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04 01:0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0:43:00Z 2011-10-06T10:43:00Z 1 1996 11380 94 26 13350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二卷)  200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我们还是把这个偈子念一遍: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前面三句上一次介绍过了。现在我们看第四句。懈怠;遇到懈怠的人要『赞精进』。这一条跟前面有点不一样。前面是很严重的烦恼。贪瞋痴。所以这个赞叹要具足真实的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够收到真正赞叹、真正帮助众生的善巧。一般懈怠懒散的人也可以勉励他精进。当然精进的程度有浅深广狭不同。对于懈怠的人。不能够讲水平很高的精进。那个他做不到。

  现在特别是接引初机。世尊教导初学的经典都不很深。而且都不很长。但是里面的义理同样是非常的丰富。要细说也得要相当长的时间。譬如《十善业道经》。经文并不很长。可是里面涉猎的范围太广大了。我们也是为

佛教刘素云老师讲经视频

初学来介绍。总共讲了八十个小时。我看到在国内外都有本子出来了。好像照录音一句一句写下来的。我没有看过这个本子。但是这属于所谓是口语文学。当然里面还有些错误。特别是人名。他是根据发音来写的。所以说是难免有错误。这些名词术语也会有些错误。还好不太多。这种本子。初学讲经的人很得受用。但是初学讲经如果懈怠懒惰。就用这个本子拿去照本宣科。是行。但是不能有进步。

  学讲经可以以这个本子做底本。要重新写讲稿。为什么要重新写?你要细心去观机。我讲这部经是在什么时候讲的?是在什么处所讲的?是为哪些听众讲的?你学讲经。时间、地点、听众跟我都不一样。所以你依照我这个方式去讲。未必契机。你要是仔细细心去观察。用这个做一个基础。重新再写一个讲稿。你会有进步。而且讲稿决定不能说一个讲稿用一辈子。你不但不能开悟。你也没办法进步。要怎样学习才有进步?每讲一次要重新写一次讲稿。你就会有进步了。那你要精进才行。懈怠就做不到了。懈怠的人。写一遍已经很不容易了。叫他每次讲都写讲稿就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把精进的尺度放宽一点。不要要求那么严格。怎样呢?你每次讲。把你的讲稿修订一次。比重写要方便多了。这也是个办法。最好是重写。重写进步最大;修订也还好;如果照原来的这个本子去讲。你是毫无进步。这是举一个例子。精进能对治懈怠。

  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讲「菩萨唯一善根」。只有一个善根。你看世尊讲世间善根。世间是讲六道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善根。根能生。就像树的树根一样。它会发芽。它会慢慢长大。长成许许多多的枝叶。开花结果。根能生。佛用这个做比喻。什么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这叫善根。恶也有根。那个根能生一切恶法。三善根是什么?无贪、无瞋、无痴。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于世出世间法都没有这三个字。所有一切善法都生起来了。所以叫三善根。

  你看看《十善业道经》。这讲十善业。十善业后面的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身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这叫十善。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十恶里头贪瞋痴称为三毒。所有一切的恶法都从这地方生的。佛教一切弟子(教学生)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学起。所以十善业在佛法里面是共同科目。不论你是小乘大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都是从这里学起。所以它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基本的科目、必修的科目。一切法都以这个为基础。你说这个多重要。

  懈怠、放逸、懒惰。他就不能修了。必定堕在十恶里头。所以菩萨善根只有一条。什么?精进。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菩萨已经具足了三善根。他要没有三善根。他拿什么来精进?这一点我们要懂。三善根具足。三善根再不断往上提升是精进。进是进步。精是不杂。纯而不杂。我们在初学。初学能够守住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精。「长时熏修」。进。这精进。注意这个词句。一门深入。要深入。入是入境界。

