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86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86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86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5:26:00Z 2011-10-06T15:26:00Z 1 2270 12944 107 30 15184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六卷) 200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二00八年的元旦。我在此地祝福诸位新年快乐。往年。我们遇到这一天。常常想到古大德的教诲。古人说「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个称赞都是讲的果。果必有因。我们想得到这个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因。因就是佛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就年年如意。希望我们为佛弟子。无论在现场。或者在网络、在电视。我们大家共同来勉励。大家新年好。
请继续看《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我们还接着看李长者《合论》最后的一段。最后一段上次提过。但是没有能细讲。我们从「善财童子」这个地方念起。「善财童子于妙峰山。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同此位故」。妙峰山就是须弥山。须弥是印度话。梵文音译的。意思是妙高。所以妙峰山就是须弥山。中译。意译。他在这个地方参访德云比丘。《八十华严》里面叫德云。《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你看同样一个梵本原文。两个人翻的。翻的名字就不一样。名字虽然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
吉祥云比丘。这是出家的比丘。他传授善财童子的法门叫做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我们要特别注意忆念。念佛!诸佛是谁?给诸位说。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知道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诸位去念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你就明白。《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诸佛」。蕅益大师说。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我们听了有没有疑惑?初学的人当然有疑惑。我最初刚学佛的时候。看这个也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在佛法里面熏修几十年了。这豁然大悟。你从阿弥陀佛这个名义上去看。那就是诸佛。那一点不假。
阿是什么意思?阿是无。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作中国意思是量。你看看这个名词;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是觉。完全照中国话来翻是无量觉。觉是成什么?觉就成佛。大觉世尊。无量觉那不就是无量诸佛吗?名号的意思真的是这样的。由此可知。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全都念到。你细想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通称。通名。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一尊佛他就叫阿弥陀佛。你在极乐世界指他一个人可以。你在极乐世界指一切诸佛也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华严》教义。一多不二。妙极了。所以这个忆念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给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就代表
「准例可知」。我们就以这个例子做标准。就能够想象到。「以超情尘之迹。以山表之。非要登山也」。不是叫我们上须弥山。也不是叫善财童子真的上了须弥山。表法的。他确实超越六识、六尘。这个六情就是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用一个情做代表;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迹是迹象。迹象哪里有?六道凡夫有。四圣法界没有了。他这是超越。就达到最高峰。所以用妙峰山来表法。在山顶上。表法。超越了。不是要菩萨去登山。
