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0:47:00Z 2011-10-06T10:47:00Z 1 2269 12938 107 30 15177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提问最后一段。就是第十一段。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这是最后一段。问的是「超胜尊贵」。清凉大师在批注前面讲「由本行力。为第一等」。这个等就一直到「无等等」。就是这十句。这十句。总而言之一句话。是由本行力。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无量劫长时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修行的这个力。
「今就佛果略释其相。谓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这句是总说。下面九句是别说。别说才显示出总的尊贵殊胜。这句里面略说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十个字重要。功德圆满。什么是圆满?就是六度四等。前面是为依、为救。圆满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年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那次弘法的时候。有位泰国的小乘法师。在当地也很有声望的。他住在泰国跟马来西亚的边境。那边有个道场。他特地来看我。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说众生不度尽。他不成佛。他还没度我。他怎么就成佛了?问了这么个问题。又问:佛的法布施。佛经上讲的法布施最殊胜。还有这么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会成佛?这意思就是说。他功德没有圆满。我还没有得度。还有好多人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可以成佛?问了这么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他一个人有。肯定有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此地说的是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话怎么说?那你就要晓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六度不是度人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不是教人的。是教自己。如果教人、度人。那就没法子成佛。那就跟小乘法师所说一样的情形。这么多芸芸众生还没有得度。你怎么可以成佛?佛不是这个说法。六波罗蜜是度自己的烦恼习气。譬如布施度圆满了。更无所少。就是无欠无余。统统真正究竟圆满。那是什么?悭吝心没有了。圆满是这个意思。
我所有的欢欢喜喜供养别人。佛是供养不是布施。诸位看普贤菩萨十愿。你就知道。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大乘菩萨是布施。普贤菩萨是供养。那个心都圆满了。大乘菩萨。我是菩萨。那是众生。所以他还是有个界限;普贤菩萨没有。这个界限没有了
宇宙十法界包括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心现是讲佛菩萨的法界。一真法界。像《华严》讲的华藏。大经里面常讲的诸佛菩萨实报土。诸佛菩萨的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唯心所现。它那里头没有识。凡夫一念不觉而起无明。就把心性迷了。迷了的心性就称之为识。所以性跟识是一不是二。觉悟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心性。迷的时候我们称它为情识。迷才有情。觉悟没有情。没有情。那情到哪里去了?情变成智。所以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感情造业。智慧不造业。所以佛法讲到究竟处就是觉迷。凡夫觉悟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成凡夫。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能够断疑生信。
所以布施怎样圆满?财布施圆满。对财没有一丝毫贪恋。财布施圆满。决定没有贪财。自己有的肯舍。没有悭吝心。我们一般讲舍不得。没有这个念头。哪个众生有缺乏。哪个众生希望得到。欢欢喜喜的供养。这是你财布施圆满。法布施的圆满。我所有的能力帮助别人、教导别人。没有丝毫隐瞒。这法布施就圆满。我肯教你。中国人所谓和盘托出。没有丝毫保留。世间世人。确实他要教人自己还要留一手
无畏布施圆满。那是大慈大悲。遍虚空法界。怜悯众生的心永远不舍。众生造作再恶的事情。再不善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帮助他的心、救度他的心没有丝毫减少。这是无畏布施的圆满。圆满了就是第一。没有圆满。那是第二、第三。圆满就是第一。这是不能够不知道的。持戒波罗蜜的圆满。持戒是度恶业。永远不会起恶念。就是没有恶心、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决定没有障碍众生、伤害众生的。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
