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47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九面。第三行看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一段是世尊对须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说的。一开端说了两个「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后面这一句又特别的强调。不仅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是第一希有。就是听到这部经。能够做到不惊、不怖、不畏。这比受持标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说的我们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说的标准。可能我们每一位在座统统都具足。这是佛赞叹我们甚为希有。我们看下面小注里面所说的:
【《天亲论》曰】
天亲菩萨有《金刚经论》。就是《金刚经》的批注。批注里面这样说的。
【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
有些人听了这个经。感觉得惊慌。为什么?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获至宝。所以佛法叫三宝。这得了宝。这是无量的欢喜。要依教奉行。这统统都放下了、都不要了。这还得了吗?这《金刚经》是不是佛说的?是不是魔讲的?有这个疑惑。他就惊讶。说怖。怖是恐怖。没有前面的疑惑。听了佛说的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怎么能做到?换句话说。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畏。由于惊怖。不肯修学。】
对这个法门畏惧。而不敢依教修学。我想我们在座的这么多同修。听了《金刚经》这三个字都没有。我们的确是不惊、不怖、不畏。纵然是做不到。听了也很欢喜。也相信这真是佛说的。这个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这句话。对于我们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启示与鼓励。希望我们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层。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
隋朝。天台家的智者大师。也有《金刚经》的批注。他在注里面这么个说法:
【初闻经不惊】
听到《金刚经》不惊。
【次思义不怖】
明了佛在这个经上说的义理。不怖了。
【后修行不畏】
合《论》《疏》观之。把天亲菩萨跟智者大师所讲的话。会合起来看。我们得到一个结论:
【不惊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
能够理解。经上讲的意思我们懂了、明白了。
【不畏就是受持】
我们敢做。也就是说身心世界我们敢放下。为什么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才是对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换句话说。若不放下。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讲通途法门。即使在净宗来说。净宗是许可我们带业往生。但是你还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时候再放下。现在阿弥陀佛还没来接我。等他来接我。看到阿弥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着这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危险、很可怕。因为这个念头。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说老实话。障碍了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盼望着阿弥陀佛来接引。到最后阿弥陀佛没来。为什么没来?因为你有坚固的执着。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着少烦少恼。要想着开大智慧。要想着得大解脱。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放下就得到了。几时放下了。几时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刚般若。那就是须菩提尊者赞叹的第一希有。
【闻者当知。法本无定。佛不欺人。】
佛说法。前面我们读过。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菩萨绝对不会欺骗世人。欺骗世人是烦恼起现行。连小乘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都断尽了。不会欺骗人。何况是如来。所以。对佛所说的话能够深信不疑。这个人就有福报。这个人就有福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是最要紧的话。比其它一切大乘经典所讲的还要重要。因为《金刚经》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里面没有委曲婉转。句句都是直截了当。我们听了。
【何必惊怖疑畏。庶几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这个望是希望。真正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我们就能够有机会逐渐的去明了经义。经义怎样明了?当然最方便的是听讲。《华严》上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听讲是帮助我们解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听讲的解。听别人说的。这个解是皮毛的。不够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证。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境界。我们自己要亲自证得。那个解才叫透彻。才没有问题。所以这个信解行证。证什么?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实不虚。如何证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这样解得才透彻。
要想信、解、受持。不惊不怖不畏是先决的条件。我们这道场。同修们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听这个经。惊怖畏确实没有。会不会有人听这个经怀疑惊怖呢?有。我就见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大学教授看到《金刚经》。这个怎么回事。都摇头。恐怖!我们听了反而不惊不怖不畏。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深厚。确实证明了佛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无法理解的。世间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吓死了。那还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会恐怖。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里面讲「如来说」。底下有「非」。有「是名」。在科题里面。「阐明观行离相义」。这是说明离相的道理。为什么要离相。第一段是就般若来说明。般若是名字。前面教给我们受持。第一个是离名字相。
【第一波罗蜜。指般若言。】
波罗蜜一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共有六种。六种里面哪一个是第一?般若波罗蜜第一。般若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智慧?离相就是智慧。着相就迷惑了。《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体会到一些。着相就迷。着相你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着。这就迷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时时刻刻保持着心里头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刚经》的境界。这个境界。实在讲就是《华
波罗蜜这三个字就是离相。离一切相就是波罗蜜。离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罗蜜;离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如果里面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波罗蜜就没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于般若。都没有波罗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这是修福。果报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在六道轮回里面享福报而已。人间、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报的不少。他那个福报从哪来的?就是修这五样东西着相。乃至于修般若也是如此。着相就变成福报;如果离一切相。那叫波罗蜜。那才是究竟圆满。
