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6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6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6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0:47:00Z 2011-10-06T10:47:00Z 1 2084 11885 99 27 13942 11.5606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七段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段是「满菩萨行」。六波罗蜜我们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接着谈谈『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六度四等」。六度是前面的六波罗蜜。四等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知道。四无量心从欲界天就开始修。就是修四无量心。由此可知。这四法也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罗蜜情形一样。从初发心的菩萨。这最低级的。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中学也有一年级、二年级;佛法。菩萨道上一共是有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五十个位次。每个阶段十个位次。如果要用我们现在学校来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这个做比喻。这五十个阶级都修六度四等。这是他们主修的课程。由此可知。虽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舍。境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圆满的六度四等。圆满的六度四等。诸位要晓得。是等觉位。菩萨位次最高的一个阶层。什么叫圆满?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两个字。但是学习。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要学。六度四摄都要学。现在就要学。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你学的不像。有人学了一辈子。学了几十年。有没有修布施?有。有没有修持戒?有。但是总是不像。不像那么回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的底子太差。没有基础。这要想想在过去一百年之前。一个世纪之前。那是满清的末年。虽然满清政府腐败。可是民间伦理道德的基础还有。一般真正读书人还是很重视家庭教育。老师教学生。那个时候多半还是私塾。学堂还不普遍。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功名。不是在富贵。
功名富贵。诸位一定要晓得那是命。你命里面有自然就有。命里没有。不能强求。这里面还涉及很深的因果的道理。我是在最近看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台湾那边编的。一个是北京这边编的。都是《俞净意遇灶神记》。很好。统统都是六集。但是编的方式不一样。各有各的长处。可以并行而不悖。编得都很好。俞净意先生。这少年得志。十八岁考中秀才第一名。很得志。以后考举人。考了七次都没有考中。那就是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这三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位。秀才相当于学士。大学毕业。你考中这个学位。举人好比是硕士。进士好比是博士。这是你的出身。这都是要命。命里头有才有。命里没有就没有。
俞净意先生少年得志。虽然学问不错。书念得很多。文章写得很好。品性就差了一点。好高骛远。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于是怎么样?命里头有的功名折掉了。应该要考中的他考不中。这个古人懂得。现在人不懂。与你家里头。你的祖宗、父母跟你自己。修善作恶。积功累德。有大大的关系。他自己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过自新。满腔的怨气。看到去考试的。不如他的人都考中了。他确实是比人家高明。考不中。功名富贵都是福。折福。造作种种不善。他还算是不错。还算是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就很可贵。还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是习气太重。他做不到。灶神来点化他。他才完全觉悟。知道一生。生活做人非常刻薄。这才晓得自己一身的罪业。从此之后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以后一切都很顺利。于是断恶修善。愈来愈勤奋。他改过自新的效果。实在讲超过了凡先生。他造的恶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因为有家训。所以传得很广。他没有能把它记下来。而是同乡罗先生把他一生的事迹写下来。文章并不长。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所以六度四无量心我们现在就要做。做得不好。刚才讲了。我们没有根。根是什么?世尊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学东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序。从哪里学起?由浅而深。由小而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遵守修学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认你。你不是佛的学生。
佛教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那个时候皇帝帕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所以佛法是中国朝廷请来的。这就两位法师。摩腾、竺法兰带着佛像、带着经书到中国来了。最初的翻译。确实小乘经翻得很多。很完善。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阿含部。叫《四阿含》。这属于小乘经。跟现在南洋。缅甸、泰国。巴利文的经典去对照。并不比他们逊色。三千多部经典。这是小乘经典。巴利文只比我们大概多五十几部。你就想想这个经翻得多完整。
