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15 00: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5:39:00Z 2011-10-06T15:39:00Z 1 2127 12126 101 28 14225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

佛教讲经全集

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八卷)  2009/11/20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四本分」末后的李长者的《合论》。今天我们从「三明三昧之力者。其力有五」。从这里看起。

  一、定体净欲遍周力。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上一节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从第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从这个地方看起。长者给我们的开示。明显的告诉我们。戒生定。定生慧。无定不生佛智。佛智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无定就不见佛的身相。所以见佛身相。生佛智慧。一定要有定。这就是法慧菩萨在此地示现入定的真正的用意。实际上。为什么讲示现?法身菩萨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他这个定没有出入的。大乘经里面佛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不是讲身。绝对不是身盘腿面壁那就叫入定。那是形式。身虽然不动。他的念头在动。那不叫入定。真正入定是讲念头不动。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开悟。之后就是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在印度这个地区。我们常说五印度。就是印度的五个地区。东南西北中。走遍印度这一块大地。他都在定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才叫自性本定。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就是自性本定。所以定生慧。见佛身相。见的是法身。见的是报身。我们是见不到佛的报身、法身。见不到。我们偶尔能见的是佛的应化身。应身是示现住在我们世间。跟我们一般凡人一样。这应身;化身是偶尔见到的。你有这个缘分。见到之后他就不见了。

  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见到的。老和尚有一次朝五台山。你想他从南方。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台山。陜西的五台山。这么远的路程三步一拜。从出发拜到五台山。时间总得要一、两年。很长的时间。路上难免生病。真生病。走在荒山旷野。没有人烟的地方。也没医生。怎么办?正在困难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要饭的乞丐遇到。这个乞丐看他病倒在那个地方很可怜。照顾他。照顾他几天。慢慢恢复健康。他又能拜了。虚老和尚非常感激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住在哪呢?他说我就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问大家都知道。他就记在心里。到五台山到处去打听。没人知道。以后在寺院里面问这些法师。法师告诉他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那是什么?那是化身。文殊菩萨的化身。在朝五台山的过程当中两次救他。化身。所以有定才有这个能力。没有定不行!这个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不执着。真能做到不执着这是小定。这个小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能不分别这是大定。菩萨证得的;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定。是自性本定。法慧菩萨所入的定是自性本定。不应该有入有出。他做出有入有出的样子。是演给我们看的。为人演说。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这个要知道。实际上他什么时候不在定中!所以他自性本定没有入出。

  我们今天看第四种力用。入定的作用。「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不仅仅是自性本定能够契入诸佛知见。《法华经》上所说的「佛知佛见」。这是自性起用。即使菩萨所得的定。声闻、缘觉所得的定。楞严会上世尊跟我们说。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超越六道。六道里面有八定。就是四禅八定。这个不出六道轮回。可以生到六道最高的天上。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的最上层。就是出不了六道。如果把定功再加上一层。再提升。提升就超过四空定。那就第九定。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他就不在六道里头。到哪里去?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他到那边去。四圣法界最低的。凭什么去的。我们一定要晓得。凭不执着。阿罗汉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有执着的念头。执着里面最严重的。我们在学习当中常常提醒同学。第一个是控制。第二个是占有。我们对人想控制。对事也想控制。对一切万物也想控制。控制的念头就是执着。占有的念头是严重执着。占有之后不放手。占有之后不放手他以后到哪里?他决定到三恶道。执着造成的六道轮回。执着愈重就往六道下面愈往下沉。那个占有念头。到死那个念头都不舍就到阿鼻地狱去。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修行真功夫。真功夫是什么?就是在这两点上着力。我不控制、我也不占有。等到你把控制、占有的念头放下。你感觉得你身体很轻松。你很自在。无论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会得力。有严重控制、占有的时候。你只生烦恼不生智慧。无论怎么样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确实有不少人不能说他不用功。他真用功。可是功夫就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他自己也不晓得。他找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佛教我们放下。秘诀就是放下。特别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讲到修行。专讲修行的这一部分是「离世间品」。里面跟我们讲了两千多个法门。修行的方法。两千多个法门。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门。这一门就是放下。「离世间品」。你要远离这个世间。从前念佛堂堂主带着大家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这个心。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放不下。他留恋。所以念一辈子佛也去不了极乐世界。临终助念也没用处。他还是放不下。不觉悟。对这个世间种种法生起贪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把这桩事情用一句话说出。高明到极处。五十三参为的是什么?叫历事炼心。在一切人事物他接触。接触目的是在里头训练自己不动心。最高的不动心是不起心、不动念。善财童子就训练这个。为什么不说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早就没有。他是最后一个关头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训练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这个境界是一切诸佛果地上的境界。这个修成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什么地位?跟此地讲的法慧菩萨是同等的地位。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上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善财童子就是自性里面本有的如来智慧现前。他要没有智慧。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怎么会不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不起心、不动念是智能。智能起这么大的作用。