  佛说一切经。不管这个经分量的大小、义理的浅深。这你统统不必去问。只要是佛说的一切经必定具有四个特质。这四个特性是什么?教理行果。一切经统统具足。不具足这四个特性。不能称之为经。教是教学。世尊当年在世是言语。教你;世尊灭度之后。当年这些教诲。由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成为书本。这是教。所以现在我们称教。教是书本。教科书。这教科书里头有道理在。你要懂这个道理。譬如佛讲十善。不杀生有不杀生的道理。不偷盗有不偷盗的道理。不淫欲有不淫欲的道理。字字句句都有理。有理有事。事就是行。我们怎么落实。我们怎样去做。怎样把这些理论变成思想。把佛的教诲变成我们生活行为。你就得受用了。那个受用就是果报。所以一切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我们也称为四种经。教经、理经、行经、果经。经有这四分。

  你明了通达。你认真学习。一门深入。初学。初学的时间很长。长到什么时候?长到你大彻大悟之前。最好你是一门。一门你开悟得快。你要同时学很多门。你开悟得就很慢。这个东西古大德有比喻。好比打仗。你把你的兵力统统集中在一点攻一个地方。容易攻破。人家防是四面八方都要防守。兵力是分散的。你进攻时攻一点。很容易把他攻破。如果你把兵力分散了。他有多少防卫。我多少地方去攻。很不容易攻克。力量分散了。求学亦是如此。你把整个全心全力搞一门。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这一门。没有想到别的地方去。容易得定。容易开悟。常常有悟处。这悟是小悟。积小悟。积多次的小悟就大悟。积多次大悟就彻悟。秘诀就在一门。不能搞多。搞多是什么?贪心。你看看。麻烦不麻烦?搞多的时候。不遵守佛菩萨、老师的教诲。佛菩萨、老师都教你一门。你怎么能搞那么多?

  「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也是接引众生的指导原则。第一个教你发心。为什么?发心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立志。人要不立志。什么成就都谈不上。他的一生当中。他没有方向。他没有目标。怎么能谈得上精进?不要说精进他没有。杂进他也没有。他没有法子进。他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第一个誓愿是方向目标。你看看。一切诸佛如来方向目标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么清楚。这么明白。

  众生在迷。迷。哪有不干错事

佛教怎么讲经

情的道理!所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后面的果报苦。你看佛菩萨的心愿。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一切苦难众生是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他苦吗?苦。苦在哪里?一品无明都没破。所以他证得的果位是相似位。不是真实的。像念大学。他是预科生。不是正规生。这里头差别很大。所以十法界的众生。是一切诸佛菩萨接引帮助的对象。我们一学佛。佛就把这个目标方向就传授给我们了。

  我们要跟诸佛菩萨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个很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精进。为什么?如果为自己。懈怠懒散一点无所谓。凡人苦难。我受了就算了。一切慢慢来。现在这么多痛苦的人、苦难的人等着你去帮助。你早一天成就。他们就早一天得度;你迟一天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罪。多吃一天苦。想到这个地方。能不精进吗?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一切苦难众生。你能不能懈怠?你懈怠。你就是忍心看这些众生受苦。儒家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什么叫恻隐之心?看到那些遇难的人。自自然然你会伸手拉他一把。你会主动去帮助他。绝对不附带任何条件;我帮助你。希望你将来回报。没这个念头。看到立刻就援救。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眼到手到。千手千眼表这个意思。这是精进的动力。

  恻隐之心就是悲心。我们佛家讲的大悲心。儒家讲的恻隐之心。大悲心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人人都有。现在迷了。迷而不觉。怎么办?这还是要宿世有缘。这一生当中遇到善友。善友教导我们、劝导我们。我们醒过来了。悲心发出来了。这个悲心。首先怜悯自己。真的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过苦日子。诸位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过得很辛苦。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他们很享受。那你完全想错了。那些富贵的人有富贵人的苦处。贫贱有贫贱的苦处。不一样。虽然苦得不一样。但是受那个苦难没有两样。这不能不知道的。

