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9 04:4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八集)  1

佛教讲经说法视频大全下载

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023-001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三面。从第一行看起:

  【龙树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

  这个信。着重一个净字。龙树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不生。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是清净心。所以叫做净信。用功。真实的用功。没有别的。就是去妄念而已。这叫真实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个妄念还存在。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犹在。这样的断恶修善。如果说是从粗显方面来说。他的果报依旧在六道。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是很微细的念头没断。断恶修善。那也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之流。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见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实。诸位要晓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实则不虚。真实不虚。唯独心性这才是真实不虚。也就是说只有清净心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里面有一个妄念。般若就不生了。

  我们在佛法当中常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评小乘人;小乘人对于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他只证得半个解脱。法身他没有。般若也没有。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般若?就是他还有一法。他心里面还有妄想、执着。所谓两种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圣者、权教菩萨。我执没有了、断掉了。法执犹存。他还有法执。所以说他还有微细的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智慧。必须法执也破了。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智慧就透一分。破两分无明那就透两分。般若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般若现前了。此地提醒我们。我们用功。什么叫真实功夫?离一切相。是真实功夫;本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是真实功夫;「应生无所住心」。像这些教训。这些句子很多很多。这都是真实功夫。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留意。其它枝枝节节的小问题。自自然然就解决了。所以。金刚般若名实相副。从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相应。有性相相应、有事理相应、有因果相应。种种深解不同。】

  上面举的这三种。每一种都有浅、都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从这三种相应来观察。前面讲到我们念佛用十念法。这个十念跟古时候慈云大师的十念不一样。慈云大师的十念。他是以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当中。佛号不拘多少。有的人气长。有的人气短。尽一口气叫一念。他是教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实实在在找不到时间做早晚课。但是早晚课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平常课诵有没有。没关系。早晚课诵最重要。就在这个时候培养一种习惯。到这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念佛。就会念经。就会念佛。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来讲。决定是有助于往生;临终功夫得力、不得力。与这个关系很大。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如果实在找不到时间。没有功夫做。用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那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实在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我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号。十句佛号。实在讲一口气就念掉了。这个时间短。时间短容易相应。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相应。相应。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不要看时间这么短。念得这么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里头还有杂念存在;如果没有杂念这就相应了。所以这十声佛号里头。我们保持着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将来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净念相继。这个十念就是净念相继的根本。净念相继的功夫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每个人工作都很紧张、都很繁忙。这个方法不但对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无妨碍。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时间很短。它确确实实叫你把妄念统统放下。让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净;这片刻的清净。对你的精神、体力就有很大的帮助。你的精神体力好。头脑清醒。当然你的办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好处。这是讲一念净信。下面这是说明。释显其故。释是解释。说明缘故。

  经【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佛讲的这个没错!我们乍看起来好难。好难做到。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时候。这十句佛号一句接一句。就是净念相继。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这短时间之中。你看看与这一句相应不相应?这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确确实实这其中事相没有了。事相离了。法相跟非法相也离了。跟经上讲的就相应。相应才是真实功夫!

  【此是正面释生信得福之故(清净信心生起来)。何以能生净信。何以能得福。须是除却分别心方可。】

  我们今天唯独在十念当中体会到。在十念当中觉察到。真的它相应了。这是净信。清净心生起来之后。十念法就永远不会中断。一天九次。一次都不会中断。你看看早晚课诵。一天只提醒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个十念法一天九次。时间隔得很短。时间不长。过一段时间又提醒一次。所以实际上这个效果。比早晚两堂功课的效果要大、比修其它法门真的要大。又不妨碍工作。这个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净。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么叫福德。以为发了财、做了大官。这个就有福了。这个观念都搞错了。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颠倒错乱。看错了。是非看错了。利害看错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报还不以为那是福。清净心是福。佛

