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8 00:5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一集)  2011/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三十九面最后一行: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一句是经文。下面是黄念老的批注。「想者。对缘生心曰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这叫想。下面举例子。「如于境」。在这境界。「执取男女等种种差别之相。谓之想」。所以想这个字。诸位看。这个字是六书里属于会意。中国文字造字的原则。这属于会意。你心上有了相。这叫想。我们想一个人、想一样东西、想一桩事。我们常讲有印象。心里面就会有个相。所以。想属于执着。就是着相了。着相。「能取境界差别故」。对境。它就有分别心。就有好恶的心。它会生这些烦恼。跟着这个想连带生起来。譬如「贪想、瞋想、痴欲想是三恶想」。想是意在造业。虽然没有言语、没有动作。起心动念他已经在造恶业了。造业统统都是有果报。而意恶实在讲是身口的根本。如果意不恶的话。身口不容易造业。断烦恼。我们就晓得。要从哪里断起?要从意断起。此地法藏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能够远离。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是我们讲断烦恼。从根本断起。

  「如《郁迦罗越问经》」。这是举经里面的一段话。「谓菩萨行布施时」。布施是利益众生。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施财得财富。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布施法是因。得聪明智慧是果报;布施无畏是因。得健康长寿是果报。这三种果报没有人不爱。没有人不求。但是怎么个求法他不知道。这非常可惜。在佛门里面。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真的吗?千真万确。为什么是真?它有道理在。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大富大贵之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大财富。那是过去生中。不是一生修得的。肯定是很多生修积。积功累德。这一生果报现前。因果当中有个缘。这个字特别重要。我们修积了因。但是缘不成熟。果报不现前。什么时候缘成熟什么时候果报就现前。所以总在这个缘字。佛家讲缘生。他不说因生。因此。有很多人修了好多生。大果报现前。愈积愈厚。这个道理懂得。我们就知道改造命运。改造我们生活的环境。你懂得道理了。有理论的依据。尽管去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不在这一生。就是在来生后世。因果通三世。这是事实真相。财。有内财、有外财。内财的布施比外财福报更大。内财是什么?是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思考、用我们自己的时间为别人服务。别人有苦有难的时候去帮助他。这个属于内财。身外之物。那叫外财。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

  《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他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确有其事。他说有个农村里面的女孩子。家境非常贫穷。到寺院里面来拜佛。身上只有两文钱。很少。恭恭敬敬的供佛。这两文钱拿出来供佛。老和尚亲自给她回向。给她祝福。以后这个小女孩做了王妃。再到这个庙里面来。带了一千两黄金来供养。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就很气。她说我曾经小时候到这边来。我两文钱的布施。老和尚你亲自给我做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你怎么叫你的徒弟给我回向?老和尚告诉她。妳年轻时候那个两文钱妳真诚心。我不给妳回向我对不起妳。今天妳富贵了。身分地位不一样了。妳虽然带着一千两黄金来供佛。可是妳的心跟从前不一样。妳有傲慢的习气。我让我的徒弟给妳回向就可以了。这说明布施不在布施的东西的多少。在你真诚。印祖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妳小时候年轻。布施的钱虽然很少。但是那个真诚心可贵。今天妳没有那种诚意了。所以一千两黄金的功德比不上两文。这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故事。绝不在事物多少。两文是圆满功德。千金。她现在不止千金。拿千金在她算不了什么。在当时两文是她全部的财产。所以她的功德是圆满的。老天爷公平。不是穷人就不能修福。穷人这一生真诚修的福。比富贵人修的福大得多了。我们想想云谷禅师的话很有道理。所以要发真诚心。要发恭敬心。要发谦卑心。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谦卑。对一切人事物都要尊重、都要恭敬。这个人福报就很大。虽然现在不怎么样。了凡先生眼目当中。这人后福无穷。他将来会发达。

