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四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94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三十面。从批注第二段看起。
【必须尽空诸相。剿绝情识。方足语于性相一如。倘有微细分别执着。便是业识。
世尊讲这部经。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因为听众之中。尤其是在今天末法的时代。错会意思的。曲解意思的。几乎常常可以见到。为了防止把意思解错。所以委曲婉转善巧的教诲。我们在经文当中。处处也能够读到。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然后才可以说。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说。从相上就见到真性。我们在《般若经》上这些话听多了。最怕的是我们也学会了见相就是见性。以为自己见性了。这就坏了。这就把自己悟门堵死。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开悟了。为什么?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自己契入如来境界。殊不知自己依旧是凡夫。凡夫之人误以为自己是圣人。这个叫以凡滥圣。罪过就很重。所以佛这个后面许许多多的教训极力的防范。唯恐我们错解了。经上把这些道理说得很清楚。事实真相也都说出来。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开悟?还不能证入?我们的障碍就是在情识。情是烦恼。七情五欲。情是烦恼;识就是分别。就是所知障。我们是被二障障住了。二障没除。性相就不是一如。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执着。有执着。性相决定不是一如。你要是把性相以为是一如。这里面的过失就太大了。这是不能不知道防范。为什么?严重了就是所谓恶取空、拨无因果。造的罪业就很重。
所以小注里头说。「倘有微细分别执着」。此地讲的微细分别执着。说实在的话还是粗相。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讲。那的确是相当微细。见思烦恼。这是指你见思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是六道里面的凡夫。见思烦恼要是断了。他有能力出三界。有能力永脱六道轮回。距离佛知佛见接近了。他能不能说性相一如?还不行!这个我们讲到有能力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权教菩萨。不行!他还没有到性相一如。那些人还有情识。当然比我们是微细得多了。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微细分别执着。在佛法里也叫做界外的无明;三界以外的。三界就是六道。六道以外的。这是微细的。这个也要把它断掉。我们大乘圆教里头常讲。尘沙烦恼断掉了。无明烦恼也破一品了。至少要破一品。就可以说性相一如。见相就是见性。真的不生烦恼。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在境界里面可以勘验一下。试验试验我们是不是到这个境界了?到一如的境界。一如境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他的心完全平等。妄念确实不生。日常生活当中。随便拈一法都可以来试验一下。看看有没有到这个境界。夏天热了。新加坡这个地方夏天热。你穿个棉衣行不行?如果穿着棉衣也不出汗。差不多有一点一如的味道。冷热一如。到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也可以穿一件T恤。不冷!万法一如。冷热一如。你行不行?这个可以试验。一试验就试验出来了。真的入了一如境界。好丑一如。没有分别执着了;香臭一如。很新鲜的菜吃得很有味道。放上几天已经臭了腐烂了。吃了是不是还是津津有味?决定不会生病。这就真的到一如。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自己要晓得。经上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守规矩。按部就班。教你断恶你就断恶。教你修善你就修善。不可以说善恶一如。你没这个功夫。功夫到了是没错。你没到这功夫。这就讲我们还是有意识。还是有分别执着。六根对境界还是有喜欢的、有讨厌的。这个不行。这是凡夫。诸位要记住。法身大士决定没有这种现象。他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他入了一如的境界。我们还有分别执着。这个微细的分别执着。已经可以说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都没有到一如的境界。这是见相是相。绝对不会在相里面见到真性。我们今天理上是有那么一点点模糊的现象。事实上我们完全看不到。
【一如平等。惟有诸佛方能究竟。】
法身大士。这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初住菩萨。我们以圆教来说。初住菩萨是刚刚证得。证得一如;往后去。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显。必须要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真如就圆满的显现出来了。所以说是惟诸佛方能究竟。这个诸佛是指圆教的佛果。
【必须既不执实。且虚相亦泯。】
