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0:50:00Z 2011-10-06T10:50:00Z 1 1773 10109 84 23 11859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段的第二小段睹事境愿。这段是路上(就是托钵路上)所遇到的一些状况。有人事也有环境。有物质环境。我们看第一首。这总共有十九首。也是我们出门每天都接触到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体会。然后才真正明了我们跟菩萨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菩萨的修行。所谓功德圆满。圆满在什么地方?我们应当如何去学习?这品经就没有白念。对我们的修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在没有讲这段之前。昨天讲的这一段意思很长。还要做一些补充。我们把前面这首偈念一遍。就是昨天讲的: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所谓『险道』。现在在这个世间确实所谓的是处处都是陷阱。哪个地方不是险道?足不出户也是险道。足不出户哪来的险道?你家里头面对着电视就是险道。它在诱惑你。电视、网络。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人多了。网络里面所传播的可能比电视的还要多。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负面的。正面的太少了。所以这是险道。险道。简单的说。足以把我们带坏。从大人到小孩。让我们增长贪瞋痴慢。这就是险道。我们的境界不能往上提升。向下滑落。你说是不是险道?向下就是三途地狱。人向上。大家都知道是三界二十八层天。那往上。往下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那是果。果必有因。向上是什么?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的业因。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禅八定。往上去。人要往上提升。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五伦、五常、八德。中国古圣先贤教了五千年!
五千年来。从孔子那个时代。孔子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老子跟他是同时代的。你看看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讲的「失道而后德」。道失掉了。这就有德。什么时候行道?三皇五帝。那个时候是行的道。无为而治。真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人心地淳厚清净。尧舜就低了一级。道失去了。有德。尧舜掌握住德。德失掉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则有义。义失掉之后就是礼。礼不断的这样在滑落。滑到今天礼也没有了。礼是最低的谷底。礼要是没有了。社会怎么会不乱?天下大乱。
佛门里面。戒失掉了。比丘戒没有了。这个话蕅益大师说的。他老人家生在明末清初。他出生的时候是明朝。往生的时候是清朝。对于戒律很有研究的。近代对戒律下过功夫的。大家知道弘一法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就没有办法得比丘戒。比丘戒一定要比丘来传授。至少五比丘做羯摩才能够传授比丘戒。最好是有十位。三师七证。这最好的是十位。实在不得已。五位也可以。五个以上。没有了。
宋元明。从宋到明代将近四百年。出家人受的戒。这比丘戒。蕅益大师很清楚有名无实。所以他受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戒。终身持沙弥戒。诸位要晓得。菩萨戒、沙弥戒没有人传。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可以自己发誓来求戒。能求得到。《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唯独比丘戒不行。这个没有开缘的。所以蕅益大师自己终身受持菩萨戒、沙弥律仪。他自称是菩萨戒沙弥。在家居士。菩萨戒优婆塞;女居士。菩萨戒优婆夷。行。
怎样才叫得戒?我们知道世尊是个很讲理的人。而且是很圆融的人。他不执着。所以我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教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受戒是个形式。有这些仪规形式。老师给我们说这句话。我们就请教他。它并不是不重视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实质。什么叫实质?你要做到。受了「不杀生」这条戒。蚊虫蚂蚁都不能杀害。不但不能杀害。不能起个念头去伤害牠。起个念头是什么?那是杀心。你虽然没有犯戒。你这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这不行。菩萨戒的结罪。论心不论事。你动一个念头。你想害牠。你已经破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它很重视形式。比丘戒非常重视形式。不像菩萨戒。菩萨戒重视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戒难持。偷盗。我没有偷人家。也没有盗人家。可是想占人家一点小便宜。那就犯了盗戒。我没有做这个事情。你动了念头。它的结罪是从起心动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受戒。印光法师一生不传戒。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他们只劝你学佛。顶多劝你去求受个三皈。方便受个五戒。绝对
所以基本的戒律没有了。佛就没有了。佛没有了。剩下来这是什么?剩下来叫佛学。诸位同修要知道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学佛的人没有了。佛学留在世间。佛学变成世间一种学术。让一些喜欢研究的人去做研究工作。这是他们研究的资料。变成佛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理论。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做不到。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图享受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叫他上讲台给你讲解。他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那叫佛学。那不叫学佛。学佛一定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违背三皈五戒十善。就是他统统做到。虽然他没有念过经。他不认识字。他也不会讲经。他做到了。这叫学佛。念佛求生净土。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不怀疑。他没有夹杂。一天到晚念个不断。心口相应。肯定往生。念佛人最怕的是外面境界诱惑。自己把握不住。境界现前。顺境。贪心起来了;逆境。瞋恚心起来了。这就不行。这不能往生。所以险道到处都是。
