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14 00:4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5:37:00Z 2011-10-06T15:37:00Z 1 2038 11617 96 27 13628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

重庆佛教讲经

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我们前面学到「入初发心住者。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什么是一佛智慧境界?我们还是参考学习《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学习「十种智明」。这就是一佛智慧境界。十种智明我们大概也用了十个小时在一起学习这个科目。总的来说。还是教导我们看破、放下。特别是看破。我想每个同学都希望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就成佛了。世尊在这个经上多次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具足一切诸佛的智慧德相。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世尊很慈悲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在《华严经》学了这么久。现在总算是明白。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有。这就是六道凡夫。堕落在六道不难。堕落在里面想离开可不是容易事情。

  佛告诉我们。于世出世法。这里头特别要记住。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指佛法。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出世间法。非法就是世间法。真正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连执着的念头都没有。那就恭喜你。你在学佛之中算是证了小果。值得欢喜。小果是什么?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执着变现出来的。这个境界当然不是真的。总的给你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是虚妄的。你能够摆脱。你能够超越。超越之后到哪里去?到方便有余土去了。诸位要记住。六道是凡圣同居土。你就生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有四个阶层。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记住。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是方便土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说这叫相似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不是真佛?他还是用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什么?还是用阿赖耶。八识。阿赖耶、末那、意识。还是用这个心。他用得正。四圣法界用得正。虽说是妄心。但是他的思想正、言论正、行为正。这个正从哪里来的?这个正就是世尊的好学生。依教奉行。真干。真正称之为佛弟子。在方便土把分别放下。不再分别了。把妄想放下。那就得大欢喜。为什么?他成佛了。分别心没有了。妄念没有了;妄念是什么?起心动念;也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在十种智明里面学过。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在六道里面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虽然做这些工作。现身说法。像释迦牟尼佛、像这些大菩萨、像这些祖师大德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从表面上看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从骨子里面去看。完全不一样。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有这个东西。这些大圣大哲应化在六道里头。所现的事相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但是人家从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什么?叫妙用。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妄尽还源观》。四德里面第一德「随缘妙用」。这个妙就是随缘也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会学佛的要学这一招。学这一招那真是大乘根性。他的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跟《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媲美。这一生当中决定圆成佛道。像下面所说的。这底下举的例子。「如龙女一剎那之际。已具三生。普贤行满。佛果亦就」。就是他们这个境界。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有控制的念头。还有占有的念头。还有是非邪正的念头。不行。依然是博地凡夫。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学佛修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知道修行的总纲领。方向、目标要认清楚。真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真正的佛道。目标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觉正净。你看看一入佛门。首先一桩事情是传授三皈。三皈可重要了。三皈是什么?诸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会念。甚至于在回向偈里面你也都念到。「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你皈依了。你就不堕三恶道了吗?三恶道照堕。堕得还很快。那皈依是不是不灵?不是的。你那个皈依是形式的。假的。不是真的。有样子没有实质。像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的一生谁主宰你?业力主宰你。你天天在造罪业。皈依什么意思忘掉了。不懂。传授皈依的老师大概也没有跟你讲清楚。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讲佛法僧。他不教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他教人念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用觉正净三个字。我早年看到这段经文我就想起来。佛法从永平十年传到中国。那个时候是公元六十七年。到惠能大师那个时候将近七百多年。法愈传愈讹。很多人把佛法的意思错会了、误会了。皈依三宝。真的。他误会什么?误会佛就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法就是经典。僧就是出家人。这个错了。三皈不是这个意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靠它能靠得住吗?经典再多。一把火就烧光了;出家人没有能够断烦恼。没有能证果。也是自身难保。这能靠得住吗?所以能大师不用佛法僧。用觉正净。让我们不至于产生误会。这是他的智慧。皈依佛就是觉。觉而不迷。我们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这是迷。不了解真相。迷惑颠倒。所以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叫造业。你的业善。善恶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与十善相应。你的果报在人天。与十善不相应。你的果报在三恶道。它有标准的。所以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我们都是邪知邪见。怎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僧的意思是什么?僧的意思是清净、和谐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与大众相处修六和敬这叫僧。这叫皈依僧。这是佛给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不能讲忘得一乾二净。忘得一乾二净是你学过。你没学过。你根本就不懂。还美其名为学佛。实在讲这造罪业。你所表的相不是佛法。你所表的相是迷信。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