这一超越就入如来智慧。如来是什么?如来是自性。在大乘教里面。说到佛。都是从相上讲的。从色相上讲的、现相上讲的;说如来。就是从性上讲的。你看看十大愿王。第一个教我们「礼敬诸佛」。第二句教我们「称赞如来」。这两个有什么不同?不一样。礼敬诸佛是从现相。所有现相决定没有差别。平等的礼敬;讲称赞如来。这就有差别。他的思想、言行要是不能跟自性相应就不称赞。如来是自性。跟自性相应就称赞。你看不一样!换句话说。说佛。现相。佛在《华严经》上。前面我们读过。世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从形相来看。任何一个人。我们对他的恭敬都要像恭敬释迦、恭敬弥陀一样的恭敬。不能有分别心;有分别心。你就不是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人决定没有分别心。这是礼敬诸佛。但是称赞不一样。他如果搞贪瞋痴。不称赞;他如果讲孝悌忠信。赞叹。为什么?孝悌忠信是性德。伦常大道是性德。中国人讲的八德是性德。十善是性德。十恶不是性德。违背性德不赞叹。你看赞叹跟恭敬就有差别。称赞不能像恭敬一样。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
放下。前面举善财也是如此。初住菩萨也是一样。初住菩萨他已经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已入如来智慧。诸佛如来的智慧他得到了。这是自性本具。你没放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你就入进去。如来智慧三道门。这要知道。这三门。三关。你得要破三关。自性智慧才现前。第一关就是执着。执
入佛智慧。那就跟惠能大师一样。我们要问:惠能大师得到的是什么?他所得到的。我们今天讲宇宙的全体。没有一丝毫欠缺。他跟我们说出的现象。「自性本自清净」。你得到了;「本不生灭」。得到了。没有生死。不但六道里面的生死轮回没有。十法界里面变易生死也没有。佛家讲的两种生死了不可得。第三个讲「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法。你一样都不欠缺。你的智慧不欠缺。你的德行不欠缺。你的技能不欠缺。你的相好不欠缺。你的福报不欠缺。不生不灭是真的无量寿。后头接着又说「自性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不是整个宇宙你得到了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你就会认真的把自性找回来。八万四千法门。八万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道。把自性找回来。我们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选一种。不能选多。路只可以走一条。不能同时走两条。佛法不例外。
我们今天用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也就是放下。执着的念头才生起来。阿弥陀佛;分别的念头起来。阿弥陀佛;妄想起来。阿弥陀佛。用一句话统统把它扫过去。当然现在我们烦恼习气很深。念这个佛号除不掉。念的时候没有。佛号没有了。它又起来。我们现在就是这种情形。这是什么?烦恼习气它深。它有力量。我们的佛号很浅薄。刚刚学来的。敌不过它。那怎么办?天天念。认真努力去念。念个三年、五年。妄想就少了;念个十年、八年。功夫得力了。得力是什么现象?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也就是说。顺境遇到了你不会起贪心。若无其事。一笑了之;逆境现前不生瞋恚。也一笑了之。尤其常常受大乘经教的熏陶。你对于诸法实相逐渐肯定、承认。诸法实相是什么?万法皆空。真的是了不可得。所以顺境没有什么好喜欢的。逆境也不必悲伤。虽然如此。可是我们现在跟六道众生和光同尘。所以我们也随顺他。凡夫看到顺境欢喜。我们也表示欢喜的样子;逆境他表示忧愁。我们也忧愁的样子。为什么?你没有这个表示。这个人是石头人。铁石心肠、麻木不仁。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们是真的动感情。你是在戏台上表演。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入如来智慧了。
下面。「于众中堪为主导故」。这句话要紧。你现在智慧开了。见性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怎么样?你在大众当中。这个大众是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堪是有能力。你有能力主导。带领十法界的众生回归自性。他们迷了自性。你现在要为他做主。你现在要为他们做导师。这说明你应该以佛菩萨的身分教化众生。明心见性之后就干这个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见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起座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圆寂。教了四十九年。这就是于众中堪为主导故。这我们要学习。世间。我们也可以说十法界。十法界四圣法界里面政治组织没有了。六凡有。天上有天王;四圣法界里头没有听说什么王的。没有。那是平等法界。不需要有人来管理、来统治的。没有。那里面。四圣法界以上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也没有王。极乐世界没有听说哪个做国王。那里头只有老师。只有学生;老师是佛。学生是菩萨。程度低一点的是阿罗汉。华藏世界如是。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是老师、导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导师。这要懂!六道里头有。但是六道里面无色界天没有王。无色界天身体都没有。它哪来什么统治?没有。所以无色界是灵界。我们讲灵魂的世界。没有物质。色界有王。色界四禅天的天顶摩酰首罗天王。这是色界以下最高的统治者。大梵天王是初禅天的王。所以他们都还有统治者。六道里面。可以说无色界以上就没有统治者。