佛教网佛法讲经视频

菩萨在经典里面虽然为我们说出来。而实际上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一下子也不敢承认。真正的幸福快乐。决定不是物质的享受。物质的享受。从物质享受当中得到的快乐。就像什么?外面境界的刺激。离开外境。乐就没有了;必须有外面境界来刺激。你就会得到快乐。这个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诸位要晓得。享受五欲六尘那个快乐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价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点短暂的快乐。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你看像不像!佛跟我们讲。真正快乐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个快乐从内心里面生出来。像泉水一样。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叫法喜充满。那个快乐怎么得来?清净心。清净心会有什么快乐?生智慧、生般若。他怎么不快乐!我们凡夫的心不快乐。因为生烦恼。诸佛菩萨、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净。他生般若、生智慧。这是真乐。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里头生智慧。真快乐。那个是有福报!这是说明。圣人的标准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就是苦乐的标准都不相同。我们凡夫哪有乐?天天等于说是在服毒。天天在打毒品。那有什么快乐?所以。真的快乐要离分别心。诸位想想。分别心没有了。执着当然没有了。先有分别。而后才有执着。执着是烦恼。分别是妄想。妄想没有了。哪来的执着。当然烦恼就断掉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

  这个四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四相是从分别来的。离开分别。这四种相都没有了。

  【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

  经文上「是诸众生」。这个诸就是众多。离四相。从粗显、明显方面来讲。小乘初果就离了。离得浅;大乘实教菩萨离得干净。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也离了。离得怎么样?拖泥带水不干不净。这种情形。因此等级就分很多。所以叫诸众生。他没有离得干净。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样一样来修。这个说法。唯恐诸位同修不能够具体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再举比喻说。大家就好懂。譬如我们一个人。我们自己。自己的习气。贪瞋习气很重。贪财、贪名、贪色。现在我修行觉悟了。财不贪了。这是众生之一。这个断掉了。但是名、色还贪。这就叫不干不净。你所贪的东西很多。几十样、几百样。才离开几样。还有很多没有舍掉。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这个就分很多等级了。诸众生。诸的意思就在此地。

  【四相空。即我执空】

  我执破了。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

  【非法。即是无。即是空】

  这是非法相。

  【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

  有舍掉了。不执着了;空也不执着了。空空也不执着了。

  【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

  佛经里面也称这个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这是教给我们真实用功的下手处。真实用功的受用处。真实用功的境界。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能够生欢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进展。妄想、烦恼天天减少。清净智慧天天增长。这是真实的福德。也是《金刚经》上讲的真正的福报。得福!

  【我法二执】

  这两种执着。

  【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这是再往深一层去观察。妄想、执着都有这两种状况。从分别而生的。就是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尘境界。从这个地方生的。这个粗。这个相粗。前面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对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很容易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必对外面境界。自己会生这些烦恼。这个就微细了。这个微细的执着。不是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习气。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梦中所现的这个境界。我们六根没有接触外面境界。现那么多境界出来。那都是过去生中的习气。所以那个境界就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梦中也现不出来。怎样它会现出来?有定功。甚深的禅定当中也会现境界。那就是极其微细的。这叫俱生我法二执。俱生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必要学、不必人

佛教讲经 app

教。自自然然就起现行。贪瞋痴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还不懂事。很小的六、七个月大的小孩。现在小孩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小孩六、七个月。你仔细观察。他就有贪瞋痴。就看出来了;不像从前。从前的小孩。说实在的话。要到二、三岁以后他才有。他不懂得贪瞋痴。那个阶段叫天真。从前人在童年的时候。天真的时间保持得很长。相当长的阶段;现在不行了。现在作人好可怜。你看几个月大就起贪瞋痴慢。就起贪瞋痴了。什么原因?他家里都有电视。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着电视。在那里头把他俱生的烦恼统统都勾引起来了。这就说明。现在已经没有天真。天真烂漫没有了。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不好过。日子不好过。从前的人倒满象样子。可以作。现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现在的小孩实在讲非常可怜。生下来还不到几个月。烦恼就起现行。两个小孩在一块儿的时候。给个糖吃。他就会抢、会争。抢不到就会哭。贪瞋痴完全表现出来了。这都没人教他的。这叫做俱生烦恼。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得出来。这是微细的。我们要断。先从粗的断。从粗断到细。细执一定要用定功来断。定功才能伏得住。极其微细要用智慧来观照。那才行;照见五蕴皆空。那个问题才叫真的解决了。定功伏住它。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实在讲。我们在大乘经里明白。所谓灭断就是转、转变。转变之后。烦恼、执着真的没有了。变成无上的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真实的智慧。我们再看下面的批注:

  【是人分别我执已除】

  是人就是前面讲的「是诸众生」。这些是诸众生都是认真修学般若法门的。分别、我执已除。

  【贪瞋痴虽未去尽】

  分别我执的粗相离开了。粗相舍弃了。可是贪瞋痴还没有断得干净。

  【已经很薄】

  这种境界。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自己能够察觉得到。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淡了。这是功夫真的进步了。有一个很明显的观察。譬如过去看到新的东西、新产品。一看到就欢喜心。就赶快要买、赶快要得到;现在看到。好像很淡薄了。有没有无所谓。购买、希望得到的念头轻了。减轻了。你要晓得。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进步了;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个看不到功夫。从你生活当中。你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淡薄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着淡薄了。那叫真功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错会了意思。以为我每天读多少经、读多少咒。那个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经在观念上搞错了。真正要测验你的功夫。也错了方向。得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真实的功夫就在生活当中。看看贪心是不是减少了。再检点检点瞋恚心有没有减少?以前看这个事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顺眼。现在看看都可以过得去。不像从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你瞋恚已经放下很多。从前对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现在对于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减少了。修行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检点、去观察。我们是不是有进步。这都是讲的真实功夫。先要淡薄。然后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动心。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见色。在色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你眼根得三昧了;耳根未必。耳根也许还会喜欢听一点东西。每一根来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都不起心动念了。那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这叫念佛三昧。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真的得到保证。

  「还须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这里。要

2017全国佛教讲经

努力、要精进。必须要知道。没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圆满的。所以等觉菩萨还要再用功。否则的话。他那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无明而不破。那行。那个可以;怕的是你没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个不行;那真的是等觉菩萨。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来乘愿再来。那个不一样。许许多多等觉菩萨都是乘愿再来的。这说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再看底下这一条:

  【但见诸相即着有。但见非相即着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些话都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这个用功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照。怎样去作观。怎样观照。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把从前俗情统统放下。以一个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方法。重新来观察这个世间。跟世间万事万物相接触。佛教我们看相、看体。看它的作用。以前我们不会。胡里胡涂的。现在学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那就对了。这三方面观察是同时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时完成的。「相」是现象。有。相是有。体是空。所以说。这个看法跟诸佛的看法一样了。如果但见相。只看到相。着有了;相是有的。着有了。凡夫就着有。凡夫是单看相。不晓得相的体性。不知道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现象之所以然。他着有。

  但见非相即着空。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他不住于相。专门看体。专门看体就着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为什么说小乘人堕在偏真涅盘?偏真涅盘。佛有的时候也说。叫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什么作为都没有。无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无为坑里面去了。这个意思。着空。着空的意思。他之所以着空。他的脑子里头想。他就想空。他就想一切万法之体是空的。这样他就着空。执着空了。这也是错误。都不能见性。

  着空、着有都偏在一边。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一般讲偏见。不是正见;佛与大菩萨才叫正知正见。这个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这叫正知正见。见诸相非相。这就对了。见诸相是有。不着空;非相是空。不着有。这种观察法。这样的观照功夫。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学会了。要马上会用才行。你真的学到手了。真会用了。真能够会用。你的生活就过的是诸佛菩萨的生活。那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了。你整个人生都转变了。你的妄想、执着统统没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坛经》里面。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这个境界二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这才是见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说

佛教场所讲经要求

则见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都是从本性上说的。则见如来。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你就明心见性了。见了性。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来的。修来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那个福报有大小、有长短。是可以称量的;自性里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去度量。诸佛如来也不能。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所以。性要是显现出来了。那是真实的福德。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

  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自古以来。不善学般若的人往往都着空。这也是古今大善知识教学般若最怕的一桩事情。学的人执着空。那个麻烦就很大。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大!你执着有。像须弥山那么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这个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么大。差不多。很小!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着空就很麻烦。执着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执着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平常能够观察得到的。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以为造作一切罪业都是空的。没有果报。什么样的坏事他都敢做。那还得了!佛菩萨都救不了。执着有。不要紧。执着有他还会相信因果报应。那个人好救。执着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怕着空。所以般若一定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白。决定不可以错会意思。

