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5:28:00Z 2011-10-06T15:28:00Z 1 2113 12045 100 28 14130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0卷) 2008/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戊子年的元旦。正月初一。我们有缘在此地学习。「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这个缘分、瑞兆希有难逢。在须弥顶上赞颂如来的大智、大德、大行。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他解释这品经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来意。「来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赞扬。将演住门。先陈体性。性即佛智。先赞如来。故品来也」。这是把这品经的来由。为什么要说这品经。把这个理由给我们说出来。前面升须弥山顶这是化主赴感。这个化是教化。教化众生的主持人是释迦牟尼佛。忉利天宫的缘成熟了。忉利天宫。清凉大师在前面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我们要记住。忉利天是代表我们居住这个地区的最高峰。所以它代表我们这边这些学生。修学、德行、智慧、成就已经达到顶峰。是这个意思。达到顶峰跟佛就有感应。你不求也有感应。缘成熟了。为什么会有感应?因为整个宇宙是一体。任何一个部分有感。如来自然就示现。这个示现此地叫赴感。实在讲有没有赴?没有。楞严会上讲到最彻底。讲到最圆满、最究竟。「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缘示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量字用得好。量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所以现身说法不是佛预先想定的。我要给他讲什么。没有。自然的。所以世尊在忉利天宫现身说法。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着。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现在我们要辨别助化赞扬。佛来示现教化众生。众生根虽然成熟了。根成熟还得要缘成熟。才真正能够受到利益。而缘要谁来促成?缘还是要诸佛菩萨来协助。就好像唱戏一样。这台戏如来释迦牟尼佛担任主角。他还得配角。没有配角这戏唱不成功。要许多的配角。这里头现在主要的配角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他作玉皇大帝。他是最重要的一个配角。另外还有菩萨众、声闻众、诸天大众。全是属于配角。这些大众缘都成熟了。所以佛来了。佛来。一定要这里面一些菩萨也在里面示现。担任配角的。帮助佛教化众生。怎么帮助?首先对佛的赞叹。赞叹佛的智慧、赞叹佛的大德。这个很重要。就好像我们请一个人到这里来弘法。请法师大德。请他来之后。这个道场主办单位。负责的人先要向大众介绍法师。让大众对法师认识。对法师的德行、智慧有所了解。就产生信心。佛到这个地方来也是一样。也不例外。有忉利天主。有十个代表的菩萨。就是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有这些代表来赞叹。让与会的大众对老师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能得到老师教化的利益。「将演住门」。你看他不是说将说。将说十住。不是的。将演住门。演比说意义深刻。演是表演。要把十住做出来给大家看。所以这是身教。如果说。说是言教。你能说你未必能行。佛菩萨教化众生是先表演出来。先都做到。能行而后能说。所以大家没有话说。真的是五体投地。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注意。你看用这一个字。他做出来。所以我们读了经。也就学
赞叹的内容。赞叹些什么?「先陈体性」。陈是呈现出来。也就是展示出来。陈有这个意思。把十住的体性展示出来。体性是什么?体性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诸位听到这个。不要想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德相。没错。但是你不得受用。你没有理解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我们自己本性的智慧德相。那就对了。我们本性智慧德相显不出来。我们迷。不觉;释迦牟尼佛觉悟了。破迷开悟了。他的智慧德相展现出来了。那我们要知道。他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德相。如果我们觉悟了。我们把迷惑颠倒放下了。我们的智慧德相跟他是一样。你这么体会你才得受用。这样体会你才会自重。你才会自爱。原来我有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智慧德相。你自己把自己看轻了。你自己没有法子生起自爱的心。人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哪有这种道理!人必须自爱而后爱人。谁自爱?佛菩萨真正自爱;声闻、缘觉自爱还差一等。不圆满。六道凡夫不知道自爱。把自爱变成什么?变成自私自利。这错了。自私自利的反面是自爱。所以见性才真正自爱。不见性自爱都谈不上。知道自爱之后会爱人。知道自重。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重自己。才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看现前社会。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毛病。但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看到别人什么?不知道爱人。不知道尊重人。通过学佛。学得虽然不多。这些道理、事相稍稍明白一点。我们对于六道众生许多的错误、过失。自然就不计较了。为什么?回过头来想想。我自己还不是一样吗?怎样去迷归悟?这三皈。翻邪三皈。真正回到性体那就对了。所以赞如来实在讲就是赞自性。赞自己的性德、赞颂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赞佛。你要是真的把这个推到佛的身上去。我们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佛是我们的代表。代表什么?代表我们觉悟的形象。凡夫是佛迷惑的现象。这是来意。所以这品不能不来。不能缺少。这整个活动项目就安排在这里。不能缺少。也不能移动。刚刚好就安在这里。