  贪瞋痴的念头。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是恶业。贪而无厌。恨之入骨。这都是造极重的罪业。造业决定有果报。果报在三途。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所以贪瞋痴是三恶道第一个业因。佛教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教人什么?教人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确实有。我不造三恶道的业。我就不会堕三恶道。要想断贪瞋痴。对于世缘一定要看得淡薄。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世间第一等聪明人。第一等大福报的人。不是做天王、人王。不是的。诸位心里明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间第一等大福报的人。为什么?永远脱离轮回。不但永脱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你说这个福报多大!脱离十法界的人。去作佛、作菩萨去了。这种人。正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我们就知道。他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跟佛有缘是结了大缘。依佛的教诲。尤其是遇到大乘经。遇到净宗法门。那还得了吗?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所以。对于世缘一定要放下。生活在这个世间。要像菩萨一样随缘妙用。随缘就是一切都不计较。妙用是样样放得下。放下。你的清净心就现前。贪瞋痴你放下。清净心现前。要是分开来讲。放下贪。清净心现前;放下瞋恚。平等心现前;放下愚痴。正觉心现前。你发愿求生净土。你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你统统得到了。经里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平等觉的法界。具足清净平等觉。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清净心生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土。正觉生实报庄严土。我们真的搞明白、搞清楚了。永脱轮回、求生净土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他有没有障碍?有。障碍就是没有办法放下贪瞋痴。真正把贪瞋痴放下。你的障碍没有了。你的业障消掉了。「愿消三障诸烦恼」。你不放下。你的障碍就去不掉。放下。障碍就没有了。

  《郁迦罗越问经》说得很好。「谓菩萨行布施时。以离欲想、修慈想、无痴想对治三恶想」。离欲对治贪想。不贪了;修慈对治瞋想;无痴对治痴欲想。你看他能对治。人生在世。生活很简单。有一点点就够了。有余。布施缺乏的人。这个贪的想就能断掉。人的贪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适可而止。古人修行都希望这是缺一点。不让它满足。都有欠缺。这有什么好处?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如果物质上样样都能很满足的话。他就有贪恋。患得患失。这个对于念佛往生是很大的障碍。不能不知道。财少一点好。色。出家人是永远离开了。在家都要知止。名利也都适可而止。不要去跟人争。争就是造罪业。争不到的。命里没有。争到的都是命里有的。命里有的何必要去争!用竞争的心。用非法的手段。所取得的全是命里有的。这冤枉。真冤枉!而且不正当手段取得的。一般说对你已经打折扣了。譬如你命里只有一百个万。一百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你只能得五十万。自己觉得很满意了。我比别人能干。我能挣得这么多。殊不知已经打对折。你命里不止这么多。你说冤不冤枉?如果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自己有一点。都希望布施给别人。这是菩萨的行为。他的结果怎么?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绝不留给自己享受。留给自己享受就错了。不必。粗茶淡饭是最健康的饮食。

  我们听了科学的报告。上一堂课。黄念老举科学家的报告。他讲从一九八0年后。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这个物质小到什么程度?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它有能力穿过十亿公里(十亿公里就是十万万公里)金属。它自由往来的。这个信息让我们联想到。今天空气里带着有病毒的这种微生物很多。它在空气里面流转。它能透过人体。这就是讲我们一般人讲免疫的能力。透过你身体。没有沾染;如果

佛教法师名家作品

透过你身体。它停留在里面。你就感染病毒了。我们穿衣服不行。它能穿透。它能到你身体里面。穿再厚的衣服。防毒、消毒的衣服都不行。它连钢板都能透过。我们这个水泥墙壁挡不住。你就愈想愈可怕。可是佛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能保护你。你心地善良。清净、慈悲。它通过你的时候一点障碍没有。如果心地不善。心里面有毒。有贪瞋痴慢疑五毒。心里面有毒。它遇到之后。它就会停留在你身体。你身体就带病毒。

  为什么传染病会造成严重的死亡?我们最近也听到报导。好像有些地方鸟类大批大批的从空中掉下来。报导里面。牠们死得很凄惨。死亡之前叫的声音很凄惨。掉下来之后。口里都流血。所以一般科学家检验。牠可能是吃了有毒的东西。当然有可能。这种带着病毒。在空中飘浮。我相信这些东西会带给地球上生物严重的灾难。佛法教导我们修清净心、修慈悲心。清净心不会染污。慈悲心能够解毒。再大的怨恨。遇到慈悲都化解了。学佛的人懂得。一定要修离欲、修慈、无痴。无痴。那就要学经教。就要认真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浅深不等。像经上讲的理一心、事一心。确实很难。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得到。只要你真肯干。二、三年得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我们如果把功夫成片也分做九等。上面三等的。我相信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佛教法师和道教法师斗法

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不必要理一心、事一心。不必要那么高。功夫成片就可以做到。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