  【先将非法一面堵住】

  所以《金刚经》选择的对象。《金刚》是高等的般若。不是初级、中级。是高级的。佛选择对象的条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选择这个对象。而世尊在经本。经本是教科书。在这里面一再提示。是教给我们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这句话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在前面曾经说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义趣。就是我们在事实上、事相上。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而行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着衣持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守规矩、守礼数。一丝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马虎。做一个好样子。不仅仅给修行人看。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样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真正学到般若波罗蜜。前面说得很多。无论我们现前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某一种工作。都没有障碍。有些人对于佛法的精义没有能够通达明白。以为学佛对他的工作会有妨碍。对他的生活会有妨碍。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凡是提出这些问题来问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他对于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说他了解。他是错解了。他没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都有极大的帮助。完全是正面的帮助。一丝毫的副作用都没有;换句话说。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帮助你事业顺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才值得诸佛赞叹。九界瞻仰。如果说佛法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妨碍。这种佛法还值得赞叹吗?还值得我们修学吗?

  今日之下。学佛人当中。不学佛的我就不必说了。学佛的同修当中。有多少人错会了佛法?太多太多了。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些同修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是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看到他那个学佛都摇头、都感叹。你搞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全都错会了。这说回来。金刚般若好!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到了。可是学要学得彻底。要学得透彻才管用;不透彻、不彻底。不能管用。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处真多。会给你带来一生的幸福快乐。会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从前生活在苦恼之中、迷惑之中。现在生活在快乐当中、幸福当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么会一样!「脚踏实地。躬行实践」。一定要认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饭、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般若波罗蜜。那你就真的会了。

  【法相、非法相皆不执着。是用功之要诀。】

  因为法相跟非法相都不执着。就是前面龙树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不生。般若就生」。法相、非法相都不执着。就是一切法不生。稍有执着。你心里头还没有完全放下。障碍般若现前。那个障碍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业障。你有业障。所以般若波罗蜜消业障非常之快。只要两边不执着。业障就消除了。多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消业障怎么消?去拜忏。拜梁皇忏、拜水忏。种种忏悔法。结果有没有把业障忏掉?我看是愈拜愈多。业障没消掉。愈拜愈多!为什么会多?分别执着愈来愈多。那个业障就愈多。怎样消业障?分别执着都放下。没有了。业障才消掉。拜忏的确是能消业障。拜忏的时候要空有两边都不着。才能消业障。我们一般拜忏是着有。那怎么能消业障?空有两边不着。才行!

  所以《金刚经》上所讲的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用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就能够得真正的利益。如果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反。你决定得不到效果。念佛也是如此。前面跟诸位说过。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他执着。着有。他没有放下。妄想、烦恼都没有放下。所以那个佛号只能说种善根而已。不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所以两边不着。是用功的秘诀。这个「要」也很好。重要的秘诀。这一段从正面说。底下一段则从反面说。

  经【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从反面说。说明你心里只要着相。取相就是着相。着相就是执着;只要你有分别执着。必定四相都起来了。诸位要晓得。四相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的生活都在虚妄之中。在虚妄境界里面生活。苦恼无尽。祸害无边。这就是六道轮回。佛不为我们说出。不说得这么清清楚楚。我们迷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法子觉悟。没有法子看出事实真相。这就是佛的慈悲。佛对于众生的恩德。我们看批注:

  【无我人等相。我执空也。无法相。法执空也。】

  无非法相。空的观念也没有了。我空、法空、空的念头都没有了。那叫真干净了。

  【是名三空】

  这个三空。大小乘经典上都说。在佛学名相术语里面称之为「大三空三昧」。就是说的这个。大小乘统统都有。但是它的内容、境界。当然大小乘不一样。

  【由见三空。从此精进。净念相继。便证清净法身。】

  由此可知。般若会上的菩萨。确实跟一般菩萨不一样。那就是他的修证是以大三空三昧做基础。像我们盖大楼一样。我们今天修学以什么为基础?以地面为基础。他们已经盖了十层、二十层。从那个基础上再往上盖。这个味道。他这个水平高。那个净念相继。跟我们现在讲的净念相继当然不一样。净念相继也有等次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大势至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圆通章》上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明显给我们说出来。净念相继的等次有五十二。五十二个阶级。每一个阶级功夫、境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净念相继。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听到净念相继。并不是很单纯的、功夫都一样的。不一样!里面有浅深程度不相同。

  又如我们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里面也是分很多层次。亦不相同。如果要是都一样。那往生哪里会有九品!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这意思就很明显。功夫成片最低限度要分九个等次。这不是很清楚了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亦复如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也有九品;这就说明事一心不乱里面。功夫层次不相同。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头还是有九品;这就说明。实报庄严土至少也有九个等级不相同。这些我们都要知道。都要明了。自己用功才晓得把自己的功夫不断的向上提升。正如同我们走路一样。我们去旅行。去走路。走到什么地方。我们晓得到了某一个目的地。一站、一站往前走。这个走得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每天走路到哪里不晓得。那就胡里胡涂的。胡涂就会生烦恼。方向清楚、目标清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清清楚楚。这才能生欢喜心、生法喜。

  这个底下也说。也有讲到一心不乱。到证清净法身。净念相继要到证清净法身。这是高段的功夫。像我们刚才讲的念佛的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还不行。还到不了这个功夫;要到理一心不乱。证得法身了。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见性就是证法身。这是净念相继高层的功夫。高等的功夫。「故曰。得无量福德。」这个无量福德是当然的。为什么?性德现前了。佛告诉我们。真如自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相就是福德。

  如来的智慧德相。我们怎么知道?佛在《华严经》上说了。《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上也说了。不及《华严》讲得详细。《华严》是经文长。讲得详细。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华严经》的人不多。因为经太长。现在人没有耐心。看到部头太长。不想念了。看都不想看了。可是我们在座的同修。净土三经。我相信多半都读过。净土经里面虽然不及《华严经》讲得那么详细。但是它所描绘的。也足以让我们赞叹。我们看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正报。身是清净身。金刚不坏身。永远不会变、不会灭;身体是透明的。没有污秽、没有肮脏。身是清净的。大地也是清净的。真的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净则土净」。心清净了。身清净。身是透明的。像琉璃一样;身清净。土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不是我们这边的泥土、沙石。不是的。它的地是琉璃的。佛经典上讲的琉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在玉里面可能价值还很高的。我们称为宝石。我们这个世间的翡翠是最好的宝石。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比。一文都不值。那个质料差远了。差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透明的。从地面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底下。你们在经上看到黄金为地。那个地是马路。琉璃地上。黄金铺的马路。不要人工去铺。自然现出来的。福德不可思量!不是人工设计的。不需要人工去铺设。自自然然变现的境界。自然变现的。

  如果你要是不以为然。不能相信。认为这是神话。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有时候作梦也做到美梦。梦中境界非常好。那个梦中境界呈现出来了。里面也有好多好境界。谁设计的?谁去造的?你没有看到人设计。也没有看到人在那里建设。为什么梦中境界现前。马上就有了?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那是真的。佛讲的不假。是从你心性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是人工造的。都没有自己在那个地方去打妄想、去分别执着在设计。没有!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我们这个地方是用生灭心去建筑的。都市种种建设。天天在那里分别。在那里执着。在那里去想。设计建筑。用生灭心。所以时间久它就坏掉了。年代久了就变成废墟。有生有灭。是因为你生灭心建筑的。西方世界。佛心清净。大众的心清净。清净心里面显示出来的。清净心没有生灭、没有念头。所以显示出来依正庄严也是不生不灭。依报跟正报的关系。如此的密切。我们冷静观察、冷静的思惟。还是佛讲的有道理。我们可以采信。这是讲得无量福德。