第二段「释名」。解释品题。就是「须弥顶上偈赞品」。「释名者。须弥约处。赞称佛德。依处有赞。故立此名」。这就事上说、就法上说。这是表法。须弥是梵文音译过来。意思叫妙高。这个山是娑婆世界最高的一座山。中国的意思叫妙高山。高好懂。为什么加个妙?加个妙就真妙。这个妙实在讲只有佛菩萨才加得上。我们世间人加不上。为什么?妙这个意思说明事实真相。妙在哪里?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还真有。须弥山顶三十三天忉利天主的宫殿。真有。你说它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确实是一种虚无幻化的假象。《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当然也包括须弥山。也包括三十三天。「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叫妙!妙是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这才叫妙。我们常讲。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叫妙。人要是认识这个妙字。他的心就定。他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不知道这个妙。着了相。六道凡夫着了相。以为这个相是真有。所以见相不见性。执着这个事。不知道道理。这是六道凡夫的过失。
所以先就处讲。须弥是处所。「赞称佛德」。这是高峰。达到顶处了。就像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很有这个味道。我们跟老师是学哲学。他把佛经介绍我。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先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那个时候我年轻。我二十六岁。头一次听到这句话。释迦牟尼佛是哲学家。佛经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那不就是须弥山顶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样介绍给我。我们学习的人。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看看很有这个味道。我们念到山顶品。「赞称佛德。依处有赞」。这个依处有赞不但在此地。还连着下面两会。「十行品」也有赞。「十回向品」也有赞。十地没有了。为什么?十地是入位。就是拿到最高的学位。这在学习过程当中有赞。帮助你慢慢向上提升。所以立这个名字。
最后这两句非常重要。「亦顶上之赞。拣余处也」。说明这个赞是最高的。至高无上的。顶上之赞。绝不是须弥山以下的。以下很多。你看十信位也赞。人天善法也赞。那不是顶上。这个地方是顶上。为什么是顶上?十信圆满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心满的菩萨。在这个地位上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自性上没有任何障碍。所以自性现前了。大乘教里面讲明心见性。这是达到顶峰。没有比这个再高了。什么地位?十住。十住就是这个地位。虽然十住后面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地位清凉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地位到底有没有?在事上讲、在理上讲。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叫妙高!我们细心想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这是平等境界。没有高下。这真的。事实真相。
为什么佛还说四十二个位次?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得好。他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干净。所以这个四十二位次是拣别无始无明习气的厚薄。是从这儿来的。无始无明与自行化他有没有妨碍?没有。决定没妨碍。这要知道。所以他们的智慧、德行、能力。佛家讲的善巧方便、相好、福报全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禅宗里一句话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住菩萨见性了。他成佛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在他身上显示如来究竟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所以一一的赞颂全是赞颂性德。我们明白之后。你一定会发心我要证得、我要恢复。不再甘心情愿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你自然就把它放下。放下就不那么困难!今天放下困难是什么?对于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不知道放下有这么大的好处!