菩萨发愿。『当愿众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住正法界』。这是因;『离诸罪难』。这个罪难就是三途。饿鬼、地狱、畜生。这罪难。畜生。罪报;饿鬼、地狱。那是遭了大难。罪孽深重感得的苦报。那住正法界就重要了。世间的正法。东方、西方许多的国家民族都有圣哲出现。这些人的教诲都是正法。在佛法里面称正法。标准比较高一点。佛法的正法在理上讲。绝对的标准是法性。与法性相应的是正法。相违背的是邪法。从形式上、仪式上来讲。符合戒定慧这个标准就是正法。违背了戒定慧。那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戒律就是正法界的标准。我们的言语造作要依这个标准修学。言语动作与这个标准相应。那就合正法;与这个标准不相应。那你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最基本的十善业道。所有大乘教的经典几乎没有不说十善业道的。净宗依靠的最主要的一部经典。《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端。世尊教导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身口意就是讲的十善业。在「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大段的经文。其中佛就把十善业讲得很清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清清楚楚给你说出来。从这里下手。你要真干。持戒念佛。这才能往生。
念佛不持戒。不行。你要问为什么?西方世界不是叫净土吗?那个土怎么净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诸位想想。这个十善业道你要是做不到。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还有杀生的念头。你还有偷盗的念头。你还有淫欲的念头。你还有妄语的念头。还有挑拨是非的念头。不清净。心不清净跟净土不相应。我们现在在大乘教里头学了这么多年。原理原则懂得一些。你心不清净。你见不到净土。你怎么能生净土?清净心。你就见到净土。见到净土。你才能够生净土。这太重要了。
大乘教里。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因定开慧。定能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不起现行。修其它的法门。这个境界顶多只能生天。出不了三界;但是净宗这个法门殊胜。这叫带业往生。诸位要知道。带业是你的业伏住了。有定伏住。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念佛的功夫。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定。什么叫成片?你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得住。虽有不起作用。把这些恶的习气、恶的念头统统控制住。当然你不会做出恶事。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那功夫更高的。能够把这些见思烦恼断掉的。见思烦恼可以断掉。尘沙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这个没断。贪瞋痴慢疑。这个没有了。这是见思烦恼统统断尽。是非人我、名闻利养都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提升了。如果更深的禅定。六根对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个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生实报庄严土。
我们凡夫有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善导大师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行。能。问题在哪里?「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是解。《华严经》上清凉给我们讲的这四个阶段。信、解、行、证。我们今天的行。修行功夫不得力。真正原因在哪里?解得不够彻底。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论、境界、方法知道的很有限。这个路怎么走法?所以要解得深、要解得广、要解得圆。这路就好走。
佛教传到中国。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二00六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将近二千年。这二千年当中在中国形成了十个宗派。到清朝初年。哪个寺庙不讲经?哪个寺庙里头不念佛、不参禅的?在行门到最后。总结就是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参究。一种是念佛。所以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解有行。解行相应。这正法。
给诸位说。现在寺院里面的经忏、佛事、法会在古时候没有。清朝初年的时候很少。没这个东西。古时候佛教寺院的经济(就是生活的来源)。不靠法会。不靠经忏佛事。这它没有。它的经济是很稳定的。因为寺庙里面都有田地、都有山。这都是斋主供养的。斋主里头。几乎有一半是国家。你看那个寺院匾额。敕建。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建造的寺院。叫敕建。寺院一定有山。一定有田地。山跟田地给农夫去耕种。寺院里面就收租。将来稻米、杂粮收割的时候。寺庙里面分一部分。这是寺庙经济的来源。所以它很稳定。就不靠经忏佛事。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现在这个制度没有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还有。解放之后。土地都是国有的。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田地、没有山地。土地都没有了。土地没有。生活来源就成问题。佛门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法轮未转食轮先」。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先要把肚子吃饱了。你才能够谈得上修行。你生活没有着落。你还能谈修行吗?这是先决条件。所以道场的经济来源就太重要了。从前他有固定的收入。稳定的来源。他心安。心安则道隆。身心安稳。生活虽然清苦一点。不要紧。能过得去。专心在道业上。生活肯定是很清苦。跟农民一样。出家人自己顶多种一点菜。种稻米就很少。种菜比较多。这个费的时间比较少。不妨碍他修行。所以正法有正法的条件。