「非要为帝释也」。不是叫你到忉利天去做王去。不是的。是要你在里面做老师。于众中堪为主导。这个重要。这是老师。你要去教化众生。不是叫你去做统治者;你要去做统治者。你迷了。释迦牟尼佛不迷。舍弃王位。不去做统治者。做老师。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到什么地方教化众生?这个地方众生能懂得孝顺父母。他一定懂得尊师重道。这就是可教。孺子可教。这个地方如果是不知道孝顺父母。他肯定不知道尊师重道。你想教他。他不会接受。这叫无缘之人。在这个世界上。在古代。确实中国人最重视孝养父母。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有这么好的基础。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中国佛教的成就远远超过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超过太多了。这什么原因?这个地方的风水好。风水好就是这个地方从小就教。教人孝顺父母。孝亲尊师是
经题的部分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下面第三大段「释文」。我们来解释经文。解释经文。这「三释文」是李长者。李长者的这个三段。这上面「四释文」。这个「四」是清凉大师的。清凉大师分四段。第四段释文。这第三段释文是李长者的。我们在这边看到「三释文」。又看到「四释文」。这清楚了。讲到释文。道霈大师。因为《纂要》是道霈法师作的。他就用清凉的。解释经文就不用长者的。就用清凉的。
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此会六品」。这一会是第三会。我们要清楚。第三会有六品经。「分为二分」。六品经可以分为两大类。「初二品」。这是第一类。就是「升须弥山顶品」。这是第一品。第二「须弥顶上偈赞品」。这二品是一个单元。后面四品是第二个单元。这就是分为二分。这二品他用了一个标题。说明这二品的经文大意。「方便发起」。是第三会的方便发起。「后四品。当会正说」。这是说六品经。下面给我们说明。「前中初之一品」。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唯是由致」。这品经内容是什么。就是发起的因缘。这一品给你说明什么原因发起这一会。
「偈赞一品」。这是第二品。「义有两兼」。这一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方便。「一是方便。谓前品化主赴机」。这个前品就是第一品升须弥山顶品。化主是佛。佛是教主。他到达。这个机就是我们今天讲学生。主是老师。老师我们讲或者是到达学校。学校是教化学生的场所。化主到达教化众生的场所。所以这是方便。「后品助化赞佛」。那是须弥顶上偈赞品。第二品。第二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十大菩萨。这个十大菩萨就是十住菩萨。从初住到十住。这一会。这十大菩萨赞佛。以偈颂赞佛。助佛教学。所以老师在教学一定会选。我们过去在学校念书。现在我们不知道。从前在念小学。同班同学成绩特别好的。老师总是找二、三个等于说当助教。老师讲完。有什么不懂、不清楚的就问他。他听懂了。他知道。问他;他讲错了。老师纠正。帮助老师教学。在大学里面设的有助教。我们念小学的时候。老师把优秀的学生挑出来当助教。另外一种就是护持。所以这个后品里面。由助里面。一个是助教学。一个是护持。弘护一体。这里面讲「主伴圆备」。主是教学的人。伴里面有学生。还有一些职员。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职员。也有很多的义工。职员、义工统统都要包括。都要圆满具备。这个教学才能办得好。如果只有学生。没有照顾的人。很困难。老师没有法子教。只有这些服务的、照顾的人。没有老师。也没人上课。也不行。所以一定要主伴圆满具备。「方演法故」。这才能表演正法。这个意思很深。我们想一想。佛菩萨的教室在哪里?佛菩萨教室就是社会。我们今天讲社会。没有一定的教室。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人在哪里。教室就在哪里。在旷野。教室就在旷野;在山林。教室就在山林;在河边。教室就在河边;在皇宫。教室就在皇宫。国王请他到宫廷里面去教学;在居士长者的精舍。那他教学就在精舍。没有定处!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李长者的《合论》说十处十会。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我们前面读过。第一会是在菩提场。菩提树下。第二会在普光明殿。第三会是这一会。在忉利天宫。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但是你要晓得。它表法。不是叫你真的就升到须弥山。这个意思前面说过。这是一个意思。是方便的意思。
第二是「所依」。这个依。我们讲依靠、依据。「谓三天说法。各有偈赞。欲显三贤」。这个三天。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个忉利天;再下面第四会。夜摩天;再下去第五会。兜率天。这三天。佛在这三天说法。都有偈赞。菩萨天人都有偈赞。「欲显三贤。皆依佛智」。这把所依说出来。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依佛智。你看这个地方没有讲如来智慧。实际上还是如来智慧。为什么要说佛智?教化众生。为众生做榜样。学生确实开悟。像惠能大师他真开悟。他真成佛。他如果要是依自己所悟的境界来说法、来教人。别人不服。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开悟。所以他还是要用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依照这个经教教。讲得很透彻。别人听了真佩服。他要依佛智。就这个意思。