忍辱波罗蜜圆满。受众生极大的伤害决定没有瞋恚心、没有报复的心。就像佛在经典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忍辱菩萨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你看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反而发了个愿。我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圆满了。精进。就像《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心里面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我讲的时候还加了一句。没有毫分不净夹杂。心地到纯净纯善。精进圆满了。
禅定圆满是如如不动。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在十法界里头帮助这些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都有应。虽然有应、虽然帮助他。可以同时帮助无量无边众生。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禅定波罗蜜圆满了。正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理跟事都很深。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到。诸位常听。渐渐就能体会到、就能够明了。确实很深很深的意思。般若波罗蜜的圆满。那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行。没有一样不知道。这就叫做圆满。慈悲喜舍亦复如是。
有这个提示。我们就晓得。我们学佛、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的这个。我们发善心。你学佛有一个阶段契入境界了。发善心要做好事。可是世间人没有我们的境界。他不想做好事。他只想自利。遇到你。有这么个机缘。他还欺骗你。他还要坑你。还要来占你便宜。还要把你这个好事破坏。这时候怎么办?你生不生气?不可以。你生气。你没入佛境界;你要怜悯他。不但不怪他、不责备他。可怜他。可怜他什么?可怜他无知。没有缘分接触到圣贤教诲。作这种罪业。造这个罪业。
佛经上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什么?这是讲出家人。你要不认真好好修行。十方供养你受不了。不是出家人。皈依三宝或者没有皈依三宝。来侵损常住。也就是用种种的手段夺取十方对于三宝的供养。无论是钱财。无论是物品。果报都是阿鼻地狱!不听经、不闻法。一无所知。以为眼前占了这些便宜。很开心、很快乐。不知道转眼成空。你将来果报是在地狱、在三途。不知道要受多少劫难。你说他多可怜!你怎么可以去怪他?怜悯都来不及了。不需要责备。我们也不需要难过。这是什么?业力感召。
我们对于守护三宝已经尽心尽力。可是我们毕竟不是得道的罗汉、菩萨。不是。我们没有天眼、没有宿命。我们看人怎么能看得那么准?看人。我们总以为都是好人。只要皈依三宝听到佛菩萨名号会合掌念一声佛都是好人。这个心是菩萨心。应该是这样的。哪里知道他无量劫来恶习气太重。见到便宜就想占。我们无法防范。所以我们藉这个境界里头要提升自己。要怜悯众生。事情要不要做?要做。亏吃得再多。吃亏是福;当上得再大。也是消业障。从这里面他提醒我们。那现在我们吃的亏、上的当还是小。他提醒我们。我们就警觉到了。以后处事待人接物格外的小心谨慎。希望避免大的过失。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跟同学们到金山大桥去玩。馆长也在。我平常背的一个小包(旅行包)。好像是从美国回到台湾。所以我的证件、机票还有些钱都放在口袋里。在金山大桥。突然来了一批年轻人围绕在我旁边。我看看都不错。没有想到这群是扒手。他把我的皮包拉炼拉开。钱包被他拿走。还好机票、证件没有放在一起。大概有二、三千美金的样子。被他拿走了。我也很欢喜。因为那时候正是我们在筹备到中国去旅行。回到祖国去看看。这就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惕。扒手很多。你要知道防范。
所以我就研究做了一个腰包。我还送了很多同修。我做了大概有二、三百个腰包。就像腰带一样。你的钱财放在里面决定安全。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学习。学习要缴学费。你不缴学费。你怎么学得来?所以这是小的损失。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经验。也像这样到中国大陆去旅游。如果说是万一遇到扒手。更多的钱财都会受损失。你整个旅费会丢掉。所以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从吃亏上当里面学到智能。这个损失的钱财让你智慧增长。让你知道以后怎样处置。你从这里学来的。
小事。小经验。大事就有大的经验。所以人。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你才能成为第一。像诸佛菩萨他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相信吃亏上当的事情比我们多得多!我们无法想象。他是这样过来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平气和。这是修戒定慧三学。修六度。修四无量心。所有境界里头不离这个。他的功德才会圆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念念有救护众生的心。