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就不能不感激印光大师。不能不佩服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看到我们现在社会。教导我们后人。今后的道场要知道建小道场。共修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人。现在讲起来。小茅蓬。为什么?小道场人数少。开销少。真正有几个施主发心来供养就够了。你可以像从前一样。解行并重。我们这个小道场。一天能够听经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上课;念佛。十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如果每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就八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念佛就十个小时。每天课程订十四个小时。
也许同学说。古大德这个念佛堂只有念佛。没有讲经的。古时候行。为什么行?第一个。凡是学佛的对于佛的教理多少都有底子。他不外行;第二个。善根福德深厚。烦恼轻、智慧长。行。可以不需要听经。现在为什么要?现在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不上古人。而现代社会的诱惑超过古时候不知道多少倍。你要不听经。不能断疑惑;要不听经。很容易受人诱惑。听经的目的。帮助你断疑生信。帮助你坚定信愿。目的在此地。很重要。
如果我们有二十个人这么一个道场。在一块念佛。在一块修行。一定要把十善业道、三皈五戒确实做到。听经现在比从前方便。你请法师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我们现在用电视、用光盘来听经就很好。听经要怎么个听法?一部经。真修行的人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听一部。听完了之后。从头再听。听完了从头再听。百听不厌。这样听经你会开悟。你心是定的。如果同时听好几部经。你就乱了。譬如一天叫你听四个小时经。你听一个钟点《金刚经》。听一个钟点《华严经》。再听一个钟点《地藏经》。听一个钟点《弥陀经》。行不行?像学校上课一样。给诸位说。得不到利益。那个听法充其量得一点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得不到真正受用。真正的受用。听经也是修定。也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真修行。
听经。规规矩矩。安安静静。那是戒;一心专注。这是定;经教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所以我们听经四个小时就是四个小时修戒定慧。六个小时就是六个小时修戒定慧。天天听一部经。净宗法门这个方法就好。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部《弥陀经》也好。一部《无量寿经》也好。总而言之。是一部就好。不要搞太多。这才真正有成就。一部心是定的。部头太多。你心就动了。不定。
念佛目的在什么地方?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一门深入容易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一心不乱你心当然不会颠倒。你就是没有妄想。功夫才得力。这就是讲的「住正法界」。纵然你的功夫不到家。不能往生。你决定不堕三途。你这样修行。虽然往生不了。来生人天福报。决不会堕三恶道。你说它是不是正法界?邪法是叫你往三途去。正法。诸位要记住。就是一门深入。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我们一般讲最容易的就是夹杂。障碍里头最严重的也是夹杂。一门深入就不夹杂。
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华严》。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净土宗有关系。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关系。也就是《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也常讲。有些发心讲经的同学。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学了《华严》再去讲《无量寿经》。肯定就讲好了。这个经很少人讲。又这么重要。所以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提供给大众做参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说我们净宗道场可不可以听这一部经?行。也行。这部经也是处处指归。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把它看作净宗的经典。这样心态去修学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欢详细。可以听《华严》;有人喜欢简单。不喜欢这么复杂、这么啰嗦。那你就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总而言之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才真正「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众』是人多。『会』是聚会。清凉大师的批注。我们把它念一念。不多。「初」。这是第一愿。「睹众会。谓众聚」。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多谈无义。故愿说深法。众心易乖。故令和合」。这就是佛法里头所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显示在这些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机会教育。不论人多少。看到有人在谈论。在聊天、在谈论。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参与。这个参与干什么?度众生。把佛法介绍给他。你得有善巧方便随顺他的话题。这才能契入。慢慢的引导到佛法。尤其是灵活应用。在现前的社会。特别是帮助他解决问题。他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或者遇到有疑惑。无论是个人的问题。他这个团体里面工作的问题。物质环境上的问题。人事环境上的问题。要给他开导。开导当中。人与人之间。这里提出来了。「和为贵」。大众在谈论免不了争论。你要怎样把他事情摆平。让大家化解对立。化解矛盾。和睦相处。这就好。
他要喜欢听佛法。就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他有疑问。要细心为他解答。机会教育。常常遇到。在农村、小镇这种机会更多。反而在大都会里面这个机会比较少。大都会。你看人都很匆忙。虽然居住在一起。确实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同住在一个楼层。这一层楼。一层楼有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隔壁那一家姓什么不知道。看到他们家的人。从来没打过招呼。现在是人情味没有了。在农村里头。不但是邻居都知道、都会打招呼。隔壁村庄的人也知道。也会打招呼。他住在那个村庄。农村里头有人情味。愈是大都市里头。人情味都没有了。这日子多难过。