心要真清净。真清净心里面是一念不生。《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古大德的批注里面。也有说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是四十一位诸佛。这个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讲得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了。为什么?见了性之后。两边都不执着。从这一句来看。既不执着实。也不执着虚。实是有边。虚是空边。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是从圆初住。往后去都是这样的境界。
【直下一念不生。并不生亦无。方是一如而不异。】
一念不生了。如果还有个一念不生。他还不是。还没有见到一如。还有一个妄念在。真正做到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我们要问。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在我们现前境界里。这一句阿弥陀佛有。真有!一点都不假。西方极乐世界也真有。临命终时。佛真的来接引。我们真往生。有!可是这个有。也能够念到一如。这看你功夫;念到一如的时候。不是不念。还照念。照念阿弥陀佛。不但阿弥陀佛非有非无。这句名号也是非有非无。两边不着。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着无;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不着有。可见得这一句佛号。你那个功夫要是会用。懂得《金刚般若》的原理原则。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空有两边不住。这个方法好。比大乘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里面修行都踏实。因为你不到一如的境界也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到达一如的境界。那也往生。生实报庄严土。这跟其它法门不一样。其它法门不达到一如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功夫差一等的。连六道都出不了。这样就很清楚、很明白。修学的方法总没有念佛来得稳当。
【直须虽一如平等。而亦无所谓一如平等。乃为真一如。真平等。岂业识未空者。所能妄以自负。】
末后的教诫非常好!这是给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业识不空。千千万万要记住。我们确确实实没入境界;不但没入。连正解都还有问题。也就是纯正的理解我们还有一段的差距。如果你真正理解。你一定肯做。一定肯干!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理解得不够透彻。真理解到透彻了。一定会去做。
【今云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是释迦牟尼佛叫着须菩提尊者给他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明明存有能观、所观。】
有能有所。能:我观、我看;如来三十二相是我所看到的。有能有所。能所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
【业识宛然】
换句话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还是业识当家。业识就是妄心。我们今天讲用心。什么心?生灭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妄想心。此地讲的业识。就是妄想心。有这个心在。真心就不能现前。前面讲的一如平等。给诸位说。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一如平等。我们不会用真心;虽然有。不会用。可是必须要知道。真心跟妄心是一个。不二。离了妄心去找真心。找不到。佛在经上。关于这个事实也说得很多。「真妄不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我们在前面用金跟器来做比喻。用梦境来做比喻。真心、妄心是一不是二。佛在经上常用水做比喻。水跟波。《楞严经》上用这个比喻。把真心比作水。妄心比作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没错!但是波跟水的样子不一样。作用不一样。波是动的相。水是静的相;换句话说。波要是不动。那就是水。妄心就是波。它在动。
所以佛法修行是修定。修清净心。修定;定下来之后。那就是真心。定下来那就是一如平等;动的时候不平等。动的时候不清净。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动的。这个地方讲。那个微细的分别执着。那是小波小浪。微波。我们六道凡夫的心是波涛。大风大浪。什么是风?外面的境界。境界一诱惑。风就吹动了。你的心里面贪瞋痴慢都起来了。贪瞋痴慢是波浪。大波大浪。三界之外的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对外面境界的感受是微波微浪。他确实还有波浪。但是我们凡夫已经看不出来。觉得他很平;他要跟法身大士一比较。那就很明显。他的确还有小波浪;法身大士没有了。这个波浪没有了。完全平静下来了。业识要懂得。业识就是心动。动的心就是妄心。
须菩提很聪明。佛这一问。尊者懂得佛的意思。所以前面说「如是如是」。这是前一段讲的。