  佛很慈悲。一进门就把修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传授给你。你有没有得到?真得到了。从哪里修起?有个根本依。从哪里修起?从五戒修起。三皈受了就受五戒。五戒是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从这里修起。五戒。古大德跟我们讲。跟中国千万年老祖宗教导我们五常的意思完全相同。伦常大道。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大道。五常是大德。伦是讲关系。关系知道之后。怎么样相处。这个相处是大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不会伤害人。相当佛法讲的不杀生。「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如理如法。我们现在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这个义跟五戒里面不偷盗。不偷盗是不占人便宜。跟这个相应。礼。不淫欲。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中国老祖宗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这是基本的修行方法。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仁义礼智信是大德。合起来叫伦常大道。展开就成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除掉重复。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都是从仁义礼智信里面推展出来的。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人的标准。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根本的戒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诸位想想看。它是不是觉正净的落实?是不是五戒的落实?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六和敬的落实。

  我们为什么五戒做不到?为什么六和敬做不到?把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这些条件忽略了。这个忽略不能怪现在人。现在人造作什么样的罪业都要原谅他。为什么?《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那就不能责怪他。我们传统教育丢掉差不多一百年。年轻人他怎么会晓得?他的父亲不知道。没教他。他的祖父也不知道。他的曾祖父也未必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才懂得一些。丢掉的时间太长了。没人讲究了。在社会上也听不到了。所以他的思想、他的言论、他的行为与道德完全相违背。起心动念害人。害人就等于杀生;占人便宜就等于偷盗;言行乖张。心浮气躁。就是没有礼。等于邪淫。这个淫引申的意思是过分。所以下雨。雨下得太多。过分了。叫淫雨。它有过分的意思。我们讲失礼。没礼了。现在人不讲信用。对人怀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谁相信谁!甚至于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他怎么能相信别人?确实迷惑颠倒。没有智慧。这才是一切经里面所讲的「可怜悯者」。众生可怜在哪里?你从这里一看。哪个不可怜?遇到佛法。是不是遇到真的?

  所以有人说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正法道场。这个我同意。我在早年。说这个话至少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我还在台湾讲经。有天一个老居士。老居士跟我很熟。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我才四十多岁。我讲经。他经常来听。一天他请我吃饭。在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功德林。吃饭的时候他就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请你吃饭?我说:我不知道。你请我。我就来了。他说:我今天有一桩事情要请教你。很严重的问题。我说:什么严重的问题?他说:造五逆罪堕阿鼻地狱。现在社会上干这个事情的人很多。诸位知道。三十年前社会的风气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还能过得去。我说没有那么严重。他说:五逆罪。杀父、杀母没听说过(现在常常有报导。在那个时候没有);杀阿罗汉。当然不可能。阿罗汉在哪里。你找也找不到;出佛身血也不可能;最后的那一条。破和合僧。这个常有。很多学佛、不学佛的批评出家人。批评寺院庵堂。这都是属于破和合僧。让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信徒对法师不相信。对道场不相信;不相信佛的人那更有机缘趁这个机会最好把佛教开除掉。他说这个太多。我听了之后我就跟他讲:我们好好吃饭。别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他听了。听不懂。他看了我好半天。好像我没有把这个事情在意。他就用怀疑的口吻问我:怎么这么冷淡?我反过来问他:老居士。你学佛比我早。我要不出家我称你老师;他跟李老师是师兄弟。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对他很尊敬。他说破和合僧。我就问他:你这一生当中。你见到哪个寺院是和合僧团?他一想也笑起来了。没有一个。庙里住两个出家人都吵架、都不和。哪来的和合僧?