  智能何以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智慧看破了。看破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那是幻有。不是真有。真跟假。在佛法里面的标准。真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灭。那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佛法里头的标准。真假标准是以这个为判断的一个标准。我们想想。你细心去观察。哪一法是永恒不灭?学习大乘。学习《华严》。特别是学习过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就是什么?就是学《华严经》的。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的人。《妄尽还源观》里面告诉我们。自性能生万法。怎么生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原始是一念不觉。「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出现。你看我们说这一句话要很长的时间。实际上一念。一念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也有个简单的方法把它算出来。一念多长时间?依弥勒菩萨的说法。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一秒为单位。一秒有几个念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单位是兆。兆是万亿。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念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弥勒菩萨说得好。「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你要不要放下?你没有办法执着。你没有办法保持。这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叫万法皆空。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像我们看电视屏幕、我们看电影的银幕这个样子。你要以为它是真的。错了。

  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明白。明白就是看破。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执着。你不能控制、你不能占有。你可以享受。你要控制、占有。错了。怎么可能占有?不可能。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古大德教给我们一句话。这相假的。整个宇宙是假的。我们身体也是假的。念头也是假的。借假修真。这个高明到极处。借这个假身、假相。再告诉你。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哪来的什么佛法?借着佛法修真。真是什么?真是明心见性。见性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借假修真就完全正确。顺着这个假的回归到自性。假东西从哪里来?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他契佛知见。佛所知、佛所见。见到事实真相。得诸佛共所加持力。所以你才得到一切诸佛加持你。加持什么?加持你智慧。你智慧已经往外透。他才加得上。你智慧如果完全被烦恼盖覆。诸佛如来加不上;你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诸佛就能加得上。三业加持。前面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

  第五。看末后第五种。「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如来家。这前面讲住处。现在这个菩萨叫十住位。他有住处。住在哪里?住在如来家。哪里是如来家?大菩提心是如来家。初住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十信位菩萨发心那是相似的。不是真的。十住菩萨是真的发菩提心。不是假的。他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体是真诚。前面大师引用《起信论》讲法。「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净宗。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三心。净宗常讲「三心圆发」。圆是圆满。这三种心圆满的发出来。在净土是什么人?净土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也分三辈九品。刚刚发的。圆满发出来的。就是此地的法慧菩萨。初住。宗门里面称这个境界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今天也发这个心。而我们讲得更具体。大家好懂。经论一对照。意思就更明显。什么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诚心、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至诚是什么?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伪都没有。这是真诚心。这是菩提心的体;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这样的。同一个理体。一切诸佛菩萨。下面到六道众生。六道到三途地狱众生。哪个人没有菩提心?有。那是自性的本体。迷了。迷了才有虚伪。不诚实是迷了。本来是真诚的。

  现在我们学佛明白这个事情。敢不敢对人用真心?不敢。为什么?别人都骗我。我要用诚实对他。那我不就吃亏了吗?你对我虚情假意。我还给你的也是虚情假意。所以永远不能成就。怎么才能成就?中国古人说得好。「吃亏是福」。你要肯吃亏。你怕吃亏。你用虚伪的心去修菩萨道。不相应。你的心跟这个道不相应。所以永远不能成就。那怎么?不怕吃亏。你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你。不怕吃亏的人结果怎么样?他有福。他在这个世间可能是吃了很多亏。但是最后他成佛了。他回归自性。所以你往后面去看。原来他真的得到福报。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他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原来吃亏才是真正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原来是真正吃了大亏。占便宜的人他将来往哪里去?往三途恶道去。吃了亏的人他到极乐世界、到天堂去。那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怕吃亏。还欢喜吃亏。我们才有永脱轮回、永脱苦海的那一天。要生如来家。也就是我们的真心要透出来。真诚心的自受用跟世间不一样。世间人今天心里面认为什么是受用?名闻利养是受用。五欲六尘是受用。不知道这些东西全是烦恼。全是假的。诸佛菩萨的受用。《无量寿经》经题上写的。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这是真心。这不是妄心。除了自受用。还有他受用。他受用。我用什么心对待别人。跟别人交往大慈大悲。这个地方讲的是大悲心。大慈悲心。