在唐朝初年。隋唐那个时候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八个宗派。佛教那个时候真正是属于黄金时代。十个宗派成立。大乘八个。小乘两个。都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学小乘。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有儒家、有道家。也就是孔孟、老庄。毕竟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不逊于小乘。所以中国人就以孔孟老庄做基础。直接介入大乘。在这将近两千年当中。历代成就的人很多很多。无论在家出家。这大家可以能看到的。现在麻烦来了。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教学。满清亡了之后。到民国的年代。大概民国二十年还行。还有一点残余的。我这个年龄就接上。比我小个四、五岁的。他就不懂。就不知道。所以至少断了八十年。断了三代。现在人不要说见过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人说这些事情。于是直接介入大乘。怎么学。学几十年。学一辈子。都学不像。于是我们才深深反省到。省悟到释迦牟尼佛这句话的重要性。我们躐等。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诸位要晓得。中国教育的特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根。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儿童的。是教谁的?是教父母的。父母必须要做到。做给儿女看。什么时候教他?小孩出生。三、四天就开始教了。你看他眼睛张开了。他会看了。他会听了。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什么也不懂。父母。家里面的大人。在这婴儿的面前言谈举止就是《弟子规》。让他看。让他听。身教。与《弟子规》相违背的。负面的。不善的。决定不要让婴儿看见、听见。让他所接受的是纯正的伦理道德。纯正的。到三岁的时候。这学了三年。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婴儿时候就培养、就教导。所以教导到三岁。他就有能力辨别这是正。这是邪。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他就有能力。
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怎么看法?就看他这三年当中。他所学到的。父母这才叫真正爱儿女。给他扎根。这个根扎下去之后。所以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从前是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大。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四教是一体。家教是根。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我们也可以说。儒家是继承了传统。它的根是《弟子规》。五伦八德。我们用这个东西来作为基础。修学大乘。那就没有问题。确确实实在中国人来说。比学小乘方便。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大乘法里面。这我们讲佛法。大乘法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经典本身。世尊自己说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于无上菩提。人天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是佛陀教育的根本。
我们净宗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戒条。我们是依净业三福。依六和敬。依戒定慧三学。依六波罗蜜。依普贤十愿。我们选了这五个科目。不多。太多了也记不住。你也做不到。我们只选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净业三福非常重要。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这条里面用什么落实?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净业三福第一条的落实。有这样的基础。你才能学佛。你看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的条件是要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你不从这上面下手、入门。那大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对于六波罗蜜的修学。你只能学它的皮毛。真实的利益你一定得不到。
譬如。我们今天讲慈心、慈悲。慈跟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爱心里面它有两个意思。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众生有苦难。你帮助他离开苦难。这叫悲心;众生没有乐。你能够帮助他得到快乐。这是慈。所以慈跟悲有这么一点不同。但是。什么是圆满的慈悲?圆满的慈悲是令一切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才圆满。众生究竟的苦是什么?轮回苦。你要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苦。你得帮助他脱离十法界。什么是最乐?极乐世界乐。华藏世界乐。一真法界乐。你怎么样帮助他回归到一真法界。这叫圆满的慈悲。谁做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演。
世间人迷失了自性。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虽然他追求的是美满的。其实他那个美满是错误的。外面看到是很美满。里面是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只看外表好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世间人所希求的地位、权力。这大家争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是一国之君。中国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不要了。舍弃了。世间人所想争的。所求的。他不要了。这什么意思?那就说明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是圆满的。他要追求圆满。他要示现圆满。表演圆满。知道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再高的权势。再高的地位。办不到。我们今天讲政治办不到。军事也办不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武艺高强。在那个时候他可以做元帅。他可以做将军。不干。看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像科学技术。工业、商业都办不到。都不是圆满的解决问题。
西方人向这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好像是很丰盛。但是你要晓得。今天世界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房子住的苦难人还有多少?我们虽然过着现代文明的物质生活。要知道付出的代价有多少。你细心去算算是得不偿失。我们付出代价是把整个伦理道德丢掉了。把因果的道理丢掉了。西方人把宗教信仰丢掉了。社会变成什么社会?变成纯粹自私自利。每个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还得了!所以今天的社会乱象是这么来的。释迦牟尼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选择的是。用现代的话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做这个。而且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我们怎么说他是多元文化?他跟孔子一样。学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他就热心的教导。这就是多元。