布施一块钱。布施一分钱。如果心里不着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着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着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那么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
【如来说。表其是约性而说。】
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
【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
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里来的第一波罗蜜?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说般若、说第一波罗蜜。这是假名。佛为了为我们说法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的名相。名相是我们交换意见的工具。它不是真实的。你要执着就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它。万万不能执着它。一执着就错了。一分别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
【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
宇宙万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代人讲宇宙森罗万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有宗教家。他们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哪里来的。他们能搞清楚吗?已经搞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再往下去搞个几千年、几万年。还是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错了。什么方法搞错?他
【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
佛所讲的一切法相名词。都是缘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
【故曰是名】
是名第一波罗蜜。是名是说的这个意思。
【明其相不离性】
相不但不离性。
【仍应会归于性】
我们今天对这个相不离性。不知道。不晓得这桩事情。这是迷。不知道将一切相会归自性。就是不得受用。这个受用是诸佛如来的受用。我们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经上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我们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不知道将一切法相会归自性。什么时候你能够将法相会归自性。你就得受用。怎么归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这个问题。那我得要反问你一句。我们在这个讲堂。讲了不少天的经。每年都来讲个一、两次。你都白听了。你要真听懂了。你怎么不会会归自性?你一定会。就是《金刚经》自始至终佛也教导我们。你要还是不会。还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相信你也会念。那就是会归自性。一切法展现在面前。马上想到这是假的。梦幻泡影。花摆在这里。我可以看、可以欣赏。我绝不执着它。绝不要得到它。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空性。
一一法你都能会归自性。你的烦恼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会归自性。所以就生烦恼。妄想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一切现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就打妄想了。晓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还有什么妄想!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心就清净了。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烦恼没有了。再也不执着了。什么东西你得到不会欢喜。丢掉也不会心痛。为什么?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欢喜的。心就清净。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里就现身。你看多自在。这真正解脱。真正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有不少人常常心里头怀疑。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人?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起这些疑问。这么多的分别。就是不晓得相不离性。观音菩萨哪有相。没有相才能现一切相。我们众生为什么不能现两个相?执着这个相就是我。所以就不会变第二个相。如果不执着这个相是我。就会变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别执着。所以分别执着是大病。凡夫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坚固的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此节经义。深极要极。】
深到极处。重要到极处。
【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
他为什么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称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显现的。性相一如。性相一体。原来相就是性。他这个惊怖畏当然不生了。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自自然然成为第一希有;因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权教菩萨做不到。
【般若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
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
【诸度因有般若在内。皆称波罗蜜。】
诸度是讲前五度。布施因为有般若。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般若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着相。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着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有智慧!心要怎样清净?离一切相就清净。一丝毫还没有离开。你那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你就会造业。你就会堕落。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个经上。自始至终这样的强调离相的重要性。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般若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
这是说明两者的关系。因为般若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开的。从事里面显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显出来。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
【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着耳。】
总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义。全不能执着。事不能执着。理不能执着。假名也不能执着。学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这个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无论在人事环境、在物质环境里面。都要保持清净。这个人叫真用功。这个人就是真正学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国大家晓得。完全把形式摆脱掉了。古时候有个济公活佛。人家这叫真修行。但是一丝毫的迹相你也看不出来。看到这个人疯疯颠颠;他的心真清净。一切境缘当中他都不染着。济公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卖的小说不一样。小说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我们一般人都被小说欺骗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济公。要看《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那就没有错了。