佛在经上有说。佛经里面没有讲世界末日。没讲这个。但是佛经里面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那个坏空是不是末日?一般宗教讲的就是讲这回事情。但是佛讲的是坏了、空了。它又会成了。这是个轮回的现象。成住坏空是轮回的现象。轮回不会间断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你看花开花谢。人的生老病死。正常现象。人死。是不是真的死了?没有。这诸位一定要晓得。现在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精神不灭。佛家讲现相的形成是缘聚。我们人身也是如此。缘聚这个形相就成就了。缘散这个现相就没有了。缘聚缘散!物质确实没有灭。精神也没有灭。所以佛法讲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道理就深了。大乘经教里面讲这个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华严》里面就重复十几遍都不止。所以《华严经》有好处。前面没听懂。慢慢听到后面就懂了。
我的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特别介绍《华严经》。那时候他教我的是哲学。我学的是哲学。我们把《华严经》看作佛经哲学。方老师特别教导我。《华严经》是佛教的哲学概论。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这本书编得好。他说在全世界算是首屈一指。为什么?有理论、有方法。后面五十三参还带表演。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你看。这种教科书希有!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本。就特别给我介绍。我把这部经粗略的接触看一看。也非常欢喜。其实对《华严》并不懂。就产生欢喜心。以后学佛。李老师讲前世的缘。过去生中曾经学过。所以一接触虽然一无所知。那个欢喜心它就生起来。有欢喜心学习就不难。他有兴趣。如果这部经展开。你对它很生疏。感到它很艰涩。你过去没学过。过去没学过。这一生学习就相当困难;过去学的。这一生接着学。那就容易太多了。
所以人确
就好像我们世间一样。我不懂法律。我杀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里头有这个法律。那刑罚还是要判的。不能说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处分。这讲不通。又何况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念善。人天福报;一念恶。地狱畜生。到临命终时。看你阿赖耶识里面的善恶念头哪个强。哪个念头强。它先跑出来。它就先受报。如果贪的念头很强。饿鬼道去了;瞋恨的念头很强。地狱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无量心。他是菩萨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舍。天道。你来生到哪里去投生。是你这一生断气时候最后那一念。哪个念头强。就到哪里去受报。所以为什么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临终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现行。恭喜他。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一念!
你明白这个道理。人临终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碰他。有这个常识的人。临终最好最重要的八个小时。不管他是睡的什么姿势。都不要动他。不要去碰他。为什么?佛在经上讲。一般人八个小时。虽然断气了。他的神识没离开。神识。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他灵魂没有离开。你碰他的时候。他知道痛痒。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生瞋恨心。这事情麻烦。地狱道去了;生贪爱心、贪恋心。饿鬼道去了。所以最好八个小时不能碰他。最安全的十二个小时之后。十二个小时都不要碰他。过了十二个小时。你再给他洗洗身体、换衣服可以。这是很安全的。他的神识离开了。
可是有很多执着非常严重的。很难离开。对这个身体的贪爱。认为身体就是我。舍不得离开这个身体。死了以后作守尸鬼。他的身体在哪里。他就守在那里。这个守尸鬼有好多年都不肯离开。当然这种情形是属于少数。可是我们今天看看这个世间。少数大概也不少。对于自己身体过分重视。所以平常佛菩萨教我们这个要看淡。把身体看淡。最好是五、六十之后要有个观念。这个世界是旅馆。我们是到这里旅游的。佛在经上说的话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要觉悟这世间东西没有一样是你的。你一样都带不走。你何必留恋!你为什么放不下?我讲经讲了四十八年。常常讲。年轻的时候我就讲。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只要求有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为什么?你走的时候好丢掉。没有贪恋。我们住旅馆就是我有使用权。我在旅馆住一个星期。这个房间我使用。所有权是旅店主人的。是他的不是我的。我们到这个地球上来。短短数十寒暑。要知道就跟住旅馆没有两样。一样都不可以留恋。随时都能放得下。那你就得自在。
后头一句话。「唯有业随身」。那你就要留意。你造恶业。恶业带得走;你造的善业。善业带得走。这是什么?你来生往哪里去。善恶业做了主宰。这就是《古兰经》上讲的前定。这一生行善。来生决定有好去处。一生是个善人。纵然被人谋害死了。也生感谢心。为什么?早生善处。如果是个念佛的人被人害死了。他把你提早送到极乐世界去了;否则的话。你在这个世界还要多受几年苦。他早一点把你送去了。所以不但不怪他、不恨他。反而感谢他。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为什么感谢他?感谢你提前把我送去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的善良。一般人无法想象。这是真的。你带得走的。
