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华严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0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倒数第五行。
【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如此大慈大悲。则贪瞋二毒除矣。又虽度生。实无所度。不着有也。虽无所度。度之不息。不着空也。具此妙慧。痴毒亦除矣。】
凡夫之所以无量劫来都作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贪瞋痴三毒在作祟;我们现代的话说。病毒。这是一切病毒的根源。这个根太深太深了。佛法的教学。不论是世尊。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十方众生。依旧是除三毒病根而已。在大乘经。特别是般若法门。教给我们的方法。极尽善巧。前面曾经说过。我们要把这个心扩大。大而化之。很具体的教给我们怎样把心拓开来。像诸佛如来一样。「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个句子诸位一看就晓得。它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拘束于一个地区。我们这个地区众生不多。地球上的人只有四十几亿。数量很有限的。无量无数无边。说之不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这是大慈大悲。这样的心一发。我们内心里面贪瞋二毒就没有了。随着心量融化了。你看看。不除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怎么没有的呢?转变了。转成大慈大悲。把贪心、瞋心变成大慈悲心。贪瞋痴。贪瞋是转变了。还有愚痴怎么办?下面这句话就重要了。
虽度生。实无所度。这是真智慧。不着有。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着有。虽无所度。度之不息。一切诸佛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世尊当年在世。示现天天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休息。这就是度之不息。天天在做。认真努力的在做。不但口说。他还要身行。身体力行。做出榜样给大家看。言教、身教相辅相成。这是不落空。这种行持就是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应无所住。两边不住就是这个样子。这是真实的智慧。智慧现前。愚痴就没有了。把愚痴转变成智慧。这个法子不但巧妙。而且高明。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从这个地方去学习。
【凡夫我见重。三毒深。病根实由心量狭隘。须以广大心治其病根。从根本上解决。诸病自然易除。】
我们想想这几句话。他所讲的的确是事实。凡夫病根确确实实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就想到自己。从来未曾真正的为别人着想。都是想自己。这是我们一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当然贪瞋痴三毒就严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把心量扩大。来对治这个病根。所以真正要发心修行。真正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若不依这个方法来修。实在说非常非常困难。这个方法就是佛教导我们。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就是把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做为我们今天的因地的修行。一起心、一动念。一举一动都跟如来果地境界相应。这个叫修大行。前面讲修大行、证大果。什么叫大。这叫做大。
【大心行人】
发大心的修行人。
【既不能无所缘境而着空。着空则无从起修。又不能取着于境而着有。着有则堕六道。要在不着两边。合乎中道。如此历事锻心。正大修行入手处。】
江居士的批注好。注得很精要、很透彻、很明白。我们的确得到不少的受用。发大心就修大行。修大行要空有两边都不着。世尊为我们开示的。只是一个原理原则。如何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那才是功夫得力。否则的话。这些道理、这些方法。在我们日用寻常当中都用不上。这就是所谓功夫不得力。佛讲的。如果没有古大德细心为我们解释。我们很难懂。
这个地方解得好。既不能无所缘境而着空。着空没得修。还修什么?所以修一定要有缘、要有境。缘境两个字要认识清楚。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行。要修大行。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五欲六尘的境界。这是物质环境。离开了就落空。离开了。你到哪里去修!譬如。本经里面讲的忍辱波罗蜜。要是没有那些人天天看你不顺眼。天天骂你。天天找你麻烦。你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没得修了。你说我到一个人迹不到的地方。到深山找个山洞打坐修行。忍辱波罗蜜停止在那里。没得修了。可见得不能离开人群。布施波罗蜜更是如此。离开一切大众。布施的对象没有了。你施舍什么?财、法、无畏布施都要对象。不能着空。但是又不能着有。着有就要堕六道轮回。必须空有两边都不着。那就是说。在境缘当中度之不息。而心地清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地一尘不染。这就不着有。这样就是空有两边不着。佛菩萨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好样子。我们仔细去观察。认真去学习。这就合乎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两边都不着。可是诸位要晓得。两边都不着了。如果你心里面还有个中道。我现在走的是中道。好了。你又着了中道。中道又是一边!两边是一边。中道是一边。你又着了一边。中道也没有。那才是真的中道。如果你执着有个中道。就已经不是中道了。还是着有。有个中道在。还是着有。所以这个念头都不能起。