  譬如富有的人。他苦在哪里?患得患失。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拥有亿万财产的人他晚上睡不着觉。天天要吃安眠药。为什么?怕他的钱丢掉。你看看每天报纸广播里面讲股票的涨跌。他那个心跟着那个跳动。很苦。不是味道;又怕人偷。又怕人抢。又怕人总总方法占他的便宜。患得患失。财富太多了。怕人抢劫;自己居住的地方。要跟好多保安人员。请一些保镳。把自己关在笼子里头。没有自由。所以古人讲的一句话讲得好。「富不如贫之无虑」。比不上贫苦的人。贫苦人没有这些牵挂。富裕的人牵挂多。牵挂就苦。贵。有地位。做高官的。他一天到晚也提心吊胆。怕事情做错了。官丢掉了。要维护他的权位。也是操心不安。所以「贵不如贱之常安」。你不晓得富贵人的苦处!你看到贫贱之苦。你没有看到富贵之苦。富贵之苦。吃的那苦不亚于贫贱。所以佛说得好:三界统苦。这话说得真有道理。

  我们接触到佛法。我们的苦处在哪里?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能够在这上觉察到自己的苦。这个人是已经开始觉悟。不迷惑了。可是这个问题要解决。怎样破迷开悟?怎样断恶修善?善恶你要能把它辨别清楚。要智慧。为什么?世界有很多似是而非。你看看了凡先生在《四训》里面讲过。善有真有假。你有能力辨别吗?哪是真善?哪是假善?有半有满。什么样的善里头有欠缺。什么样的善它是圆满的。了凡先生讲了八种。我们有没有能力来辨别?善如是。恶也如是。那是相对的。你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自己怎样去取舍。这不容易。大学问。

  所以学佛。学道。求学。这在人生当中非常重要。谚语所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要怎么办?勇猛精进。不能睡眠。睡眠是懈怠。人生光阴有限。真正精进的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够用。那怎么办?减少睡眠。调养自己的生活习惯。寸阴不舍。这个寸阴是什么?一寸。阳光移动一寸的这个时间叫寸阴。几分钟的时间都要把它抓住。不能让它空过。一天空过。那还得了?一个月空过。那还有什么成就?世间法里头。求名闻利养、求五欲六尘的他都战战兢兢。又何况学道?

  世间一切法。说穿了大家都知道。谁能带得去?没有一样带得去的。人到这个世界来。赤手空拳来的。将来走也是赤手空拳走。佛门里有一句老话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世间什么东西你都带不去。你能带去的是业。这个话有很深警惕的意思。你既然晓得带得去的是业。我们希望带善业还是带恶业?无量劫来。我们迷的时候多。觉的时候少。迷了性德统统造恶业。所以我们恶的习气力量强大。一点点小恶就把恶习气引发出来了;善的习气薄弱。这一点点小善无动于衷。引不出来。必得是大善。这动了心;小恶的时候。恶习气它都现行。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看别人容易。看别人。别人是一面镜子。回过头来照自己。这叫真正有智慧。真正会修行。回光返照。你才能照见自己。

  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是恶多善少。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你就想到前途非常可怕。恶多善少。将来肯定是三恶道去了。三善道希望很渺茫。趁着现在这一口气还在。认真努力断恶修善。这一般宗教里面讲悔改。佛门里面讲忏悔。忏悔不是口头说的。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顶礼

信穆斯林去佛教讲经

供养求佛菩萨饶恕。没这回事情。什么叫忏悔?改过自新叫忏悔。我把我的不善的习气、不善的行为改正过来。这叫真忏悔。

  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我年轻时候习气很重。他教我。先给我一个希望。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一个希望。接着说:你求的时候求不应。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你业障很重。必须把业障忏除。感应自然现前。怎么个忏法?老师说一句话:恶业后不再造。从前已经做了。那你就不要去管它。以后不能再造。这叫忏悔。他没有教我在佛菩萨面前去许愿什么。他没有。他只教我知过能改。后不再造。这叫忏悔。所以善知识是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完全讲的是真话。跟佛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应。

  天天你去反省。发现你的过失。这叫觉悟。我们佛门常讲开悟了。开悟。好像是很玄。其实不玄。开悟是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觉悟。知道自己错了。有些人爱面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这种人就没办法了。这个人佛菩萨都救不了。善知识教人。教什么样的学生?知过能改。这好学生。你看孔夫子底下最好的学生颜回。夫子常常赞叹他。颜回知过能改。比其它的同学认真。所以夫子赞叹颜回「不贰过」。不贰过就是真正忏悔。过失只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

