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七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七集) 2001/3/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七觉支的第五条「轻安觉支」。「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灭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这个地方「轻安」。它举了三个例子。我们佛法一般讲「法喜充满」。轻安就是法喜充满。《论语》里面讲「不亦说乎」。不亦悦乎就是轻安的境界。经典里面也常常有这样的句子。「常生欢喜心」。这都是属于轻安。都是属于功夫得力的现象。你修行功夫得力。你一定会得到。我们讲的「很快乐」。这个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我们中国古人用的词句是有分别的。外面来的欢乐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内心里面功夫显现出来的叫「悦」。所以「悦」跟「乐」看起来好像是一样。实际上它的根不一样;悦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乐是从外面。好朋友聚会。乐是从外面境界上来的。这有差别。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很久没有见面。来访问。是非常快乐的一桩事情。是人生的乐事。那是从境界上外来的。这个轻安不是的。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真正是常生欢喜心。
怎样才能得到?这三个例子都好。第一个身、口。三业身业、口业粗重的烦恼离开了;换句话说。口四种过失离开了。虽然没有把根断掉。至少不起现行了。你就能得轻安。就能够得喜悦。真正做到不妄语。不欺骗别人。当然也不会欺骗自己。世间人造业最重的无过于自欺欺人。口业头一条就犯了。人生真正快乐的事情。司马光说得好。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事无不可告人言」。他心地多么光明正大。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一桩事情是不能告人的。你就想到他多快乐!如果我们做的事情还
所以我们修行。头一个就不能够自欺、不能够欺骗别人。从这里下手。《无量寿经》讲的善护三业。第一句就是「善护口业」。它不从身语意讲。它次序颠倒过来。头一个讲口业。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因为造业。身口意造业是口业最容易造。造得最多的、最严重的。所以佛把它摆在第一条。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要知道从哪里修起。头一个「不自欺、不欺人」。
第二个「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在甲的面前说乙是非。在乙的面前说甲的是非。这决定不可以。最伤德性。许许多多重大的罪业都是从这个地方所生的。所以杂心闲话我们一定要防止。别人的隐私不但不可以打听。最好连听都不要听。我不要听。别人偏偏来跟我讲。怎么办?你也不能叫他不讲。这一点大家就要学许哲的本事。许哲那一套就是诸佛菩萨所用的。这个本事是什么?「听而不闻」。功夫高了。你讲我都听。我也点头。一个字都没有入进去。这是真功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诸佛菩萨能够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跟一切众生四摄法里面「同事」。那个本事多高!
这个功夫到底是什么?十二因缘里面的「爱、取、有」。最后那个「有」字她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同事。可以有「爱」。可以有「取」。最后没有「有」。这个太高明了。六根跟六尘接不接触?接触。接触里头我们一般人看到有爱、有有。她还有感情。但是怎么样?她心里头不落印象。那个「有」就是落印象。阿赖耶识里头落了印象。她没有印象。我们
她举的那个例子。你想想就很有趣味。李木源居士问她:「妳看见恶人、看见这些坏事。妳怎么想法?」她说:「我看到恶人。看到人做恶事。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看到马路上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一样。」她有没有见到人?有见到。问她有没有记得哪一个?一个也没记得。走路的时候也听到别人在旁边说闲话。说得很多。说些什么话?她一句也没记住。这就是什么?那个「有」她没有了。这是最高明的一招。我们一般人讲「不着心」。你的心多清净!她修行方法真要学。看到人的好事。看到人的善事她记住。这走心。她要认真学习;看到人的不善的时候。完全没有放在阿赖耶识里面。连印象都没有。所以她得法喜。她得轻安。这是学佛功夫最低的成就。我们学佛。头一个得到好处就是快乐。离苦得乐。这是得了点小乐。在人生当中真快乐。
人生活在快乐当中。跟诸位说。你就不会生病。你也不容易衰老。老、病从哪里来的?从忧虑、烦恼当中来的;人有忧虑。人有牵挂。人有烦恼。容易衰老。容易生病。如果他生活在快乐轻安的境界里头。他不容易生病。他不容易衰老。这是我们学佛头一个得到的好处。跟没有学佛之前就不一样。学佛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好处。非常现实。只要你认真肯干。你决定可以得到。而且这个不难得到。因为这是功夫里头最浅的。你得到之后。这就叫「法喜充满」。你自自然然会勇猛精进。为什么?甜头尝到了。真好。学佛学得愈学愈苦恼。那是什么原因?没有得到法喜。没有得到轻安;换句话说。他所修学的不如法。与佛法的理论、方法决定违背了。如果修学如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定得到。我们常常要拿这个来勘验。来测验测验自己的功夫。
