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5 01: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七集)  1999/8/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77

  诸位同学。大

佛教女居士讲经说法

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三十节:

  【受辱不怨。】

  这一节是讲的无瞋。这断贪瞋痴。无瞋。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看得非常重。古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的中国。读书人讲求的是道义。士是一个。现代说的话就是知识分子。古时候说读圣贤书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能接受。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佛法传到中国。佛教菩萨。教菩萨就是教学生。佛家的术语菩萨就是佛的学生。教学生修养德行有六条纲领。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六度。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度。六度。这六个纲领就是学生的守则。你既然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这六条。这六条是布施、持戒、忍辱……。里面就有忍辱这一条。实际上佛说的并不是忍辱。佛讲的是忍耐。忍是忍耐的意思。

  翻经的大德看看中国这个国情。中国人的习尚把侮辱看得这么重。就把忍后面加了一个辱。所以翻忍辱是专门对中国人讲的。这种翻译符合世尊教学的总原则。就是应机说法。这译法适合中国人的根机。也就是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翻得非常好。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没有事情不能忍。而且忍是修学成功必要的条件。《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在中国古人有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完全看你忍耐的功夫。你忍耐的功夫大你的成就就大。忍耐功夫小你成就也小。不能忍耐的是什么成就都没有。这些事实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只要冷静观察我们周边这些人物。你看看哪些人有成就的。哪些人不能成就的。都在眼前。佛菩萨的教训。我们读了、听了。细细思惟。再仔细观察周边这些人物。成功、失败的人物。看看历史上记载。历史上记载那些成败的人物。我们就证实佛菩萨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的。对我们有大利益。

  尤其是。这地方教得好。『受辱不怨』。这是真实的德行。「怨」是怨恨。一般人受辱。受人家侮辱。说实在的话。纵然能忍。不加以报复。但是那个怨恨的念头多少还有。这种怨恨的念头。说实在的话。是将来报复的业因、根源。这一生没有报复。读圣贤书忍过去。下一次碰到他又发作。学佛。诸位都能够相信。人绝不是只有一生。人还有来生。人如果只有一生。来生都没有了。那这个事好办。麻烦的就是人有来生。现在在西方。我们在美国、加拿大弘法多年。外国人对于前生后世他们相信。对于佛经里面讲的六道轮回他们承认。承认是哪些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从前不相信六道。现在相信有六道。怎么相信的?通过深度的催眠。他们相信了。现在在外国。催眠这些案件有几十万案例之多。他们出版的书也相当丰富。通过催眠。这个人说出他前生。他说出来之后这记录下来。然后去调查。说前生。多半差不多都是一、二百年之前的事情。但是在人家政府里面。这些档案资料还都保存。果然查出来。

  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到这个地区去过。对这个地方非常生疏。完全不了解。他居然说出一、二百年前那个地方的社会状况。他的名字叫什么。他住在什么地方。问他都市街道的名称。他使用的钱币。他都能正确的说出来。经过查证。果然没错。问他生死的状况。他死的时候什么状况。投胎出生的时候什么状况。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些书。我们中文有翻译的。翻译的不多。我曾经看过。还有前生畜生道。前生是鸟、是蟒蛇、是动物。这证明是畜生道转到人身。还有一些。数量不算太多。不是我们地球上的。他前生是其它星球上的。从这个地方证明有高等生物绝不是地球一个星球。别的星球上的人。他说的语言我们完全不懂。从其它星球投胎到地球上来的。所以经过这些科学的实验。证实人有前生。既有前生当然就肯定有后世。

  佛在经典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宇宙怎么起源的?生命怎么起源的?怎么演变的?后来究竟是什么样一个结束?只有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透彻。我们读了能不能真正明了?很难。佛法。实在讲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甚至于今天科学里头发生许多错误。佛经里头没有。佛经里头。佛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桩事情。都叫