  由此可知。颜回天天在改过。所以他的德行往上提升。但是颜回短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孔老夫子心目当中的传人。这在我们世间人讲。这么好的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实在说。我们看的眼光短浅。我们只看现前这一段。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那就不一样。能看到未来。颜回生天。提早生天。怎么知道?善与善相应。恶与恶相应。颜回的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哪有不生天的道理!他早走了。早走是人间没有福报。得不到他的教诲。虽得不到他的教诲。夫子的好学生还是很多。一百年之后出了一个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夫子的道统。夫子有了传人。所以你要往三世看。你才真正能够得到那个实情。实际的状况你才晓得。看一世看不准。看三世你就明了了。

  同样一个道理。众生有福。这个时代就感应圣贤出世。感应佛菩萨、天人就下凡来帮助这个社会。来教化众生。如果众生没福。这些人来不来?不来。为什么?来了没用处。你跟他讲这些。这些众生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但是他也有感应。起什么样感应?跟阿修罗有感应。跟罗剎有感应。这些人都来了。为什么?跟他志同道合。不善跟不善感应。善跟善感应。

  我们想想看。佛告诉我们。阿赖耶里面善心所十一个。不善的心所二十六个。这是我们说因。亲因缘。因。因。善少恶多。善的力量弱。恶的力量强。所以我们人学好不容易。学坏很容易。就这个道理。那要怎样保住我们的善。我们不至于学坏?要靠教育。圣贤的教育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来的。我常常讲。圣贤教育有个原点。这个原点「父子有亲」。亲爱。那是圣学的原点。世出世间法都在这个原点上。如何保持爱心。佛家讲慈悲心。儒家讲恻隐之心。保持到是你在一生当中永恒不变。那么你就不会学坏了。

  更进一步。要把这个善心善意发扬光大。这个发扬光大就是五伦。所以五伦是性德。五伦是自然的。父子有亲爱。对父母、对祖父有亲爱。这一发扬光大。对你的家族、对你的亲戚都有爱心。在这个社会上有领导跟被领导。这个爱心在领导跟被领导这个关系里面就是道义。道义是爱。在家庭里面。夫妇有别。这个别就是各有各的任务。那是爱。那是亲爱。长幼有序。哥哥姊姊爱护弟妹。弟妹能够尊敬兄长、尊敬姊姊。这是亲爱。朋友有信是亲爱。名词不一样。再扩而大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都是那个亲爱发扬光大出来。就是那一个原点里面。像一棵大树一样。原点是根。八德伦常就是这棵树的枝叶。天然的。一定要靠教育。没有教育很容易迷失。

  今天社会动乱原因在哪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人教了。没有人提醒了。所以儒家圣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善。我们从讲经教学。从办《弟子规》的讲习班。特别是《弟子规》讲习班里面很明显。因为它不是佛法。凡是听经的都是学佛的。不学佛的人他不会来听经。可是《弟子规》的讲座。这就很多人来听。听了二、三天就很感动。我们从他这感动当中就看出来什么?人性本善。很多中年人。四、五十岁的人。还有七、八十岁的人。感动得流眼泪。你看。迷了五、六十年。迷了七、八十年。没人说不知道。现在一下听到的时候就有感动。可见得人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样的补习教育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提出来。希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转移社会风气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快速的。除这个之外。找不到第二种方法。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教子弟了。你生了小孩。你就会教了。底下一代一定有圣贤人出来。这一代我们不能不做恶补。圣贤呢?圣贤我们看着下一代。为什么?有好的父母亲才有好儿女。为什么?你懂得教育。教育要扎根。扎根是在一生下来就教。到五、六岁的时候根就奠定了。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有道理。非常非常有道理。七岁那个根就定型了。懈怠就没法子了。就大障碍。所以只有勇猛精进。我们才能做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第五首偈。下面第五首偈前半段: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