  《观经》上讲的「回向发愿心」。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自己不要。为什么不要?不能要。为什么不能要?假的不是真的。假的。回向一切众生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自己想得到是假的。决定得不到。回向给一切众生你就得到。得到什么?得到清净、得到平等、得到正觉。所以。清净平等觉从哪里来的?从大慈悲心来的。你没有大慈悲。哪来的清净平等觉?没有慈悲心的人自私自利。这都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知道修行真正的秘诀。奥秘才真正了解到。对于自己功夫当然有帮助。当然这个功夫时时刻刻向上提升。这叫真佛子。见了性的才叫真佛子。没有见性的不是真佛子。天台大师六即里头讲得好。不是真的是什么?不是真的叫相似。很像。不是真的。这一定要搞清楚。而且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功夫才能得力。相似是什么?你是用妄心在修行。你不是用真诚心。我们很想用真诚心。真诚心就是透不出来。为什么?你有烦恼。烦恼里头有无明烦恼、有尘沙烦恼、有见思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把你的真心障碍住。真心不是没有。透不出来。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烦恼习气;彻底放下。你的真心才现前。

  我们要问。哪个学佛的人不希望彻底放下?就是放不下。这桩事情佛菩萨清楚。完全明了为什么放不下?你在六道住的时间太长。烦恼熏习的时间太久。想离开离不开。想放下放不下。真正听了之后马上就放下的。有没有这种人?有。是不是他一生修成的?不是。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今天他毕业了。要不是过去世生生世世善根现前。怎么可能?不可能的事情。那种人在佛法叫根熟众生。像果木一样它熟了。可以摘下来。没有熟的还让它慢慢去长。到成熟才能够去把它采下来。是这么个道理。根熟众生。我们现在根没熟。还要继续努力。哪一天根熟。跟他们没有两样。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根熟的人也不必羡慕。晓得他功夫到了。今天毕业。我们距离毕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再好好努力。是这么回事情。每年学校举行毕业典礼。你看博士班毕业的。博士帽子服装穿起来。参加毕业典礼。他今天得博士。博士之前你要晓得。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他念多少年?今天我们碰到他毕业。看到这么快。你看不到一个小时仪式就举行完毕。要知道他前面几十年的功夫!所以我们看到学佛的人豁然开悟。明心见性。那是他博士班毕业。

  还要走这么长的路也相当困惑。有没有个便宜的方法?真的。佛菩萨懂得我们的心理。但是这个便宜的方法。你要能接受也不简单。也不是你这一生。也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你听了才肯接受。这就是净宗带业往生、念佛法门。不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断烦恼。带着烦恼也能完成。这个法门只有一个。不像其它的。其它的断烦恼、证菩提。那个法门有八万四千。有无量法门;说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烦恼。只有一门。弥陀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没有第二门。这一门里最可贵、最难得的。就是你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那你这一生能成就。可是我们念佛。常常。这很多不是一个、两个。可能我们自己也有这个现象。两种烦恼困扰你。一个叫昏沉。精神提不起来。佛号提不起来。常常忘记。另外一种叫掉举。杂念太多。心定不下来。想念佛号。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不晓得起多少个妄念。遇到这个状况怎么办?古大德教给我们。遇到这个状况。你就把佛号放下。为什么?你愈念烦恼愈重。放下是什么?忏除业障。最好的方法去拜佛。拜佛的时候求佛力加持、求忏悔。忏悔业障。拜佛的时候把一切妄想放下。对着佛像如同佛在面前。恭恭敬敬的礼拜。拜上一百拜、两百拜、三百拜。拜佛的时候默念。拜佛不要出声。出声伤身体、伤气。默念。佛力加持。真正求忏悔。晓得自己业障很重。这时候跟诸佛菩萨很容易感应道交。