这底下讲。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初发心到成佛。你所经历的这些事。在这里头去炼心。历事炼心。事要是没有了。到哪里去炼?事没有了。没有地方炼。要历事炼心。佛门里还有一句话。想必不少同修曾经听说过:借假修真。什么是假?事是假的。心是真的。借假修真跟此地历事炼心是一个意思。完全相同。我们要在人事环境当中、物质环境当中。去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不着有;练慈悲心。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慈悲心就是要帮助一切大众。全心全力去做。清净心、平等心。决定不污染。决定不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了。不执着就清净了。境缘怎么能离得开?如果说是离开境缘来修行。这讲不通。离开这个境缘。找一个好环境去修行。那是修小乘。不是发大心的。不是大心菩萨。大心菩萨不可以离开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可以离开。「正大修行入手处」。大修行人下手。是在这里下手。一切境界里面下手。在这里头锻炼。
【识。原是自性所变现。用以分别执我。便成为识。名之曰妄。若用以降伏分别我执。即是引归正道。名曰正智。】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诸位要是懂了。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就看你怎么个用法。「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从哪里来的?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离开了真。哪来的妄!「原是自性所变」。它为什么会变?它里面夹杂着无明。真性里面夹杂着无明。就变成了妄心。我这个讲法还有语病。真性里头怎么会夹杂无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会夹杂无明。那怎么可以叫真性?可是不这样说。那就没有法子把这桩事实显示出来。我们再用个比喻来说。譬如今天阴天。看不到太阳。乌云遮住了太阳。这话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似是而非!太阳多大。这乌云怎么能遮得到它。太阳比我们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万倍。这一点云彩怎么能遮得住它?我们大家都习惯了。云遮了太阳。都习惯了。其实这样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很多很多。在日用平常当中。自己已经不能觉察了。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们大家穿这个衣服。衣服脏了要洗。洗衣服这个话说得有理没有理。没道理!衣服为什么要洗。衣服上肮脏的东西洗掉。哪里是洗衣服!你们想想看。你一想的时候。好多话都没道理。太多太多了。你一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许多话里头都有问题。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别。但是大家都习惯了。说的时候都已经能晓得这个意思。那就算了。就不必辨别了。可是我们学佛要开智慧。一定要明了。心性里头确实没有无明。无明到底从哪里来的?佛在经上讲「无始无明」。无始就是:根本就没有开始。无明是虚妄。妄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才有。假的哪有?换句话说。根本就不承认无明的存在。可是我们迷了。真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真有。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如是!
前面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几句话非常有道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坏在那个立。立就是分别、执着。用它来分别执我。第一个分别、第一个执着就是我见。这样就叫它做识。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你会分别。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所谓大彻大悟。他悟的什么?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了。没有执着。佛在经上说。也说「我」、也说「你」。佛不是明明也分别、也执着吗?这个意思要懂得。佛没有分别。佛没有执着。佛是因你的分别而分别。因你执着而执着。这才好给你说话;如果不因我们的分别执着而分别执着。那我们问佛。佛就跟石头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像前面造的佛像一样。没话好说;这叫善巧方便。我们是嘴里头有分别、执着。心里头真有分别、执着。佛菩萨是口里头有分别、执着。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有体、有用。体是空寂的。用是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有用无体。有用无体那个作用很小很小。不能像诸佛菩萨起大用。这个叫做妄。
妄识。我们修行在开端还是用它。不用它还不行;换句话说。要把它用在正路上。它也不坏。用它来降伏分别我执。这就是引归正道。这叫正智。佛法里面讲智慧。跟我们世间人讲的智慧。定义不相同。佛法里面必须要引归正道。那才叫智慧。正道是心性。引导你明心见性。这是智慧。如其不然。纵然像现在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有相当高的智慧。观察到物质的现象。观察到无际的太空。因为他没有引归自性。所以在佛法里面不承认那个叫智慧。佛法里有一个术语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佛说是八难之一。由此可知。世智辩聪不是一个好事情。何以是八难之一?因为它是属于所知障。这不是个好事情。所以正智跟世间聪明智慧有差别。正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般若。
【若用以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用这个来念佛、来求生净土。那真的是高明!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这就是降伏分别我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净宗法门的人就用一句佛号。那个分别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就没有了。换念头。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不怕。要觉悟。一句佛号就是觉悟。一句佛号就把那个妄念换过来。那一念换成阿弥陀佛。这叫会用功。这叫真实功夫。平常妄念起。那是当然之事。我们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根深蒂固。不要说外头有因缘。有缘勾引着它。没有缘它自己也会起来。起来不怕。怕的是转得太慢。怕这个。要转得快。一起来立刻就转。这叫功夫。这叫得力!这样念佛决定往生。这样念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虽然无上正等正觉。你并没有证得。并没有现前。但是确实是向着无上正等正觉这条路上去走。没错;虽然没到。方向正确。目标正确。这也可以说它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着。】