我们再看第三小段「宗趣」。宗是这品修学的纲领。宗是讲修行。是说的因;趣是讲果报。我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我得到什么。那就是趣。所以宗趣就是一个修行的因、修行的果。这就好懂。「宗趣者。以集众放光偈赞为宗」。这就是这品经里面他所说的。你看第一个集众。召集大众到讲堂来。众集之后佛就放光。佛放光。我们现在换个术语来讲。大家好懂。我们中国人讲氛围。外国人讲磁场。世俗人讲气氛。这个讲堂的庄严。佛已经坐上他的座位。在讲台上坐好了。大众也坐好了。你看这个讲堂的气氛、这个讲堂的磁场。无比的殊胜!感动这些十住菩萨。带头的这几个人他们来说明自己修行。就是修学的心得报告。提出来与大众分享。这就偈赞。这是这品的宗旨。趣向。方向、结果。「为成正说为趣」。这都是在事先让与会大众。也就是说刚刚升到忉利天顶。刚刚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的这些人。现在达到忉利天宫了。接受法身菩萨学习的功课。十住法是法身菩萨修学的基本法。只要世尊提一提。他们全都明白。为什么?他障碍没有了。他见性了。
所以略略提一提的时候。就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很好教。跟他讲一部经讲个几句。讲个几十句。后头就都不要讲了。全懂了。我们在《坛经》里面所看到的记录。非常明显的。五祖忍和尚半夜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查查这个经本。《金刚经》的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大概只到三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后头就不要讲了。法达禅师到曹溪去请教。见到六祖
我们在古大德传记里面还看到一个人。印度人。龙树菩萨。这个人很聪明。他学习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全部都明白通达。世间宗教也好。学术也好。他没有一样不通的。自己以为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我是世间第一人。生起傲慢心。所以小菩萨有了过失。大菩萨会照应他。这个很难得。大龙菩萨跟他起感应道交。大龙菩萨示现。告诉他世尊当年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时候世间没有。这个经说完之后。大龙菩萨把《华严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去了。这个世间没有。这个世间《华严经》从哪来的?是龙树菩萨跟着大龙菩萨到龙宫里面去。看到《华严经》带回来的。我们这个世间才有《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这经上有记载。讲多长的时间?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定中讲的;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我们不必去计较这些。三七是二十一天;换句话说。不满一个月。定中讲的。讲的分量多大?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全经。全部的《华严经》。他说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印度人计算文字单位是偈。就是四句。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偈。不管这个句子长短。四句就是一首偈。多少首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没法子说了。世尊讲到数量多。在一切经里面多半引用恒河沙。因为他讲经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在恒河流域。举恒河沙大家印象很深刻。恒河沙很细。真的像面粉一样。你说那条恒河有多少沙?龙树菩萨就不能用恒河沙做比喻。恒河沙太少了。少得可怜。讲什么?讲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他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
黄念祖老居士这学科学的。他给我们说。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小千、一个中千、一个大千。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个大千世界。这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叫一佛土。要用银河系来说。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把它磨成粉。磨成微尘。你说有多少?无法计算!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十个。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那就是说乘上四倍。我算句子。四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句。一句一句的句子。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一看到这个。那个傲慢心完全没有了。这就等于说到龙宫看看图书馆里头收藏的。世尊当年讲的《华严经》。一看到这个什么?阎浮提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受持。大龙菩萨说还有中本。这是大本的。中本再去看。分量还是太大。我们这个世间六道的众生没有能力能受持。