人与人之间最忌讳的就是不往来。尊重关怀、互助合作。现在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人人都追求物质生活。都沈迷在物质欲望里面。精神生活没有了。伦理道德没有了。真的现在讲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很少人能说得出来。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伦是什么?理是什么?伦理是什么?很少人能说得出来。这些问题要是在古时候。小孩都说得出来。现在的名词讲精神文明。没有法子跟从前比。从前的人生活在世间有情趣。人与人之间有恩有义、有德有道。现在这个都没有了。人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
人如果丧失了伦理道德。诸位想想。跟禽兽有什么两样?古时候就有人说。谁说?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尧舜说的。人那个时候农业已经很发达。一般人民达到了衣食足。吃饭穿衣这个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居住也很安定。所以人民真的是享太平之福。这圣人看到之后就想到。如果要不好好的教导他们。那跟禽兽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才兴起要办教育。办教育的兴起是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前。中国这些古圣先王就想到教育重要。教学相长。搞教育头一个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无论是家庭、社会、国家都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中国的古文明超越世界其它族群的古文明。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古文明都消失了、都没有了?为什么中国这个民族还存在?原因就是中国人懂得教育。世代相传。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这是许多一直到现在志士仁人谈起来都尊敬、都佩服。我们中国人对老祖宗这些德行不能不知道。不能把它忘记。它是好东西。是真东西。禁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万古常新。现在人所讲的真理。永恒不变。
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的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社会太乱了。乱得叫人无法忍受。眼看着这种乱象如果不能改善还继续下去。这是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教育家都感到。人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还能不能再过一百年?意思就是说一百年之后。世界上人类都没有了。这就是西方宗教讲的世界末日。确实是麻烦事。很麻烦。我们今天所做的。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知道干这个事情很不容易、很辛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不要做?还是要做。无论多少多大的代价都要付出。这个事情救亡图存。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机会就要教。有机会就要参与。不能怕辛苦。教化众生再辛苦还是要教。不教怎么行?今天教化众生。人家并不领情。甚至于背后还要挖苦你。说你傻。傻也要干。不干。那就眼看这个社会加速度的崩溃。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打好自己的基础。基础就是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三皈五戒。一定要把它做好。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劝人。你劝人。你自己做到没有?自己做到才能劝人。人家才相信。自己要给社会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
『法』确实『甚深』。但是甚深之法。所谓是深入浅出。他才能听得懂。他才能理解。你自己有一分真诚爱心。一点私心都没有。这种诚挚就能感人;自己有私心、有欲望、有目的、有所希求。这就不行。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要教别人先教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教好。机会教育要认识。决定不能轻易放过。人是一个团体的生活。我们理想当中。全世界的人都是人。有什么差别?《弟子规》里头说。这是中国老祖宗代代相传的。「凡是人。皆须爱」。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真诚的心爱护众生、帮助众生。
今天世界的动乱。人人都有责任。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然后才从自己家庭。你影响到家庭。影响你的团体;在家人影响你的公司行号。出家人影响你的道场。影响你的同学、道友。你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你这一生没有白过。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统统都具足自行化他的机缘。问题是你要认识。你要能掌握。你要能好好的去运用、去发挥。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行。为人演说是化他。受。我接受。十善业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给我的;三皈五戒我接受。接受要做到。要尽形寿的做到。我活一天我就要做到一天。这叫尽形寿。那叫持。就是保持。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逆境我都能保持。不会把它失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佛的教诲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好学生。我做出来就是表演。表演给人家看。
《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他教导我们把口业摆在最前面。「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为什么?最容易犯。最容易犯的就是说别人的过失。你看《无量寿经》上。口业太多太多。这是最重的一条。最容易犯的一条。看到别人过失不能说。现在哪个人没有过失?太多的过失。人人都有。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也不少。所以真修行人看到别人过失。回光返照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就对了。怎么可以说人过失?