这是说明净土的殊胜。净土之殊胜。知道的人实在讲太少太少了。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认识净土法门。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多。实实在在不多。这些年来我们常常研究净宗的经典。探讨净宗的经典。不断跟同修们互相研究。这才对净宗稍稍有一些认识。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佛讲般若二十二年。说了二十二年真正懂得有几个人?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之难。但是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虽然对般若的道理还没听说过。般若的经典他也没念过。但是他所行的就是般若正智。这真正不可思议。古人说暗合道妙。那个道就是般若正智。它妙极了。他所做的就跟这个路子合了。这是净宗无比的殊胜。所以念佛人一下手就是转识成智。什么是智?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智。
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但是我这一次在此地讲经。看看来听的同修们。有一些没听《无量寿经》的。顺便在这里给诸位做个小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我们知道中国佛教黄金时代是隋唐。佛教兴旺达到了顶点。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影响将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这么深、这样远!那个时候的高僧大德辈出。很多很多。真的是有修有证。还有不少佛菩萨再来的。化身来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这都见到。当时古大德。实在讲也是为我们。来探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仔细比较比较。哪一个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所以称《华严经》叫根本法轮。把佛法比作一棵树。《华严经》是树根、是树本。所有一切经都是枝叶。《华严》是根本。这是第一。然后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又说《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也就说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华严经》止于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所以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你看华严三圣。毘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都发愿求生净土。这还有什么话说?《华严经》上又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圆满。对于所有行门真的都彻底了解。过去小看净土法门。现在明白了。统统都念佛求生净土了。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地上菩萨十一个位次。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要问念什么佛。求哪一个净土?你问文殊、普贤就晓得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们说。《无量寿经》第一。《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跟《华严经》无二无别。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小本《华严》。你不要看那个经文很少。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相同。可以这样说。《阿弥陀经》是简单的介绍。是《华严》的精华。而《华严经》就是《阿弥陀经》的详细讲解而已。一而二。二而一。古大德不少人。不是一个、两个。为我们找出来的。得这么一个结论。我们从这个结论里面才晓得。《无量寿经》是第一经。这才搞清楚。
《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当中。哪一品是第一?再找、再比较。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大根大本。你看世尊为我们介绍净土。这一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离不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讲。就是四十八愿的解释。详细说明而已。可见得四十八愿是中心!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个倒不用我们操心。古大德已经找到了。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诸位。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原来一切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归纳是《华严经》。《华严经》再归纳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归纳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归纳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讲的是阿弥陀佛。一句佛号!这个顶端找出来了。不简单!所以你能够念一句佛号。不可思议。你念这一句佛号。等于念四十八愿。等于念《无量寿经》。等于念《华严经》。等于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经统统念完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是真实智慧。这叫当下便是转识成智。一点不错。我们晓得菩萨里面。智慧最大的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选择这个法门。那还能错得了吗?第一等智慧的选择!哪有那么简单。净宗法门难信。我过去学佛。学了二、三十年都不相信。我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我都半信半疑。不敢反对就是了。心里头不服。老师真的是苦心。甚至于跟我说。自古以来那么多的祖师大德、有学问的人都念佛。如果说都错了。我们也就错一次。也没有关系。说这样的话来劝我。所以我对老师。想想过去不能不感谢。我怎么会相信净土?讲《华严经》才明了的。到后来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仔细再一观察。净宗法门真的不可思议。这才相信!我相信这个念佛。是得力