不但他有言教。最重要他是身教。把世间人所希求的、所向往的。他全部都放下。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这个生活。你说帮助人离苦得乐。为什么他生活那么苦?对。我们一般人看到他苦。其实他苦不苦?他一点都不苦。我们怎么知道?中国人有个好样子。颜回。颜回的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箪食瓢饮。居住在陋巷。他的老师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说。这样的生活。一般人在感触上是「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不改其乐」。颜回乐的是什么?颜回所乐的是孔子所乐的。释迦牟尼佛带
禅定的提升。肯定是突破空间维次。他的生活范围广大。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脱离时空维次。他能。时空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真有。怎么产生的?他不知道。怎样能突破?也不知道。可是在佛法里。在古时候宗教里。古印度的宗教都修禅定。禅定能突破。印度婆罗门的定功能够突破六道的空间维次。他们的禅定能到阿鼻地狱。见到阿鼻地狱。能够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不是佛说的。这诸位要知道。谁讲的?婆罗门教讲的。他们在禅定里面见到的。佛家讲叫现量境界。不是他的推想。不是他的幻觉。是他在禅定里头突破空间维次真正接触到。禅定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所以空间维次打破了。时空打破了。虽然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他也不晓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他知道六道的情况。六道怎么来的。不知道。六道里面是有苦有乐。苦多乐少。怎么能离苦得乐也想不出办法。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印度。跟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来讲。他们比释迦牟尼佛早一万年。可是今天全世界的学者。肯定婆罗门教的历史。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历史。肯定有八千五百年。八千五百年。比我们佛教那还是长久得很多。现在世界上承认佛教只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就依西方人这个说法。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六道怎么来的。怎么样能够超越六道。不但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四圣法界。这婆罗门没有发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成十法界。那一关他没能突破。那就要更深的定功。这是他没有法子的。
所以慈悲喜舍讲到圆满的。那是要帮助众生离六道。离十法界。叫大慈大悲。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来有的。这我们要知道。佛在《华严经》后面。在很后面「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读《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看到一段经文。真主说「万物。我都是依前定创造他们」。真主就是宗教里面讲的上帝。真主造人。给人有灵魂。凭什么给这个人富贵。给那个人贫贱?是不是真主不公平?这段经文答案就出来。真主没有意见。是公平的。依前定。前定。佛法讲得清楚。你过去生中造善。你这一生得福报;你过去生中造罪业。你这一生应该受苦。到底是享福、是受苦?是你自己造的因。那是前定的。这就很公平。所以任何一个人在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可以怨天尤人。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自作自受。上帝是凭着前定来赋予你的吉凶祸福。
可是前定。如果我们深一层说。讲到最原始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再细心观察一下。古今中外的圣贤人。每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了不起。都是圣人。他们一生几乎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是以释迦牟尼佛干得最久。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就觉悟。觉悟之后。明白之后。他就从事这个教学工作。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明白之后。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社会教育。我这再回头看所有宗教。全是社会教育。你只看到原始的东西。没有迷信。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了。他不迷。经典不迷。这些圣贤他们不迷。是我们自己执迷不悟;他们真的得到解脱。我们是永远困惑在六道三途之中;他对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他。
所以这样子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圆满。你看佛跟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圆满的慈悲喜舍。喜。法喜。快乐。这个喜字就是《论语》头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快乐!这个快乐。从前读书人说「孔颜之乐」。孔夫子、颜回他们的乐。我们世间人看不出来的。这是圣人之乐。我在讲经也透露一点消息。那是真乐。真乐从哪里来?真乐从最后一个字「舍」。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那个乐就得不到。你放得愈多就愈快乐。到成佛的时候。舍得干干净净。等觉菩萨舍的还不干净。为什么?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没有破就是没有放下。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了。舍掉了。才能证到究竟圆满。
所以佛教初学先舍什么?舍身外之物。这个舍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初学的人舍自己生活必需多余的。我生活必须要的我统统都具足了。我还有多余的。多余的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他没有。他有缺乏;我吃东西有余的、有多的。他没有。我能照顾这些贫苦的人。从这个地方开始。主动的你去观察。哪里需要赶快送去。我的钱有多的。自己生活用的有。还有多的。富裕的。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衣食住行。生活所需。先从这个地方下手。大小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舍财。你一定会得财富。你命里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喜欢修财布施。喜欢以财物帮助别人。你这一生得大财富;喜欢教导别人。你这一生当中得聪明智慧;你有悲心。帮助人解决困苦。你得健康长寿。