第二句讲「灭除诸见烦恼」。特别讲的是见惑。「见惑」是什么?错误的见解。我们讲的「错误的看法」。我们这几年在新加坡。与许多不同宗教往来。这些宗教都热心做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好事。我们看到了很欢喜。也很尊重。我们拿一些钱去帮助他。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这个见解就错误了。还有人来问我:「为什么要这样作法?在家的佛教徒赚钱不容易。供养三宝。你们为什么拿去送给外道?」还来质问我。我答复他。我说:「佛跟我们讲。『众生无边誓愿度』。基督教、天主教是不是众生?回教是不是众生?要不要度?要不要布施?要不要供养?」这佛在经上都教我们。怎么天天念。都念胡涂掉了。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依旧这样的执着。跟这些社会各个族群、各个宗教对立。世界末日就很快现前。最后什么结果?大家同归于尽。死路一条!
怎样消除这个世间的劫难?一定要大家和睦相处。我们天天讲和平。「和平」两个字的意思不懂。「和」是「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平等对待」。我们跟别人不平等。我高、我大。别人小、别人低。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和平。为什么?你心里头有高下。你心不平等。你跟众生如何能和睦相处?又何况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问:这些基督教徒有没有佛性?天主教徒有没有佛性?他有!他们统统都是未来佛。
在讲「三世诸佛」的时候。未来佛是一切众生
末后一句。身心柔顺。柔和随顺。决定没有暴躁;我们常讲的人脾气很暴躁。很不耐烦。这个情形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功夫得力了。从前有。现在统统都改掉了。这是轻安的境界。由此可知。我们很希望得到这个境界。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满里面。你就要特别注意身口七支要断除。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对在家同修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你就得轻安。你不修因。这个殊胜的果报、利益你得不到。这不是佛有能力给我们的。没有。佛法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佛把这个道理讲给我
轻安又是定的前方便。轻安得不到的话。定就没有办法成就。定是更高的一层境界;首先你会得轻安、得法喜。然后禅定境界才会现前。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菩萨行。要修菩萨道;「道」是讲存心。「行」是讲日常生活行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善缘、恶缘。顺境、逆境。真正会修的人没有障碍。无论什么境界都一样。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但是初学的人没有这个功夫。必须要选择好的修学环境。新加坡这个地区、马来西亚这个地区。是一个修学弘法的好环境。真正要希望自己成就。这个机会要抓住。决定不能放过!要想自己成就。断除烦恼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一定要长时熏修。讲经是很好的方法。我们把经中这些道理、佛菩萨这些德行天天讲给别人听。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日久天长。不知不觉自己就会把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了。为什么?熏习的时间长。儒家、道家、佛家。没有不重视熏习的。连天主教。我们讲的这些《玫瑰经》。着重熏习!
真正肯干。不怕道业不成。假以时间。决定有成就。根利的。三、五年成就。根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决定有成就。最怕的是不用功、不肯干。那是没法子了。像我们这一类所谓是知识分子。程度不是上根也不是下根。中根之人。经教最有利。那就是决定抓住机会。不放弃讲台。马来西亚是个非常好的环境。他们现在已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非常欢迎我们去弘法。只要他们来邀请。不要拒绝。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就要去学讲。去练习讲。总得要谦虚。我们在讲台上是学生。讲台下面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上台练习讲经。就是「我们所修学的。提出我们自己的心得报告。请诸位老师指教」。用这种心态。不可以以法师自居:「我讲。你们听。」那你永远不会有进步。你的傲慢高山就把你障碍住了。决定要谦虚。成了佛还是谦虚。要谦虚到底。你就会有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80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三十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