  「菩萨舍所施物。生离欲想」。不着相就离欲了。布施之后。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想着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人受到我的恩惠。这样想就错了。布施完了之后。心里干干净净。若无其事。永远保护你的清净心。重要!在顺境里面不生贪恋。在逆境里面不起怨恨。无论自己受什么样的冤枉。受什么样的羞辱。受什么样的伤害。若无其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怨恨心。瞋恚没有了。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之所生。还能计较吗?被凌迟处死。心地清净。若无其事。这叫功夫。我们今天受一点点小的委屈都斤斤计较。这是什么果报?这是地狱的果报。瞋恚堕地狱!你那个斤斤计较是瞋恚心。怨恨心、不平心。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原谅别人是利益自己。自己大幅度的提升。造作罪业的人。他有他的果报。决定没有怨恨。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不被外境干扰。善缘、恶缘都干扰不了你。你念佛三昧得到了。

  「于求者与乐因缘。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来求。有缘来跟你认识。你一定要给他。给他什么?与乐的因缘。这个要学释迦佛。释迦佛一生接见众生。没有一个空过的。佛是以法布施。佛没有财。佛只有三衣一钵。他没有东西布施给人。都是法布施。劝导大家破迷开悟。为人说法。不论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一个原则。帮助他破迷。帮助他开悟。破迷。他不迷了他自然就离苦。不迷怎么样?贪瞋痴可以放下。这是苦因。你有贪瞋痴。你有这个苦因。天天有苦报。知道这三样东西自性里头没有。它是属于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只要有阿赖耶。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只要有贪瞋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不是佛。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对它就很淡薄了。这个时候得天天闻法。为什么?不天天闻法。怕境界现前又忘掉。又随着境界转了。那麻烦就大了!每天读经。每天听教。就是天天让经典来提醒我们。就这个意思。逐渐逐渐自自然然就深入诸法实相。你才真能放下。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一切错误的见解、思想。我们的身口就没有过失了。你看。瞋恨心薄。这是修慈想。

  「以此布施功德。回向无上道。则痴心薄。」回向。经上常常讲的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法界。这就对了。不求自己。也就是一切功德不为自己。为无上菩提。庄严无上菩提。为一切苦难众生。绝不为自己求安乐。其实。为众生、为菩提都是为自己。自己境界提升了。向着无上正等正觉。修净土的同修更直截了当。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偈「庄严佛净土」。那就是正法久住。回向众生。所有一切功德都回向众生。都是为众生做的。没有一样是为自己。我们看诸佛如来给我们做的榜样。清清楚楚。诸佛菩萨自己放得干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四相没有。连四见也没有。四见是你心里连念头都没有。才得真清净、真平等、真自在!想象以前在迷而不觉的时候多痛苦。日子多难过。每天生活在忧虑、恐惧、不安、烦恼习气之中。

  「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恶想。离诸烦恼」。我们还得加两个。不但贪想、瞋想、痴想要断掉。还有个慢、疑。傲慢、对圣教的怀疑。为什么?如果对圣教怀疑这一条不能彻底放下。佛菩萨来教我们。我们都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佛法决定要从真诚恭敬里面得来。不诚不敬你是决定得不到的。所以。学佛首先学诚敬。诚敬在哪里学?在《弟子规》学。在《感应篇》学。在《十善业》。这三样东西真的完全落实。你能够运用在生活上。运用在工作。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运用在学习。那你真的是积功累德。你真正获得的时候。法喜充满。烦恼轻。智慧长。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不著者。不贪着也」。一般讲不执着。进一步说。不但不执着。分别心也没有。为什么不分别?全是自性所现的。意识所变的。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自然就不着了。「色等」。就是下面讲的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尘是形容词。什么意思?染污。尘垢是染污。这六样东西都是染污的。色。染污你的见性。六根根性被染污了;声。染污你的闻性;香。染污你的鼻的根性。鼻根性;味。染污你的舌根性;触。染污你的身的根性;法。染污你的意根性。六根的根性被染污。那么六根根性就迷了。迷而不觉。这称你作凡夫。如果六根根性没有被染污。那你是菩萨。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讲。菩萨舍识用根。菩萨不用六识。为什么?六识是迷。转六识为六根的根性。我们凡夫见色。马上就分别执着。那是什么?分别第六意识。执着末那识。末那识里有贪瞋痴慢疑。就跟着起来。菩萨不用六识。用什么?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什么样子?根性是清净平等觉。菩萨用见性见色。那不是色尘。是见色性。明心见性;用耳根闻。闻性闻。用耳根是闻性闻。闻声性。这六根这样一交替。六根全是见性了。见性成佛。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大声疾呼。学《楞严经》的要懂得舍识用根。他话讲得没错。楞严会上佛是这么说的。可是自古以来。这些注《楞严经》的大德们都没有说这个话。而是用天台智者大师的止观来解释《楞严》。天台的止观没有离识心。就是说他还是用阿赖耶。交光大师指出来是正确的。不可以用止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应当依据经教。舍识用根。那就见性。见性成佛。