  从前。我们听说。在古书里面看到过。僧团是修六和敬的。现在没有了。大家在一起共修。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个想法。和合。见和同解没有了。戒和同修也没有了。身和同住勉强。口和无诤没有了。天天吵架。利和同均。大家都在争。争利。我分析给他听。现在这个世界没有和合僧团。所以一些人对寺庙的批评没有那么重的罪过;罪过是有。骂人总不是好事。批评不是好事。他有过失。没那么严重。如果真的有一个道场。道场不必大。佛门里面讲四个人是一众。就是有四个人在一起修行这个小道场。他们真正做到六和敬。那就是正法道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要批评这样的道场才是阿鼻地狱的罪过。老居士这一听。他一想明白了。大家一笑。所以我们要晓得。四个人找不到。我一个人干可以。一个人干是真修行。但不是僧团。不能说正法道场。一个人不可以说是正法道场。修的是正法。要四个人以上才是一个僧团。才叫一个正法道场。真修真干。我们相信一个、一个人真干的有。团体里面没看见过。真干的人少。不多。诸位想想看。真干的人一定是持戒、修定、开慧。一定走这个道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走的这条成佛之道。没有第二条。

  戒律。在家学佛。十善业没做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没做到。佛法衰!无论怎么用功修行。功夫不得力。我们承认。现在的人无论在智慧、在善根福德因缘。决定不比古人差。为什么不能有古人那样的成就?古人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他真能做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使我们想起世尊在经教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不承认。你是冒充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你没有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循序渐进。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基础。人天法。在佛法里面。《十善业道》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的基础。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禅也好、教也好。显也好、密也好。统统是依《十善业道》做基础。《十善业道》也不容易。为什么从前人能学成功?从前人有小乘的根基。我们《大藏经》翻译的小乘经经典相当完备。章嘉大师早年就告诉我。南传巴利文的《藏经》。小乘经。就是我们中国《藏经》的阿含部。《四阿含》。我们的《四阿含》跟巴利文《藏经》对比。几乎是相等。翻译的完备。在隋唐早年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是学佛的共同科目。一定要学习的。可是中国人在唐朝中叶之后不学小乘。不学阿含。用儒跟道来代替。好!儒跟道确实在德行上来讲。跟小乘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德行上、心量上来讲。比小乘经更要大。我们中国人讲「量大福大」。所以到宋朝这两个宗就没有了。现在中国佛教只剩大乘八个宗派。我们知道从前

佛教高僧讲经全集

人用儒。儒至少《弟子规》一定要学。《三字经》一定要学。《三字经》是国学概论。里面包罗万象。四书必须要读的。这儒要读的;道。《老子》一定要读。《感应篇》一定要读。《庄子》。这分量大一点。至少「内篇」这七篇是必读的。有这个基础。再入大乘不难了。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能入大乘?可是现在我们看看。我们儒丢掉了。道也不学了。所以佛法怎么学都学不像。原因在这个地方。

  我们在这一生要想成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真正生净土的人。你看看净宗的经典不多。现在所讲的五经一论。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破坏人家道场。天天还讲是非。阿弥陀佛慈悲接你去。极乐世界的大众不能接受你。那阿弥陀佛就不会来接你。你得要能跟大众相处才行。你所看的全是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好处你一样都没看到。你的良心都装着别人的罪恶、装着别人的垃圾。已经变成恶人的垃圾桶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吗?所以这一生念佛只能跟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真的想往生。我常常劝大家。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一定要好好的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你有这个条件。才真正是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条件的。有这三个根那就是善人。没有这三个根。佛菩萨不承认你。你自己说得怎么好都没有用处。你可以欺骗现在社会大众。你欺骗不了佛菩萨。我们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不稀奇。没有意义。要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那就对了。所以这三样东西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

