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3 04:1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

佛教讲经开幕式串词

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四八集)  2001/3/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14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第一行看起: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两条是讲「止观」。我们把止、观合起来讲。印度梵语称「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我们在《楞严经》上读到的。「奢摩他」翻作「止」。「毘婆舍那」翻作「观」。「禅那」是止观圆融。可是它的名词含义是可以通用的。「奢摩他」可以翻作「止」、也能翻作「观」。偏重在「止」;「毘婆舍那」虽然翻作「观」。里头也有「止」的意思;实际上。止、观决定是圆融的。止里面有观。观里面有止。假如只有止没有观。那就是「无想定」。修无想定跟佛法不相关;佛法里面讲的禅定里头是有观的。也就是说定中它有境界。

  「止观」是佛家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止观。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修止观。念佛堂常常提示大家「放下万缘」。那是止。「提起佛号」。这就是观。由此可知。止观就是禅定。念佛哪里不是修禅?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没有禅定。就决定不能够开智慧。我们知道念佛法门确实是「无上深妙禅」。你还起心动念想去学禅、想去坐禅。这错了。你已经在修「无上深妙禅」了。而是你不懂得。不知道自己所修法门的殊胜。

  梵语这个名称翻成「止观」。也翻成「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观;又翻作「寂照」。这个意思一说诸位就明白。寂是止。照是观;又翻作「明静」。明是观。静是止。「止」有「停止」的意思。有「止息」的意思。在十善业道里面。止息十恶。提起十善。这是观。起心动念都是十善。古德有所谓。「动念则万善相随。止静则一念不生」。这是止观功夫到家了。万善相随。万善的根就是十善业道。万恶之根就是十恶业。世尊讲这一部经。从初学一直到如来果地。无量无边的法门。像我们前面读过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现在我们讲到止观。如何落实?都在十善业道。离开十善业道。所有一切佛法都落空了。

  从最基础上来说。净业三福头一条。如果没有十善业。「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全都落空。这是讲到基础的基础。「净业三福」。如果我们对于十善、十恶要是不懂得。你从哪里修?天天造业。那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都与十恶相应。尤其是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里面伦常没有了。我们常常听说儿女杀害父母。父母杀害儿女。兄弟互相残杀。常常听到。这种事件这些年来愈来愈多、愈来愈频繁。这个不是人的社会。人是懂得道理的。

  什么是「道」?人与人的关系是道。中国人讲的「五达道

蔡礼旭佛教讲经

」。达是通达。五种通达大道。就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你懂得这个关系。你就得尽义务。义务是付出的。没有条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义务!应尽的义务!社会才有秩序。如同四季春夏秋冬。中国人常讲的二十四个节气。有条不紊。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转。它有秩序的;它要没有秩序。那不就乱了?互相撞碰。不就全都毁灭了?有秩序的。由此可知。什么叫做「道」?道就是「秩序」。这个秩序是天然的。绝不是人为的。

  十善业是常道。根本的大道。人天与三乘圣人共同追寻的大道。违背这个大道。就必定堕落。这是一定的道理。堕落就是三恶道。落在三恶道里面。他后悔了。三恶道里头有觉悟的。知道错了。改过自新。佛菩萨大慈大悲。三恶道众生也不舍弃。所以地狱、饿鬼、畜生都有诸佛菩萨在里面教化。可是我们要晓得。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恶道众生由于业障太重。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没有人天这么便利。他们想回头。可是不容易;但是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不舍众生。依旧帮他忙。帮他消业障。诸位在《地藏经》上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怎么帮助他?头一个就是帮助他恢复人身。脱离三途;但是。他得人身。他又迷惑了。隔了时间不久。他又回到三恶道去。得人身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永远不堕三恶道。这个事情就太难了。我们自己就是个例子。我们的习气为什么这么重?三恶道来的。这个习气如果不改。死了以后又回去了。就像地藏菩萨所说的。好不容易帮助你到了人道。怎么没有几天。你又回来了?

  人间岁月好像是很长。诸位要知道。饿鬼道的一天是人间一个月。假如从饿鬼

印舟居士讲经弘善佛教网

道恢复到人身。就算你活一百岁。死了之后又回到饿鬼道。饿鬼道看到:「你去了没几天。怎么就回来了?」这里头时差很大。地狱道的时差就更大了。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对大专学生介绍佛法。他编了一个教材叫《佛学概要十四讲》。这里面有讲到地狱道。地狱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就算你活了一百岁。再回到地狱。人家说:「你去了还不到一个钟点。你怎么又回来了?」难!所以三途确实是难离开。佛在经上举的比喻。「头出头没」。这个比喻很值得玩味;只要在六道。三途是老家。到三善道好比出来旅游。时间都很短暂。立刻就要回去。所以在恶道里头「头没」。沉到水底下去了;「头出」。偶尔伸出头来呼一口新鲜空气叫「头出」。佛用这些形容六道里头的真相。所以总说「可怜愍者」。六道众生都可

佛教讲经算公益吗

怜愍。我们看看六道的习气多重。还在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还在追求财色名食睡。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

  但是这个观念由来已久。无量劫熏习而成的。佛苦口婆心叫我们止住。这些思想是错误的思想。这些看法是错误的看法。物质生活过得太富裕了。不想离开。佛法教学的终极目标。离苦得乐。佛为什么倡导苦行?不是教我们离苦得乐吗?为什么佛要修苦行。为什么赞叹修苦行?佛讲的离苦得乐不是六道人天之乐。我们要搞清楚。佛讲的离苦得乐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的乐

佛教讲经视频完整版

。是华藏世界的乐。不但不是六道。连十法界都不是。如果我们贪恋六道的乐。贪恋十法界的乐。你就永远不能证得一真法界。那是真乐。那个乐不会退转的。不会变质的。六道里面的乐非常容易变质。叫「乐极生悲」。

  昨天下午我们解答问题。有个同修问的。结婚还不到两年。夫妻天天吵架。你在刚结婚的时候。不是乐吗?乐的时间还不到两年。悲就来了。两年还算是长的。有些结婚两三个月就闹起来了。这些事情我们仔细观察。人就会觉悟。知道这个东西是业缘。怨憎会。是苦决定不是乐。佛说阿罗汉证得的是小果。那是小乐。脱离六道轮回到四圣法界。称他作小果。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是相似之乐。不是真乐。真乐一定要超越十法界。所以。佛赞叹苦行就有道理了。苦行。实在讲。让我们对于三途六道没有留恋。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才可能有成就。如果你心心念念不舍弃六道里面五欲之乐。你就不可能往生。这一生大好机缘必定错过。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止观」这个能力。贪图一切受用的念头要止住。世出世间一切法要看清楚。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我向他请教入佛门最善巧的方法。他告诉我这两句话。「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止观。因为我初学佛。他要讲「止观」我听不懂。他换一个话说。「看破、放下」。我能听得懂。看破是要仔细观察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最重要的是看因果。因果就摆在面前。你能看出来。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报。从果报看到它的因行。从因行你能看出果报。你就清楚了。统统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当然放下。哪有放不下的道理?放不下还是没有看清楚。这个道理要懂。这两条意思非常非常的广。贯穿全部的佛法。它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我们下面的时间还来谈这个问题。现在时间到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81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四十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87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