【乃云如是如是。殊不知早已非如。毫无一是矣。】
前面讲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尊者答复里面的深义。精华的义趣。唯如即是;如果通达一如。哪有不是?就在相上就能见到性。这一段是预防还有微细分别执着的人。「如是如是」。他不能说。不是他的境界。你要答个如是如是。那是法身大士答如是。没错。佛点头;我们如果跟着答如是如是。佛马上就摇头。这是真的。一点不假。那个答复的话没错。都是「如是如是」。意思不一样。一个是真正明暸。一个是随着人家言语在乱说。不是自己的境界。这是对于妄心做当家的人。他要说如是如是。那就错了。
【古今多少行人。粗念稍息。便谓已证三昧。习气仍在。辄云任运腾腾。是皆以混滥为圆融。鲜有不堕落者。】
这一段话说得好!把释迦牟尼佛说这一段的意思。慈悲都为我们显露出来了。由此可知。误解佛所说的。自古就不乏其人。何况于现代。粗念稍息。粗的妄念少了。少了。这个人怎么样?得轻安。刚刚得受用。心里面很安静。这是初得轻安。这是佛学的名词。轻重的轻。平安的安。刚刚得这个境界。这是我们学佛初步功夫得力。外面境界干扰小了。外面五欲六尘接触之后。不会大风大浪。小小的波浪。感觉到自己的心很平静。不太受外面境界诱惑。这是轻安。于是他误会。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三昧。这在佛法里面称为增上慢。没有证得。他自以为证得。但是他并没有骗人。不是存心骗人。他自己搞错了。搞误会了。没证以为证得了。这种情形很多。
我过去曾经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告诉我。欢欢喜喜的告诉我:他证得阿罗汉果。我怎么讲他都不相信。他自己认为他真的证得了。他也不是欺骗人。也不是打妄语。实在讲是误会。到最后我搞得没法子了。我说好吧!真正证得阿罗汉。那一定有神通。这我们在佛经上读得太多了。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须陀洹是初果;你既然证得阿罗汉。是四果罗汉。我们在他家客厅里头聊天。我说你大门外头有人走过。你有没有看到?他说:没有看到。那你没有证得阿罗汉。墙壁你看不穿。你真正证得阿罗汉。门外墙壁外面任何人走。你一定会看很清楚。你有天眼。你天眼还没有得到。你连须陀洹也没证到。这样他才相信。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他是心轻安。念佛功夫真的得一点力。从前遇到外面境界。人家赞叹很欢喜。人家要是骂他几句。生气好几天;现在遇到这个境界。大概已经不动心了。已经无所谓。就以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其实那还远得很。但是总是好境界。有进步了。可是不能有误会;有误会。功夫就不能再向上提升。这是粗念稍息。这个情形确确实实有。以为自己证得三昧。
「习气仍在」。习气还在。也学菩萨游戏神通。那还得了。那不得了!「任运腾腾」。就是常讲的。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游戏神通。像大家所晓得的。古时候的济公活佛。那就是任运腾腾。他什么忌讳也没有。近代民国初年。也有一个这么样的法师。金山活佛。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我们最近这里印的《金山活佛神异录》。那是乐观法师写的。我们把它印出来给大家看看。那是任运腾腾。但是他那个样子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法子。这个法师。你们去看看《传记》就晓得。他一生都不洗澡的。他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他吃东西是乱七八糟的。人家丢在地下东西不要的。他都捡起来吃。别人供养他的钱。钞票。他一拿到手就吃下去。那个钞票细菌多少。他那个学不得。我们在他的《传记》上。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从来不洗澡的。有一天好心的居士准备洗澡水让他洗个澡;那个洗澡水。人家喝了。什么病都治好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看到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我们就想到古时候那个济公是真的不是假的。妙善法师跟济公非常相似。这个我们学不得的。为什么?我们习气还在。他没有习气。他可以做。我们不能做;我们要这样做。那就是以凡滥圣。我们凡夫冒充圣人。那还得了!「皆以混滥为圆融」。他们是圆融的。我们做不到。这是冒充不得的!「鲜有不堕落者」。鲜是少。少有不堕落的。怎么可以学这种人。自以为得自在!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这是现在社会学佛人都应该要警惕的。中国的佛教。无论出家、在家。都吃长素、素食。现在学密法的人很多。密法吃肉。没错。这个密宗真正修行有德行的人。他吃众生肉是超度牠。你吃众生肉。有没有能力超度牠?你要是没有能力超度牠。是不是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呢?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不要认为好像密宗对于五欲六尘都可以充分的去享受。又能即身成佛。这个法门太好了!换句话说。不断贪瞋痴也能成佛。所以学密的人很多很多。他将来会不会有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很多。怕的是将来都要堕三途。不能即身成佛。哪有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了解密宗的历史。密宗承传的状况。你才晓得他的生活方式怎么来的。密教在中国。在西藏、西康、青海。这些高原地带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主要的食物就是牛羊肉。他没有稻米、没有蔬菜。这是不得已的。你现在有五谷杂粮。有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你就不应该再吃众生肉。虽然吃肉不是杀生。但是间接的杀生。不是直接是间接的。你不吃肉。人家就不杀了。因为你要吃。他杀了再卖给你。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所以我们纵然学密。也不应该学他们那种生活方式。为什么?我们的分别执着犹存。不要说言语造作。起心动念都有罪过。所以这个的确很少有不堕落的。
