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二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十二集) 2000/07/0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3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六面。从第一行看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这是一段。诸佛菩萨在一切经论里面。不断的告诉我们。杀生是恶业里面最严重的。果报也最苦。虽然这部经上只说不杀生的利益、好处。而杀生的果报我们应当晓得。佛虽然没有说。这十种离恼法翻过来就是杀生的果报。过去蕅益大师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讲杀生十种恶报、不杀生十种善报。他一条一条都写出来了。我们附在这部经的后面。大家可以参考。蕅益大师这个著作可以弥补经文之不足。实在讲经文是具足了。我们读经的人往往不能体会。祖师帮助我们。所以杀生一定要断除。要从心里面把这个念头拔除。才叫真清净。
前面佛一再的教导我们。日夜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如果不杀生我们做到了。可是念头上还不清净。那就叫夹杂。大小乘戒律里面。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就跟我们世间法律判案一样。一定要有事实证据。譬如杀生。确实你是杀了众生。这个才有罪;如果事实上没有。不犯罪。起心动念要杀他。但是没有杀他。这个不犯罪。但是大乘法里面就不行。大乘法是论心不论事。你心里面起个念头要杀害这个众生。这个罪就成立。由此可知。小乘的善里面有夹杂不善。大乘的善法里面决定不容许夹杂不善。念头就是不善。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现行?决定不可能有现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培养。培养自己真正的善心。
可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第一个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见到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众生。这个杀害的念头就起来了。另外一个是贪心。见到这些小动物想吃牠。这属于贪心;贪心是你喜欢牠。想吃牠。所以你爱牠也杀牠。恨牠也杀牠。这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是一个因素。你没有办法断杀害众生的念头。第二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这是一个教育问题。特别是圣贤教育。儒家没有佛法讲得这么严格。但是我们在儒书上也常念到。「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换句话说。儒家所赞成的是吃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不是为我杀的。这是世间的圣贤。宗教里面的圣贤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新加坡回教徒很多。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回教国家。你看看《古兰经》里面所说的。宰杀畜生都要有传教师去祷告祝福。没有经过阿訇祝福的畜生肉就不能吃。都是有爱心在其中。这里头都有仁慈。
佛法讲得究竟。不食众生肉。佛教大家吃三净肉是不得已。为什么?佛当年在世他们生活方式是托钵。佛法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绝不要叫信徒添麻烦。他们吃什么就供养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才吃三净肉。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托钵的制度在中国就不能流行。接受信徒的供养。初期佛法传到中国。印度一些高僧大德是由国家供养。以后时间久了。国王大臣、普通百姓都知道供养三宝。可是在早期还是吃三净肉。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年代比较晚。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说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很受感动。于是自己就断除肉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提倡素食。所以我们佛家出家的二众弟子立刻就响应。所以今天诸位要知道。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到其它国家看到佛教不吃素。不要觉得奇怪。我们常常去旅游看到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很奇怪。他看到我们也很奇怪。所以要知道历史的渊源。
素食决定有好处。为什么?真的「永离杀生」。那些屠户为什么杀害众生来卖肉?因为有人吃。如果这个世间都没有人吃众生肉。这个行业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纵然吃三净肉。心不清净。业不清净。想想看那些屠户天天杀生。你是吃肉的。你是他的顾客。你也有一份责任。推卸不掉的。所以要了解素食决定有好处。
这十条里面我们一样一样来看。十种离恼法。恼是烦恼。十种永离烦恼。第一条。『于诸众生普施无畏』。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佛教菩萨。佛教所有大众。教什么?没有别的。布施而已。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你能行布施。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陀;你不能行布施。那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菩萨法六波罗蜜。头一个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就包括这三种。后面这五条诸位仔细看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五种。这五种都可以归纳到布施里面。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无畏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一个持戒的人。众生遇到他心里很安。纵然有财宝被他看到。「不要紧。他持戒。他不会侵害我的」。他心安。这就是属于无畏布施。忍辱的人。你得罪他。「没有关系。他不会报复。他不会怀恨」。这心安。这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要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