  《华严经》上的十种智明好!那是佛教法身菩萨的。我们是读了、学习了。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要心向往之。我们要向这条路子、向这个方向去迈进。要时时刻刻记住提升自己。见贤思齐。我们为什么想提升而提升不上去。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放不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这是个大障碍。财色名食睡。佛说这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跟三恶道就有缘。五条都具足你还得了!必须把这个舍得干干净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三衣一钵。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人家的心是清净的。是觉而不迷。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就是这三条路。你是走哪个门?我们修净土的是走净门。清净心。性宗、禅宗他们走觉门。大彻大悟。教下的宗派都是走正门。正知正见。展开经卷。一定要相信、一定要肯定经典里面所讲的知见是正确的。佛知佛见。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相应。这是好的。这是对了;如果我们想的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必须承认我错了。佛经没错。要依照经典把我们的错误修正过来。这叫真正修行。所以经论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戒律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言行。

  这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诸菩萨、罗汉、祖师大德世世代代的教诲。我们不能够怀疑。更不能够否定。至少要学孔子读书学习的态度。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论语》上说得很好。他自己说的。「子曰: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怀疑。他相信。喜欢跟古人学习。为什么?古人所学的、所悟的。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性德。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所以他也说出他自己一生学习、修持、教学、传道。他老人家说得很好。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述是什么?都是古圣先贤的。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这个话我相信。为什么?你走的是明心见性这一条。性德是圆满的。你不可能在性德上加一点。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圆满的。你有发明。那是什么?那是知识。不是性德。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他说释迦牟尼佛讲。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没说一句话。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没有创造。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要创造。世出世间圣贤没有。老老实实学圣学贤。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还是述而不作。智慧、德能、才艺、神通、事业。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这个话是真理。这个话是真言。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

  修道。真修、假修。佛经上有标准。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好样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那是什么?那是标准。真修行的标准。第一个「礼敬诸佛」。他真修行。你看他有没有礼貌。他要不懂礼貌。假修行。不是真修行。第二「称赞如来」。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别人有不是。有不是不赞叹、不批评。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真修行人。他心地清净、善良。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那自己心就不善。放在口上就造口业。这哪是修行人?这是造罪业的人。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这标准大家都知道。第三个「广修供养」。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第四个「忏除业障」。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哪有时间去看别人?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十条里面。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看到别人的好处。决定没有嫉妒。随喜功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他做的是好事。我有能力帮助他。就全心全力成就他。要有这个心量。不能说我不高兴他。我就障碍他。我就不帮助他。不可以。成就人的善事就是成就社会的善行、成就大众的善意。一定要看得深、看得远。把我们的过失才真正能够化解。再有能力。「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要全心全力帮助正法久住。希望圣贤教诲常在世间教化众生。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6

人是教得好的。佛菩萨是教出来的。孔子、孟子也是教出来的。常常存这个心。常常行这个道。这个道是圣贤之道、是菩萨道。这个标准要掌握到。儒释道三个根就是绝对标准。必须要遵守的。

  我们现在接着再看下文。「但明生熟惯习胜劣。安立住地之名。为智体之中。非三世情摄故。」这就是讲修行。放下起心动念这就是圆满。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就成佛。这个人就超越十法界。《华严经》上讲十信心满。这十信心他圆满了。入初住。就是入初发心住。这发的心就是诸位都知道的叫大菩提心。初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他就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他的智慧现前。自性里头本有的圆满智慧;慈悲心现前。因为慈悲心现前。十法界的众生跟他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这个事情前面我们学了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自自然然就现身。一定是契机契理帮助这些有缘众生。那是慈悲心在推动。他为什么这么做?慈悲心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不是修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为什么还有这名称?这里说出来。但明生熟惯习胜劣。这就是说这些人虽然是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习气在。习气有生有熟。像十住位就生。刚刚放下的。十地就很熟。十地他这个习气就很淡。很淡薄。所以有生熟。有惯习。惯是习惯。过去在十法界里面那些习惯。无量劫养成的习惯。虽然在实报庄严土。确实不起心不动念。偶尔那个习惯还会冒出来。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惯。所以他有胜有劣。品位愈高的愈殊胜。愈往下面就比较劣。这才有安立住地之名。这个住地。当中还有行、向省掉。就是他才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名称。这是假名安立。是不是真有?不能说真有。也不能说没有。你不要去分别。你分别、你去想。错了。想你又落到分别执着。他们这些位次的人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这是世尊在人天道里面讲经教学假立的名称。可是这个假立有用处。不是没有用处。虽然在实报土。实报土是平等法界。平等里面依旧有差别。但是那个差别不碍平等。也就是说。初住菩萨。初发心的发心住的菩萨。他在起作用的时候就是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与十地菩萨、与等觉菩萨没有两样。我们凡夫决定分不出来。而实际上?实际上是等觉胜。十住是劣。这种胜劣很微细。不是我们凡夫境界。