所以我们看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初学佛的人第一堂课。佛一点隐瞒都没有。所以法布施圆满。布施圆满。你看第一天一接触。就把佛法修学总的纲领原则全盘传给你了。给你说明功德的效果。「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说尽了。这一法是什么法?「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善法是连到上面去的。如果我们不怕啰嗦。那就念清楚一点。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务必要叫这个善法念念相续。不要中断。还特别嘱咐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能夹杂毫分不善。你就做到纯净纯善。岂不是头一天教给你的就是如来最高的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你看头一天就教给你。这方法就教给你了。没有丝毫隐瞒。不是说按部就班。第一天就把这全盘托出来了。
我见章嘉大师第一天。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对我说六个字。六个字是全盘托出。「看得破。放得下」。接着我请教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送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头一天见面。他老人家的言语很简单、很少。没有废话。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这是功德海满。海是比喻深广无尽。无量劫累积的功德。深广无际到圆满了。华严是圆满的境界。不圆满。不能契入华严境界。更无所少是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句是总说。
下面别说。「为大。为胜。为最胜」。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大者。体包法界故」。体是什么?体是心性。心性。学佛的同学。我想都能够体会到一些。佛法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体大。可是这是讲的本体。本来就是这个样的。十法界所有的众生。讲到体性完全相同。诸佛如来如是。菩萨亦如是。我们凡夫还是如是。乃至于蚊虫、蚂蚁。饿鬼。地狱亦复如是。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常常讲。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为什么大慈大悲?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慈悲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现在迷了。迷了就是不肯承认我们是同体。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当中有界限。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界限一产生。于是乎就有怀疑、就有矛盾、就有误会、就有对立。无量无边过失就从这里产生。不知道是一体。知道是一体。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谁知道一体?阿罗汉知道。菩萨知道。佛知道。四圣法界知道是一体。但是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四圣法界是断这些烦恼习气的。烦恼习气断尽了。这才脱离十法界。那就是契入华藏了。
「胜者。自利圆满」。这殊胜。自利圆满。就是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业习断尽了。这个断尽佛门常讲。实际上有没有断?没有。哪能断得尽!为什么讲断尽?断尽是个比喻话。转烦恼为菩提。把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完全转变为利益一切众生的智慧方便。迷的时候一切为自己、为自利。觉悟的时候一切为众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确确实实是害自己。自利决定不是利益自己。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都要堕三途地狱。自私自利就是贪瞋痴慢重。我们晓得贪瞋痴是三途业因。贪心是饿鬼的业因。贪财、贪名、贪利。什么都要。实际上临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走。结果贪心让你堕地狱、变饿鬼。所以这个世间你真正要了解明白之后。利他才是自利。自利纯是自害!没人晓得。佛菩萨经典说得很清楚。不读。不听。永远蒙在鼓里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言语造作无不是过失。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再看提问的长行最后一段:
【为大。为胜。为最胜。】
前面跟诸位介绍菩萨自利圆满。这是『胜』。接着。「最胜。利他究竟故」。这是帮助别人。利他的究竟一定要懂。佛菩萨的心是圆满的。决定没有好恶差别。决定是圆满的。就众生来说。根性不相同。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的。受教的心态有差别。这也就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常常讲到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接受教导的这些学生。每个人诚敬心不一样。老师普遍的教。正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叫利他究竟。
