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5 01: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

佛教讲经交流会讲话稿

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  1999/8/6  香港  檔名:19-012-00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见到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彰。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于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申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

  现代人哪里懂

佛教讲经业力

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过着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于从事于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在这一世。看到往后生生世世久远劫后。所以他们的成就备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它小注子里面开头第一句就说得好。「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财务上的往来。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是争取。诸位就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这点便宜算什么?得不偿失。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些同修问我。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后福无穷。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乐意帮助别人是因。种的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让。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么不肯相让?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农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

听佛教徒讲经

不是用医疗手段可

在佛教讲经开幕上的讲话

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它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么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有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

明间佛教讲经说法入世修炼

。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分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么?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个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我们去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分。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是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诸佛菩萨在十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么?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这种做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后就没有人再请我。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么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么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你没有找我我怎么能来?」于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道理明白之后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么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么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么好!我帮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分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在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十多岁。三十二、三岁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么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韩锳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的身体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们想想。弘法重要。随缘吧!我就把一餐分作三餐。过去我年轻。一餐吃饭。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多的麻烦。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于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这里面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于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93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16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