  还有一种可能障碍你的。你的冤亲债主。看你用功修行念佛。他就来障碍你。让你起昏沉。让你起杂念。他们在旁边给你作恶缘。我们这样做。诚心诚意的拜佛求忏悔。也很容易跟冤亲债主感应。我们希望跟冤亲债主一同修行。一起念佛。将来同生极乐国。这是化解冤亲债主一个好方法。可以这样做。慢慢的。最重要的还是对世缘冷淡。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要看得淡。不能太执着。我们不能一下放下。慢慢的淡化。这是好事情。淡化。诸位要明了。就是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是做不到的。我们只在分别执着上下功夫。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有把握。放下起心动念到极乐世界才办。现在先放下分别执着。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这是一条快捷方式。是一条快速的通道。稳当、简单、容易。要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真正坚实的基础。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讲的三个根。儒释道的三个根。为什么?根本戒。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能住如来家。没有定慧怎么行?根本戒就是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亲尊师。我们把它落实在《弟子规》。真干;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太上感应篇》;有这个基础。十善就没有问题。三皈、五戒、十善就可以做到。真做到了。也算是真佛弟子。虽然没见性。你的方向道路没有错。是向着真佛成佛之道这条路走上去。没有偏差、没错误。这也是住佛智慧力。我们这个想法、看法、做法。跟诸菩萨修行成佛是一条路。

  下面我们继续看下去。都还是讲定。「一定体而能净欲遍周力者」。这下面是解释前面的五种力。我们看长者的开示。「为以此无作定体。而能净诸欲妄。身心同于虚空无表里。遍周虚空法界故」。长者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就很清楚。我们在前面学习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定。无作定体这是大定。无作是真定。是自性本定。在前面长者也曾经跟我们说过。六道里面四禅八定是有为有作。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的定也是有为有作。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都叫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方便说。四圣法界称为小圣。不是大圣。小圣。对我们来讲他是圣人。可是他对实报土的人来讲。他是凡夫。凡圣那个分界线是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是凡夫。

梦见佛教讲经蓝天白云

十法界外面是圣人。是实报庄严土。凡夫在大乘法里面分为内凡、外凡。六道是内凡。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佛是外凡。六道之外的凡夫。为什么?他用妄心。他没用真心。只要用阿赖耶。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以为是你的心。那就是凡夫。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转八识成四智是圣人。你一转就是法慧以上的地位。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圣人。《华严经》上称为法身菩萨。天台大师称之为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说那是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因为他用阿赖耶。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相似佛就是他虽然用的妄心。他真听话。他依教奉行。佛在经里面所给他讲的这些理论。他全部接受。佛讲那些教诲他统统做到。是妄心。他做到了。所以他相似。你看他很像佛。他不是真的。心没转过来;妄心一转成为真心。那就真佛。那就不是假佛。

  所以无作定体。他才真的能够净诸欲妄。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妄里面包含多了。自私自利是妄。名闻利养是妄。贪瞋痴慢是妄。连妄想分别执着全是妄。这两个字就是烦恼、习气、染污。要无作定体才真的把它完全转变。转烦恼为菩提。转业报身为诸佛如来金刚不坏身。只要见性就全转。所以这个身。身心同于虚空没有表里。遍周虚空法界故。这句话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三种周遍。身心都是这样周遍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它是性德。自性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们今天迷了。以为有时间。以为有空间。迷的时候有。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时间、空间、所有的万事万物。当然也不是真的。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屏幕。好像是有空间。也好像有时间。实际上呢?实际上屏幕是个平面。它不是立体的。可是画面在里面的时候。好像是立体的。我们看到有近有远。你看近的画面大。远的画面就小。其实没有大小。这是一种幻觉。不是真相;真相没大小。真相没有远近。没有远近是没有距离。所以世尊在《楞严经》上讲。所有现象的发生。他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还是当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一念。那叫真相。每一个念头接着那叫幻相。说真相也不对。为什么?它不存在。你说它一念。一念已经过去。《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