  也许有人要问。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在我们这个世间。天天还去托钵。每天打着赤脚。鞋都没得穿。过出家人那么苦的生活。我们看到。都不愿意过那个日子。他的无量福德在哪里?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应化身来的。不是他的报身。不是他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有报身。《梵网经》上就透了一点消息。毘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千百亿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这透了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是卢舍那。「卢舍那」是谁?《华严经》上的毘卢遮那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由此可知。《华严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佛到我们这里来。要度我们这些烦恼的众生。《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相。我们众生烦恼、习气、业障重重。释迦牟尼佛也要现出那个样子。才能度我们。释迦牟尼佛如果要度一群猪。他要现一个猪身。到猪里面去投胎。天天跟那些猪在一起。也跟牠们讲经说法。度牠们;现个人身就不能跟那些畜生讲话、讲经说法。就不行。应以什么身得度。示现什么身。所以。世尊有他的净土。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真的是福德不可思量。无量福德。他能够现无量无边的身。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种能力我们现在人讲神通。也是他无量的福德。他能现。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帮助一切众生。佛帮助一切众生。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帮助众生解决了问题。

  「此即是理一心不乱境界」。在我们净土宗。这个境界是属于理一心。就是以三空三昧做基础。再精进。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这一句。我们也要把它看活。不可以死板板的看作这是净土宗。你这么看。不能说你错。但是这个意思不圆满。任何一宗、任何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它的总纲领就是修觉正净。法门再多。所修的无非是觉正净而已。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虽然讲三个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因此任何一个法门。功夫的总持都是净念相继。所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包括整个佛法;不但是整个大乘包括在其中。小乘也不例外。都概括在其中。

  【此节经文。从反面显其必应三空之故。】

  这个词句非常肯定。必是必须。非这样做不可。一定要入三空。换句话说。决定不能有执着。分别执着一定要把它舍掉。分别执着。可以说是我们无量劫来。修行没有能够成就的根本障碍。前面说过。我们不是这一生才修行。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善根、福德不必说。因缘。我们在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遇到《金刚般若》。遇到净土三经、五经。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统统具足了。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这个根本的障碍你晓不晓得。知道这个根本障碍之后。把这个障碍除掉。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成功了。我们的功德在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如果不知道障碍在哪里。不晓得把障碍除掉。这一生虽然是三个条件具足。不能成就。这真可惜!因为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很不容易。太难太难了。我们今天三个条件具足。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碍;你要认清障碍。除掉障碍。那就圆满了。功德就圆满了。

  【以明丝毫着相。便是分别心。便非清净自性。便是逐妄、迷却真性、起惑造业、苦报轮回的凡夫。】

  读这一段文。确实惊心动魄。寒毛直竖。这对于真正希望在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开示。那就是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我们这一生念佛才保证往生。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得到究竟圆满。所以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有了。就是障碍。障碍我们清净心。清净自性就是清净心。就是逐妄。换句话说。这是走了回头路。我们无量劫来。就是逐妄、就是迷真。这一生当中好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有可能脱离三界轮回。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被这个障碍障住了。这个多可惜。又走了回头路。

  所以。世间五欲六尘留恋不得。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动了心。起了贪瞋痴的念头。能立刻想到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立刻把它伏住。把它打掉。这叫功夫。这个叫得力。不能再迷。迷了真性的人。不可能不起惑造业。惑就是迷惑。一有分别执着就迷惑。分别就是起惑。执着就是造业。起惑造业。又搞六道轮回了。所以这叫轮回心、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轮回业修学佛法。佛法也是轮回。你出不了六道。