「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着。」这个功夫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们这个念头一起。念头起来了
【念佛人要发大心】
发大心念佛。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纵然去不了。还有个中品往生。所以发心不能小。小了怕去不了。一定要发大心。我们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不错。发大心我们得中品。算是不错了。你取法乎下。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怕的是去不了。所以。心一定要大!像我们每天念的回向偈一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个三途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三途。不单指我们娑婆世界。所以你心量要从这个地方扩大。单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心量很小。不够大。念念起心动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贤行愿一样。
【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时时刻刻有这个念头。决定不忘这个念头。不能够忘掉。你的心量就大了。永远保持着大心。大心无论修什么行都叫大行。这个行随着心量扩展。都是大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证大果。这个诸位要知道。文殊、普贤都求往生。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想到的。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为什么不在华藏世界成佛。还要求生西方净土?如果你要说。那恐怕是示现给我们看的。这是你的意思在猜测。实际上他不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他是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你要问为什么?我们在净宗经论里面得到了结论。在西方世界成就快速。西方世界以外修行。成功时间非常之长。在大乘经上。佛常讲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有种种讲法。说真实话。第一个阿僧祇劫。修满三贤位。圆教。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前面十信位。不晓得要用多长的时间来修成。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初信都没得到。你才晓得这个艰难!
《华严经》上讲众生修行成佛要经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个长得多。这是真的。第二个阿僧祇劫。修满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满十地。这个时间多长。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凡夫位。就像我们这种身分。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证到等觉菩萨的果位。需要多少时间呢?诸位展开经本细细去算算。大概是二劫、三劫。就得到了。无量劫的时间缩短成二、三劫。文殊师利、普贤怎么能不去?当然要去。太快了!这是许多大菩萨。极力争取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就在此地。经上讲。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阿惟越致菩萨。无量无边阿僧祇说。数不尽的。这些人都是十劫当中成就的。因为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十劫的时间不长。十劫当中凡夫去往生的。证到等觉果位的。已经占了大多数。我们算算那个帐。大概二、三劫就成功了。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就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非去不可。
今天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法门。你叫我学。我不干了。我不走文殊菩萨的路。不走普贤的路。那个路太冤枉了。他们修了无量劫才修到华藏世界。我们今天抄近路。到了西方极乐。见到文殊、普贤。跟他拉拉手。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你想想看。文殊、普贤自己感到惭愧。不如你。他无量劫才修到这个地步。你怎么一下就来了。太快了。一下就来了。所以要发大心。常常有这个念头。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这个愿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愿。不是一尊佛的愿。不是阿弥陀佛的愿、释迦牟尼佛的愿。是所有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共同大愿。世尊讲《弥陀经》。经里面看到十方佛的赞叹。十方佛的赞叹。就是十方佛的肯定。十方诸佛如来。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热心弘扬净土。劝大家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不相信、劝不动的。这才给他小法。一切法都是小法。来引诱引诱他。满足满足他。大法他受不了!净宗念佛是大法。这一生就成佛的大法。诸位要是劝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你不要难过。你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仔细看看他像不像作佛的样子。不像!很正常的事情。难信之法。你这一劝他就相信。那怎么叫难信之法。不容易相信。很不容易相信!
