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太上感应篇 (第一三四集) 1999/1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134
上一次讲到:
【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这两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出世间修行的关键。问题就是『知』。「知」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觉悟。佛法讲开悟、觉悟。什么是开悟?什么是觉悟?「知过、知善」都是觉悟。改过、行善是修行。如果不觉悟。修行就难了。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所以知很不容易。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其目的就是教我们知。能够知道世出世间一切
实在说。这几句话在层次上讲有浅深不同。最深的是辨别真妄。再下面一等。则是邪正、是非、善恶。最粗浅的是利害。这最浅近的。什么对我们有利。什么对我们有害。能辨别的人也不多。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言谈举止。犯这些过失对自己有害。什么样的言谈举止对我们有利。什么样对我们有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利是什么?利是别人欢喜赞叹。用现在的话说。对我们有个好印象。别人
所以古圣先贤儒家佛家教小朋友。启蒙教谦让。《三字经》里面讲的「融四岁。能让梨」。那是教育。四岁小朋友就懂得谦让。哥哥大。吃大梨;弟弟小。吃小梨。现在教育不懂了。我们在美国看到的。儿子跟父亲争电视。都要看电视。儿子要看大电视。问他:「小电视在那里。你为什么不看?」「我要看大电视。你们大人看小电视」。你看看有什么法子?没有教养。不懂这个道理。这个社会竞争。这一竞争就糟了。社会永远动荡不安。彼此互相竞争。彼此不肯忍让。一点谦虚的心都没有。自以为是。别人都不如我。我们今天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学佛。学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苦救难。苦难从哪里来?苦难从思想上来。从见解上来。今天想法看法错了。我们要想帮助他。自己先要做示范。
释迦牟尼佛要帮助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不能不示现苦行。学佛一定要过这么苦的日子吗?不需要。《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里一定要过这个苦日子?他为什么一定要过这个苦日子。把自己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给别人看。把精神生活提升到最高的标准。处处谦卑礼让。一切好事先让别人。自己退居在最下位。他要用世间人的话来说。他有没有得到报偿?这个报偿我们人人都看到。几千年之后。提到释迦牟尼佛。哪一个不尊敬!释迦牟尼佛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即使证得圆满的佛果。断恶修善还是继续在干。没有停止下来。这是为什么?这是为教化众生。佛的恶断尽了。善圆满了。为什么还要示现断恶修善?那是教学。确确实实自己没有恶了。示现断恶;善圆满了。示现修善。慈悲到极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的恩德超过父母。没有能够相比的。佛恩之大。我们如何报佛恩?用什么方法报佛恩?报恩。你要知恩;不知恩。就谈不上报恩了。首先你要知恩。没有人教诲。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恩?佛对我们有什么恩?报佛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奉行。这是真正报佛恩。这两句八个字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是大总持法门。佛法里面讲的看破放下。看破就是知。知过知善是看破;放下是改过修善。是功夫。所以这两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在心上。「知过能改
从哪里下手?佛教导我们从十善业道下手。这是教一般大众。教化一切众生。知过。什么是过?十恶是过。什么是善?十善是善。皈依佛门。发心做佛的弟子。佛对我们的教诫是三皈、五戒。这是根本。三皈是教我们回头。这里面也有过、也有善。什么是过?迷邪染是过。什么是善?觉正净是善。这个意思深!太深太深了。迷邪染的习气。无量劫就养成了。这一生可以说从父母生下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随顺迷邪染生活。错了。要知道。要循觉正净。觉正净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觉正净?佛在经典里面一切教诲就是觉正净。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们。经典是我们性德的流露。我们决定不能把释迦牟尼佛看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99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