老师培训学生。为什么对学生限制那么严?学生智慧开了。确实他有很好的意思能说出来。阻止他。不准讲。要依老师的。这为什么?你初出山门。初学。虽有好的。大众不服。而且又怕什么?怕初学的人养成傲慢。这一有傲慢那就完了。就大幅度的退转。不是退转就变邪了。就偏差了。偏差就走到旁门左道。很容易。所以要依佛智。慢慢到你讲的时间久了。像我依李老师十年。十年守住他的教诲。人相信!走到哪个地方去。净土法门法师。你跟谁学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大家一听李老师。都很尊重、很敬佩。那他也就佩服你。就这么个道理。如果我说我没有。我无师自通。别人说你狂妄。谁听你的?这个道理。这是人情世故。养自己是韬光养晦。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老师当年教我们。在家里教我。讲经在家里。不能出去。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他给我限定是四十岁。我跟李老师是三十一岁。四十岁才可以出门。为什么?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怕你定力不够。你会被外面花花世界迷惑。如果还讲得不错。人家这一赞叹、一奉承。就把你毁掉。名闻利养一现前。你就挡不住。你会起心动念。四十以后你成熟。你才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去讲。这个我都遵守老师。我确实四十岁才离开他到外面讲。现在这个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四十、五十都靠不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前旧社会那个诱惑少。诱惑的力量不强;现在诱惑的力量比从前。不要说多。我们学佛的时候。五十年前。半个世纪。超出一百倍都不止。所以今天人的成就。那种定力、耐心要超过我们当年一百倍。你才能成就。否则的话。必然会被淘汰。所以今天学的时候淘汰。一点都不希奇。法弱魔强。你哪有这个能力!那在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候我们自己一生不离开经教。天天读经。亲近佛菩萨。佛经时时刻刻在提醒;天天讲经。讲经是劝别人。更重要的是劝自己。劝别人是其次。劝自己是第一。如果讲给别人听。自己做不到。生不生惭愧心?要不生惭愧心。那就麻木不仁。那已经走上魔道。那就不是佛弟子。我们在此地看。三贤菩萨皆依佛智。你看看。到什么时候才是自立?登地。这就说明三贤都不能离开佛。「有差别故」。
后面说「离如来智无自体故。独为方便。甚抑赞词」。我们依佛智。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你常常读诵大乘。把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引发出来。这就是一般人讲的开悟。这种开悟的方法叫声闻。听佛讲经。读诵佛的经典。从这个地方。确实对于中下根性的人这个方法妙极了。特别是娑婆世界众生。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地方的人眼根、耳根很利。他会看、他会听。看了、听了他会觉悟。这是方便。方便就是讲依佛智。
再看底下。「行向二会。同此科判」。行是十行。向是十回向。这两会段落跟这个相彷佛。这是把这一会六品经的大意介绍下来。下面就正式介绍这一品。「今初一品」。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一品。升须弥山顶品。就是这一品。「长分十段」。这里面的经文分为十大段。这十段这里列出来。第一段「本会齐现」。第二段「不离齐升」。第三段「各见佛来」。第四段「各严殿座」。第五段「皆来请佛」。着重那个皆;第六段「俱时入殿」。这个殿就是讲堂。同时都入讲堂;第七是「乐音并止」。讲堂里面有音乐。老师进来。这个音乐停止。老师开始讲经教学;第八段「各念昔因」。念过去世的因缘;第九段「同赞如来」。第十段「殿皆广博严净也」。这是讲堂广大、广博、庄严清净。「今初」。下面的经文这是第一段。十段里面的第一段。清凉《钞》里面告诉我们。「十段科中。皆有皆俱齐等言者」。像我们刚才看到。皆来请佛、俱时入殿、各念昔因。皆广、同赞。同、皆。它有这些字等。这里头含的意思。「周法界故」。他们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我们能想象得到。因为他起心动念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就遍法界!起心动念就不能遍。就无法普遍。不起心、不动念。你这个心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心遍。智就遍、德就遍、能就遍。真的是周遍法界。
我们今天想想。我们很可怜。这个可怜不是别人给我们。是我们自作自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让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都局限在一点点。小范围。不能够广博严净。做不到。所以佛教给我们千经万论。苦口婆心叮咛。没有别的。放下。给你讲真话。你不知道放下那个殊胜。我们讲个现实的。这是人最爱听的。你要得财富。放下财;放下财。你得的是遍法界虚空界的财富。从哪里得来?你自性本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自性本来是这样。你能放下。你得无量智慧;你能放下相好。你得无量相好。我们现在得到这一点点。狠狠的执着。就是不肯放。那你得到就这一点。这一点还很容易失掉。患得患失。为什么会失掉?因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你不知道。真的有没有?有。自性是真的。永远不会失掉的。