  这就说明为智体之中。这个智体就是佛性。佛经上常讲的法性、佛性。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为什么说两个名称?说佛性就是讲智体。单单说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从这一分来讲。这一分是觉。觉而不迷。所以称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你本具的智慧。不是学来的。只要破了无明。智慧就现前。这不是三世情摄。哪三世?这个三世不是讲时间。不是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不是的。这是讲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有情世间。我们今天所讲的动物。动物是有情的。这范围就包得广。十法界有情众生;器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第三种讲智正觉世间。那是圣人。不是凡夫。他们智慧开了。烦恼断了。虽然没有断尽。他也断得相当层次。譬如阿罗汉。六道里面的执着没有了。逐渐向上提升。执着的习气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分别习气也没有了。到最后连起心动念也放下。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证得这个智体。见性了。见到法性、见到佛性。这不是三世间能够明白的。佛家常讲「非证莫知」。你自己没有证得。给你讲也讲不清楚。

  《华严经》实在讲把宇宙之间许多奥秘给我们揭发了。这是世尊的善巧方便。十种智明里面讲的「善巧智明」。为我们说出来。说不出来的说出来了。说出来有个好处。我们虽然没有法子理解。甚至于还很难相信。但是把疑情提起来了。有这个疑惑。没有答案。这个疑情会起作用。不定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悟入这个境界。下面举例子。「如龙女一剎那之际。已具三生」。这个故事在《法华经》里面。龙女。你要晓得。她不是在人道。在畜生道。年龄很小。八岁。小龙女。这就说明。无论你在哪一道。只要你真正能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凡夫。龙女是凡夫。一念之间转凡成圣。畜生道都能成就。人比畜生殊胜多了。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道理就是。这跟你讲实话。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知道。放不下。想放下也放不下。这里头最难舍的亲情、情爱。无始劫的缠绕。这一生又碰到。情爱里头有顺有逆。顺是妻子儿女。逆是冤亲债主。它会转变的。喜怒无常。这一生是亲人。来生是冤家;来生是冤家。后一生又变成亲人。正因为这么一个缘故。这《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就说这桩事情。所以教育重要。

  教育什么?教育能帮助他觉悟。帮助他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他就能舍、他就能放下。真正舍干净。这个世间有没有亲人?有。哪些人是亲人?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亲人。这个事实真相。初发心的菩萨就证得。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法性。还能有比这个更亲的吗?没有了。我们在佛法里面听得很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是指谁?过去佛没问题。现在佛也没有问题。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这一切众生。不但指有情的。连无情的也包括在里头。《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说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法性;不能说这个人跟我无关系。这个物跟我无关系。那是邪知邪见。你要问问这些法身菩萨。发心住以上的。他不是这样回答你。一体。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上已经念过好几遍。「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种经文我们念过好多遍。入这个境界。时间、空间没有了。因为时间、空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有。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也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里面没有时空。