【佛所说法。无有一法能离般若。】
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正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是没有离开般若。四十九年给我们说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没有一个字执着。没有一句话他有分别。他不是从分别心里面说出来的。不是从执着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不是从有意思里头说出来的。我们天天还在研究。这一句经、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佛没意思。你去研究什么?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意思。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正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佛说出来。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要是有意思说。就一个意思。不会变成第二个意思。你看世间人写的文章。它就是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个解释。那个话叫死话。说死了。佛没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经。古来大德做批注的。一百个人注就一百个讲法。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讲法?因为它有无量义。就是我们自己读经。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功夫不到家。因此我们读诵进展很慢。但是累积这个时间。一年一年做个比较。你一定会发现。同样读这一部《金刚经》。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进步。从哪里发现?看到这个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广。可见得它是无量义。它要是一个意思。你怎么会有这种境界出现?所以这一部经。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专门学《金刚经》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处。所以他读得开心。读得快乐。如果只是一个意思。念了会疲厌。人会疲倦会厌烦。没意思念这个东西;就是因为它有无量义。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厌。永远都不会厌。你真的入进去之后法喜充满。
你在工作的时候。感觉到疲倦累了。你《金刚经》念一遍精神就恢复了。体力就恢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精神体力会恢复?因为他
【则菩萨道、菩萨行。】
这个经上讲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萨道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
【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这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倡修行的要领。五个项目。以后又把五德加上去。这就变成六个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养。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的学生在闲谈的时候。大家互相评一评我们老师有哪些德行?结果同学们公认老师有五种好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老师很温和、温厚;恭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夫子的生活很节俭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让。对一切人都能够忍让。温良恭俭让。夫子有五德。世间圣人都具足这五种德行。我们学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圣太多太多了。假如连这五条德行都没有。那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拿这五条做基础。从这个五德里面建立佛法。
佛法的建立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三福。净业三福。世尊在这三条末后。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的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他怎么修行成佛的?这三条是他的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诸佛绝对不是修一个法门成佛的。这些诸佛在因地当中所修的。个人修个人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可见得这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在这上面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三福。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决定不能成就;如果你要是有成就。那释迦牟尼佛这句话不就变成妄语?由此可知。三福重要。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能把这三条十一句做到。你学的什么佛!念佛能往生?不见得!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太多太多了。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个基础没打好。没有从基础上修。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他没有打地基。所以他房子盖不成。盖不到一半就倒了。这就是为什么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因此这个三福要细细的来讲求。我过去用专题讲过。好像有录音带。题目就是「净业三福」。非常非常重要。学佛从哪里开始?从这里开始。
「六和」是六和敬。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团体独立去生活。也就是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我们生活一切所需都要靠大众。我们穿的、吃的、用的一切。都要靠许许多多人来供养。不能离开大众。要跟大众在一块相处。要怎么相处法?佛教给我们这六条。这六条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戒条。决定要遵守。不遵守不是佛弟子。学佛有很多假佛弟子。不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三福、六和没做到就是假的。就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一定会把它做到。真正去依教奉行。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讲的建立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对事、对人。看法、想法要接近。愈接近愈好。因为接近就没有争执。我们意见就相同。人与人相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所有一切纠纷。乃至于发展到战争。你要问什么原因?见解不相同。意见不相同。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见解、思想不相同。勉强凑合在一起。那个不能长久。那个里面有问题。戒律再怎么严只是控制一个外表。一旦控制不住就爆炸。问题就发生。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
世尊叫我们怎样建立见和同解?佛说:「你们的看法、想法都错了。我是正确的。你要放下那个。要跟我学」。行吗?一定会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你没有什么了不起。你那个看法错误的。我是正确的。你要跟我学。没有不打架的!佛法高明。高明到什么?教我们把名字相、言说相、境界相统统都放下。每一个人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见和同解了。这个高明。佛没有说你要学我。我要学你。咱们大家都不要学。只要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统统放下。没事了。天下太平。高明到极处。不能叫人不佩服!所以佛不牵着人鼻子走。不叫人学他。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佛法里面一入门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自性三宝。高明!没有说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哪一个人。没有!
