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二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经文很明显。意思无尽的深远。佛在这里面告诉我们怎么样成就净业。特别是对念佛法门而言。我们念佛法门。大家都知道是修净业。净业从哪里修?先净其口。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佛教我们修行的基本法是善护三业。善护三业里面一开头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此地说的。由此可知。修净土从哪里开始?我们知道了。也明了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什么叫「恶口」?这两个字的意义一定要搞清楚。恶口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都教人家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不得不服从你。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不服从。心里头不服。这是失败。往往在某一种关头的时候。下属背叛了。为什么会叛离?必有原因。而因素里头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人与人相处。人之待人。言语占的分量太重太重了。所以儒家教学。言语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由此可知。他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言语是德行的表现。看你的言语、看你的表态、看你的动作。你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修德、累德积功?这是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嘱咐教导我们的。教诲里头说得很多。诸佛菩萨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柔和爱语。这是接众。
我们亲近善知识。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们站在旁边观察他接待宾客、接待来学。我们看了深受感动。在这里面学习。亲近他的学生。对学生跟对大众不一样。严厉的教训。对学生有。常常有。但是对大众没有。学生。老师有责任帮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过失决定要说。所以从前老师对我们讲。说过失的人。谁愿意说人过失?谁愿意跟人家做冤家对头?聪明人、有学问的人绝不干这个事情。跟人结善缘。绝不跟人结恶缘。你有过失不会有人说的。说你过失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朋友、同学说过失也是一而再。顶多讲两次。不会讲第三次了。两次你不改。第三次也不说了。为什么?说了就变成冤家了。那怎么对你?敬而远之。什么叫「远之」?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你所得到的。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道义的朋友你一个都没有。所以德行、言语不能不学。
德行的落实。就是世尊在这一部经上所讲的十善业道。口业重要!你能够离恶口。你就得到八种净业。第一种『言不乖度』。这个「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寸。你的言语恰到好处。一般说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过分。也不会不及。这是第一种净业。言语过分。显得巴结人、讨好人;言词不及。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词要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常常练习。养成习惯。
【二、言皆利益。】
这个很重要。无益之言。在佛法里面称作「戏论」。我们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跟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如果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这不是净业。利益使我们能够想到。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三、言必契理。】
『理』是真理。决定不会违背真理。悖理之言圣贤君子决定没有。为什么?他见到真理了。佛家常讲「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他的言语决定与性德相应。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十二部经教。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契理。
【四、言词美妙。】
这是契机。让人家听到欢喜接受。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坛经》上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契入境界。那不是凡夫。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说大家好懂。他已经转识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没有分别了。一切不分别了。这个观是妙观。智慧现前了。我们今天对于世间人分别。他不分别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着。他不执着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着。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佛都说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瞋痴。这话什么意思?平等观。贪瞋痴跟戒定慧是极不平等。他平等。他怎么平等的?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个性。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相。是贪瞋痴的相;觉悟变的相是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相不是真的。是妄相。他心平了。理得了。于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我们常讲身清净。境界清净。贪瞋痴跟戒定慧都清净了。这是什么人?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里面来。他怎么做?他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在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去表演。上舞台表演;表演一定要顾及到大众。要顾及到当前社会。利益众生:我这个表演于众生不利、于社会不利的。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会。今天社会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
今天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还要毁谤老师。还要批判他。还要去斗争他;这是教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果报在三途。这个教育、这种表演示现。是把众生往三途恶道里头带。这个人是什么人?恶魔。这不是菩萨。菩萨作法跟这个恰恰相反。菩萨决定顺性德。所以菩萨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教化众生要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是出自于真诚。感化恶人。劝化社会。这是菩萨。
『言词美妙』。不是音声说得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远。是让别人听到欢喜接受。你这个言是金玉良言。这叫美妙;我们现在讲。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从仁慈博爱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属于净业。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亦能够净化人心、净化三业。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71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五十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