【此是行门歧途。必须识得。以免误堕。】
这是修行里头的岔路。你要认识清楚。你才不至于误会堕落了。我们要问:古时候济公长老。他示现的那个是为什么?诸位必须要知道。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种种形相。我们前面讲过。都是感应道交。他自己没有意思。完全是众生的感应。应一类众生之机。宋朝那个时代。济公出现在宋朝。那个时代大家持戒很严。持戒很严有所谓死在戒条之下。被戒律捆死了。动弹不得了。这是对于佛制戒的意思不清楚。所以济公示现一个真正解脱自在。你太保守了。他就示现开放。破你的执着。破你分别执着的。如果济公长老要在我们今天。他一定示现一个规规矩矩持戒的人。为什么?我们大家现在大家不持戒。开放自由了。他一定示现一个很守规矩的人。都是给我们做榜样。我们有什么病。他用什么方法来治我们的毛病。要明白这个道理。每一个地区。众生的病不一样。每一个时代众生的病也不一样。所以佛菩萨应现在世间。种种不同。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你疑惑就没有了。你才能看出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真正是普度众生。都是利益众生的。
这一段。须菩提尊者答的话:「不应」。「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应。实在讲也是个活句。《般若经》里头说老实话。没有死句。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怎么讲都讲得通。
【意显非绝对不可】
跟前面答复的「不也」意思相同。不是绝对不可以。
【若其情识已空。则有相等于无相。无相何妨有相。】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行!有什么不行?就跟前面讲的「如是如是」。可以!条件是业识真正空了;也就是说。必须要转八识成四智。这样的人行!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转识成智。那就不可以。底下讲。
【而非少有情识者。所应混滥也。故曰不应。】
对于权教、二乘(小乘声闻、缘觉)、六道凡夫来说。不应。不应是包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微细的妄想执着没断。所以不可以说见相就是见性。不可以。
【此语正是切诫学人者】
对我们初学。可以说是严重的告诫。
【佛说一如平等。是令一异皆不可执。】
不能执一。不能执异;一是空相。异是种种不同的形相。由此可知。一是性。异是相。性相两边都不能执着。《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色空。色就是异。空就是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如。如何能见到一如?还是这么个道理。两边不能执着。执着一边就不如。就不是。所以说一异(就是两边)都不可以执着。
【今以相观性。明明执一。】
我在相上见性。性相两边你执着一边。所以明明执一。
【尚得曰一如乎】
那就不是一如的境界。从相见性。不执着相也不执着性。那就一如;你还有相可见。有性可见。你两边都执着了。哪里是一如?一如的境界。说实在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如说不出来的。也想象不出来的。你一想就是微细的分别执着。早已经不如。早已经不是。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诸位要从这些文字言语里面去体会。你可不能执着言语文字。执着言语文字。那你就完全错了。你都落在分别执着里头;必须把分别执着统统抛弃。舍得干干净净。一如就在面前。有一如这个念头。就不如。这很重要很重要。世尊提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要介绍一下。
【转轮圣王。以十善化世。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业而成。不同佛之由无漏法身而现者也。】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福报大的人就作王。大国王、小国王。都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的。现在民主国家的总统也是王。都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但是总统那个福比国王要差得很多。为什么?国王一切自己可以做主。总统还受国会的干涉。受人家的限制。不能完全做主。福报差一点。福报大的当王。所有的人都得要听他的。这是王。最大的那个王。佛告诉我们是金轮圣王。轮王。为什么称他为轮王?他有轮宝。他有这个宝。宝物。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打仗的时候他用这个做兵器。轮宝。所以称他作轮王。最大的轮王是金轮圣王。他统治四天下。四天下就很