说人过。《弟子规》上讲「即是恶」。这不是善事。「道人善。即是善」。你称赞别人。说人家的好事。这个好。所谓是隐恶扬善。这可以能够改善社会风气。人家造作的不善。我们可以包容;人家做的小善。我们来赞叹。常常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他良心会发现。你看我做多少坏事。人家都不讲我。做一点点好事就称赞我。良心发现。他就会改恶向善。这就是度了一个人回头。度别人回头先度自己。自己从今之后不再说人过失。
口业里头不妄语。从今之后不骗人。不欺骗别人。不挑拨是非。两舌就是挑拨是非。在甲的面前说乙说你的坏话。在乙的面前说甲说你的坏话。让这两个人不和。这种事情有有意的、有无意的。有意的是罪。无意的是过失。所谓是有时候讲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言语不可以不谨慎。夫子教学四科。「言语」摆在第二。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就想他把说话看得多么重。会说话的人。你在这一生当中占很多便宜。很多人喜欢帮助你;不会说话的人吃很多亏。得不到人的帮助。人家看到你。远远的离开你。不敢接近你。为什么?你常常说话不负责任。常常在言语当中伤害别人。
谚语有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懂得这个道理。不太容易上当。来挑拨的人。说是某人说你怎么怎么样。以前我们华藏图书馆的韩馆长。她的确很厉害。有人在她面前挑拨是非。她听了之后笑笑。这个人走了之后。马上就调查。就要把那个人找来。问他有没有说这些话?有很多说没有。我没有说这个话。馆长再把那个说话的人找来对质。以后没有人敢在她面前说是非。为什么?她会把人找来对质。不是听一面之词。这是智慧。这是教育。你要是造谣生事。一定问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目的何在?问他的动机。问他的目的。要说不出来。那就是胡涂。
绮语。花言巧语。那个范围就太大!包括现在讲的文艺表演。我们今天所谓电视、电影、戏剧、说唱。内容是什么?我是几十年没有接触。我连电视都不看。报纸也不看。几十年了。大概在从前。四、五十年之前还比较好一点。现在可能没有法子看了。因为我看到现在的书店、图书馆。磁场比不上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进书店、进图书馆。磁场非常好。进去之后。心非常的安稳平和。心很容易定下来。现在不行。现在进入那个地方感觉到里面很乱。很不安。这让你没有安全感。这是什么?现在这些书籍、报章杂志的内容不好。会产生这种波。我们就受它的干扰。所以还是少接触为妙。
我们平常自己接触的是经典。圣贤的典籍。我在香港书房里只有两套书。一套是《大藏经》。一套是《四库全书荟要》。平常我的时间都用在这些上。读书。读圣贤书。亲近佛菩萨。亲近古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每天「二时讲经」。二时是我们现在的八小时。古印度一时是我们现在四个小时。是不是像现在上课这样的?是有。每天跟大家上课。固定的教导学生。我相信不太可能有八个小时。顶多一半。另外一半就是此地讲的机会教育。亲近佛陀的人很多。四面八方来。他们来了。提出问题了。佛要不要给他解答?要。诸位现
所以跟随他的这些常随众。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表演的。老师这样做法。他们也不例外。这些人每天跟着老师学。听老师接引大众。时间长了。经年累月。每个人都听熟了。自己每天出去托钵。遇到这些情况。各个都能言善道。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场所。开口。所谓谈经。谈话。谈话的内容全是经。我们现在人称为是机会教育。凡是遇到的人都是有缘人。为什么?他肯听。听一句也好。听一分钟也好。听五分钟也好。听十分钟也好。只要他能听得进去。听到欢喜。皆是有缘人。我们怎么能不干?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
现在在这个社会。最重要最要学的「什么是佛教」。为什么?社会大众对佛教误会太多了。人家问起来。一定会问你。你要能正确的开导他。帮助他破迷。这不要生信。对佛教不要产生误会。这第一步目标你就达到。人家要问你。佛教有很多法门。你修哪个?净土总要清楚。我们修净土。对净土不能不了解。净土里头最重要的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持名的方法;怕人家说你、误会你这是迷信。持名不是迷信。非常符合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人不能没有杂念。杂念很不好。杂念心不清净。严重的染污。对现在这个身体来讲。妄想杂念多。你肯定不健康。日本江本胜博士实验里面。你看那个水结晶呈现的图案非常难看。