上上根的人十分诚敬。他闻法会开悟、会证果。纵然老师是凡夫。学生证果了。佛在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个修行人。自己没成就。带着几个学生。有一天他叫着一个学生。他拿了个球。开玩笑的戏弄他。在房间:你坐在那个角落上。拿球打他一下。你证须陀洹果了。这个学生真的证须陀洹果了。再换一个。换一个角。二果斯陀含;再换一个角。三果阿那含;换第四个角。四果阿罗汉。学生给他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感谢老师。老师说:我跟你开玩笑的!学生说:我真的证四果了。这就是什么?十分诚敬得十分的功德。这也是中国自古教学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话怎么说?老师是秀才。学生居然考中状元。老师还是秀才。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我们接受圣贤、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你不能怪佛菩萨:你教他的多。教我的少。没这个话。那你是错怪了人。老师、佛菩萨决定是公平。是你自己受教的心态。诚敬不一样。
我们当年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我那时好像是三十一岁。我认识他的时候。也正好就是在那一年他开了一个班。经学班。台中莲社开这么一个班。教讲经。教讲演。要上台的。有二十几个同学。我是最后参加的。本来我没有意思。因为讲经是个难事情。我到台中来是听经的。跟老师学习的。不敢上台讲经。认为这个事情太难。老师劝我几次。我都很恐惧。最后他说:今天我们上课。你来看看。我说好。看看。我就坐在最后一排。同学上台去讲。我听了听之后。下了课:老师。我也可以。也可以来学习。老师就很欢喜。看到他们讲的。我觉得这不是难事情。他们那个讲法那我也行。我不会比他们差。
所以这样走入讲经这个路子。这个路子让我走了一辈子。锲而不舍。我们那些同学讲了几年不讲了。中断了。而且讲经是断断续续的;没有我这种缘。我这个缘是天天讲。绝不中断。以后得力于韩馆长的护持。我对她的要求就是一个。帮助我天天有上讲台的机会。天天有几个听众。我说听众不多。我说:十几、二十个人就可以。你替我找听众。让我天天有机会练习讲。她替我做到了。三十年如一日。千锤百炼。这要有恒心、有长远心。其它的同学就没有这种缘分。也没有这个念头。天天讲。没这个念头!我们成就差别就愈拉愈大。
在中国一般讲好学。好学才能成就。不好学怎么能成就?这个东西老师没有法子逼你的。是要你自己肯干。自己肯干。当然你自己对这个有兴趣。觉得这个很快乐。你才会肯干;如果干得很辛苦。那不会长久的。怎么样你才能得到快乐?你学了之后。一定把它落实。你就有快乐。所以孔夫子讲那个话是非常非常有道理。「学而时习之」。习是什么?习就是你把你所学的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那就有快乐了。它是智慧。你的生活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穷不怕。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快乐无比。释迦牟尼佛的僧团每天到外面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法喜充满。那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不学。学了之后你不能应用在生活上。这个快乐永远得不到。有了法喜、有了快乐。你就会永远不断的去追求。可是你愈追求就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志同道合的。他来跟你学。他来向你请教。
所以利他要懂得。好学。契入境界。他就有很高的诚敬。其次这诚敬心。好学只有个六分、七分。他就得个六、七分;有一、二分。他只能得一、二分。再好的老师、佛菩萨也没有办法帮助他提升。当然老师是很重要的关键。佛法里头非常重视亲近善知识。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小乘经。佛在经上第一段的开示就是教大家亲近明师。那个明不是名气大的名。是光明的明。就是这个老师有修有证。现在找有证的老师找不到了。所以李老师告诉我。现在我们不得已。我们找哪个老师?有修有学。真正有修学的也就不错了。证果的是太难了。是找不到了。找有修有学。解行相应!如果说这个老师有修没有学。或者是有学没有修。都会误导学生。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批注里头说得很明白。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行是修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这两种人不太可靠。一定要解行相应。才能够契入境界。契入就是证果。这是真正善知识。
文殊菩萨在末后这一品。这品很长。《普贤菩萨行愿品》。教导善财出去参学必须要懂得这个原则。要认识善知识。当然善财。我们讲他运气好。他那个善知识是老师介绍的。老师推荐的。那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好老师指点、推荐。那你自己就要有辨别。要找一个有修有学。能找到证果那最好。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这是众生没有福报。众生心善、行善。福报现前感得诸佛菩萨、圣贤到这个世间来。众生没有福报。不肯接受善法。对善法怀疑、对善法排斥、对善法毁谤。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业所感召的什么人来了?妖魔鬼怪。他来作乱。他来叫你受苦。叫你受罪。这要懂得、要知道在现前这个时代我们怎样亲近善知识。要有慧眼。