【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
我们现在虽然是事上做不到。事上是众生有业障。我们自己也有业障。自己的业障是智慧不能现前。没有善巧方便。这是自己的业障。所以自己有业障。众生也有业障。我们要普度。谈何容易!虽然事上做不到。不能没有心。不能没有愿。要没有这个心愿。那就错了。我们的心愿跟佛一定是一样的。我们的智慧能力跟佛不一样。诸位果然心愿跟佛一样。诸佛那个本愿的威神冥冥当中加持。这种加持有些时候自己能够感觉到。佛力加持。三宝加持。能感觉到。俗话讲。得佛菩萨保佑。这加持就是一般讲的保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保佑条件从哪里来?心跟佛的心一样。愿跟佛的愿一样。就是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这个心愿不可思议。
【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么!还怕念佛不得力么!要紧、要紧!】
你要是不认识清楚。信心很难生起。我对老师。说老实话非常尊敬。老师的话我都会依教奉行。而不肯不能照做呢?我自己心里有疑惑。老师没讲清楚。没讲明白。不能把我的疑团解除。这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当年李老师讲净宗经典。像我今天讲得这么清楚明白。我老早就相信了。他讲得太含蓄。我们智慧浅。没办法。体会不到!又不敢问。问了怕老师骂人。又不敢问。所以很不容易体会。真的自己这一生非常幸运。在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出事实真相。我们晓得多少人。一生在经论当中。最后都没有看出来。你说这个多可惜。所以从经论里头。得到消息看出来的人。也不是很多。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到这个地方。这才正式来解释了。这一段经文里面含义很深。前面最重要的。佛是教我们学他。以他做为一个好榜样。要我们发大心。发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段解释出来了。这正式解释出来。因为菩萨如果有四相那就错了。我们看批注:
【执我分别】
执着我。起分别心。
【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
菩萨决定没有分别心。为什么?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末那识。凡夫才用心意识。佛菩萨转识成智。不用心意识。佛菩萨所用的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这个。我们用的是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搞这个。智就是般若智慧。四种都是般若智慧。我们是将智变成了识;因为有无明。因为有妄想。把这个智慧变成了情识。现在要想返本还原。没有别的。就要把情识再转变成智慧。这个就对了。《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这些理论。教给我们这些方法。就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工作事业。这些都不碍修行。都是菩萨修行的大好境缘。就在这个境缘当中。历事炼心。转识成智。那就成功了。
【我相因我见生】
我相粗。我见就细了。《金刚经》前半部讲四相。后半部讲四见。所以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但是要晓得。四相要是破了。四见当然也没有了。因为相是从见来的。相破了。见就没有了。如果见破了。「相」当然没有了。它是有表里的关系。一个是外表。一个是里。一破都破了。因此《金刚经》前半部。可以说意思已经说到圆满了。一表一里。
【我见因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
这个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着。那就叫我见。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
虽然说四相。四相的根就是我相。其它三相是从我相生出来的。所以我相那就是根本的根本。四相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
【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
为什么?凡夫念念都是有我。所以佛法说。佛法讲的善恶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就是立在我执上。起心动念有个我。这就是恶。为我还不好吗?为什么一切为我就是恶?我要修行。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佛。这不很好吗?不行。佛告诉我们:「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我见、我相来的。这是根。起心动念是个「我」。你就增长我执。我执还是牢牢的抓住。愈抓愈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你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也出不了三界。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我执执住了!这个东西就是三界六道。是坚固的枷锁。这是恶。所以佛叫你起心动念。不要再想「我」。不想我怎么办?想众生。念头转变。观念转变一下。我不再想我。我想众生。我一吃饭。想到众生有没有饭吃;我一穿衣。想到众生有没有衣穿。时时刻刻、点点滴滴想众生。这个样子我执慢慢就淡了、就化掉了。这是善。这个是好事。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就是把我扩大。大而化之。用这个方法。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
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个个都成佛。人相就没有了;都变成佛。人相就没有了。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