  「声尘。一切音声。乐声与噪声等等」。你要不着。乐声是音乐。优美的音乐。听了还想听。着相了。噪音。听到很厌恶。不想听。他偏偏受它影响。听了生烦恼。也着相了;不着相。不生烦恼。乐声。不着相。不生贪恋。所以会修行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如何保持清净平等觉。不受外面环境影响。「香尘。鼻之所辨别者。芬香与恶臭。味尘。舌之所辨者。饮食之种种美劣之味。触尘。身之所辨者。例如细滑粗涩、寒热温和等等。」第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这是简单做一个说明。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最麻烦的还就是法尘。法尘起分别、起执着。生善恶之法。这个善。欢喜就是善。厌恶就是恶。顺自己意思的就欢喜。不喜欢的他就厌恶。

  「又此六尘中。如男女之美容。丝竹歌咏之乐音。栴檀与男女身香。饮食肴膳种种美味。上妙衣服与男女身分柔软细滑之触觉。皆令众生贪着其事。不得出离。」这一段就讲得细了。详细一点。我们能够体会到。贪着其事。你就出离不了六道轮回;如果过分的贪恋。果报就在三途。我们要不能把这些东西放下。大家想想能往生吗?往生条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条。心净则佛土净。信愿持名。学习的目标在哪里?就在这一句话。心净则佛土净。信愿持名。你如果不把六尘放下。你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跟极乐世界就相违背了。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确实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如果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在最后咽那一口气的时候。心里是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但是你要晓得。这个机会太渺茫。一万人当中找一个都找不到。这是净土的殊胜。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六尘愈淡薄愈好。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求往生的人。对于六尘境界。生活在世间不能少。有可以。没有也好。绝不要计较。绝不要去贪恋。一切随缘。《还源观》上给我们讲的四德。随缘妙用。妙用就是不执着、不分别、不去计较。那就妙用。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一分别计较。我们的道心就没有了。阿弥陀佛就不见了。所以心里只要摆上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多好!用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境界都转过来了。眼见的是阿弥陀佛。耳闻的是阿弥陀佛。鼻嗅的是阿弥陀佛。舌尝的是阿弥陀佛。六根所接触到全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往生。还有丝毫贪恋世间。那就是一条绳索在那里捆绑住他。他去不了。最后一念。这条绳索断了。他走了;临终这条绳索他断不掉。又搞六道轮回了。这个非常非常可怕。一入轮回。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再遇到佛法。就是得人身、遇佛法机会很渺茫。肯定是能遇得到。但是李老师讲「长劫轮回」。轮回里面你受多少苦难。

  下面说。「今法藏菩萨。内无恶想。即离惑因」。惑是迷惑。只要里面。内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很重要。比什么都重要。把这个断了。你就能够离开惑因。惑是迷惑。「不着六尘」。这个外面的境界。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六尘是外缘。缘要离。你才不迷惑。你心地才清净。五欲六尘着一

戴帽子佛教法师

个。心就不清净。如果全有。那还得了吗?真正学佛。断恶这个缘是要摆在第一位。弘法利生重不重要?跟这个相比。不重要。正法久住重不重要?也不重要。为什么?只要有这个。你根本就没有正法。你根本不能够弘法。你要想弘法。先断烦恼。你真正得清净心你才能弘法。你展开经卷你才能体会到几分如来真实义。经典、文句是个引子。把自性里面的性德引发出来。你才能自行化他。五欲六尘它是障碍。它障碍你的法缘。法缘有内外。对内是障碍你开悟。你开不了悟。障碍你的修行。你证不了果;外缘是障碍你利益众生。你讲经说法众生听。众生把你的意思全听错了。不容易!所以清净心要摆在第一位。换句话说。法藏菩萨在此地所教导我们的。内无三恶想。外不着六尘。「复离起惑之缘」。把这些内外障缘统统给它断掉。「憬兴师明其因果。谓内离惑业之因。故能止外惑业之缘。内外皆离矣」。清净平等心现前了。