善知识的教确实是平等的。这是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的。上上根人。这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上上根人是缘成熟了。帮助他证果;上根人他证不了果。帮助他开悟;中下根性的人。帮助他修行;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这就是普度众生!这就叫利他究竟。所以你不要看不起出家人。甚至于破戒的出家人你都要尊重他。他将来破戒造恶。他堕三途是他的事情。可是他有一个功德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是什么功德?他穿着出家衣服。在外面走这么一圈。多少人看到了。「这是佛教。这是和尚」。这个念头种在他阿赖耶识里头。就是将来修行学佛作菩萨、作佛的种子。他给一切众生做种子。下种!这是别人做不到的。
早年我在台湾教大专学生。那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办一个大专讲座。慈光讲座。以后我住在台北。道安法师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找我去做主讲。这些学生初学佛。学校同学都觉得佛教是迷信。我就劝他们。我说不要怕。人家说随他说。我们客客气气的对待他。这样就好。给他种善根。我说。你们不妨手上戴一串念珠。在校园里面让同学、老师看到你这手上念珠。「你是佛教」。那个「佛」就印他阿赖耶识里去了。我说你们对于课本。课本上。一般同学都写个名字。我说你就写个阿弥陀佛。同学一看到「阿弥陀佛」。他就念了一声佛号!佛的种子就种下去了。这同学们都懂得了。
给大家种佛种子。他过去没有善根。我们把他种子种下去。来生后世就有善根。他就有根了。我讲经。讲经同学当中有很多经商的。经商的老板常常都要做广告。报纸上登广告。我就跟他说。你报纸上登了个广告。你在广告栏目里头印一个「勤念南无阿弥陀佛。勤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加这么几个字。广告同样产生效果。人家看到又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的圣号。这个功德就很大!你没有多费钱。你还是那么大的版面。加上这几个字。做的人也有。好事情。这都是你要有心帮助别人种善根。帮助别人在阿赖耶里头把佛的种子种下去。你常常有这个心。有机会就做。这就是善根。
早年。我也常到香港来讲经。在香港街头上看到年轻人夏天穿着T恤。前后的花纹都是妖魔鬼怪。我看了之后就动个念头。我们也做几件T恤。前后面我们印上南无阿弥陀佛。穿在身上在街上转一圈。你说你度多少人!每个人看到。念一声佛号。虽然他不念。他眼睛看到了。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个衣服做了之后也流行。现在在全世界各地净宗学会都做了。都是把佛经的句子、佛的名号印上。有人说阿弥陀佛名号印在衣服上很不恭敬。洗衣服不恭敬。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不会怪你的。你能够叫那么多人阿赖耶识里种上阿弥陀佛的种子。这个功德大。要懂这个道理。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念念总要用什么方法劝人念佛。这是最初让他有一个印象。有个佛的印象。这是第一个种子。没有善根的给他种了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善根成熟的帮助他成就。念佛往生净土是成就。这一生尽心尽力帮助有缘的众生。凡是接触到的都是有缘。我们在街上走一圈。街上当时见到的人统统是有缘。
所以在家的同修能不能挂一串念珠?有人说在家不可以挂。我说我们学佛的人。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在家不能挂念珠。哪部经上说的?没有。既然佛没有说。那为什么不能挂?你挂串念珠太明显了。你走到哪里。多少人看到。这是佛教。这是阿弥陀佛。你接引多少人!不过在家同修。我是教大家念珠的挂法。出家的这念珠的穗在后面。我们在家同修挂的时候。念珠穗可以挂在前面。这样挂法。念珠的穗在前面。这跟出家人就有差别。同样的可以让许许多多的众生看到的时候。佛的印象落在他心里头去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度度他。这要懂得。如果有人来问。那我们一定是把佛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给他。
学佛第一个要修自己。所以讲『为胜』。自行自利圆满。为胜是相貌要好、身体要好。让人看到生欢喜心。不要人家一看到。这是吃素的。面黄肌瘦、病恹恹的样子。谁敢学佛?学佛是这个样子。没人敢学佛。所以衣着不要太华丽。但是也不要违背一般的时尚。穿的总象样。让人家。「学佛也可以打扮」。观世音菩萨。你看打扮多漂亮。你们为什么不学他?佛法。你看佛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句话你们忘掉了?总要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面貌就是你学佛的成就表现。你心地慈悲。那个相貌就是慈悲相;你心清净。你相貌就清净。人家看到这个相貌就摄受人心。他就生欢喜。他就想亲近你。那你就好教他了。
