱欲要不断。连个相似的智慧都没有。没有智慧。那是什么?佛经上讲「世智辩聪」。这是六道凡夫具足的。世智辩聪。不是真实智慧。世智跟佛智差别就是在一个有爱欲。一个爱欲完全断尽了。爱欲断尽的是佛智。爱欲没有断的人。世智辩聪。这里头只要有一分、两分爱欲不断都不行。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
念佛往生。诸位一定要记住。临终的时候。这时候爱欲断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求佛来接引。这种人能往生。这是讲你平常没有放下。临终这时候放下了。行。叫带业往生。临终还放不下。那就不能成功。佛不会来接引。所以一般人往生的时候。临终助念就非常重要。这是帮助他、劝导他。人在临终病重的时候。开示没有别的。一句话:放下万缘。一切放下。不必跟他讲多。他只要想个什么。放下、放下。提起佛号。只求佛来接引。就这么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不必跟他讲世出世间的一些道理。没有用处。讲那些东西还是放不下。所以临终是个关键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将来到临终的时候。有没有善知识来帮助我们是个未知数。假如没有怎么办?平时要用功。没有人助念。自己也有把握。这才真正靠得住。决非侥幸。所以爱欲不放下怎么行?要知道这个东西的害处。无量劫来多少次的遇佛、闻法、修行不能成功。受了它的害。决定不是个好事情。这是要认得清楚。我们才能把这个障碍排除。
日常生活当中练什么?练不动心。顺境决定没有一丝毫贪爱之心。逆境没有一丝毫瞋恚之心。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之处修什么?就修真诚、清净、平等。爱欲没有了。你的心当然清净。不但清净也平等。我们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为什么不平等?这个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这就不平等。不平等当然就不清净。清净跟平等有密切的关连。功夫在这里做。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着相。这个善才是真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有丝毫的染着。这个善就是佛所讲的六道里头有漏善法。离相修善是无漏善法。无漏的善法与菩提、涅盘相应。有漏的善法决定不相应。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什么最重要?自度最重要。我们自度最重要。要不要帮助别人?要帮助。自度是什么?离一切相是自度;修一切善。给诸位说还是自度。是把自度不断向上提升。如果单单离一切相。不修一切善。你是自度。不错。你能证得小乘须陀洹果。确实是自度。如果再能够修一切善。那你就不是须陀洹。你可能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或者更高的菩萨地位。所以修一切善还是自度。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关键就在着相不着相。自度不着自度的相。度他不着度他的相。这是真实智慧。能够消除、能够消灭一切众生欲海。
这个「一切众生」不是指很多人。是指自己。一切众生是指自己。自己怎么叫「一切众生」?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众生。我们从早到晚起多少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众生。《华严经》前面讲得很清楚。这些道理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一切众生」是两个意思:狭义的讲是自己。自己是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引伸广义是外面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任何一法都是一切众生和合而现前的。不是单纯的。今天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44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