  接着下面。「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是宋译本的经文。「乐」是爱好。喜爱。心里面没有别的。就是喜欢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句话下面有批注。「但者。唯也。独也。」前二句要跟这一句一气读下。就是「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做为一句读下来。前面两句是「万缘放下」。此句是「一念单提」。南无阿弥陀佛。「此正净业之纲宗」。前面二句。「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两句。「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一句是「一念单提」。我们今天这一念单提。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过去诸佛所修的善根。就是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合前面两句。这三句。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这正是净业纲宗。前面两句是放下。放下迷惑的因。放下迷惑的缘。缘是五欲六尘。因是见思烦恼。这一句佛号才念得好。才念得有功夫。或者我们说。才念得有功德;念的时候是功夫。念完之后是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慧。因为你前面放下。所以你烦恼轻;因为你念佛。智慧增长。何况又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这真得加持。

  「《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这句经文要记住。你说这个念佛法门比不上其它法门。为什么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们在没有登地之前。所学的法门不一样。真是八万四千法门;登地之后。统统修一门。就是念佛法门。而且都是念阿弥陀佛。《华严经》上说的。怎么知道念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净土。向阿弥陀佛学习。就是这回事情。这个活动多么壮观。我讲过几次。毘卢遮那佛看到没有生气、没有制止。看到生欢喜心。华藏会上这些菩萨都是毘卢遮那的弟子。文殊、普贤全都把他们带跑了。都带到极乐世界去了。毘卢遮那佛没生气。没有一丝毫嫉妒、障碍。生欢喜心。见阿弥陀佛好。为什么?在华藏世界修行时间长。到极乐世界去修行。这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很快就成就。这有什么不好?佛佛皆念一切皆成佛。我们前面读过。每一尊佛心里都常想。都希望众生赶快成佛。为什么?早一天成佛就少受一天罪。不愿意看到众生再受苦受难。这是佛心。这是本善。人性本善。都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快一点证得究竟圆满。所以诸佛如来跟阿弥陀佛密集的合作。十方世界诸佛如来。他的弟子只要登地。修行达到初地以上这个地位。这个登地是别教不是圆教。要是圆教就是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脱离十法界。他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土。到实报土。全都修普贤大士之法。我们这部经的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菩萨不修普贤法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地上菩萨全修普贤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一开头就修普贤大士之法。哪个法?《无量寿经》就是普贤大士之法。省多少事!直截、稳当、快速、容易。善导大师讲得好。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本经《大教缘起品》」。这是第三品。「云: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这句话是讲三世诸佛。佛佛都互相念。都是念阿弥陀佛。佛佛相念。念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不讲《阿弥陀经》的。讲这部经就是念阿弥陀佛。讲这部经就是劝大家求生净土。快速的证得大圆满。目的在此地。菩萨往生的。生实报庄严土;声闻、缘觉往生的。生方便有余土;六道人天一切众生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句可不能漏。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念。就念这个事情。「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

去台湾的佛教法师

皆依念佛得。」念佛功德多殊胜!今天学佛的同学。多少人把这个法门忽略了。认为什么?认为它太容易。认为它是度老太婆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一类人。学佛特别喜欢大乘经论。对于念佛法门没有放在眼里。总以为这是佛陀慈悲。对那些没知识的人。给他们开个方便法门。不知道这是无比殊胜的法门。不认识。我认识这个法门是从《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认识的。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楞严》。我的底子是《楞严经》。我记得《楞严经》早年曾经讲过七遍。《法华经》讲大意讲过一次。《华严经》讲过两次。讲《华严经》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把经仔细看一看。才知道文殊、普贤全是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入室的弟子。传法的弟子肯定跟老师是一个法门。看到「入法界品」。果然没错。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根本智。也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彻大悟。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证到这个阶层。这是圆教初住。老师文殊师利菩萨就叫他出去参学。也就是说在老师这里学习毕业了。老师认可了。你可以出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根本智。《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这是根本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文殊菩萨不教了。叫你自己去看。多看、多听、多接触。无所不知。