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经文。第一段是本会齐现: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这段经文。我们在这经文里面要特别注意的『尔时』。清凉大师批注里面有说明。「即前二会时。主伴齐遍。演前二会之法也」。清凉大师把全部《华严经》分为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我们为了好记起见。用四个简单的字叫「信、解、行、证」。你能认识这四个字。你就晓得这部《华严经》讲的是什么。《华严经》对我们的重要性就明白了。这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第一大段里面。初会。只有一会。九会里头它只有一会。这一会是什么?这一会是讲果报。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修行成佛的果报。让你看到之后你才会羡慕。古大德常讲的「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所以举果报劝你。乐是好乐。你喜欢。从这个地方生信。这是初会在菩提场。也有六品经。这我们都学过。「世主妙严品」、「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都讲果报。讲宇宙怎么来的。华藏世界无比殊胜的庄严。全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华藏世界是你能生万法。第二会是在普光明殿。「能信成德分」。二会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二会到七会。这一分的经很长。从第二会到七会。第二会是普光明殿。能信成德。文殊菩萨是会主。我们现在到第三会。第三会是忉利天宫。「初贤十住分」。法慧菩萨为会主。我们现在是第二分里面。第三会。前二会你就懂得。前二会主伴齐遍。主是佛。伴是菩萨。齐是一个都不漏。齐遍。这个字是普遍的遍。主伴齐遍。普遍的遍。遍法界虚空界。对。这个遍就对了。演前二会。这是十信。演十信。前面二会之法。
我们看这边的。现在看经文里头。略略的解释一下。「尔时」就是这个时候。『如来威神力故』。这个如来是毘卢遮那如来。华严三圣当中毘卢遮那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这个经在我们人间讲的。所以特别把地点指出来。十方世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里所有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四天下阎浮提中」。阎浮提。这个提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地球。在佛法里面叫洲。他把宇宙空间比作大海。大海里面好像有个小洲。小岛一样。是这个意思。阎浮是树名。这一洲
这些菩萨。这里重要的是「承佛神力」。这句话重要。这个承是师承。换句话说。都把佛说的来演绎。菩萨说经。经是佛说的。解释是菩萨说的。像我们现在看的《华严经疏钞》。经是佛说的。《疏钞》。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也就是疏是经的批注。钞是批注的批注。怕你听不清楚。批注还听不清楚。批注再详细讲解。就变成批注的批注。这叫钞。钞还需要讲解。就变成演义。所以《华严经》确实有《疏钞》、有《演义》。我们过去讲过《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疏》跟《钞》都是莲池大师作的。解释《弥陀经》;《演义》是他学生作的。学生听老师讲《疏钞》。把那个讲义编出来。叫做《演义》。所以合起来。《弥陀经疏钞演义》。
这些我们过去就是依《疏钞》讲义。把《弥陀经》讲了一遍。讲了多少时间?我记得好像是三百三十多次。一次是九十分钟。一个半小时。那时候还没有录相的设备。录音带三百三十多个。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用了三百三十多次。我第一次到美国去弘法。就把《弥陀经》这一套录音带。那时候我们已经从大圆盘的录音带转变成卡式。那时候卡式带子刚刚兴起。就一盘一盘小带子摆在讲台上。一个带子九十分钟。为什么把这个摆在这里?美国人瞧不起净土。他们学禅。所以我初到美国的时候讲《六祖坛经》大意、讲《永嘉禅宗集》大意。都讲禅。表示什么?我对禅也不外行。也能讲。你们来听听。到最后禅归净土。你看看这一本《弥陀经》。大家看了很薄。我讲了一年。一天一个半钟点。我讲了一年。他就呆了。所以不敢轻视净土。所以没有这部经。到美国讲净土。太难太难。在美国禅很风行。还有密。密主要是藏密跟日本的东密。在美国很兴盛。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没有别的法子。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批注里头第二段。《疏》。「何须举此。欲明前会不散成后会故。后必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一一诸会无休息故。后后诸会皆同时故。若散前会即无后故」。这个意思深。这好比我们教学。你招来初学的这些学生。这是一年级。你带他。到明年升到二年级。进到二年级还是这些学生。初会带上来的。还是这些学生。不是到第二会。第一会没有了。第二会新招来的。不是的。这不就变成现在所谓一条龙的学校吗?从初会、二会。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步一步带。一直带到你到研究生。佛是这么教法的。新招生的。另外那一班才新招生的。这一个老师就永远带这一批学生。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看常随众。阿含时候是他们。方等也是他们。般若也是他们。到法华、涅盘还是他们。就是这个意思。前会不散才成后会。所以后会一定跟前会是一不是二。一定要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这句话就非常不好懂。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先大家有个概念。然后我们再来细谈。