  「普贤行满。佛果亦就」。这是讲到《华严》上说的。龙女是《法华》。这是转到《华严》。我们知道在隋唐时代。中国人称那个时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十个宗派是那个时候建立的。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应该可以说都是佛菩萨应化而来的。国力盛极一时。佛法也盛极一时。帝王大臣护法。高僧大德辈出。经典大致上翻译完成。到宋朝时候翻译的经典很少了。大部分都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就完成。是佛教的黄金时代。普贤行。纲领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怎么落实?学《华严经》的人都知道。落实在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善财童子把十大愿王做出来给我们看。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你可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没法子修。你也学不到。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大乘学人。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一个代表、一个榜样。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现在社会里各行各业的这些人物。出家的有六个人。其它统统是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你细细观察。那个十愿是不是全部都做到?我们如果对这个不懂。那你就没有法子学。你怎么能学普贤菩萨?所以《华严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个经本是说明书。我几十年都没有看戏。没有进戏院。我年轻的时候有时候看看戏、看看电影。戏院去过。电影院也去过。进入电影院。进去的时候就拿一张说明书。这个剧情的说明。戏院也是的。今天有哪几出戏。也都有个说明书给你看。我们这个经本是说明书。《华严经》在哪里?《华严经》是我们现实的社会。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参。所以它是活的。你们听听龙树菩萨讲。在大龙菩萨那里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本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那说什么?我们实际上的生活状况。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都不漏。我们要学做好人。要学做善人。要学作佛。要学作菩萨。学做圣贤。这说明书里面先告诉我们。然后你亲身去历练。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你必须在事相上去经历。炼什么心?炼普贤菩萨十愿的心。炼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的心。普贤菩萨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它的九愿。愿愿如是。每一愿里面都具足文殊菩萨十波罗蜜。而十波罗蜜里面。每一个波罗蜜都具备其它九波罗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这是华严世界。

  华严世界不远。就在我们眼前。就看你能不能契入?你能契入。那你所过的这个生活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普贤菩萨的生活。文殊菩萨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智慧德相的生活。迷了你不知道。你在搞六道轮回。悟了的时候。六道轮回就变成一真法界。所以普贤行满这四个字重要。我们学了要会用。尤其是前面四条。前面四条是基础。一定要非常坚固。你看头一个就是教礼敬。为什么见人要行九十度鞠躬礼?这是学《华严经》的。这是修普贤行的。为什么要对人能够布施?首先布施什么?布施尊重。布施爱心、敬爱。布施关怀。布施照顾。这都属于布施波罗蜜里面的。这里头有财、有法、有无畏。一个布施里面具足圆满的波罗蜜多。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持戒里头有更深的意思。威仪有则。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

  我们这个道场虽然小。供养万姓先祖的牌位。为什么?这一般寺庙里头没有的。这是提倡孝道。现在社会大众把祖先都忘掉了。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跟祖先们致敬。做样子给人看的。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成佛、成菩萨的真因。我们供养老师的这些遗像干什么?现在人不尊重老师。我们这个做法就是教导大家尊师重道。供祖先牌位是孝亲。孝亲不能忘记尊师。尊师的重要意义是重道。你对于道学重视你才会记得老师的恩德。这是《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那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摆在前面两句。这两句没有了后头全都没有。所以在中国学儒、学道、学佛都要从孝亲尊师做起。怎样孝亲尊师?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你能够做到。那叫孝亲、那叫尊师。如何具体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具体落实。上面指导的原则就是普贤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认真去学。其乐无穷。你真正去学的话。你就会体会得到「孔颜之乐」。孔子、颜回的乐。他乐在哪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是在圣教里面学。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这里头就有真乐。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学了管用。这真的学会了。所以普贤行满。你看十愿、十行满了。佛果亦就。他在最后教善财童子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念佛的人普贤十愿要是修行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同居土。也不在方便土。在实报庄严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他就证得圆满的佛

佛教讲经常打嗝的

果。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不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是他自己真正证得的。方便土里面、同居土里面。虽然他是带业往生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使他等于阿惟越致菩萨。那是受加持的。不是他自己证得的。可是普贤行满的人是自己证得的。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华严经》上七地以上。这不是普通菩萨。