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要?这真的是不分宗教、不分群族、不分国家。我们在这世界上走了许许多多地区。问起这三样东西。没有一个人不要。各个都要。用什么方法得来?佛跟我们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愈施愈多。多了怎么样?愈多愈施。你这三样东西。年年增长。没有止境。你不肯舍。不肯舍你就没有了。你所得的是有限度的。你能够常常舍。常常施。愈施愈多。也法喜充满。所以到大菩萨境界、到如来的境界。他们的布施、教学。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欢喜是我们没有法子想象得到的。也无法形容的。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在施舍里面。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教的经典。诸位稍稍涉猎你都看到。《金刚经》读的人很多。你看佛在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讲财布施。哪个人有这么大的财富?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还不如为人讲四句偈的那个功德。这就说明法布施的功德是财布施不能比的。所以诸佛菩萨所示现的都是以法布施为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但是言教。身教。以身作则。心是佛心。言是佛言。佛言就是教。行是佛行。佛行就是戒律。所以《弟子规》、《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如来基本的行持。佛行。你能做到。佛菩萨的根基你就有了。你再学佛菩萨不难。你没有这个根基。那就太难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长行第八段。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段清凉大师批注里面说。「具足十力。并见上文」。前面讲过几次。但是我们的同学有新来(第一次来)听这个经的。遇到这个文多少我们也要做个简略的介绍。十种都称为『智力』。由此可知。这是智慧的德用。智慧的用处决定不只这十个。所以我们就晓得智慧现前。所谓是大用无方。把它归纳起来这十大类。十大类展开是无量无边。这是到佛菩萨智用自在。
第一类就是『处非处智力』。这个「处」一般的解释。解释为道。解释为理。知道事物的道理跟非道理。譬如善行、善因决定得善果。这就是处。完全合理;如果说善心、善行得不到善果。这是非处。非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一定得苦报。这是处。绝对不可能说是恶的念头、恶的行为会得到善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实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凡夫的看法那不同。在这个社会上确确实实看到有些无恶不作的人。他得的是大富大贵;有些真正是好人。在那里行善积德。贫困不堪。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好像与这十力头一条完全相违背。我们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也没有看到未来。这是什么?我们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那你的看法不一样。你看到这个人的过去。也看到这个人的未来。因果通三世。你才真正看到事实真相。
这一生当中作恶。他还享受富贵。富是他有财富。贵是他有地位。他做了大官。拥有大财富。这是怎么回事情?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多。这一生当中他迷了。迷失自性。受到环境。人事、物质环境影响。特别是不良的影响。跟不善人常常在一起。所以染上一些烦恼习气。做出许许多多。我们说得严重一点。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可是还是做大官。还是发大财。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他修积的太多。佛菩萨看到了。因为他这一生的心行不善。他过去生中那个福报已经亏折。他自己并不晓得。譬如。他命里面的官爵(爵位)可以做到宰相。这一生他只做到一个部长。亏折了;命里面财富。譬如有一百亿。现在他只有二、三十亿。亏折了。但是我们凡夫看到。不知道。作恶的时候。还有这么高的地位。还享这么大的福报。殊不知他已经大幅度的亏折了。如果命里没有这么大富大贵。他早就沦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人知道。
有人修善积德。这一生过得贫穷。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修。命里头没有富贵。是个贫穷下贱的命。衣食不周。这一生当中幸亏他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知道改过自新。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积功累德。所以他还过一个勉强能过得去的生活。如果他这一生不是这样修积。他连现在这个生活水平他都享受不到。这一生虽然很穷苦。来生福报大。他修的是来生福。所以你要是能把三世都看到。你就心平气和。你才点头。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
命里头有的。在佛法讲。这叫定数。你前生修的。定数。我们现在在这一生当中。每天起心动念都有善念。都有恶念。言行亦复如是。要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于我们命里面那个定数。它又产生了加减乘除。我们起个善念。善言、善行。我们的福就增长。就添了一点;如果我们造作的是恶业。那我们这个定数就又亏折了一点。又减少了一点。大善则乘。大恶则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只看那个幅度的大小。大恶。对于你的定数就大幅度的亏折。除了;大善。那就增长。大幅度的增加。譬如这个人命里头。官爵只能做一个县市长。他以后居然能做到宰相。命里头只有县市长。以后做到宰相。肯定这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修积的是大善。不为自己。他就往上升。就提升。智慧也增长。福报也增长。就是这么回事情。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看到这种现象。往往心里生的不平。怨天尤人。好人没有好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是有人在主宰。这是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主宰。自自然然的。性德里头的感应。
第二句『过未现在业报智力』。这句是讲的因果业报。过是过去。未是未来。现在。三世。说谁?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果报。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你每天的起心动念。你果报的加减乘除。统统清楚。由此可知。教育重要。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乃至于在许多会议里面。我的发言都提到这个问题。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里头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讲到究竟圆满是大乘的教育。