中年以上没有一个不重视身体健康。健康长寿很重视。看到你这个样子。一定向你请教。那你就可以告诉他。我在世界上到处走的时候。这个形象度很多人。大家都来问:法师。你是怎么样保养身体的?我就告诉他:素食、清净心。清净心不容易。怎么样才得清净心?念阿弥陀佛。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你所有的杂念。你看他来请教。马上就传授给他。他迫切需要的。这就是机会教育。
家庭。是个佛教家庭。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样、家庭的模范;道场。一定做一切道场的榜样、道场的模范。所以这里头最重要的要学教。要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我们的义工。都要听经。你不听经。你在这个道场。不但不能行善积德。往往还破坏道场。破坏道场。你就有罪。就有罪过了。家庭亦复如是。要想家庭和睦。你不教怎么行?谁去教?我懂得的我就要教。我就要去影响我这个家庭。让一家都能够明理。都能够和睦。家和万事兴。这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人懂得。懂得教育。教育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和」。中国伦理的教育至少是五千年。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教学的内涵。五千年的效果。到今天还是管用。要想世界恢复安定和平。化解冲突矛盾。还是中国这套东西有效。你离开这个东西。再去找一套东西。找不到!我这么大年岁。许多国际会议邀请我。我还是去参加。为什么?就是想把中国这套东西介绍给大家。它真能解决问题。他们是很想解决问题。找不到方法。联合国搞世界和平搞了三十五年。找不到方法。这个世界动乱的频率年年在上升。天灾人祸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是大家都看到的。都是事实。这些问题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我们明了这些因果的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所以有这种机缘。不能不广为介绍。我们年岁大了。在行动上我们是无能为力。只有把看出来的事情告诉大家。问题是真正懂得关心!
我们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三。特别为我们道场同修讲话。今年我们已经做过几次了。二00六年的元月第一个星期三好像是四号。这次我要给大家讲的四个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现代许许多多人都产生误会。你讲伦理道德。他说这是古时候。过了时。不适合现代了。他排斥、拒绝;讲因果、讲宗教。他说这是迷信。而不知道这四个教育能够帮助现前社会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所以介绍要有方便。如佛法讲的「善巧方便」。要用很简单的话把这个教育讲清楚。
什么是伦理教育?伦理教育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教育。这样大家就听懂了。我们今天人跟人的关系处不好。家庭里头父子不和、夫妻不和、兄弟不和。什么原因?你不懂得这个关系。你没有受过这个教育。受过这个教育。你家庭就和睦了。你说这个要不要?道德的教育。是教你做一个好人的教育。你要不要做好人?你懂不懂什么是好人?好人怎么做法?从理论上讲。人性本善。我们现在迷失自性。染上许许多多不善的习性。道德教育。就是教你怎样从习性回归到你的本善本性的教育。这你就懂得我们应不应该学。
因果教育。现在社会上常讲「离贫致富」。我们要离开贫苦。我们要发财、要富有。因果教育就是教你怎样离贫致富、怎样离苦得乐。这一说。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你说它迷信。好。你苦就苦一辈子。这一辈子苦。来世更苦。贫有贫的原因。富有富的因。怎样把贫舍掉?你把因舍掉。果就没有了。怎样致富?富的因我们拼命去做。富的果报就现前。离不开因果!宗教的教育。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前面三种教育的升华。让我们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们要谈这四个教育。让大家认识这四个教育。知道这四个教育的重要性。你才会有兴趣、有意愿去学习。真正能化解问题。无论是你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事业问题。乃至于社会问题。统统都能解决。
这就是「为胜。为最胜」。利他究竟。我们懂得了。懂得之后。你就要抓住机会去落实。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由于科技的发达、信息的发达。交通便捷。地球变成一个村。很多人讲地球村。真的是这样。你说郑和下西洋。明天就是明年了。明年二00六年。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那时候乘的是帆船。从中国到南洋要走几个月。现在从中国到南洋。从北京飞到雅加达六、七个小时。你说是不是变成地球村?所以今天我们的思考。起心动念。不是为一个地区、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为全人类的福祉去想。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真诚的爱心!就是中国教育里头的核心。父子有亲。亲爱。这个亲爱是天性。是性德。不是学来的。
