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标签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九集) 1999/7/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9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行仁尽忠。推己及人。现在讲的是社会福利事业。孤、寡都是说的人间最不幸的遭遇。男子太太死了这称鳏。女子丈夫死了称寡。失去了伴侣。尤其是年岁大了。老人。这是人生不能够避免的。必定会遭遇到的。只有少数人一生生活幸福美满。过去生中修得好!鳏寡孤独在这个世间是太多了。现
去年除夕。我们欢欢喜喜的过年。我们想到社会上这些不幸的人。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把佛教信徒捐献的这些供养。你拿去送给别的宗教?」说这句话的人。有这些观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不是佛弟子。佛不是这样的。佛是一视同仁。也不是菩萨、祖师的弟子。菩萨、祖师教我们念《感应篇》。教我们学《阴骘文》。这不是别的宗教、外教的吗?可见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哪有这种分别?可见得我们心量太小。我们学佛没有成就。念佛不能得一心。别说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参禅不能入定。学教不能够圆融会通。学密不能相应。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太重了。我们用心用错了。还是用轮回心。用轮回心学佛法。佛法也变成轮回法。境随心转。佛法也是境界。看你是什么心。所以我们自己错了。大道理跟他讲他听不懂。我就跟他讲一些浅显的道理。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要照顾?要照顾。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跟孤儿院?要。要。为什么没去办?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条件还不够。别人办的跟我们自己办的有什么两样?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别人办的就是我们办的。我们送钱。送一些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还有什么话好说?他们办的就是我们办的。自他不二。佛法里面甚至于讲到生佛不二。众生跟诸佛不二。
我们今天坏就坏在分别执着。分别执着使我们堕落在六道。沉沦在三途。生生世世也曾
所以这八个字意思好。让我们常常想到这个世间还有许多很可怜的人。迫切需要照顾的人。我们看到老人院、退休的老人。新加坡社会上常讲的乐龄人士。孤儿。从事这些社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倍加尊敬。我们礼敬、赞叹。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落实、真正在做。我们应当随缘随分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怎么可以有分别、有执着?社会才能得到安稳。世界才有和平。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无畏布施。唯有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给我们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实际上都可以避免的。都可以把它转过来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果必有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才有这八种苦。如果能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这八种苦难自然就消除了。离苦得乐是一句真实话。绝不是空话。端在个人觉悟。真正回头认真努力的去做。这两句话意思很广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给诸位做报告。好。今天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920.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