佛是自性觉。这个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以前都迷惑颠倒。从迷惑颠倒里面回过头来。从今而后依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是你自性觉。不是叫你皈依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讲得叫你没话说。真的我们心服口服。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皈依法。法也不是经典。佛没有说「我说的法都是正确的。你们想的都是错误的」。佛没这个说法。佛叫你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见是一切众生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的正知正见透出来了。为什么透出来?因为他一切障碍放下了。众生的正知正见为什么透不出来?因为你们有烦恼、忧虑、牵挂。你放不下。这些东西把你自性里头的觉正净障碍住。没人障碍你。你把它放下来之后。你就觉、就正、就净了。佛是教我们皈依这个。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常讲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取我们自己的清净心。在一切顺逆境界里面都是一尘不染。就是从一切染污里面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多少人皈依:「我拜某个法师。那是我的皈依师。」我听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怜!他本来够迷惑颠倒了。又加了一层迷惑颠倒。糟糕不糟糕!本来污染已经太多太多。又被一个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诸佛看到这个样子都摇头叹气。你们把我的法全错解了。这个开经偈要改了。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里头所教给我们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丝毫都不假。你在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两分功夫就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这是说明见和同解。佛法里头讲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六和讲的戒跟六度讲的戒。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是狭义的。它有戒条的。六度讲的跟六和讲的戒是广义的。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给我们讲的戒条。我们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那都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导的之外。刚才讲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社会有组织。组织里面有国家。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我们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围。每一个地方。有它单行的法规。像美国这个地方。除了国家有宪法之外。每一州它有州的宪法。每一个州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市有每一个都市的法律。这个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个就不一样。我们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一定要遵守。这是守法。这是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没有文字的。也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一定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样我们才能跟他共住。我们才能把佛法传授给他。教导给他。所以不管哪一个地方。人总是喜欢守规矩的人、守法的人。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佛教给我们跟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做到。
然后「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身同住。这个里面也是广义的。必须要随和潮流。这样才同住。不能随和潮流。人家看到奇怪。奇奇怪怪的。于是他就很难接受。这个社会大众不能够接纳你。佛教到我们中国。那些弘法的大德们懂得。身同住就是普贤行愿里面「随喜功德」。他能够随缘。印度人穿的服装跟我们的服装不一样。到了中国。他把印度服装脱掉。换成中国的服装。我们中国人一看到很喜欢。他跟我们一样。跟我们中国他能够融通。一直到建筑、建道场。印度道场那个样子跟中国不一样。他没有建造印度的式样。他建中国宫殿的式样。使我们中国人一看特别亲切。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传教。丝毫障碍都没有。朝野普遍的欢迎。为什么?他做到身同住。我跟你们的风俗习惯完全一样。我随顺你。绝对不叫你随顺我。我随顺你就行了。就成功了。
基督教就不懂这个道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在基督教教堂还混过两年。有一个牧师对我非常好。是美国人。是一位老太太。对我非常好。有一次她很感慨的对我们说。大概我们有五、六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很感慨的说。她说基督教传到中国一百年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有十亿人。他说基督教徒才多少?还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里头。信仰基督教的人还不到一百万。所以她说起来很感慨。好像很难过的样子。那个时候我没有学佛。不晓得什么原因。到以后学佛才知道。他不能够随和。不懂得身同住。不懂得随喜功德。建的教堂一定要建外国样子。我们中国人一看。洋鬼子地方。可别进去。他就不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懂。佛教一到个地方。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界限完全没有了。