结果大龙菩萨说还有小本。小本是什么?目录提要。就好像《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大本。我们这里有一套《四库荟要》。《四库荟要》是中本。还有更简单的。《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目录提要》也像我们这个书。大概比这个厚一点。一共有五册。精装五册。堆起来差不多有这么高。五册。
《华严经》实在讲失传了。现在印度梵文找不到了。最完整的本子是中文的译本。中文的译本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来的下本里头的二分之一。因为经太大。丧失了、失传了。在印度能找得到的也都找到了。所以现在经不完整。第一次传到中国来是东晋。传来多少?只有三万六千颂。你看。它一共是十万颂。十万偈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多一点。第二次是唐朝武则天的时代。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带《华严经》来。比上次多。有四万五千颂。就是比第一次传来的增加九千颂。当时我们中国这些高僧大德也把它翻译出来。这现在的《八十华严》。第一次来的是《六十华严》。六十卷。第二次来的翻译八十卷。第三次是乌荼国王。就是现在南洋一个小国。国王对中国皇帝进贡。就是送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非常难得。这品是完整的。没有欠缺。我们得来真的是珍宝。贞元年间翻译出来之后四十卷。我们称《四十华严》。这三个本子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总共九十九卷。
这是近代弘一大师。他也非常喜欢《华严》。他的早晚课是念「普贤行愿品」。这个在他能够背诵。这个经也成为净土五经之一。所以他就教我们学习要念九九《华严》。就是九十九卷。九十九卷怎么算法?八十卷《华严》念到五十九卷。从第一卷念到五十九卷。念到「离世间品」。最后一品就念《四十华严》。这样接上去。五十九加上四十。九十九卷。这是我们中文译本最圆满。现在在全世界找不到。找不到像中国这么完整的经。找不到。实际上我们只有原文的一半。虽然不完整。但是《华严经》的意思已经圆满。非常之难得。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经的历史。要对这个经有信心。确实有大龙菩萨。大龙菩萨是等觉菩萨。龙树菩萨是初地菩萨。这都给我们做出种种示现。所以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离开了十法界。十法界的顶就此地比喻的须弥山顶。达到最高峰了。最高峰还是要学习。等于说他现在进入博士班。博士班还是要上课。正说就是十住法。
末后有句话说。「又显佛德为宗。令知住体为趣」。显是显明。展现出佛的大德。这对老师的尊敬。尊师重道。这介绍老师。同时更深的意思要晓得。老师的道就是自己的性德。所以令知住体为趣。真正从老师的智慧德能明白、觉悟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无二无别。这把宗趣介绍出来。
下面这一大段是李通玄长者。所以我们也是有两个指导教授。我们游华严世界有两位导游。第一位是清凉国师。《华严经疏钞》。领导我们游华藏世界。第二位是居士。李通玄居士他是唐朝的皇室。是李世民的后代。就唐太宗的后代
我们世间凡夫。人不行。说实在话是什么?没有信心。没有信心的人你样样靠自己。有信心的人还是靠自己。不一样。怎么说靠自己?所有境界总离不开心性。心现识变。山河大地、虎狼狮子、天女来供养。唯心所现。你自己清净心里头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唯识所变。所以信心的建立非常难。你看十信位头一个是信心。十住位。初住是发心住。真心现前了。十信还是妄心。不过妄心是什么?是纯善的妄心。没有恶。到十住是真心、不是妄心。所以妄心里头有染有净。染里面有善有恶。这不断提升。我们现在是染心位。染心位是什么?怎样断恶修善。再提升就是去染取净。染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净现前。四圣法界现前。最后那个净也舍掉。为什么?染净它还是对立的。还是二。净舍掉之后入不二法门。那就是初住境界。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是到顶。到须弥顶。再往上升去。十行位就离开须弥顶。也就是你的基础教育圆满了。我们用这个来比喻。诸位好懂。所以长者《论》里面说得很好。介绍得也很详细。
我们看他的《论》文。「将释此品」。就解释这品经。「约作四门分别」。这就是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释品名目」。第二段「释品来意」。第三段是「都会此十住六品之经意」。这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总共有六品经。把这个大意介绍一下。第四「随文释义」。再解释经文。分为这四大段。第一大段解释品题。「释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个菩萨」。实在讲我们今天应当称十尊菩萨。他那个时候讲十个菩萨不要紧。为什么?每个人心清净。每个人心里头都有敬意。现在这个社会不行。现在社会大家。人与人之间没有敬意、没有谦虚。都是贡高我慢。都是不知道尊重别人。所以我们今天讲应该讲十尊菩萨。这都是帮助社会。帮助社会大众觉悟。这是法慧。后面我们会看到十个菩萨的德号。「各以自己当位随位进修之法。还自以偈赞赞之」。赞这个目的何在?用意在哪里?「令信终菩萨仿之悟入。故此品名为偈赞品」。这说得很详细。你看这十尊菩萨。十尊菩萨就是初住、二住、三住到十住。每个菩萨代表一住。就好比。我们把它比作中学。或者把它比作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一直到十年级。这就毕业。十住就毕业了。「各以自己当位」。当位是本位。法慧菩萨是初住。他自己在初住位上。他修什么?他怎么修法?「随位」。随位是提升。我自己本位的课程要做好。还要加修提升。往上升级。初住升到二住。二住升到三住。所以要「随位进修之法」。他用什么方法来报告?用偈颂。赞颂。「还自以偈赞赞之」。赞叹自己所学的课程。赞叹自己所修学提升的进修课程。目的是「令信终菩萨」。这个终是终极。就是圆满的。就是十信圆满。十信到圆满就是贤首菩萨。我们前面念的贤首品。是教这些菩萨「仿之悟入」。看到法慧等这十尊菩萨。十尊菩萨向他们学习。所以这品叫「偈赞品」。先由他们十信菩萨来做报告。做修学学习的报告与大众分享。带动学习的气氛。这都是教学上非常高明的手段。一个好老师上课。没有上课之前。一定会找几个比较优秀的、很聪明的、有悟性的。先把今天修学的课程让学生出来念一遍。念完之后再让几个学生站起来把大意讲一遍。然后老师再讲解。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是品题。这一品叫做「偈赞品」。