大乘教育真正讲到究竟圆满。这不读大乘经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这部《华严经》。这是佛法里头的精华。只是分量大一点。我们现在这种进度。这部经要讲圆满。我估计需要二万个小时。我们现在讲到将近三千个小时。才讲到十分之一。可是细讲真有好处。自他两利。讲的人自己境界跟着这个经文向上提升。确实法喜充满;听的人。如果专心听。常常听。一定会开悟。有小悟。有大悟。看各人的根性。即使我们现前的生活问题。工作上问题。处事待人接物上的问题。这个经上全都有答案。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法。你不学不知道。学了以后。你才晓得这是真正有用的学问。不是谈玄说妙。真正有用。
我们要懂得三世因果的理论与事实。我相信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向善。不会去作恶。为什么?这一生的时间短暂。来生的时间那就长远。这诸位在经典上看到。事实上你也看到。佛讲六道。六道里头说实在话。人的寿命最短。但是人的寿命说在六道里面最短。那也是不公平。是在这个时候最短。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寿最长的时候八万四千岁。不短。最长的时候;最短的时候十岁。这是讲平均寿命。佛说人从十岁。平均年龄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这是佛法里头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小劫。这个时间是叫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大家都能算得出来的。
我们现在生的这个阶段。这是减劫。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一百岁。过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根据我们中国历史记载。他老人家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一百岁减一岁。从一百岁就减了三十。现在平均年龄应该是七十岁。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年龄。我们处在减劫。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的时候就回去了。就上升。一百年加一岁。减劫。年龄愈短生活愈苦。劫难;人的寿命长。福报就愈大。生活状况就愈好。可是要知道。人的寿命长。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重视。有佛菩萨来教化。佛菩萨非常慈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
所以三世因果不能不信。确确实实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够知道。菩萨能够知道。甚至于对于我个人来讲。有一些小小特异功能的
第三句『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得果的大小。佛菩萨有这种能力。所以教学就契机。众多的学生他一看。哪个学生根性利。哪个学生根性钝。利根好教。钝根就比较困难。根利的人证大果。中根以下的人证的果就不高。这最明显的例子。中国禅宗里面的惠能跟神秀。这是五祖的弟子。神秀跟他的时间长。已经在五祖身边。用现代的话说。他已经担任助教。到这种地位。而且一般大众对他都很尊敬。也都服他。肯定他有资格继承祖位。没想到这个时候来了个惠能。五祖一观察。惠能的根胜。殊胜。超过神秀。神秀跟惠能比就是劣。这一看就清楚惠能证的果大。神秀证的果小。不如他。都能证。但是果报有大小不同。
以《华严经》这个位次来说。惠能大师所证的位次。初住以上。这肯定的。为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神秀大师所证的果位能不能超越六道。我们都不敢讲。但是可以肯定他不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他能证人天福报。这是我们凡夫没有能力猜测圣人的境界。但是他修得很好。修得再好。往上去。即使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肯定他。下决定不堕三途。上不能超越十法界。这是我们一个很客观的观察。他的果报在这个地方。但是能大师的果报是决定超越十法界。初住以上。以上到哪个阶段时。那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决定是初住以上。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分证即佛。神秀所证的果报。天台家讲的相似即佛。这是说到最高的;如果第一层的。观行即佛。这肯定的。观行即佛。就是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就叫观行。
功夫得力。要是修净土。决定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所证的果报。那是无比的殊胜。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跟它相比。你要是在观行位。在其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成就。必须再提升一级。相似位。才算是真成就。相似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那是真的证果。真的成就。超越六道。观行位。一般讲不能出六道轮回。但是念佛往生。他能横超。横超三界。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可是净宗法门的横超。你也要做到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所讲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像我们刚才讲的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你一定要能做到。三福里面。第三条做不到。前面两条一定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一定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条肯定做到。功夫得力。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障碍。障碍你往生。所以必须要放下。这个道理要懂。六度四无量心要随分。随缘、随分的去学习。以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作为自己求生净土的资粮。要真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下面第四句『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我们一般讲境界。就是说。知一切众生种种境界不同。我们世间人对于每个人的境界。只能够从他的思想、言行、举止上观察一个大概。这个境界也有起落。真正用功。精进不懈。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的境界就慢慢往下坠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许多人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看到许多这样的问题。中国、外国都有。我给他们的解答。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决定不能堕落。如果是真正向上提升。自然会得法喜充满。决定不是这个世间的享受。