不过我们近来常常看到有飞碟到我们这边来。也许就是轮王的轮宝。实际的样子我们没有见到。但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报导。大概不是假的。是真有这些事情。我自己见过一次。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学佛。我在台北。见到一次飞碟。我见到的时候。停在空中。它不动的。大概停的有十几分钟。很明亮。有些人说那个恐怕是信号弹。军中打的信号弹。打上去的。面积很大、很亮。但是十几分钟之后。它就移动。刚刚移动的时候速度很慢。愈来愈快。愈来愈快。一下就不见了。到第二天报纸上也登了。看到的人不少。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重视。这是不明的飞行体。它可以停留在空中。我只看到一次。所以这个东西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看错。很多人看见的。我想佛经上讲的轮宝。大概就是这些东西。确确实实是佛所说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用这个来征服其它的星球。这是统辖太空;不是统辖这一个地球、一块版图。不是的。那是小王。那个不是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福报大。世间真是第一大福德人。过去生中修的大福。「以十善化世」。必定是仁慈的。教人以十善业道。以这个教化众生。转轮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由此可知。世间的福报。三十二相是果是报。是果报。果报必有因。他的因修得很圆满。所以他的果报圆满。但是他是有漏。什么叫有漏?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修一切善福。得这么大的果报。他跟佛不一样。佛的福报也是圆满。但是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因此佛的三十二相比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还要殊胜。这两个一比较。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显。这是附带在此地说。介绍一下转轮圣王。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说偈结成。结成「遣取相明非一」。结这一段:
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首偈在《金刚经》里面也很重要。我们看底下批注:
【尔时二字。是令学人应与上段经文同时体会。】
这个两段。这是两小段合起来是一个整个的意思。这两小段不能分的。我们今天很好。这两段同时来看的。所以意思能看得圆满。
【因偈中所说。正是所破所解之所以然。】
也就是说。为什么佛不许微细分别执着没有断的人。不可以说在相上就能见性。他举三十二相举这个例子。不可以说从相上去见性。道理在哪里?这一段说出来了。这首偈子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继续看批注:
【色。统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当然包括在其中。】
若以色见我。假如你从相。这个「我」是性。
【两我字。指如来言。即是性也。】
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如果不懂意思的话。就会搞错了。释迦牟尼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不从色看你。我从哪里见你?我们当然是见色闻声。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经说法。才知道!所以这个我。不是讲我们个人的我。这个我是讲的真如本性。是讲如来。用这个做代表的。就是后头说「不能见如来」。意思是一样的。那个我就是如来;就是说你从相上不能见性。是这么一个意思。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六尘通常用一个「色」代表。色不能见性。声香味触法都不能见性。法里面包括佛法。如果从佛法里面可以见性。那世尊绝对不会在本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绝对不会说的。佛法也不能见性。你要见性。佛法也要舍掉。你才见到性。这个诸位要知道。别的东西放下。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佛法是宝贝。法宝不能放下。坏了!照样不能见性。一个色代表了。色声代表了。声。用这个「声」就把说法包括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以音声为佛事。这个我们大家都晓得。那个时候没有写成书。都是音声为佛事。
【正谓不可执取上来一如平等诸说】
前面讲一如。诸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说法就包括
【若以色见】
色见就是相见。你要是想从相上见。