福建省佛教第七届讲经交流

我们通过实证。所以佛家讲信解行证。最后你要把它证实。如果你没有证实你就相信他。这叫迷信;通过证实。这个确实是如此。这个信才叫正信。但是你要想见到过去。要想见到未来。你必须有能力突破空间。空间确实它是有个范围。好像有一道墙一样。今天科学家知道。对空间逐渐他们发现。空间不是简单的。所谓发现的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也说三度、四度、五度。从理论上来推空间是无限度的。但是现在科学家确实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批注后面附有他的报告。这是西方人科学研究的报告。与佛经讲的有类似的。他把它附在这本子后面。注经的时候他没有写进去。我到北京。他突然想到这个事情。他还有几篇文章。那个时候交给我。我把它印在这个经的后面。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但是空间是发现了有这种情形。究竟怎么样突破。现在还没有技术。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佛法里面早就被突破。佛用什么方法?用禅定。这个道理。我跟诸位说过。这么多维次的空间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不知道。佛告诉我们。时空本来没有!你们读《百法明门》。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些事情?百法就是解释宇宙人生的。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弥勒菩萨很了不起。将佛在经论里面所说的。把它总归结起来。归成了六百六十法。在《瑜伽师地论》里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著作。天亲菩萨读到这部书。看到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不便于初学。所以他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便利教学。百法分成五大类。第一个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分成这五大类。这五大类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说明。所以它解释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归纳这个百法。无我就是讲的人无我、法无我。你必须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无我。讲得清楚、讲得彻底。

  时空的维次。在百法里头属于哪一类?归纳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二十四个。里面有时分。时分就是讲的时间;方分。方分是讲的空间。时分跟方分。就是时间跟空间。假的。不是真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是个抽象概念。概念从哪里发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变成无量无边维次的空间。这是佛才能把它说出来。你既然懂得它怎么形成的。你就能想方法把它突破。怎么突破?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突破了。所以人在入定的时候。他的意志集中。他没有妄想。意志集中。逐渐就突破。从三度看到四度。从四度看到五度。随着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大小不一样。佛家讲突破时空它有道理的。有理论根据。理论跟事实完全结合成一体。

  于是佛法。大家都知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什么是法?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多。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那就是修定。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修禅定。其它的法门不修禅定。我们念佛。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教下提倡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密宗的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所以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统统修禅定。这才是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所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你的方向、目标是一个。成

佛教讲经各位大德

就完全相同。方法手段不相同。是因为个人根性不一样。习染不一样。顺着自己的根性。修学容易成就;不顺自己的根性。修学就会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永远是随顺众生根性来教导。这种方式顺乎自然。不加丝毫勉强。我们现在讲勉强。佛经里面讲意思。不加丝毫意思。所以说佛不度众生。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意思。你说这个多自在!

  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只有在佛陀一生生活行谊当中。在他所使用教学方法之中。我们能体会真善美慧。现代人讲高度智慧。我们实在体会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在佛陀经典。确实体会见到高度智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能随顺大自然。这是最健康的。自己加一点意思这是病根。所以佛说三毒贪瞋痴。三毒是什么?现代的话叫病毒。你心里头有了严重的病毒。外面风寒感染你就容易得病;内里面没有贪瞋痴。你内里头没有病毒。外面这些东西不会有什么感染的。侮辱。侮辱是外面境界。内里面如果有瞋恚。外头受一点侮辱。你马上就发作。这个发作是你病发作了。这个病不能轻看。不能小看。为什么?有意无意当中。给人结下了深仇大恨。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无意当中得罪人。到以后人家有力量报复的时候。招架不住。甚至于惹下杀身之祸。在古时候灭族之祸。祸害。都是什么?小不忍。无意当中得罪人。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它这个注子后面我还没有把

佛教讲经文殊菩萨

它细看。举的例子很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对恶人。心量窄小的人。一定要对他谦虚、要恭敬。不结怨。所以佛教导我们。你看普贤十愿。第一愿就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我们能把这四句十六个字做到。你一生受用不尽。无论对什么样的人都要谦虚、都要恭敬。决定不可以有傲慢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甚至于哪一个阿罗汉、须陀洹。我们跟人家比都比不上。有什么值得骄傲?常常向佛菩萨看。我们傲慢的心就没有了。自然养成谦卑。谦卑是属于性德。佛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一部《礼记》。它讲的是什么?无过于是自卑而尊人。这是一部《礼记》精神之所在。教我们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卑下。要尊敬别人。孔老夫子做到。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夫子接见任何一个人都谦卑。佛经上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无论见什么样的人。态度也是谦卑。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人一有骄慢的念头就完了。