后面有更深的意思。「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忉利天宫的宫殿。代表是大智、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代表这个意思。古佛如是。今佛也如是。古佛是已经成佛的人。今佛。今佛就是现在这些参与学习的。他们是现在佛。在这个地位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分证即佛」。我们中国佛法里面所讲的分证即佛。他虽然不是圆满。他确实证得了佛果。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很有味道。把十五的满月比喻作究竟佛。你看看初二、初三的月牙。真月光。是月光不是假月光。比喻作什么?比喻作从十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比喻是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一天晚上光明比一天晚上大。统统都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这真佛。十信位。十信位就不是真的。相似的月光。也不能说它全假。相似。相似怎么比喻?《楞严经》上用捏目所看。我们现在讲。我们把眼睛用指头按住。按住看外面境界就看到两个相。它焦距不一样。月亮只有一个。他怎么会看成两个?一个眼睛看到一个。所以你不能说它完全是假。它很接近。所以叫相似即佛。很像。那假的是什么?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看到河水、池塘。晚上看到月光在里面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个假的。比喻六道凡夫所见的是假的。没有见到真的;四圣法界见到相似。不是纯真。十住以上见到是纯真的。所以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
「俱会」。俱是总会。「古今之佛。自身是未来之佛」。这句话是非常重要。「与古佛道合故」。学佛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真信佛了。如果你要是客气。我不敢当。我罪业很重。我是生死凡夫。我怎么敢称佛?那就不是佛的意思。佛要听你这么说。就摇头。不好教。你到什么时候才开悟?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头?什么是好教的?像惠能大师那种人好教。为什么?他敢承当!佛是要这样的学生。所以一定要晓得。自身是未来之佛、自身本来是佛。这才叫真信。真信佛。真信佛不是说我们身外有佛。不是的。真信佛是信自己是佛。净信。《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真实相是什么?心现识变。你才能真正通达明了。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自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能相信这个。你才能成圣成贤。为什么?你有信心。你能相信自己是佛。绝对不是假的。你这一生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信心太难建立!
一定要相信自己跟过去佛、跟未来佛、跟现在佛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好。差别在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这叫六道凡夫。所以你看经上讲得多清楚、多简单、多么明白。放下执着。什么都不要执着。对世出世间法没有执着。那就是阿罗汉。你就得到正觉。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有没有觉?有觉。佛说这个觉不正。有偏差。你的觉悟有偏差。你的觉悟是邪觉。是偏、是邪。不是中、不是正。放下执着。我什么都不执着了。你的觉是中、是正。这正觉。你就得个阿罗汉的头衔。阿罗汉是学位。你得到阿罗汉了。再能放下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放下分别你就证得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等于佛当然还不是佛。跟佛靠得很近。菩萨。所以名称称之为菩萨。最后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回归本来是佛。这个时候你所得的叫无上正等正觉。你的名号叫佛陀。所以知道阿罗汉、菩萨、佛陀。是我们每个人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号。释迦牟尼佛十号具足。我们哪个人不是十号具足!只是我们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不能现前。好像太阳在天空当中被云彩遮住。我们看不到了。阴天。是这么种情形。但是那个遮盖是假的不是真的。风吹云散了。万里晴空就又出现。所以有障碍是隐而不现。没有障碍是显而不隐。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此地特别提醒我们。建立真实、清净、圆满的信心。一生有多大成就。决定在信心。这不是决定在外面的条件。决定在自己。