  所以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这佛示现的。示现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在这里表法的意思。就是先入为主。是善财童子成佛、度众生第一个法门。念佛法门。德云比丘给他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让我们才非常惊讶。《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讲到家了。一门是主。门门是伴。主伴圆融不二门。如果是以禅宗为主。净土也是伴。哪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主。都能统摄其它一切法门。念佛不例外。德云比丘给我们做示现。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法门?还不是这部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中所参访的。包括德云比丘。五十二位善知识。那是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最后都归念佛法门。表这个意思。我对净土才接受。才不再怀疑。认真学习了。我花了多少时间?差不多二十年。才接受。所以。我知道古人所讲的这个法门叫难信法门。我承认它。真难信。真难信而能信。这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我们跟这些人比比不上。我花二十年才相信。你们怎么一、二年就相信?这说明什么?你们的善根福德比我深厚。我从年轻。对任何事情没有真正搞清楚、搞透彻。我是不相信的。所以真的很有幸。遇到三位好老师。没有老师指点。我们自己去摸。不一定一生能摸得准。非常困难。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学生不能不感老师之恩。没有老师。我们不认识佛教。没有老师。我们不认识大乘、不认识净土;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所造的行业。肯定是三恶道。老师的教导。把我们从三恶道里救出来了。指示大乘净土。是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送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恩德比父母恩德大。怎么报恩?信受奉行。依教修行。求生净土。这是报佛恩。报老师的恩。不真干怎么对得起老师?老师教我。那时候我穷困。对老师没有一分钱的供养。而老师那样的爱护、真诚。特别拨出时间来教我。感恩戴德。永远不忘。

  《观佛三昧经》上这几句话下面还有。我们从前面一直念下去。「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下面。「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弥陀亦如释尊及十方如来。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证无上菩提」。「故但乐忆念诸佛也」。到这里是一段。佛又告诉阿难尊者。「汝今善持」。持是接受。受持。他不叫受持。加个善字。善巧受持。「慎勿忘失」。要谨慎。不要把这桩事情忘记。「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这个「如是」就是弥陀。直接简单来说。就是这本《无量寿经》。诸佛如来没有不说的。为大家介绍阿弥陀佛、介绍极乐世界。劝导大家发愿往生。亲近弥陀。一生圆满。无量无边法门都比不上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诸佛都说。世尊就讲了。「我与十方诸佛」。「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与十方诸佛以及贤劫千佛。这是讲到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大世纪之中。这个大世纪叫贤劫。会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这一劫的佛太多了。有很多劫当中一尊佛都没有。这一劫里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称为贤劫。

  今天地球上这么多灾难。在佛法里面看。这是小事。不是大事。这些灾难出现在贤劫。贤劫有千佛出世。这个地方是福地。至于有灾难。那是人为的。在这个时段。大家把圣贤教诲疏忽了。特别是佛法。由此可知。佛法的兴衰与国运、与世运是成正比例。佛法兴。社会安和乐利。佛法要是衰了。没有了。灾难就现前。所以许多同修知道。古人知道如果社会有灾难。用什么方法来化解灾难?讲经教学。诸位看《仁王护国经》就是明显的例证。国家遇到灾难、凶灾。向佛请教。这怎么办?佛举行仁王护国法会。仁王护国法会是什么意思?全国推动

镇安白事佛教法师

佛陀教育。让所有出家人在此时此地要讲护国息灾这些经文。护国息灾经文里面主要讲什么?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断恶、讲修善。人人都懂得。那不就像是现在美国科学家布来登所说的。怎么样化解二0一二的预言灾难?他提了三句话。「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仁王护国经》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什么?救国教育。救灾救难的教学。人能够把恶念放下。把恶缘放下。一心向善。灾难立刻就化解。为什么?境随心转。平常我们一个人遇到灾难怎么办?个人的灾难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得病。受病苦。另外一种就是受到现在讲的自然灾害。这时候怎么办?佛教给我们。放下一切不善的念头。放下一切不善的恶缘。也是弃恶向善。改邪归正。依教修行。你的灾难就化解。你的福报慢慢就现前。一个道理。所以。佛法能帮助我们自己。提升自己。能帮助社会。能帮助这个地球。特别是《无量寿经》。特别是这个会集本。真有效。在哪个地方讲。哪个地方有大福报。我们今天利用网络、利用卫星。希望无论在哪个地方讲。全球都得福报。全球灾难都能够减轻。都能够化解。因为灾难频繁。我们一天讲四个小时。道理在此地。希望同学们都发心认真修行。自行化他。这个力量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84.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八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573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