「若散前会即无后故。所以唯约觉树会者」。觉树就是菩提场这一会。「此为本故。得佛处故」。佛在这里开悟的。「理实第二」。这个第二是第二会。第二会是跟初会靠得最近。「亦同此遍」。下面说。「若同时遍。何有九会前后。若有前后。何名同时」。这是我们一定要问的。下面清凉大师说出来。「应云」。应该说。「即用之体。同时顿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犹如印文」。这个印中国人很清楚。中国人的文件上都要用印。印上有很多字。你看一盖上。同时显现。它没有前后。写字是有前后。那个印上去没有前后。像我们这个经本印刷品。印出来的没有先后。就像印文一样。佛的法会亦复如是。这个道理真的是很深!
非常难得。现代的科学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有个同学送了几份资料给我看。我是在这些资料里头节选几个小段跟大家来分享。可以理解经疏的意思。这义趣可以能够理解。第一篇。我这里页数是第三页。「客观现实是否存在?宇宙是一个幻象」。这科学家证实的。跟《华严》里面讲的有异曲同工的味道。他说一九八二年。距离我们现在不算远。巴黎大学物理学家所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报告很详细。我们的时间有限。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再提出来。「在特定的情况之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做到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这么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界线」。
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相信。这个物理学家名叫戴维。他相信阿斯帕克特的发现是「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尽管宇宙看起来好像是很具体、很坚实的。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是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他用这个来做比喻。实在讲。我们现在用万花筒。就好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千变万化。它没有时间。它没有空间。宇宙真的。佛法讲诸法实相。他举这个叫全像摄影相片。大概我们很多人都没见过。什么是全像摄影相片?全像摄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的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的相片。物体首先要用一道激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激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就是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在底片上。「全像相片的每个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数据」。全像相片「整体包含于部分中」。这句话非常重要。「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玻姆建立另一种用来了解科学家阿斯帕克特发现的解释。他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彼此保持联系。不管它们之间距离多远」。实在讲。这就是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没有距离;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当中。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这是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给我们讲的「诸法实相」。确实科学家这些讯息。让我们对《华严经》里面许多很难体会的。变成比较容易理解。这是科学发现。