【以音声求。显然业识用事。执着六尘境相。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这个话用意太深太深了。很难体会。说出这样的话。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不论别人。想想自己。自己现在在学佛。是不是从色相、音声当中求?我们真的是搞这个。多少人在佛堂里面。我们看到他烧香跪在佛菩萨面前。在那边祷告叽咕叽咕。搞了半天还不起来。他就是从色相上求。知识分子从《大藏经》经本里面去求。经本还是色相。也是色相。听讲经从音声。民国初年妙善法师示现的。破我们这个执着。妙善法师一个人也没有庙。他居无定所。今天到这个信徒家住几天。明天到那个信徒家去住几天。一年到头都在外头游荡。不知道人在哪里。可是每一个家庭都很欢迎他。都把他当活佛来供养。他没有拘束。他念佛跟别人念的不一样。平常他从来也不拜佛。人家跟他顶礼。他赶快跪下来也向人家顶礼。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一般出家人看他好像看不习惯。好像出家人。在家人顶礼。接受是应该的;哪里一看到在家人顶礼。赶快就趴在地下磕头还礼。他就是这个习惯。破我们的执着。破我们的分别。破我们的习气。寺院庵堂、佛门的道场。要供养庄严的佛像。不但佛像要庄严。叫一般人进来一看生欢喜心。还要布置许许多多的道具。幡幢、宝盖、香花供养。诸位要晓得。这干什么的?这是不是修行?不是。接引众生。它用意在此地。我们道场里面住众。每天做早晚课。威仪整整齐齐的。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要懂得这个意思。给那些初学佛的人、没有学佛的人。让他看到这些人对佛这样的尊重。大概佛还不错。我们去打听打听;接引他入门。这就是唱戏表演给人家看。真正修行是不着相。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寺院道场所有一切设施。都是为了接引众生的。但是你要晓得。众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文化背景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你要了解他们。然后你用什么样的设施才能度化这一方的众生。你要拿着中国这一套。还拿着中国古来这一套。去度现代的外国人。决定行不通的。所以佛法一定要懂得现代化、本土化。你才能度当地的那些众生。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譬如画大家都喜欢。可是有个地区他特别喜欢某一种画。你在佛堂里面供养。就选择他们大家都喜欢这个画。他看到欢喜。一切为众生。不为佛。佛菩萨不要。佛菩萨一切一如。他哪有这个分别执着?所有一切的选择。都是为当地众生。为他们来选择的。他们喜欢什么;譬如建个道场。他们喜欢什么形式的。像我们现在这些道场都建设中国形式的。新加坡这个地区被中国同化了。可是在外国你建出这样的道场。说实在话。对象对谁?对华侨。外国人不进来。外国人一看。这中国古老的文化。他不进来。色相、音声。我们要会用它。决不能执着它。执着就错了。这个地方讲。还有微细的执着。显然业识用事。执着六尘。
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佛在此地喝斥这一类的人他错了。行是修行。他不是修行正法。他修行的是邪法。邪正的标准。我们要知道。正法。你一定成佛。这是正法;不能成佛。那是邪法。你学佛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修一点福报是邪法。不是正法。诸位要知道。正法的标准。一定是超越六道轮回。勉强来讲阿罗汉算是正法。超越轮回了;但是他还不能算纯正。因为他还有微细的执着。真正纯正的正法是法身大士。那是正法。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别说破无明。见思烦恼伏都伏不住。没有这个能力。你要不相信。自己坐下来。坐五分钟。很冷静的去观察。你心里头有没有妄想。五分钟当中不晓得想了多少!你就晓得心里头妄念的起伏。伏不住!试试看念念佛号。看看压得住压不住。还是压不住。这个就知道不行。有什么能力了生死出三界?实在讲除了念佛带业往生。没有第二条路。对我们这种人来讲。正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对我们来讲统统是邪法。为什么?不能成就。不能见如来就是不能见性。
【是则欲观一如。非尽空情识不可。】
你要把情识。情是烦恼。识是妄想分别。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见性。这是把道理说出来了。可是又怕我们还有疑惑。刚才讲了。我们学佛不能离开佛像。不但寺院里头有庄严的佛像。我们居士、学佛的人家。家里面也供养佛像。怎么能离得开色相?底下说:
【佛经中每令人观佛相好。须知此是方便。】
这是对初机来说。初学佛的人有好处。为什么?你这个业识里头。一天到晚都是贪瞋痴慢。这个对于自己伤害太大太大了。既然有妄念、有妄想。我不想别的。专想佛。这个好!把妄想的对象换一换。这是个方便法。临时的办法。教你想佛像。教你想佛经。佛经里面讲的这些意思。你就想这个。想这个比想世间五欲六尘好太多太多了。这是初步的修学。可是那个功夫要知道向上提升。并不是到此为止。要知道向上提升。此是方便。
【故令舍染观净】
佛相是清净的。菩萨相是清净的。你要是常常观想有好处。最小的好处。最明显的好处。相随心转。你的相貌天天想佛想久了。就变成佛相。就变成菩萨相。所以你供养一尊很庄严的佛菩萨像。天天想。想个五年、十年。你的相貌会变。会变成佛菩萨的相。体质会变。会变得很健康没有毛病。佛菩萨身体健康没有毛病;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法修行。对观想非常重视。你看净宗的修行。《十六观经》。
【所以《十六观经》中。最要者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数行文。】