  但是你要晓得。心是能现能变。三心不可得。就是所现所变的统统不可得。你要是从这里悟出这个道理来。你就自在。你就真肯放下。你就能契入佛的境界。佛知佛见。所以它没有表里。没有表里就没有内外。《还源观》里面讲没有内外。它讲什么?它讲一尘。一粒微尘。一粒微尘里面没有表里。说大。大而无外。没边际;说小。小而无内。这很不容易懂。所以我常常讲这是《华严》的哲学。大而无外是宏观世界。讲宇宙。宏观宇宙;小而无内这是讲量子力学。现在科学向这两个极端去发展。而佛法发展到圆满。大小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没有大小、没有表里。无表里是真的。没有表里。大小不二。距离空间是远近不二。从时间上来讲是去来不二。过去跟未来不二。这是真的。现在科学还没有讲到这一点。佛法超前了。里面有确实高深的哲学、高深的科学。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一体当中。小从一微尘、一毛孔或者是一毛端展现出来。大呢?大就是虚空法界。真的是一不是二。

  这个事实真相明白。关系搞清楚。《华严》的伦理。伦理就是讲关系。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它是什么关系?这是外表。里面五脏六腑。是什么关系?五脏六腑跟眼耳鼻舌身有什么关系?一体。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小宇宙。扩大呢?扩大是虚空法界。大宇宙。大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们什么关系?像这种十法界在华藏世界里面数不清。我们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来说。无尽的诸佛剎土。每一个诸佛剎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从微观世界里面讲。每一个微尘、每一个毛端里面。有虚空法界、有诸佛剎土。微观世界里面的诸佛剎土也有六道轮回。那个六道里面每一个众生还各个都有毛端。毛端里头又有十法界。重重无尽。这是什么?这是自性。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微观世界里面有世界。那个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样大。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一一微尘皆如是。一一毛端皆如是。很可惜这科学家没有读到《华严经》。要读到《华严经》。他会大开眼界。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个事情。佛把这事实真相完全展现出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依正庄严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菩提心现前。真心现前。

  这个真心现前。大慈大悲。悲是救苦。看到一切众生苦。是自己苦。慈是与乐。也就是帮助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是他本分事情。他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条件。这才叫大慈大悲。有条件那个慈悲就不能叫大。大是没条件。所以佛法讲慈悲。讲四种缘。我们凡夫没有大慈大悲。有没有慈悲?有。什么慈悲?「爱缘慈悲」。你爱他就对他很好。就很慈悲。不爱他就没有慈悲。这是凡夫。凡夫里面有大心凡夫。那个心量大的。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他也能照顾。佛说这种人叫「众生缘慈悲」。他真正能做到像《弟子规》上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这个心量就大。叫大心凡夫。我们世间人称这种人叫圣人、贤人。他心量比一般人大。他能够爱人类。不是人类他就不爱。畜生还吃牠。这哪里会爱牠?他只有众生缘慈悲。菩萨比他高一等。菩萨是「法缘慈悲」。都是有条件的。菩萨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没有证得。听佛说的。相信。所以心量也像佛一样。一切众生他统统都有慈悲心。到菩萨修行证果。明心见性。那叫大慈大悲。为什么?没有任何条件。这是什么?我们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向上提升。提升跟诸佛如来一样周遍法界。爱心遍法界。善意也遍法界。这是什么?真人。明心见性。真佛就是真人。不但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对树木花草也慈悲。对山河大地也慈悲。对虚空法界没有一样不慈悲。为什么?全是自性。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这是佛陀教育的

佛教界讲经交流

究竟圆满。

  所以。佛教实实在在说它是教育。我学佛就是发现这桩事情。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指导。重新认识佛法。它不是宗教。它是九法界里面至善圆满的教育。我是这样看它。我也是这样学习。它是教育。所以我这一生学佛学得很辛苦。苦在哪里?苦在跟宗教脱节。宗教不能包容我。所以我一生没有庙。庙里头客客气气的话。你在里头住个两天作客。接待你一下。长住不可能。为什么?他们是宗教。我搞的是教育。所以一生流浪。过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还有一点点安慰。所以还能支持着那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庙。他一生也是在外面流浪。我这个流浪比他还好一点。为什么?没地方住。天天住的都还不错。他每天住树林、树下。我每天还都有房子住。房子不是我的。借住的。还

佛教网梦参老和尚讲经

不错。还有人肯照顾我。借住。物质生活还不缺乏。真的一无所有。所以想想的时候。想到释迦牟尼佛。自己就很安慰。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样子做出来。