寿者相是什么?是时间的相续。我度众生。我要到哪一年、哪一月才度得完?你有这个念头。这就是寿者相。这个念头也没有。所以学佛要记住。我们只有今天。只有此时此刻。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你这个心才自在!过去已经过去了。纵有好事已经过去了。想它也没用处了。纵然有恶事。也不要后悔。都过去了。都没有了。未来还没有来。你在想。那是打妄想。空想了!过去、未来都不想。认真做现在的。这就对了。这样子寿者相就没有了。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降伏众生相。】
连众生也不执着。这个就教给你怎样去破四相。由此可知。四相的形成。第一个是「我」。有我;与我相对的是「人」;与人相对的是一切万法。「众生」是一切万法。众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众缘和合而生。四大五蕴和合而生;植物、矿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众生相非常非常广大。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属于众生相。这些现象相续不断。这叫寿者相。可见得一切现象都从我生的。都从我相生的。我相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的根源。
【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总不外观照。】
这是提出行门的总纲领。禅宗是这样说法。教下也是这个说法。这个观照。可以说是大小乘十个宗派里面。共同承认的修行的总纲领。但是那个心要是发不起来。观照确实是有名而无实。观照的条件是要大心、要大行。一定要发无上心;无上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在净宗里面。要度一切众生同生净土。生净土就是成佛。要发这个大心。发大心那你就是菩萨行。大心是菩萨行。你的行持就是菩萨行。在此地特别提醒你。要修普贤菩萨行。为什么?一般菩萨行固然是大行。比起普贤菩萨不够大。也就是说普贤菩萨的行。才叫究竟圆满的大行。很难做得到。菩萨行。还行!咱们勉强勉强还能做到像个样子。普贤行可能一点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普贤行要清净心、要平等心;换句话说。清净心、平等心修菩萨行。那个就是普贤行。譬如我们举一条来讲。普贤的行门无量无边。归纳为十个项目。第一条里面「礼敬诸佛」。这一条我们就做不到。诸佛是什么?除我一个人以外。都是诸佛。我对所有一切众生都要像对佛那样的恭敬。你能做得到吗?这个人我一看就不顺眼。要我敬他?就没法子了。纵然你不错。对每一个人。冤家对头你也对他很礼敬。也很恭敬。那蚊虫、蚂蚁呢?蚊虫、蚂蚁也是众生。也是诸佛。蚊子来叮你一下。一巴掌打死。把佛打死了。你才晓得难!他那个平等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不但有情众生都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无情是桌椅板凳。摆在你面前的。它也是诸佛。你对它也像对佛一样恭敬。决定不能有差等。对桌椅板凳怎么恭敬?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对它恭敬。不是叫你对桌椅板凳都顶礼三拜。那就大错特错。恭敬心!有一点点不干净不如法。就不恭敬。你才晓得这个好难做到。发大心。这是要求我们要修普贤行。
我们再看看。古大德何以把《无量寿经》称为第一经?无量寿经仔细念一遍。你就恍然大悟。因为《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就是普贤行。经本一展开: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话就说尽了。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你不往生则已。你只要往生。即使下下品往生。你就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普贤菩萨。依照我们这个地方。世尊在大乘经上所讲的。十信位菩萨是普贤菩萨。十住普贤菩萨、十行普贤菩萨、十回向普贤菩萨、十地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统统是普贤菩萨;所以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你要想证得普贤菩萨的果位。念佛往生净土。一到那里就证得。没去之前。要认真努力去做。做不到。勉强去做。做到一分、二分也好!不能说我做不到就算了。我就不做了。这个不可以。要认真努力勉励自己去做。往普贤道上去走。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包括各宗各派。包括无量法门。讲到修持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观照就是思惟。为什么不说思惟。要换一个名词叫观照?诸位要晓得。思惟。我们很容易错会意思。落到第六识里去了。那就用的是妄心。错用了心。观照的意思?不用心意识了。不用心意识。名字也叫思惟修。这大乘经上常常有这个名词。思惟修。但是那个思惟修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不用情识怎么思惟修?不用情识的思惟修。才叫做观照。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眼睛。睁开眼睛看到外面。问问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竖起耳朵听听外面声音。也听得很清楚。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起分别心。还没有起执着的念头。你是不是看得清楚。是不是听得清楚。这叫观照。我听声音。一听。这是冷气。这就落在第六意识。这就错了。这就把真的变成妄的。音声是真的。你在上起分别、起执着。就是虚妄的。为什么?真的是不变的。妄的是会变的。你们想想看。你听的声音是真的。你说它是冷气机的声音。别人说是另外一个声音。各人所说的都不一样。那是假的、妄的。你看到我这个人。真的;你说这是净土法门法师。假的。为什么?我可以换个名字。弘一大师就有一百多个名字。哪个名字是他?名字是假的。你要是起分别、起执着。就是假的;不起分别、执着。你看到是真的。真的是不变的;假的是会变的。名会变。相会变。它会变。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叫观照。