第二段。「释品来意者。明前已创升须弥。帝释以偈叹佛」。这是前面一品。升须弥山顶品;「此品明十住位当位菩萨。将当位法门以偈赞之」。在这一品里面。我们所读到的经文是十住位。当位就是十住位的菩萨。我们看到法慧是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将当位法门。就是将初住菩萨所学习的这些功课。用偈颂来赞叹。我们读了这些偈颂。就略知初住菩萨学习是什么。「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此品须来」。这是这一品不能缺少。令信心。前面我们看到信满的。前面长者讲「信终菩萨」。此地讲令信心者就是信终菩萨。十信圆满就到初住。初住信心圆满就入二住。二住信心圆满就入三住。步步高升!所以这品来了。
下面他还有举例略作解释。「初叹过去佛」。他们的赞叹先赞过去佛。「次叹今现在佛」。这是赞老师。今现在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老师。这里头意思很深。赞叹老师最重要的意思是尊师重道。念念不忘师恩。我们的法身慧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不现前。要靠外缘帮助给我们启发。这个帮助我们的人就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爱戴。对学生的照顾。无微不至。没有条件。我们只有感恩戴德。依教奉行来报答老师。自古以来德行、学问成功的这些人。诸位看看历史就晓得。贫穷家的子弟占大多数。富贵家的子弟很少。人数不多。这些贫穷家里面的子弟。对老师甚至于没有法子供养。没有能力。过分的清寒。家里日子都过不去。老师还要帮助学生。照顾学生家庭。你说多不容易!所以我们人生活在世间。一生当中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生我、养我、育我、教我。到渐渐长成之后。父母才委托老师。把教我的责任交给老师。老师接着来教。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在这个年代没有了。师道没有了。做学生的人也不懂得怎么样做个学生。所以《弟子规》就是做学生的规矩。你只要懂得做到做学生的规矩。你就会遇到老师。
如果你不懂得。你这一生遇不到老师。不是没有老师。真的你遇不到。我跟李老师的时间最长。老师常常给我说。师徒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要求个好老师不容易。到哪里去找?所以缘分。老师要找个好学生能传他的道业。所谓传法的人。比学生找老师还要难。李老师告诉我。他说不但现在。自古以来就不容易。你看看古时候高僧大德。有些有传法的人。一生遇不到一个传法的人比遇到有人承传的人还要多!遇不到怎么办?著书。在从前只有这个方法。把自己所学、所领悟到的写成书。希望用这个方法传给后人。真不容易。所以他们要是发现一个可以接受、可以承传的。如获至宝。他爱惜。他不会轻易放过。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懂。体会不到。到这么大的年岁体会就非常深刻。体会得愈深刻。对老师那种恭敬心不断上升。
我跟方先生学哲学。那个时候是我在台湾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工作赚的一点钱。仅仅能维持自己很低水平的生活。遇到方老师。跟方老师学。始终没有一分钱供养老师。说是带点礼物送给老师。都没有这个能力。去都是空手去。而老师自己能拨出时间单独教我。凭什么?同乡。在台湾同乡的人很多。不只我一个。现在想想。搞明白了。懂得一点做弟子的道理。做弟子的规矩。这一点应该是真的。在这个时代真正懂得孝亲尊师重道的人愈来愈少。印祖所说的。古来这些大德每个人都知道。所以选学生怎么选法?看学生里头懂不懂得尊师重道。绝对不是老师要求学生恭敬。那个老师就不要跟他。老师绝对不要求。老师在这个地方看你有没有能力承传他的道业。为什么?只有尊重道业的人才能承传道业。尊重道业的人决定尊重老师。因为师是传道的。所以尊师是什么?重道。他自然尊师;对道没有看重。对老师也就看轻了。对道不尊重。老师想尽方法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没有办法承受。他就不说了。
所以头一个看到孝亲。孝亲是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观察一个人。打听这个人。他对待父母、兄弟、家亲眷属怎样。如果在很困苦之下。他还念念不忘。他还尽心尽力照顾。这个人有德行。再对于道业重视。懂得尊重老师。这个人可以承传道业。那就得好好的去帮助他。这么一个原因。我在求学过程当中都非常艰难。物质生活过得很苦。那我们要学习。一定从根本修。所以孝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道。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也可以说达到了须弥山顶。没有再高的。这个文字是智能的符号。让你看到了。你虽然不认识。你也不会念。这个字到底念什么。不会。你看它那个写法你懂得它的意思。这智能的符号。你看信。信这个字一个边是个人。一个是言。这信是什么?人说的话。人说的话靠得住。不会骗人。鬼说的话靠不住。人说的话靠得住。但是现在人说的话
天台大师给我们讲「十如是」。讲十法界。百界千如。一个十法界里头有十如是。十个十法界这就是一百。每个法界里头都有十法界。十乘十就是一百。就一百法界。十如是就变成千如。百界千如。人有人中之佛。有人中的菩萨。有人中的声闻、缘觉。有人中的天人。人中之人。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地狱。有人中的修罗。那些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他的话就不能相信。他有妄语。人不可以妄语。百界千如。讲得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信」字。要想到我是人。言而有信。所以它是智慧。你不能改。你一改就不行!中国文字有演变。但是怎么变里面这个含义它都不变。都能保存着。