  章嘉大师早年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已经学了五十八年。在形式上很相似。在实质上他老人家开悟。我还没开悟。他老人家讲的东西。留下来一些经典。我能看得懂。我懂得他所讲的。而章嘉大师在五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见他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那个时候年轻刚刚接触。对佛法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这两句话似懂非懂。好像懂。实际上没听懂。可是我们有一个好处。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所以对老师的教诲是认真去做。头一天见面。他教我是「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入佛门。讲了六个字。那一天我离开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门口。他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给你讲了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做了六年。学什么?学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习气重。这一放下。遇到境界它又起来。跟这个习气境界就做拉锯战。它拉我的时候我又再退回来。就是这样干法。可是六年之后。真的对于此地讲的欲妄。妄想的妄。欲妄是淡了很多。淡薄了很多。应了佛经里面的两句话。「烦恼轻。智慧长」。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本来是想到台中去听他老人家讲经。他就劝我学讲经。我这讲经是他鼓励我的。他把我送上了讲台。非常好。为什么?因为讲经天天要准备。妄念就少。精神就集中。所以这么多年来。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没有染上恶习。靠什么?就靠讲经。天天讲给别人听。当然自己是最得受用的。也就是天天讲给自己听。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

  我是一个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这么长的时间熏习。逐渐逐渐的契入境界;如果不是长时间的熏习。会堕落。可是对外面的缘要懂得拒绝。外面缘最强、最厉害的。实在讲在佛法讲那是魔。现在这社会上最大的魔、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电视。你每天看电视就是面对着魔。你会不会受它干扰?这个很可怕。所以我至少有五十年的样子。没看电视。电视从有彩色。我就没有看。我以前看。初学佛的时候黑白电视。从有彩色之后。我们就跟电视绝缘。不看报纸。报纸、杂志、广播。这些统统都远离。你的心才会定下来。你天天不离开这些。你受它们的干扰。受它们的熏习。这麻烦大!你怎么能定下来?你怎么能在经典里。字里行间看出它的味道?这是李老师以前告诉我的。看经、听教。听教是听别人讲经。一定要能看出、要能听出弦外之音。你才真的会有受用。也就是祖师大德们所谓的。经典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后法喜充满。你才真正肯定祖师大德说的一句话。「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些东西味道比不上法味。佛经你真听懂。真看懂。你自然会把那些东西淘汰掉。为什么?不能比。这里面有喜悦。能够把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引发出来。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

  世间圣贤的典籍也有法味。所以孔子在《论语》。你看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喜乐从哪里来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来的。学圣人之道会有喜乐。就是喜悦。它不受外头刺激。它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所以古人讲「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确实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非常淡薄。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想当时的诸侯能够用他。给他一官半职。他来施展他的抱负。他不是为自己。用现在的话。他是为人民服务。真为人民服务。想有这么一个机会。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诸侯不敢用他。这年岁也大了。回到老家。回老家那一年孔子六十八岁。那是花甲老人。他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他回家去教学。七十三岁走了。就教了五年。孔老夫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他作梦都没想到。那是什么?他有真实的德行。他用真心。他不是妄心。这个真心。要是天台大师说的。相似的真心。不是纯真。纯真的他超越十法界。他是相似的。所以他的境界是四圣法界的境界。他不是实报庄严土。所以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得来的。这个味道尝到了。法味。你就绝对不会舍弃经典。经典比每天吃饭还重要。吃饭不重要。睡觉不重要。读经重要。喜乐重要。人要生活在欢喜里面。这真有乐趣。这就价值观不一样。

  再看底下第二。「定能显智能同佛力者」。这前面讲的第二个。「为无作用定」。前面是讲无作定体就是自性。无作用定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以修无作定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现故」。这说得好。自性起用它就能现无作用自然慧。这是什么?前面讲的是定体。定体在大乘教里面也说它作根本智。《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定体。前面讲的体。无所不知是讲从体起用。从体起用是无所不知。我们佛门弟子通常家里面现在供佛像。佛像供三尊。一佛二菩萨表这个意思。佛代表体。代表般若无知。它起作用。起作用是菩萨。菩萨起作用一定是两个菩萨。一个菩萨自受用。一个菩萨他受用。譬如以我们净宗供养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自性的性体。真诚。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阿弥陀佛代表真诚。大势至菩萨代表清净平等觉。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你怎么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自受用。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