这两句是我们净土宗修行的原理。基本的理论。从这个理论上。我们就明暸念佛成佛。我们得到这么一个答案。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切万法之本体。这个心跟此地经上讲的如来是一个意思。真如本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佛就是这个心现出来的。菩萨也是这个心现出来的。从这一句里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我们现在干的。我们天天想佛。天天看佛像。我们就作佛。能不能成佛?决定能成佛。为什么能成佛?我们心性本来可以现佛。从这两句。我们把它展开来看。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你从这个道理一引伸就如此。菩萨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我们只要念菩萨、想菩萨。就变成菩萨。道理在此地。同样一个道理。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鬼;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作的。这两句是把总的理论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实实在在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这个道理。决没有违背这个道理。
我刚才讲了。是心是鬼。是心作饿鬼。所以你从那个心。前面那个心。是心作佛的那个心。那个心是一(我们前面讲一异。那个心是一)。是真如本性。是万法的理体;下面这个心是识心。就是分别心。分别妄想执着的心。妄心。前面那个心是真心。真心是本体。能现;后面这个心。能变。它把境界变了。所以佛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那个境界相会变。什么是鬼?贪心是鬼。贪财、贪名、贪色、贪佛法都不行。不能说我贪佛法就作佛。没这回事。贪佛法还照样作鬼。为什么?贪心作鬼。并不是讲贪的对象。是讲贪心。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可以贪。记住。要贪的话。就是我作鬼了。将来就变饿鬼道;饿鬼道现什么?是心是鬼。那就饿鬼道现前。地狱是什么?瞋恚、嫉妒。不能有。有瞋恚、有嫉妒。是心作地狱。那麻烦大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这几行文。真是把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原理讲清楚了。
【明得一切唯心。则知虽观相好而不执实。其分别执着之情识遣矣。】
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观相而不执着相。观想而不执着想。这是两边不住。那个能见性。那就是能成佛。是心作佛了。在十法界的佛法界里面。连这个念头统统都没有了。那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所现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定要懂得。知道怎样修法。底下说。
【念佛人虽观见弥陀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亦不可着也。】
决定不执着。要知道事实真相。念佛人有见阿弥陀佛的。梦中见佛的人很多。定中见佛的人也很多。念佛。念佛堂里面止静的时候。就是坐下来念佛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有人见佛、见莲花。见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情形。见到之后。要若无其事才好。如果一见到。「这不得了。我念佛有功夫。见到佛了。你们都没有见到。我比你们高明太多了!」这就完了。就着魔了。见如不见。真正见到这个瑞相。心里面若无其事。从来也不会把这个当作话题来给别人说。这是好境界。如果你见到之后。常常在外面炫耀。你所见的不是真的。是魔境界。真正的感应。是心清净。感应西方依正庄严现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过去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初祖。他一生当中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告诉过人。任何人都没有提过。他往生的时候说出来的。他临终往生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又现前了。他告诉大家。他说我要走了。这个境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人家问他。你见到这个境界怎么样?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那个没错。经是证明。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因为慧远大师那个时候。佛经净土宗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只有一种《无量寿经》。《弥陀经》、《观
