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十善业道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2 04: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十善业道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十善业道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集)  2000/6/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11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

四川佛教讲经交流会

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于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禅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着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后。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

安徽最近佛教讲经交流会

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么会知道?他见到了。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主讲的人。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着。「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着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绝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都起来了;「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么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于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易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你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屏幕。它跟我们是不同的频道。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于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他就见到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

中国佛教讲经基地

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鬼神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后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法师」。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么?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么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后。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后。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但是编这个谱子的是一位法师。民国初年的。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这是一个例子。

  法照禅师离开竹林寺之后。他还一路上做记号。不要忘记了。不要迷路了。下一次还再来。正在做记号。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是一片荒山。这才知道菩萨示现。那就是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回到这个频道。那个频道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很殊胜的例子。在佛门里面大家常常拜忏。《慈悲三昧水忏》。这是唐朝时候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四川见迦诺迦尊者。那也是个不同频道。他是得人面疮。没法子。过去遇到一个穷苦生病的出家人。他照顾他。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照顾他。非常诚心诚意。全心全力照顾。这个人就告诉他。你将来有大难的时候。你到四川某个地方。那边有两棵树。你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来找我。所以他得人面疮之后。这个故事在《三昧水忏》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他找到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替他释

佛教讲经说法仪轨

冤解结。这是冤家债主找来。这化解了。这冤家债主走了。他的人面疮就好了。这是阿罗汉的道场。离开之后。回头再一看。道场没有了。宫殿楼阁全部都没有了。也是一片荒山。这都说明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去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都不可以。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落在攀缘里面。所以佛教给我们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有没有?有。肯定是有。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活。我们决定不能怀疑。

佛教讲经注意

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每一个维次空间都有众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所以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说法。所以这不是在人间说的。也就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三度、四度空间讲的。

  听众跟我们一般经典记载不相同。一般经典常常记载「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个地方大比丘众有八千人。菩萨众有三万二千人。这个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是印度话。『菩萨摩诃萨』也是印度话。比丘加一个「大」。就不是普通的比丘。大权示现。大乘菩萨以比丘的身分来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诃萨。合起来有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这些名相我们听多了。可以省一点时间。

  『众』这个字要略略解释一下。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现在人叫团体。我们一般讲人民团体、宗教团体。佛家这个「众」字。在此地是团体。『比丘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宗教团体。或者说是佛教团体。但是这个团体跟一般团体不同。叫和合的团体。所以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到「皈依僧。众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人人都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可贵。这个团体就值得人尊敬。是六和敬的团体。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尊重、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677.html

以上是关于「十善业道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十善业道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65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