科学家发现的。他能不能契入境界?不能。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放下。他仅仅靠科学仪器观察。有这么奇奇怪怪的现象出来。他也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他不知道。佛法说明宇宙真相。跟科学是同一个目标。但是不同方法。科学是靠精密仪器观察。高深的数学来推算;佛法则是用禅定。是用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执着。在《楞严经》上讲。是第九个层次的禅定。叫九次第定。你要是有这种定功。你对于六道轮回里面的现象。真的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你完全了解了。这是个小范围。突破这个范围那是十法界。十法界必须要把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放下。分别真的放下。妄想还没有放下。你能突破十法界的空间维次。这范围就大;如果再把妄想真的放下。就是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你所看到的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没有边际的。这是什么?是法性。法性里面所有的现相。那就是能生万法。这些万法不是真的。就跟这些科学家所讲的一样。一切法里面找不到大小。所以大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小的是一微尘。一微尘里头居然有遍法界虚空界。这不就跟此地全息照片一样的道理吗?他说他这个照片。就是三度空间的这种照片。用激光照成的照片。一张大照片。譬如一个人像。你把这个相片撕成两半。你去看还是一个人像。完整的。你把它剪成一百份。一百分之一看还是一个人像。还是完整的。这很奇妙。分得再小去看还是完整。
佛法讲的。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以前我们在一般经上听的「芥子纳须弥」。芥菜子里面有须弥山。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居然芥菜子里面有须弥山。完整的。不就跟这个道理一样吗?为什么?因为所有现相都是虚幻。它不是真的。这个跟《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一切法就是我们现前你六根所接触到的。你能见、能闻、能知、能觉。不是真的。你所闻、所觉、所知也不是真的。告诉你都不可得。不可得。你在这里打妄想要得到。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所以你要是起妄想分别执着。起妄想一念。动个一念。幻相现前。所以经上告诉我们「迷唯一念」。迷就现相。讲得详细的。是佛经里面的法相。法相六经十一论。《华严》是法相的六经之一。一动念。遍法界虚空界的相就现前。有念就有;没有念。没有念是常寂光净土。佛法里名相名词叫「大光明藏」。什么也没有。一片光明。那是无念的时候。那是自性在没有起心动念那个状态。一起心动念变成什么?实报庄严土。我们现在这些道理懂得了。本来是常寂光土。变成实报庄严土。就起那么一念;如果再有分别?再有分别就变成方便有余土。四圣法界;再有执着。执着就变成六道轮回。凡圣同居土。很妙!
不管能变、所变。你要晓得不要当真。全是假的。所以真正通达明了。要不要放下?要。放下好。应该放下。不应该执着。所以放下。你回归自性。你看佛说得多好。放下执着。你证阿罗汉果。你得正觉;放下分别。你得正等正觉。你成菩萨;放下妄想。妄想是不起心、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那现前是什么境界?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在现前。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就是。六道也在现前。天台大师讲得好。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传记里面有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佛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他说六即佛。他说四土就在一起。他讲百界千如。佛讲十法界。他讲每个法界里头都具足十法界。那就变成一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一百界就是千如。讲百界千如。我们现在在人间。人间有没有地狱?有。人间有地狱。人间有饿鬼。人间有畜生。人间有欲界天。人间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人间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统统有。释迦佛当年出世的时候。人间佛;弟子当中诸大菩萨。人间菩萨、人间罗汉;上品十善的。人间天人;中品十善。人道。人中之人;下品十善。人间的修罗。罗剎;贪心非常重的。贪心、吝啬。人间饿鬼;瞋恨非常重的、嫉妒非常重的。那是人间地狱;愚痴。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那是人间畜生。你只要放下一切执着。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执着。我们现前十法界你就看得很清楚。你就晓得天台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
全息的理论。这也是一篇报告。我们摘要摘一点点。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就是阿斯帕克特。实验首次证实。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的定律被打破了。因为爱因斯坦说光速是永恒不变。没有能再超过它的。结果阿斯帕克特他做的实验证实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所以超光速是存在的。所以科学家的发现。往往底下一个科学家就把他推翻。现在科学家发现的。他不敢说它是永恒。后来会有人把他推翻。物理学家戴维。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全息。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个人像。