我还见到台湾有些小学做这个实验。老师带着学生做这个实验。用什么?用米饭、用面条、用馒头。同一个锅里面煮出来的。装成两碗。放在门的两边。让学生。每个学生经过。对这个碗里面说你很好吃。我很喜欢你。很喜欢;对那个碗里面说我不喜欢你。我讨厌你。分成这么两组。每天你就说。就这样子说。一个星期之后。当然这饭就变了。天天受到赞美的那个饭。你闻起来味道。它发酵。味道很好闻。颜色是黄黄的。也很好看。那个天天受到辱骂的、讨厌的。一个星期之后它变黑了。一闻闻。气味很难闻。这就说明什么?水有反应。这米饭有反应。馒头也有反应。面条也有反应。还有什么?盆栽也有反应。那个赞美的盆栽养得非常好;天天讨厌、骂它。垂头丧气。这是从江本胜水实验里面延伸用其它东西来做实验。证明了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心里头想什么。它就变什么。这些资料将来我们搜集一点的时候。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你就晓得念头要紧。我们的心。念头善。言语善、行为善。身心健康。这是你现在得到的好处。佛法讲。现在是花报。花报就很好。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要懂得劝善。要劝别人断恶修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没有恶念。我常讲的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误会、没有猜疑。只有爱心敬心、尊敬关怀、互助合作。这个重要。
佛法里头告诉我们。自他不二。尊重别人就像尊重自己一样。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不爱别人就是不爱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的自尊、你的自爱。从哪里表现?从你爱人、敬人上表现出来。如果不是从敬人爱人。你就变成自尊自大。变成狂妄。狂妄是自爱吗?狂妄是自尊吗?错了。都是从表现对人、对事、对物。对事认真负责。对一切万物都怀着敬畏之心。中国古大德就是这个样子。几千年来的教诲也是这样教的。
人跟人和睦相处没有争执。『一切和合』。所以我们今天第一要紧的就是要把「六和敬」落实。六和敬。今天「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两条怎么落实法?给诸位说。具体而言。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六和敬前面两条都做到。后面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自自然然就做到。所以最重要就是前面两条。我们有共同的认识就是见和同解。共同认识弟子规重要、十善业道重要。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把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就是戒和同修。那是戒律的根。根本戒律。决定不可以疏忽。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
自己做到了。自自然然你就会感化一家。不要劝别人做。自己做。你做到之后。人家就会学你。所谓上行下效。我家里有父母。还有祖父母。我这样做法。下行。上面也效法。看到很满意。看了很欢喜。于是乎自己不知不觉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收敛。感化一家人。历史上这个例子太多太多。最著名的例子是舜王。舜王感化他的父亲。感化他的母亲。感化他的弟弟。感化他的邻居、邻里乡党。用什么方法?自行。你自己没有做到不行。要做出最好的榜样。
别人毛病过失没有改过来。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才是真话。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我做得很好。他还没有受感动。你还是做得不够。你哪一天做到跟舜王一样的时候。肯定感动。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话是真理。决定不错。我们今天没有感动我们的道场。没有感动我们的家庭。我做得不够好。一定生惭愧心。真做好了。哪有不感动人的道理?你要叫人家好。先自己要好。自己不好。没有资格教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71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