  但是佛法是善法。你所得的果报是高等的。你身心清净。善心、善行。像经上常讲的慈悲喜舍。修十善业。生三善道享福。你得这么个果报;如果你的心行不善。还是有福报。恶道里面享福。恶道里还有福报吗?有!我们在新加坡就看到。新加坡有很多神庙。信徒很多。初一、十五你看多少信徒去烧香拜拜。去祭祀鬼神。饿鬼道里面有福报的。他在鬼道里享福。畜生道里享福的更普遍。大家都能看到。多少人养的宠物。很享福!你看看。牠什么心都不要操。主人侍候牠。照顾牠非常周到。牠的福报很大。比人大。人享福要像牠那么享福不容易。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宠物。我们学佛的人警觉性高。人不如畜生。养宠物的那个家庭。哪个最有福?宠物最有福。牠的主人侍候牠。主人是牠的奴婢。牠才是真正的主人。主仆颠倒了。真正的主人是那个宠物。仆人照顾主人、侍候主人。你想想看。颠倒了。这就是什么?牠修的福报很大。但是牠的心行不善。堕畜生道;修的福。牠还是照享。畜生道里面享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在这一部《金刚般若》也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谨慎小心。所以要晓得。用轮回的心。就是分别执着的心;轮回业就是分别执着这些事相。这是轮回业;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结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报。这一生所修的都变成福报。这是很可惜。依旧去做一个苦恼的六道众生。底下一段教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要以佛心、要以菩萨心来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报。究竟果报就是了生死。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了。这才算是究竟。这个果报才算是真实。

  【广修六度万行】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好事、善事。对于众生有利益的。尽心尽力去做。

  【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

  这就不是轮回心。就不是轮回业。心里面怎么样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么样?没事!这样做。很快乐。不疲不倦。你不会感觉得很累。一般人做事。做一点事他都感觉到疲倦。感觉到累了。为什么累?他执着分别。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那怎么不累!当然就累了。菩萨一天做那么多事。没做、没事。没有事。他怎么会累!

  我们常常劝人。尤其年岁大的人。要多休息。实在讲休息都累。为什么休息会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头没休息。所以他还是累。还是会疲倦;最要紧的是要念头休息。心清净了。这个身一天到晚做。做再多都不累。这些事情。诸位同修你不妨试验试验。就能体会到了。这是真的。你会做得精神饱满。甚至于晚上不睡觉的做。都不会累。愈做愈快乐。如果你不相信。我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年轻人跳舞。跳上两天两夜。他欢喜。他不累。还有人打麻将。打个通宵。他也不累。那是什么?精神专注。他也没有别的妄想。他打牌要是打妄想的话。他要输钱。所以他也集中精力。也入了三昧。他也行。不过那个不究竟。那个心里还是有念。不过他的念集中了。他不是很多的妄念。他集中。只有一个妄念、几个妄念。他妄念少了。所以他能够不疲不厌。如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那个精神饱满。那个不会疲倦的。所以许多人觉得:我读《无量寿经》。一本念不下去。会很累。来跟我说。我说:那怎么办?好了。你就分几段念。一次念一小段吧!这没有法子。这证明妄想太多了。他一说这个话。我就晓得。妄想太多了。一部经。初学的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定力都没有。你才晓得他的妄念多少!这个病很严重。一定要克服。

  要学着心中若无其事。要真正放得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佛在经教里教导我们很多。从你执着最重的放起。譬如我们对财看得很重。我们就从财先下手;我们名看得很重。你就从名先下手。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哪一个病最重。就从那个地方下手。一般讲起来。把财看得重的人是比较多一点。可是也不一定。譬如我们从前在台湾。道安老法师的确不贪财。财看得很轻。道安法师名看得很重。所以有人就骗他。组一个公司请他作董事长。他很高兴。董事长要出钱。他的钱马上就拿出来。被人骗去了。哪一个毛病重。从哪一个毛病下手。把它舍掉、把它断掉。心中若无其事。所以这个若无其事。这里头境界也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要知道。自己哪个毛病重。从哪个地方下手。舍!舍。他的心就清净了。

  「湛然凝寂」。这是功夫成就了。湛然是比喻。像清水一样。水很清。没有污染。很清很干净。没有波浪。水在平的时候。在定的时候。这是湛然凝寂。「不为所动」。不会再被境界所动。从前我贪财。现在再多的金银财宝在面前。不动心了。这就成功了。所以心要不动。事情要做。心不动。就是佛心、菩萨心;你所做的一切事业叫菩萨事业。就不是轮回业。心一动。还有一点点分别执着、贪瞋痴慢。那是轮回心。所做的佛事都是轮回业。何况世间的什么善事、恶事。那不必说了;关键就在这一点。真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实义。」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453.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金刚经- - 一九九五年讲于新加坡 十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608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