这个世间享受。要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世间人所有一切享受。佛把它归纳成五个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这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诸位想想看。我们身是苦多还是乐多?心是忧多还是喜多?大概大多数人。我心忧(忧虑)身苦。你怎样能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靠外面人帮助。靠不住的。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佛菩萨帮助人是教给你方法。教你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方法讲给你听了。你自己去做。最后的成果还是自作自受。佛不居功。佛说我没有功劳。为什么?是你自己修的。你自己肯断恶修善。你自己肯忏除业障。提升了你自己境界。所以佛对众生是增上缘而已。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学生不用功。老师是一点都帮不上忙;学生肯用功。老师所教的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那他就真正得利益。
所以佛法是师道。这要清楚。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膜拜。那你就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就是经教。他的教诲那真的是加持我们。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这是属于迷信。而且一般迷信的人都存着侥幸的心理。甚至于还贿赂佛菩萨。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了一万块钱财。我拿一百块钱来供养你。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哪有这种道理!这变成了贿赂。所以完全错了。这才是叫迷惑颠倒。错用了心。
境界提升。在人间从凡人提升到贤人。提升到圣人。在中国。孟子代表贤人。孔子代表圣人;在佛法里面菩萨代表贤人。佛代表圣人。由此可知。要提升自己圣贤的境界。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有求必应。这不是向外求。向内求。圣跟凡的差别在哪里?凡夫自私自利。没有把我忘记。一切都是为自己;圣人无我。你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境界无我。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菩萨的境界。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法身。我们现在换句话说。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样讲大家好懂。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法身。大乘教里头佛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说明什么?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共同一法身。这是佛的境界。这是真实的。所以大慈大悲自然流露。没有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还谈条件吗?
所以今天不但是佛菩萨境界我们一般人不懂。圣贤境界。这世间圣贤境界世间人也不懂。你是真正帮助他。他还要怀疑你。你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对人好。有企图。有目的。凡人。在古时候圣贤、君子。讲到最低的君子、读书人学圣、学贤。帮助别人没有条件。不求果报。你有苦难。帮助你。决不求回报。君子。今天我们把圣贤教育疏忽了。中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今天你是学圣、学贤。读圣贤书。学圣贤。无条件帮助别人。你可得要知道。别人会怀疑你。这个怀疑是应当的。为什么?他一生没有接触过。不但没有接触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天下哪有这种事情?哪有人能够舍己为人?没听说过。你今天做出舍己为人的事情。别人不相信。不相信。要不要做?要做。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让人觉悟。做人应当要舍己为人。不应当损人利己。
你一定要懂得损人利己的果报。决定是害自己。损人不会利己。损人决定害己。这世间人有很严重的错觉。以为损人可以利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这就是是处非处。没这个道理。反过来。损己利人是真正利益自己。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不干。真正明白的人。那就真肯干。肯干。如果还是为了利益自己。譬如我布施财富。为什么?我得大财富;我修法布施。我得聪明智慧。还有求。还有得。这个境界不高。充其量他的境界是欲界天。他到不了色界。已经算不错。已经算很难得了。
如果勤修三种布施。没有丝毫求果报的念头。这个境界就高。这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求果报。好善乐施。这里头有什么?正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法喜充满;佛法里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种快乐享受。那就不是别人能够想得到的。他无法想象的。今天真正读书的人不多。读古圣先贤书的人不多。真正修行的人也不多。所以这种乐趣。怎么说人都很难理解。但是我们真正用功的人。并不希望别人理不理解。那与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懂得了。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自己会得法喜。这个法喜别人不会知道。
今天还有一个同修问我。问我养生之道。这个话。我在国外许许多多地方都有人问我:法师。你是怎样保养的?你们来看看我的生活。你就知道。我的生活很平常。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好像是昨天。我还在提倡我们吃东西。因为过年来了。佛教导我们三德六味。你看我们供佛的菜。平常供三个菜。表三德。最多的供六个菜。六味。三德六味。那我们过年家人团聚。最好也取三德六味。六个菜就可以了。不要浪费。素食最健康的、最营养的。我吃素食。再一过年五十五年了。所以我答复人家很简单。素食。清净心。你就能够健康长寿。
心地清净。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怎么会不自在?每天读经。跟佛菩萨为伴侣。怎么会不快乐?现在电视、广播、电影、戏剧、报章杂志。我有四十多年跟它们没有往来。所以有人问我。法师。这世间很多事情好像你都知道?是的。我是知道。我怎么知道的?有很多学佛的同学。他们看到了。发生什么大事。他来告诉我。我这么知道的。甚至于还有说。他们从报纸、杂志那一块小新闻剪下来。拿来给我看。我就看那么一小段;多半是属于灾难的。都是讲因果报应的。这个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报章杂志公开。哪里是假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672.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6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6;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