如果把这张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做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这跟佛法说的完全一样。佛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体。你要是成佛。你就证得整个宇宙是自己。十法界依正庄严还是自己。一切诸佛如来是自己的性德。这早年讲经我们都常说。一切菩萨、声闻是我们的修德。性修不二。我们今天迷了。就好像人是个整体。我常常用这个做比喻。我们每个细胞。这是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细胞有痛痒。全身都知道。它里头含着整个全体的讯息。不能分割。迷了的时候不承认。不承认其它的细胞是自己。就对立了。这违背了自性;你承认、肯定。确实是一体。这是随顺自性。随顺自性。身心和谐。你跟一切人和谐。跟天地万物和谐。跟整个宇宙和谐。
所以我们常常讲。我们看地狱众生。他在那里受苦。他跟我们是一体。他为什么要受苦?业报。他自己做错了。他必须要去那个地方把他的罪业报掉。所以地狱是不是好事?好。自己变现的。自己变自己受。自己洗。洗干净就没了。天堂是善的果报。你做的些功德。那你应该去享受。没有人主宰。没有人在支配。没有人在强制。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受苦受难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懂得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你的心都是清净。都是一尘不染。你的意都是真诚。这叫真乐。这叫极乐。
全息里面。底下还有一段。我们节取了一段。「隐秩序」。秩序是自性的德行。是性德。「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科学家他说的。其包含整个具有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存在。他说只有场。场是什么?场是能量。粒子。粒子已经是物质。场变成物质。所以叫基本粒子。整体的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这是科学家说的。空间维次是无限量。「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我们能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叫隐秩序。这是性德。在佛经佛常常讲法尔如是。「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的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这是佛经上讲的隐显不二。被他们发现出来。这不容易。真的是隐显不二。
在什么时候完全隐。变成隐。没有显?我们晓得。常寂光净土。完全隐。只要一念不觉。现相就出来。显秩序就出来。隐显是一不是二。所以自性虽然隐。它里面具足万法。本自具足。一丝毫不欠缺。我们再举个例子。这个诸位要想想能懂。譬如一个人来投胎。我们晓得父精母血。精子游入跟卵子结合。十个月之后变成一个人。变成人的时候。你看到有眼耳鼻舌。那就显了。那个时候你能看到有眼耳鼻舌吗?看不到。没有!有没有?它真有;它没有。它怎么会变成人?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奇妙的一个身体?那个结构像个机器一样。它一丝毫没有欠缺。在精子、卵子那就隐。它统统具足。一点都不缺。它遇到缘的时候它显现出来。你才看到显秩序。我们人这些器官、细胞。你看它的运作正常。它有秩序。它不乱。人是小宇宙。外面这个境界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同。是一不是二。这在五十年前我讲经就说过。外面境界是我们小宇宙的扩大。人身是大宇宙的缩小。是相等的。不增不减。他现在说得更微细。他讲到粒子。讲到场跟粒子。场跟粒子就跟胚胎一样。这里面有万法。能生万法。惠能大师这二十个字讲得清楚。隐秩序在哪里?就第四句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隐秩序。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显秩序。这些科学家没有读过《华严经》。很可惜。无缘;他要读《华严经》之后。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底下说。「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如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这不是十面。八角亭八面都放一个镜子。一个人站在当中。那你就看到无数的人像。一个动。一起动。所以彼此动作都是假相。其实只有一个人。这就告诉你整个宇宙是一体。十法界庄严就是全息的相片。我们今天一个万花筒。不管怎么动。就是那几个碎片千变万化。这很有意思。让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经跟疏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这个意思还没有说清楚。没有说明白。下一堂课我们继续再研究。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07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86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86;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