同样我们今天到美国也很感慨。佛教传到美国大概也有一百年的历史。最早是日本人传进去的。一直到今天。佛教在美国还是日本主流。大概百分之九十的道场是日本人的。可是度了几个美国人?不多。可能还不如基督教在中国。什么原因?建的道场都是中国宫殿式的。日本人也建的是他们神社式的。叫人一看。外国文化。所以那些外国人看到。外国人看我们也是变成洋鬼子。他也不跟我们往来。也不进我们的道场。这个错了。我到美国去之后。我就劝请许多法师。我劝他他不肯听。我说你们有能力建道场。应该建什么样子?建美国白宫那个样子。叫美国人一看他就欢喜。他自然就进来了。你不请他他也会进来;那个佛像面孔一定要塑成美国人。他一看。美国人成佛了。才行!这都包括在身同住里头。你才晓得佛经里头它这个含义是多么的深广。你怎么跟他同住?我们到一个国家去。要跟这个国家的国民同住。要跟它这个历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够利益一方众生。我们讲的这些东西。都把圈子讲得太小太小。太窄小。所以都不起作用。
「口无诤」。这个好懂。没有是非。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在一起共修欢欢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跟整个社会大众相处一团和睦。才能够影响这些地方。才能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末后「利同均」。利同均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财富拉得愈近愈好。平均分配。但是财富决定是不平均的。什么原因?每个人过去生中造的业因不相同。所以他的果报不相同。佛的教化让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劝导富有的人帮助贫穷的人。利同均是这个讲法。不是勉强的。是要叫富贵人明白道理。你过去修的善因;要叫贫穷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过去世没有修。使这些贫穷的人也不怨天不尤人。这个社会就安定。贫穷的人积极的修善因。我今世贫穷。来世我就富贵。如果这个善因造得积极。我现在贫穷。过个五年、十年之后我就富贵。善因必定结善果。要懂这个道理。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要不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事实真相解释清楚。凡是勉强都产生后遗症。后面都带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事情。无法解决的。尤其是我们看到现代这个社会。整个世界每一个地区。复杂的问题。严重的问题。是愈来愈多、愈来愈不容易解决。以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决的。为什么没办法?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他只看到眼前果报。他不知道果报前面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个结才能解得开。根源不了解。勉强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够解决问题。对于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复杂的问题。佛法能解决。能够彻底解决。叫人心服口服。这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条。必修的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扎根基。然后。戒定慧三学。六度。《般若经》上所说的。十愿。《华严经》上所说的。才能落实。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科目并不多。很容易记。每一条都要好好的记住。天天要反省我们做到了多少。要认真努力去做。
【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也。】
这些都讲的事。用清净心来修这些事。全都变成波罗蜜。
【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
世尊在本经前面表现的着衣持钵。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第一波罗蜜。释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罗蜜。吃饭也是第一波罗蜜。我们每天穿衣吃饭是什么?学了《金刚经》就应该学会。我们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统统都是第一波罗蜜。那你的《金刚经》没有白学了。你在《金刚经》会上是真正得受用。
【则般若之称第一。乃是假名也。】
这些言说。缘生的。名相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统统不要执着。
【当由悟得说「非」。说「是名」。无非空其着相之病。并非坏其相也。】
没有破坏一切现相。佛教我们离相。不是离事相;佛教我们离一切名相。也不是把这些名词术语都不要了;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不说话。不是的。离的什么?心里面的执着相。离这个东西;这些事相摆在面前不碍事。《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妨碍。性不碍相。相也不碍性。这是理事无碍;不但性相无碍。相与相也没有碍。那叫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你心里头的分别执着妄想。从这个地方产生障碍。由此可知。离掉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就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了。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刚才讲了。跟我们的生活融成一片。跟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打成一片。我们处处有碍。他处处无碍。在生活上完全没有两样。但是在心里上完全不一样。人家的心是清净的。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随着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别、执着、贪瞋痴慢。患得患失。搞这些东西。忧虑牵挂。自找苦吃。本来你没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本来你没有病。病也是自己找来的。这冤枉!佛教给我们。我们只要把着相的病去掉。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无碍;所以不必破坏外面的境界相。用不着。
【若于般若义趣未明。虽读其它圆融经论。既未在根本义上用功。其见地何能彻底。见未彻底。又何能圆融。】