  下面长者引文殊菩萨的一段开示。我们看。「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这首偈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也很熟悉。虽然很熟悉。不是我们境界。确实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现在念这首偈。意思大致都不迷惑。能够相信。功夫好的人能够肯定。没有怀疑。一念普观无量劫。念劫圆融。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这个住就是现在。这个境界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境界。在方便有余土里面就是四圣法界。必须入定。在定中里面才能把时空维次突破。但是在实报庄严土里头不必入定。因为他已经证得自性本定。他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自性本定就是六祖大师跟我们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是自性本定。不需要再入定。都是这个境界。可是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需要入定。你们看《地藏经》。很多同修《地藏经》都念得很熟。你们看到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在自己遭遇苦难的时候。遇到真正善知识来帮助她。遇到阿罗汉。阿罗汉是四圣法界的。不是六道里面。自己母亲造作罪业。过世了。不晓得到哪一道。向阿罗汉请教。阿罗汉先入定。出定才告诉她。妳的母亲造作罪业。现在堕在什么地方。告诉她怎样帮助她离苦得乐。阿罗

台湾佛教大师讲经视

汉要入定。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也要入定。十法界里面的佛陀还是要入定。到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就不需要。为什么?念念都在定中。也就是说。实报庄严土里面这些菩萨。就是从发心住以上。他们不再起心动念。那就是自性本定。

  文殊菩萨给我们讲。「一念普观无量劫」。一念是菩萨一念。无量劫是六道众生。或者方便土里面这些相似即的菩萨们。你去看他。他们有时空。所谓不同空间维次。他们有。那我们要晓得。不同空间的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确实有。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没有数量的。无量无边。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是个学科学的。近代的科学家。确实从科学里头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理论上讲是没有边际。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还不知道。我们学佛。在大乘佛法里这么多年的熏习。能有一点体会。不同空间维次怎么形成的?它跟一切法没有两样。我们相信它的形成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样形成的。所以修定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伏住。让它不起作用。时间虽然很短。空间维次可以突破。不能完全突破。可以突破一部分。譬如阿罗汉。能够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这只要有四禅八定就能做到。四禅八定那个力量不是把烦恼转变。只是定功把烦恼伏住。叫它暂时不起作用。他在伏住那个时间里面。六道的空间维次没有了。所以他能够统统看见。就是这么个道理。定功愈深的人突破的层面就愈大愈深。完全突破。没有了。《华严经》上讲初住以上。换句话说。在十法界里面有时空维次。超越十法界就没有了。再回头来看十法界。清清楚楚。

  我们看这末后一句。「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这方便是什么?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色界、无色界天。跟方便有余土里面相似即菩萨们。他们以入定的这种方法能了知。对于十法界里面的依正庄严是什么一回事情他清清楚楚。可是这些分证即位的法身菩萨们。他们是自性本定。像大乘经里面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十法界众生有感。他们立刻就有应。随类现身。依旧在大定当中。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讲虚岁。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圆寂的。外国人讲七十九岁。他是为我们示现。演戏给我们看。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岁大彻大悟。悟了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他圆寂。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我们就想到他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不但他是这样的。当时跟他一起修行的这些弟子们。经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亦复如是。这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再回头我们想想。像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开悟见性。开悟见性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他为什么能开悟?不认识字。一天经都没听过。也没有参过禅。也没有念过佛。为什么能开悟?这正是他告诉无尽藏比丘尼的话。开悟这桩事情与学不学没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放下有关系。所以诸位要记住。放下执着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我们就晓得。佛法整个的教学。没有别的。看破放下。

  我这一生很幸运。遇到好老师。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非常殊胜。有没有秘诀让我快一点契入。他就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一点不错。是真话。不是假话。我那时候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从这里下手。我们的根性不高。没有办法像惠能大师一样。我们慢慢的放。一天放一点。一年放一点。真的愈放愈有智慧。愈放身体愈好。这是个证明。真学佛没有别的。把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放下。把分别执着放下。这有真成就。放不下。那是搞佛学。对于生死轮回没有关系。这不可以不知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227.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8;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18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