  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佛的两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真诚;迦叶代表自受用。清净平等觉;阿难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传法利益众生。结集经藏。传法度众生。华严宗供华严三圣。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毘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代表真诚。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福慧双修。文殊代表慧。普贤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实智慧。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诚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你要以大慈大悲。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谦虚是第一德。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对贫***、对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礼。谦卑是学人。学做人、学作佛的基础。第一德从这里开始。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从这里做起。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帮助别人。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老虎。一般人做不到。确确实实是舍己为人。不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果报在三途。舍己为人是菩萨、是佛。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

  所以我们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帮助别人从哪里帮?教学。古圣先贤、佛菩萨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一生乐此不疲。释迦牟尼佛干了一辈子。示现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离开这个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没有建庙。释迦牟尼佛没有搞法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所谓现在的佛事。没有。佛经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修行那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教人破迷开悟。帮助你觉悟。至于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打过禅七。也没有打过念佛七。搞这些事情是后来祖师大德搞出来的。佛当年在世没有。为什么?每个人学了之后都是身体力行。他都有成就。后来的人虽然学。学了不干。所以祖师才想出办法。我们大家一起干。你就不能偷懒。用意在此地;现在大家虽然在一起。不是真干。凑热闹。假干。所以从前大家是依众靠众。真有很多人成就。现在真成就的人愈来愈少。世道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要了解这个状况。所以走佛的这个路子。还是一条正路。虽然很辛苦。有代价。值得我们去做。

  这个无作用定。它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智慧不必去求。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智慧开了什么都通达。为什么?底下这一句讲得太好!「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全包括。一样都不缺。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它不是求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但具足智慧。具足德能。万德万能。没有一点欠缺。德行、技能;第三个讲相好。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相好头一个是身相。经上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看相算命讲的贵相。他一样都不缺。三十二种贵相他统统具足。这相好。一切众生各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这是「为迷境情起」。这个境是境界。我们今天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对于这些环境真相不了解。这些环境全是虚幻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不迷。你就生智慧不会生情。这情起来的时候。情是感情。情是什么?我们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它起这个东西。这些东西障碍了。这就是业障。你起这个东西就造业。怎么造业?你贪五欲六尘。你在这里面起了贪瞋痴慢。它就变成障碍。把你的自然智慧障碍住了。智慧障碍了。智慧变成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原来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一迷境情起就把它变成烦恼。德能呢?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呢?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变质了。

  如果我们一觉悟。破迷开悟。给诸位说。烦恼又恢复成智慧。业障又恢复成功德。六道轮回又恢复成实报庄严土。念头一转就行!所以起心动念那个力量不可思议。现

2018中国佛教讲经交流

在我们这个念头都错了。我们想错、看错、说错、做错。所以身体一身的毛病。病态出来了。居住的环境。什么天灾人祸也都出来了。就这么来的。如果一念回头正知正见。你身体健康。什么毛病不需要治疗。不需要吃药。它自己就好了。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都化解。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境界头一个是自身。身体是最近的一个境界。念头一转的时候身体就好了。真的就像《黄帝内经》上所说的一百岁。你的健康状况跟年轻人一样。它不衰。现在我们学了佛。不但知道身体是随着自己念头转变。山河大地、虚空法界都随着我们念头在变。佛法里面所说的。确实我们很不容易依教奉行。可是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量智能、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在其中。你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念这句佛号。平常在生活当中想到断恶修善。标准就是十善。或者用中国的八德。可是孝顺父母一定要摆在前面。世间圣人、出世间的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孝顺父母。所以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父母的恩跟老师的恩是同样的。我们的身体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老师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法身慧命的父母。要知道报恩!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是真报恩者。我们对佛菩萨的话深信不疑。知道境随心转。

  「以修无作定为方便」。最适合的方法。「佛智自然智便现故」。智慧不需要学的。自自然然就现前。首先是什么?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的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你不染污。平等心现前你没有高下。用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平等心起用。刚才讲。决定是谦卑而不是傲慢。决定是尊重别人。决定会做出牺牲奉献、舍己为人。这是佛陀的教育。这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的教育。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还产生严重的误会。这个我们能理解。我没有认识方东美先生之前。我也认为它是迷信。我不肯接触它。方老师跟我讲清楚、讲明白。我才恍然大悟。这是世间没有能够相比的好教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257.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8;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28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