教育。它的功能第一个就是要求这个亲爱。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怎样能够保持到一生都不会变质。这是教育的功能。你看看婴儿。尤其小孩一、二岁的时候。父母对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真诚。天性。你看出来了。到了小孩十几岁的时候就不爱父母。就讨厌父母。那是什么?受外面的染污。迷失了自性。所以教育的功能就是如何能教小孩不受外面环境的染污。永远保持亲爱。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要把父子有亲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你知道爱父母、爱兄弟、爱你的家族。再扩大。爱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伦理教育!这个东西太古老了吗?不适用了吗?不适用。那个结果就是天下大乱。不能不知道。这是「为最胜」。下面两句是:
【为妙。为极妙。】
『妙』在哪里?清凉大师的批注里面说。「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那真妙。众生所以不能够回归到本性。儒家讲众生不能回归到本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接着的话。「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就本性本善。大家是一样的。所以相近;如果从习惯。习惯的染污。大家愈离愈远了。习惯太重要!习惯里头有善、有不善。所以圣人就从这个地方起。从这个因素建立教学。这不教不行。所以教育从哪里兴起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的。怎样保持着父子有亲?怎样把父子有亲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教育的经验太可贵!走遍全世界。无论在哪个地方。我的讲演介绍都受欢迎。没有反对的。不过我在中国没有讲过。在外国讲得很多很多!大家都欢迎。
习性里面障碍重重。无量无尽!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另外一类叫所知。这两种都障碍本性。都障碍本善。佛家讲的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有三样东西。这是本性本来具足的。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福报。你说这个东西你要不要?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报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来具足的。《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跟诸佛如来一样的。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一丝毫的欠缺没有。一丝毫的瑕疵没有。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这两大类的障碍把我们的自性障碍住。心性不能现前。
修行人。实在讲。不管修哪一宗。不管修哪个派别。统统修的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佛法修行的总目标。这不能不知道。我跟李老师学念佛法门。我有个心得报告。我的报告不是文字是图表。画了个图表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之后都点头。他说还少一桩。他给我补一个箭头。明心见性。我只是念佛往生。但是也写了明心见性。是两桩事情。他画个箭头说。念佛往生指到回归明心见性。这就圆满了。那是年轻三十一、二岁做的。所以明心见性。这两种障没有了。这才叫圆满成佛。
烦恼、所知。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华严经》上没有讲烦恼。没有讲所知障。佛在「出现品」里头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执着就是烦恼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华严经》是换个讲法。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教导我们四依法。要懂得。要有智慧灵活运用。「依法不依人」。决定依据佛教经典的教诲。「依义不依语」。你要懂得佛的意思。不要执着佛的言语、名相。不要执着。佛在经上你看用得这么灵活。这就是教导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很重要!什么是了义?现前能得利益。这是了义;现前不得利益。这就是不了义。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所学非所用。那这个没用处。学了一定有用处。学以致用。这是了义。所学非所用不了义。最后一句「依智不依识」。智。我们今天讲理智。你要依理智;识是什么?感情。你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这是佛教给我们四依法。我们要懂得。
烦恼障尽。这是先断烦恼。后破所知。烦恼。大经上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我们这部《华严》前前后后都会讲到。尤其这段经文。十地论释里头有很详细的解释。一般我们下手就是尽量把执着。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执着要看淡。这是断烦恼障!所知不是障碍。障碍你所知的这种障碍称为所知障。障碍是什么?错误的知见。如何破这个错误知见?必须修学圣贤人教诲。圣贤人。过来人。正知正见。从这个地方学习。慢慢契入境界。自己大彻大悟。障碍尽了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67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