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五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五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五十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五一集) 2001/3/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151
诸位同学。大家好!「止观」的意思深广无际。经典上说。「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大乘经里头我们常常看到「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由此可知。止跟观是一桩事情。「照而常寂」。观即是止;「寂而常照」。止就是观。由此可知。止观是修行功夫里面的一体两面。过去僧肇大师说过:「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在十善业道上来说。缘就是十善业。我们念念不离十善业。这是止。儒家所谓「止于至善」。
孔孟的大道。实在说就是《大学》里面的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孔孟大道的总纲领。他们一生自行化他都不离开这个原则。「明明德」是观;「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止。所以他说「知止而后有定」。「定」就是清净心现前。禅定境界现前。我们的心为什么这么乱?为什么定不下来?我们不知止。不晓得应该止在哪里。儒家
我们的修学。我们应该止在什么地方?一般同修们都说。我们应当止于弥陀圣号。这个说法有没有错?没错。圆不圆满?不圆满。何以说不圆满?因为你对于弥陀名号了解得不清楚。所以不圆满。如果你对弥陀圣号了解透彻。止于弥陀名号是大圆满。这个话怎么说法?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过。弥陀名号是第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它圆圆满满包含了其它的四十七愿。少一愿。第十八愿就不圆满。今天从日本传来「本愿念佛」。只执着第十八愿。其它的四十七愿都不要了。第十八愿落空了。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子最重要是屋顶。没屋顶哪成房子?屋顶要多少柱子、多少梁把它架起来。柱子、梁都不要了。单单要个屋顶。行吗?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再说四十八愿。它的基础是什么?是全部的《大乘无量寿经》;换句话说。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也落空了。全部《无量寿经》的架构在哪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然后你才知道。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名号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说你执持名号不圆满。道理就在此地。
执持名号。最低限度你要落实在十善业道。断十恶业、修十善业。念佛才会产生作用;若不能断恶修善。这个佛号白念了。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有人念佛有效果。有人念佛念一辈子还是随业流转?这个关键在会跟不会。会。实在讲很简单。也不难;处事待人接物完全用十善。认真去修十善。决定要断十恶。我们这一句名号肯定往生。你就成功了。
诸位一定要了解、要明白。阿弥陀佛是世出世间第一大善人;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就在《无量寿经》上;他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是世出世间第一大善人。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实际上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共同赞叹。我们的心行不善。怎么能跟阿弥陀佛相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相应。所以你念得没有效果。那些念得有效果的人。你仔细去观察。他都是心地、行为善良的。这才能往生。
念佛有没有真功夫。最后一招完全显露出来了。你活在世间。你用种种善巧方便去隐瞒人、欺骗人。人家称你一个善人。你得到好的名誉。不见得是真的。看你怎么死法;那一招不能骗人。真正功夫在这里看。你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你是真功夫;你走的时候有痛苦。走的时候很难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这一招做不得假。不能骗人。所以我们对于无论出家、在家。你的修行功夫到最后一招全部都显露出来。一生可以蒙蔽人。最后一招不能骗人。
所以现在在这个时代。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我有这个感触。黄念祖老居士感触更深。他讲。末法整个颠倒过来了。在古时候。学佛人当中的成就。成就得多、成就得高。那个排列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这是成就高、成就人数多。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这是在古时候。可是在现代全颠倒了。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真正有成就的。在家女众第一。人数最多。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出家女众。出家男众是最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要反省。我们到底错在哪里?不难看出: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嫉妒障碍。其它的我就不要说了。就这三条。就是地狱的业因。所以古德说「袈裟之下失人身」。这一句话讲得非常悲痛。失人身。你的结果到三恶道去了。你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你这一生修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大前提。如理如法。理。「法性寂然」。「法性常照」。这两句话就是说明我们的自性。法性是我们的自性。具足圆满的智慧;常照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常照。寂然是本定。《楞严经》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这是性定不是修来的。你自性里头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真理。自性本定。现在为什么不定?现在不是自性作主。谁做了主宰?无明做了主。我们讲「妄心作主」。妄心是什么?无明。无明就是胡涂。不了解事实真相;分别心作主。执著作主。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烦恼作主。可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烦恼是虚妄的。烦恼不是真的。法性里头没有烦恼。
佛看一切
怎么个修法?实在讲。佛教我们用真性不要用妄识。会这一套功夫。做这个转变。你是上上根人。你是圆顿根人。不必经过许多层次。一下就证法身大士了。这个道理、方法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所以交光法师难得!交光法师批注《楞严经》还有段故事。他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他向阿弥陀佛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自古以来这些批注都没有真正把佛的意思显示出来。所以他想重新做个批注。向阿弥陀佛请假。等把这部经注完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同意。佛就走了。经上序文里头有这么一段故事。他给《楞严经》写个批注。叫《楞严经正脉》。
确实他提出修行的方法跟古大德讲的不一样。他直截主张「舍识用根」。这个方法高!一下就转过来了;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用八识。直接用根性。我们眼见用见性见色性。用闻
古来大德注《楞严经》。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楞严经》的序文里都有记载。《楞严经》没有到中国来之前。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们到天台山访问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专攻《法华》。发明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这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他这个著作也非常了不起。天台家讲「三种止观」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817.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五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一百五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