  孔老夫子看人。《论语》上有一句话说。那是夫子对人的观察。他说假设。未必是真有。实在讲他也是教学生。勉励学生。假如有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如周公之美。孔夫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你看在记载里头对周公的赞叹很多。周公实在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来说。最伟大的政治家。周朝立国能够八百年不衰。得力于周公的制度。周公的著书流传到今天就是《周礼》。《周礼》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周朝的宪法。那个宪法是他制定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方东美先生问我。「你有没有念过《周礼》?」我说。「我没有念过。」「要念!」他跟我前后总讲了有十几遍。讲这个话劝我看《周礼》。可是我喜欢读《礼记》。《周礼》翻翻。《仪礼》翻翻。兴趣不大。所以没有去念这个。他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部宪法。如果周朝后世的子孙统统照这个做。周朝万万年也不会改朝换代。这方先生对这部书赞叹到这种地步。但是我们对于政治没有兴趣。我们还是搞佛法。经过他给我们介绍。知道这是一部好书。

  所以夫子对于周公赞叹备至。假如一个人德行、学问像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说有两个毛病。一个骄傲。一个吝啬。这个人就不必看了。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就晓得。骄慢对一个人的德行有多大的伤害。吝啬就是贪。贪烦恼。骄就是瞋烦恼。儒家虽然没有讲这三毒。佛家讲得透彻。你三毒烦恼还没断。你的道德学问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孔子讲这句话。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意思就很鲜明。怎样断贪?布施。我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把这个教给我。世间人吝财。不肯放弃。佛跟我们讲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如果你不肯布施。你的财到此地终止。就这么多;你肯布施。像流水一样。活的。永远享受不尽的。为什么不干?吝啬是把这个堵塞住。堵塞住后面就不会进来。你所有的就这么多。用完就没有了。这些道理都要懂得。愈施愈多。永远用不尽。

  所以我们要想一生物质生活不缺乏。能做得到。布施。只要你肯布施。你决定不会缺乏。永远受用不尽。但是愈多你施的要愈多。所以佛家讲舍得。舍得是两个意思。浅的意思。你舍你才能真正得到;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的赶快舍。得到的要赶快舍。你永远享受不尽;得到了不肯舍。那你的福报就那么大。小福而已。所以得到的统统舍。决定不留。财富如是。智慧也如是。样样皆如是。所以佛教菩萨学习的六个纲领。头一个就是布施。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意思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法律决定遵守。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这心安理得。好事。好事他有命令禁止不让做。就不做。不是我不做。众生没福。我自己乐得清闲。乐得自在。有什么不好!好事。所以有缘。有缘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缘。没有缘独善其身。有缘兼善天下。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我们到任何地方受人欢迎。法律是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没有文字记载的道德、风俗、习惯。入境要问俗。入门要问讳。人家有什么忌讳的决定不犯。这佛教诫我们的!

  第三个就是有耐心。心平气和。我们以禅宗为例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的时代。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待机缘。没错。等到一个慧可。一代一代的单传。传到惠能大师缘才成熟。你说他多有耐心。他把佛法传到中国。要等到第六代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忍辱最好的例子。我们纵然有大心、有大愿、有大德、有大能。要利益一切众生。缘不成熟。要学达摩祖师。能有一个传人、两个传人。代代传下去。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了。可以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何必一定要自己一生去做?没有这个必要!这才是真实智慧。不必自己去做。传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再传给学生。由这里你看到。古圣先贤他们那个耐心。不是平常人能够相

佛教讲经全文音频

比的。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而没有缺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受辱决定没有怨恨之心。这一句意思深。对我们修学关系重大。我今天跟诸位讲的只讲一半。明天我要跟大家举一些事例来说明。我们要非常重视。否则的话。不但对道业有重大的障碍。就是对读经。深解义趣。也产生了妨碍。你读经不会开悟。为什么不会开悟?有这些烦恼存在。它在这里作祟。做障碍。所以这些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93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 七十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15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