所以中国你看从篆字。最早是甲骨文。甲骨以后演变为钟鼎。钟鼎以后演变为小篆、大篆。篆变成隶。隶变成楷。但是精神都没改变。现在演变成简体字。我们不要称为繁体。中国人不喜欢麻烦。所以中国叫楷字、楷书。楷是正的意思。楷模、端正。正楷我们称正体字。不称繁体字。简体字有没有?有。简体字在日常生活当中方便。可以用简体字。但是它都保存着文字原本的智能、精神、含义。让你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你会觉悟。这外国文字看不出来。连梵文都看不出来。梵文还是字母拼音的。看不出来。所以说中国文字是独一无二。诸位现在在此地发心学书法。好事。书法是修禅定。修定功。你不全神聚神你写不好。它是艺术、是哲学、是科学。里面自然含着有道德、有伦理、有因果。所以这在外国文字里头找不到的。我们要爱惜祖宗传下来的。
还有文言文。这是我们老祖宗最了不起的发明。为什么?文以载道。但是语言会变。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如果文跟字要合一的话。会随着变。变到最后后人没有办法读古人东西了。所以我们老祖宗聪明。把文跟字分开。文叫文言。我们平常讲话可以变。但是文言永远不变。所以我们现在读到古书。孔老夫子去我们二千五百多年。打开《论语》。你懂得文言文。还依然跟面对面谈话一样。这个实在是太伟大的发明。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欧洲的古文是拉丁文。它就是跟语完全相同。现在几千年下来。拉丁文没有一个人看得懂。只有少数考古学家。一篇文章里面的大意能懂得十分之一就不错了。不像中国的文字。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艺术。中国人的科学达到登峰造极。所以这个我们要懂得。
中国的文字是从上到下。这里头有伦理的关系、有承传。外国文字是横着写的。你看那个形象。我们读中国文字从上到下。点头。外国文字是横着看的。摇头。这是点头好。还是摇头好?虽然是外国人。你跟他点头。他也很欢迎;你跟他摇头。他不高兴。这就是中国东西能够摄受外国东西。你说外国人穿的西服。特别是冬天穿的大衣。哪有中国长袍这样保暖。没有这么舒服。所以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中国人不输给外国人。科学也不过最近三百年。外国人发明了科学。是带来一些便利。可是付出多少代价。你没有去计算。如果要一计算的时候。你才晓得得不偿失。中国人不是不懂。不愿意向这方面发展。为什么?付出代价太严重了。中国人要是愿意在科技上发展。那领先欧美太多了。这要懂得。中国人底蕴的深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叹佛是叹过去佛。这里头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极其高深的哲学在里头。意味在里头。不忘本!人要知道报恩、要感恩。所以佛教给我们上报四重恩。父母的恩、老师的恩摆在前面。第三个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报恩有顺序的、有亲疏。首先报父母才懂得报老师。懂得报老师的恩才懂得报国家、领导的恩。在从前帝王。佛法里面讲国主。国主是说什么?就是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中央的领导人是国主。地方上的领导人也是国主。国主到最低的。村长、邻长都是属于国家领导人。叫基层干部。有没有恩德?有恩德。他要不照顾我们。不拥护我们。这道场就不能建立。你就没有法子学习。众生恩。众生肯接受学习才造成学习的效果。和谐社会。兴旺的家庭。他肯学。于是你就了解哪个众生对我没有恩?找不到。一切众生对我都深恩大德。没有人给你讲解你不知道。你把他忘记得干干净净。
下面讲「未来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所以经里面不讲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未来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现在入十住位了。你就是未来佛。「十佛是过去佛。卢舍那是现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来佛」。这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承当。我们能不能入十住位?不能说不能。也不能说能。这个话怎么说?问题在你自己不在别人。你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入了。什么时候入?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入。现在放下现在就入。明天放下明天就入。明年放下明年就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入不了。原因是你放不下;不是入不了。是放不下。放下不容易。说得容易。做得不容易。有方法。佛菩萨教我们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较容易。然后再能放下身心世界。最后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入了。有善巧方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099.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