这是说实实在在话。大乘经。像我们中国人特别爱好的《华严》、《法华》、《楞严》。都是圆融的经论。这些圆融了义的大经。如果没有般若的基础。你看不懂、你也听不懂。当然你更不能做到了。喜欢。只是向往而已。实在那个喜欢不是真的喜欢。假的。怎么说是假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今天晚上那边可以赚到一百万。有一大堆钞票等着你。什么《华严》、《法华》。丢到脑袋去了。就到那儿去了。这马上就证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验的。什么原因?没有般若。不能透彻的了解。纵然读诵这些大经。大经的义趣你不能明了。听人家说这个经好。你也说好。这迷信。没有搞清楚就相信。那个信就叫迷信;真正搞清楚了相信。那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随便相信的。我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没有理论依据的。那就是迷信。人云亦云。这个信心非常薄弱。这些话就是教给我们要在金刚般若这个地方打基础。然后这些大乘圆融的经论就不难了。《金刚经》的好处是经文短。只有五千八百个字。容易读诵。无论是理。无论是事。经文虽然短。它讲得很透彻。一点都不啰嗦。简单明了。容易受持。我们中国古来这些大德。不管是哪一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可以说多半都是在《金刚经》得受用。所以到以后他选择的法门。他不难体会。修行能够有成就。能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根基都是在金刚般若上奠定的。这个几乎是不可否认的。《金刚经》教给我们什么?看破、放下而已。
【佛所说法。本来法法皆圆。】
无有一法不圆。佛门当中也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要说讲这些大乘圆顿的经论。我们拿外教的经典。基督教的《新旧约》。我去讲比他们牧师讲得好。他讲不过我。他讲不圆的地方。我讲得圆融。我有办法把它讲圆。他没有办法。天主教的经典。乃至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我都能把它讲得很圆融。明白道理就行了。理不能不明白。理是一个理。不要以为佛经这一切经论是一个理。其它的还是这一个理。不是给你说明了吗?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理是什么?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个。如果你能够会归自性。哪一法不圆融?法法都圆;你会不过来。是样样都不圆。说老实话。《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圆。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真重要。不能不放下。看破之后才肯放下。真肯放下。那真的看破了。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助缘。
【学者必当时时以此圆义。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微密观照。精进用功。以去其偏执之凡情。然后自己之圆解。庶几可开。】
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个境界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境界、一桩事情。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佛决定不在这个世间说这个法;佛说出这个法。世间人做不到。你想想看。那佛就是拿我们开玩笑。来吊我们胃口。佛就太残忍了。佛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凡是在我们世间讲的。都是我们世间人可以做到的。怎么做?《金刚经》上告诉你。放下就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不肯放下。在经教上讲。你要求大开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样才通?放下就通了。你今天研教。为什么研得那么辛苦?因为你有知见。你有烦恼。经上讲的。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就不相应。你的心不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上面很多灰尘。肮脏得不得了。照东西怎么会照得清楚?《金刚经》教什么?把那肮脏东西统统去掉。都不要它。这一不要的时候。那个镜子就放光明。就样样都照清楚了。你要晓得。所有一切的知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全是垃圾。全是污染。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全部障碍遮住。诸位要了解这个事实。决定不要再爱惜你那些污染。众生为什么不肯放下?就是对这些污染成了习惯。非常爱惜!佛劝你把它擦掉。舍不得。舍不得。舍不得去掉。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么多的麻烦。看经看不懂。听经也听不懂。明明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意思好得不得了。就是看不出来。就是体会不到。看都看不出来。体会不到。你怎么能应用到生活上去?你怎么会在生活上得自在?
末后这一句话好。非常之好!「去其偏执」。偏是偏见。你的见解不圆满;执是执着。错误的这些执着。凡情。凡情是妄想、是烦恼。贪瞋痴慢。这是凡情。这个东西去掉之后。大开圆解就很有可能;换句话说。以清净心读经。以清净心听经。会开悟。我常常勉励同修们。我们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慈悲心。只要用这四种心。学佛法、学世法、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不成功的。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法从真实心中作」。不能用妄心。什么是妄心?偏执、凡情就是妄心。就是障碍。我们必须要认识它。它是障碍。它是虚妄的。它害得我们很惨。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这一生把它认识清楚了。决定把它去掉。怎么个去法。前面讲过很多遍。后面还会讲到。这是世尊在这个经上的慈悲。不断的给我们说;也就是不断的提醒。知道我们习气太深。一遍、两遍不管用。多次的熏习。长时期的熏习。然后我们才会觉悟。才会记住。才会认真去改。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482.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四十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