观照。实在讲就是叫你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但是问题是照不住。第二念它就变了。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别、起执着。没有法子。这才知道用功的难处。太难太难了。第二念。妄念起来了。就变质了。诸位要晓得。第一念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第二念就掉到凡夫去了。就掉下来了。掉得好快。就是第一念保不住!保住了。那你就成佛、成菩萨。你这个分别执着永远断掉了。就没有了。保不住!保不住。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净土法门。我们第二念换成阿弥陀佛。这容易太多了。守住第一念太难太难了。换成阿弥陀佛。这个事情不难!净宗法门妙就妙在此地。好就好在这里。成就也在这里。我们明白它的道理。晓得它的事实真相。你才会把所有一切法门舍弃掉。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有人问:净土法门法师晚年都在讲净土经典。为什么这次讲《金刚经》?你们懂得了吗?好多不相信净土法门。相信《金刚经》。今天到这里来了。我把净土告诉你了。要不然你怎么会听得到!这是讲真话。把你引诱诱到这里来。才给你讲真话。底下这一段讲得非常好。因为江味农老居士。他就是一个专修净土的人。
【或
这是很多很多人错会了意思。以为念佛不是观照。所以排斥念佛法门。小看念佛法门。没有把念佛看在眼里。此语不然。这个说法错了。实在讲。这是到后面会跟诸位讲。这个根本的原因:第一个、教理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才有这个误会。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那怎么会有误会呢?不可能有误会;第二个是你修行功夫没有抓到要领。也就是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会有分别执着。因为功夫得力。破分别执着了。这是一定的。不论哪一个行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样的。他心清净、心平等。这是功夫得力了。
【须知即念即观】
我们念佛。这个念就是观。在净宗里面叫念、净念。你看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宗门里面叫观。教下也叫观。我们这个法门里叫念。意思完全相同。
【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
这就不是用观。这个真的念佛不是观。与观的定义相违背。那个观。给诸位讲过。保持第一念。那是观。
【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
这就对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妄念一起。一句佛号提起。妄念没有了。观。或者是止观。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要用观来降伏其心。我们念佛。妄念一起来。第二个念头转成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这是观。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依旧打妄想。那就不是观。那个念佛不是观。这是一定要辨别清楚。
念佛的时候。怕妄念习气太重。一面念佛一面还是会打妄想。所以初步入门。我都叫同修读经。妄念起来了就读经。读经比念佛有效。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念滑了嘴。妄念照打。佛照念。妄念照起。一点都不得力。但是读经就不一样。读经一打妄念就念错。所以很容易发现妄念。专心一心去读经。我们读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没有妄念。念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没有妄念。哪一天妄念少了。真的没有了。不要念经了。念佛号。那个佛号就很有作用。念头一起来。一个佛号马上就压下去。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读经的方法好。读经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读经帮助你开智能。智能现前。你的信心增长。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后来退心?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这句佛号念久了。念得厌烦。不想再念。就退心了。没有智慧。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的话。得定。不能开慧;但是读经能得定。专心读经。心里没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开智慧。这个经的意思一遍一遍读。自自然然领悟。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去想经里什么意思。许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确确实实没有去想它什么意思。意思自然现前。那个就叫悟处。虽然现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欢喜。我悟出来了。这一悟就迷了。一动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会它。不要去理会它。会不会忘掉?不要去理它。忘掉就忘掉。底下还会有悟处。愈悟愈深。愈悟愈广。这才是一个道理。总而言之。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着。有丝毫分别执着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够坚持。永远不要改变。一直下去。才会得真正的受用。