你对于一切众生杀害的念头没有了。众生看到你像朋友一样。知道你不会害牠。你还能够爱护牠。还能帮助牠。牠会亲近你。这种情形。我们常常在外面旅游就能看得很清楚。在中国。这些鸟兽看到人都吓走了。为什么?大概我们的心不善。常常有杀害众生的心。杀害众生心就是一般讲杀气。中国人杀气很重。这些畜生一看到的时候赶快跑。逃命!外国人。你看看山野里面、公园里面。许多野生动物。你喂牠东西吃。一招手牠就来了。牠不怕人。为什么?没有人去伤害牠。只有人去帮助牠。没有人去伤害牠。有一年我们住在旧金山这个地区。住在Cupertino。附近门口有个公园。我们每天都在公园散步。这里面有野生的野鸭、鸽子都很多。全都是野生的。我们常常去喂牠。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路非常不方便。我们仔细观察。牠的脚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绑了很多圈。我们仔细观察牠。到第二天再去喂牠。牠又来了。我们招牠。牠走近。把牠腿上的带子松开。除得干干净净。牠懂得了。到第二天牠又引来两三只。都是这样绑着。牠来找我们帮助牠。所以牠懂得。牠有灵性。牠知道我们会帮助牠。牠自己没办法。不知道是什么人把牠拴着很细的线。绑得很紧。皮肤都受伤。这是布施无畏。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这是真的。你不忍心伤害众生。你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有爱心。不但对动物。对植物。对所有一切生物都会起真诚的爱心。只要遇到了。众生需要帮忙。你决定去帮助他。欢喜去帮助他。大乘戒经里面佛教出家弟子。「清净比丘。不踏生草」。你看那草坪的草长得那么好。长得那么美。你怎么忍心去踏它。从它上面走过?可是佛有开缘。除非你必须要经过这个道路。这个地方没有路。这个时候可以从生草踏过。如果有路的话。不可以抄快捷方式。路是这么迂回的。走这里很近。草地很近。不可以。除非有急事赶时间。如果没有急事。决定不能够踏生草。再迂回的路也要走。这是离恼法。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学自己的忍辱度。要有耐心。
第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瞋恚」果报在地狱。人在世间。古人常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如意事情?过去今生造种种不善业。我们一生的际遇都是果报。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作自受。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了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的念头就没有了。怨天尤人都是瞋恚。纵然自己心善、行善。还遇到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修行人知道。过去生中无始劫来的业报。他能够逆来顺受。心里面不生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他不生。他能够忍受。
第四、『身常无病』。第五、『寿命长远』。这两条是世间人所希求的。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纵然是我们现在讲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没有不求健康长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但在古圣先贤著述当中。我们常常读到。历史的记载、古人的笔记小说里面。这些果报事相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读到了、听到了。要认真细心的去观察、去思惟。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了。我们才晓得杀生这个罪过决定不能做。纵然我们遇到恶人杀害我们。我们也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更不可能有报复的行为。像《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很长。佛说得很详细。在《大涅盘经》里面。《金刚经》上只是提了几句。详细的在《大涅盘经》。成就忍辱波罗蜜。成就自己真实的德行。虽然被人杀害。立刻生天。享天福。如果有恨的意思。有报复的念头。被人杀害了。立刻果报到三途去了。
如果一生没有做重大的罪业。有恨意。多半投什么胎?毒蛇猛兽。他的恨意没有消。他就变畜生。心依旧能保持清净、保持慈悲。他上升。至少也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所以你想想看。他怎么会怀恨?人间很苦。天上很快乐。他把我杀害了。立刻送我到天上去。我感谢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恨他?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这个要在平常养。常常去培养;否则的话。境界现前这个习气敌不过。你的恨意会生起来。那就糟了。就往下坠落了。所以在平常天天去修养。把它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逆缘。遇到恶人。不生瞋恚。还是慈爱。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69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三十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