现在人一般讲不老实。沉不住气。小小境界就到处炫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菩萨绝对不现这个境界给你看。为什么?你禁不住!一定要大风大浪不动。佛菩萨示现一下。让你增长信心。让你自己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有决定的把握。是这个用意。不是叫你到处炫耀的。可是有许多感应。初学的人有。以后呢?以后就没有了。我也遇到过。有个同学告诉我。他初学的时候感应很多。看到光、闻到香。绝对不是自己烧的。闻到异香。一年当中会有好几次。现在学佛学了十几年。一次都没有了。他问我是不是退步?那我也给他答复。就跟《金刚经》上讲的答复一样:亦是亦不是。怎么亦是亦不是?如果你自己这些年来念佛。一面念佛一面还是打妄想。那就一点不错。你完全退步了。为什么说亦不是?如果你这么多年来。用功很得力。确实烦恼轻。智慧长。那就不是退步。因为你初学常常有这些感应。增长你的信心。信心有了。不能再现了。再现就变成魔了。哪有常常现的道理!再现是什么时候?临终接引的时候。相一定现前。平时不会来打扰你。不会来干扰你。所以完全看你自己修行的境界。这个答复也是亦可亦不可。不是一个肯定的答复。所以境界现前不可以执着。不可以炫耀。现在有很多地方。见光见什么。还要照相、还要录音。到处拿去炫耀。不好!佛法是教修清净心的。不是搞神通感应的。这个要记住。神通感应决定是坏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决定不以神通感应作佛事。
【上来遣相已遣至极处】
遣相是叫我们放下。所有一切的法相都要放下。以至于到最后微细的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这达到极处。
【因少有所取。便着色相。】
我们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在这个地方回光返照。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还有没有这些事情。妄想分别执着。还有没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现前。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有牵挂。稍稍有就着了相。四相都具足了。
【便是向外驰求】
向外驰求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攀缘。你是攀缘。你不是随缘。
【便非正知正见】
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错的。不是正知正见。生活是修行。修净土的人也要生活。修净土的人也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群。你每天都要对人、对事、对物。这一句佛号念念提醒我们修清净心。念念提示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叫真正念佛。这心里头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
【便是法执我执】
有丝毫的忧虑牵挂存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妄想是法执。烦恼是我执。
【便与空寂之性相违】
学佛的人。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明心见性。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还是为了明心见性。在我们这个世间环境不好。障缘太多。明心见性不容易。我们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换一个环境。那个地方没有障碍。十方诸佛剎土。诸佛都有净土。不能说诸佛净土不好。诸佛净土障碍少。不是完全没有障碍。比我们这里障碍少。好一点而已。西方世界完全没有障碍。论到修行的环境。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诸佛剎土第一。假如不论修行。论庄严、依正庄严、论美好。有许多诸佛世界超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超过极乐世界太多太多了。但是要论修行的环境。没有一个世界能够跟极乐世界相比。这也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选择西方世界。为什么要教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性德相违背。空寂之性就是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你有分别。你的心不平等。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练!本来这些人我看不顺眼。我练习。练习看得很顺眼;本来有一些人我看了很欢喜。练习看得很平淡。要把它看平等。要把自己的心恢复清净。这是功夫。念佛人如何下手?阿弥陀佛!遇到人不欢喜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不欢喜就没有了;遇到这个人生欢喜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把心念平等。念清净了。念佛的方法好!你要会用。会用就是会用功。不是说一天念几万声。看到这个人还讨厌。看到那个事情很喜欢。那有什么用处。那没有用处!所以要会用。在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压平了。恢复到平静。这叫会用功。你不会。岂能见如来!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52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九十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