凡事起头难。起头不能坚持。那你就别想有成功。讲经是好事情。大家都晓得讲经很有功德。都想修。发心讲经的人很多。讲个一遍、两遍。以后不再想讲了。都退了心。我的同学不少人都退心。什么原因?不肯坚持。那一关突不破。开头讲经很苦。怎么可能讲得好?讲得不好。听众都跑掉了。跑掉自己难为情。算了。不讲了。这一关要突破!听众统统跑光了。桌椅板凳不会跑。我还要讲。这才能成功。要坚持这一点。所以我比别人皮厚。不在乎。你走没有关系。我还有一个聪明处。我讲经不宣传。决定不让人知道。我开头学讲经的时候就是这样。不像现在人到处撒广告。到处去拉人。你要晓得。你拉那么多人来。头一天来那么多人。你讲得不好。第二天人少一半。自己心里多难过。看到人一天一天少!所以这要有聪明。我一个人都不知道。头一天两个人听。第二天他又带两个人来听。增加一倍。我的信心就增长了。懂得这个。这是不给自己泄气。所以不要说听众愈多愈好。不是好事情。那对自己真是很大的打击。不是好事情。所以决定不要去登报纸。不要去撒广告。为什么?我讲得不好。你们来是你甘心情愿来的。我没找你来;我找你来。讲得不好。我对不起你。头一关你要能够突破。这非常重要;这一关要是不突破。以后成就就非常非常困难。
凡事起头难!起头。我那个时候发心学讲经。讲台上一个小时。不像现在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我要花多少时间去准备?花四十个小时。四十个小时准备一小时的东西。充分准备。这才能够应付得了。否则的话下不了台。那个很难过。认真努力。我到十年才不要准备。你们今天看到我的本子跟你们的本子一样。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准备。十年以后才到这地步。我十年几乎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三次。没有少过三次。多的话一个星期十几次。上午讲、晚上讲、下午讲。讲十几次。三十八年没有中断过。我很有经验。同修们大家要发心。我常常鼓励大家发心。你有方法、有善巧。减少打击。你就不至于退心。
这是想佛。念佛想佛。想哪一尊佛?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我们画的阿弥陀佛像。塑的阿弥陀佛像。都不一样。哪一个像是阿弥陀佛?给诸位说。阿弥陀佛没有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到哪一尊佛像庄严。你就供养那一尊佛像。你天天拜他。天天看他。天天想他。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就现那个像给你看。一定不错。不要供好多像。供好多像那就不晓得哪个像是真的。那就比较麻烦。一尊。一心忆念。这个好。不要三心二意。选择一个佛像。一生供养他。不要再改变。这个样子最好。你的心是定的。你很容易观想。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像就在面前。这样念佛。妄念就会少。他心专、心一了。这跟宗门教下修观完全一样。这样念佛就是观。
【修观是收摄意根】
意根就是执着。就是第七识。
【净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最上乘之妙法。】
这个方法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大势至。在一切菩萨当中。大概他老人家的缘分比观世音菩萨差一等;我们大家对观世音菩萨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知道大势至菩萨的人不多。实际上大势至菩萨真的是第一智慧。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贤之上。为什么?因为他专修念佛法门。专弘念佛法门。这才是专家。我们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他老人家写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莲居第一个写的。以前没人说过。我看到这一句。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点都不错。在尽虚空遍法界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第一。在我们娑婆世界专修专弘。普贤菩萨第一。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第一个提倡净土的。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讲到初祖。三个初祖。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跟禅宗的观照、教下的止观。无二无别。不但无二无别。实在讲比他们那个高明太多了。他们修行要具足很多条件。如果不是那个根性。根本无法起修。净宗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能修。这就高!有的人可以修。有的人不能修。不算高!人人都能修的。这才叫高明。等觉菩萨。文殊、普贤他能修。再愚钝的众生他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我们看到有个小册子《物犹如此》。那个小册子里面记载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能修。畜生往生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在台湾我们都见过。畜生念佛往生。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最上乘的妙法。哪有在一般观照之下!没有这个说法。凡是有这个说法。念佛不是观照。那都没搞清楚。对净宗理论方法境界都没有搞清楚。才有这样的误会。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445.html
以上是关于「华严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华严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