  这两句我想我们同学们读到了都会有很深的感触。为什么?我们现在确实是『乱意』、是『愚痴』。乱意。妄想杂念太多。每个人都知道很严重的烦恼。总想能把这个烦恼消除。用什么方法?什么方法都不力。佛法好。没用。用不上力。这什么原因?佛法确确实实。在佛法是『禅定』。我们今天用禅定能不能把妄想杂念伏住?伏不住。这你一定要去寻求原因在哪里。禅定不能成就。什么原因?没有精进。诸位要记住「精进」这两个字。精是纯而不杂。进是不退转。我们这两个字没有做到。所以得不到禅定。在念佛法门里面就是「一心不乱」。我们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

  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一心有三个等级:最高的理一心不乱。其次的事一心不乱。再其次的功夫成片。我们今天就是再其次的功夫成片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确确实实我们的修学没有精。当然也就没有进。为什么没有精进?前面讲的不能忍。谚语常讲:看得破。忍不过。好。忍不过。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精进。没有精进。哪来的禅定?为什么不能忍?不持戒。为什么不能持戒?没放下。布施是放下。所以你看这六度它有层次的、有先后的。你不从头认真学起。你在后面想起空中楼阁。哪有这回事情?那是办不到的。

  布施是放下。比什么都重要。放下一切烦恼习气。放下一切恶业。这持戒。放下就能持戒了。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十善业下手。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你持戒没有根。后头全都没有了。这两种根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时间是一年。这一年当中。别的功课暂时放下;这个放下。不是说不念了。时间少一点。譬如。我过去修《无量寿经》、我念阿弥陀佛。在这一年当中。《无量寿经》照念。占的时间不长。佛可以念少一点。早晚课诵念、念佛。大部分的时间学《弟子规》。就是在时间分配上。我每天用功夫的时间。早晚课两个小时。其它的在《弟子规》上至少要用十个小时。

  因为《弟子规》是生活教育。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依《弟子规》去做。希望一年当中把这个根扎实。扎实之后。你一辈子受用。不是说这一年学了。第二年就不要学了。那就错了。一年当中把它学成。你一辈子都不会违犯。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就是两年时间。再用一年的时间落实十善业。十善业的落实。蕅益大师的《节要》非常好。十善、十恶他都讲得那么样的简单、那么样的详细。确实他做到了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把这十条做到。十条跟弟子规就融合在一起。你是真正的善人。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你听到就非常亲切。为什么?你在其中。弟子规、十善业没做到。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没你的分。你不在里头。感受完全不相同。这不能不知道。

  有这个做基础。什么都能够忍耐。自自然然精进。你会尊师重道。老师给我们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规矩到什么程度?到开悟。你看《华严经》上文殊教善财。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叫他出去参学。你可以出师了。出师就是现在人讲的毕业。你毕业了。不管什么你都可以接触。什么都能听。什么都能看。什么都能接触。绝对不会有副作用。不会迷失自性。而能够增长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文殊菩萨会下成就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的;后得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在五十三参里头成就的。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成就般若波罗蜜。真的叫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

  所以你不忍怎么行?忍从戒来。戒从施来。我修学的好处。章嘉大师首先教我学布施。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我说从哪里下手?布施。你看只讲布施。不讲持戒。其它都不讲。你先学这个。告诉我要学六年。真的。学六年之后。我才懂得持戒。才懂得忍辱。循序渐进。不能躐等。今天我们修学有了问题。问题真正的因发生在哪里?发生在悭贪。不肯布施。所以下面全都没有。你放不下。你还会有什么成就?放不下自己。你的愿都是假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嘴皮上发的。不是从你心上发的。说说而已。没有这个心愿。所以。没有这个心愿。就没有这个力量在推动他。这个大愿是很大的力量。然后有这个愿望。真正发了这个大愿。从哪里做起?断烦恼做起。你看。六度完全是自利。底下四无量心才是利他。慈悲喜舍是利他。这完全是自利。就是自度。自己不能度。怎么能度他?

  我遇的善知识。确实是很幸运。第一天传给我。直截了当。没有麻烦。言语简单。很少。我对老师尊敬。这是从小养成的。尊师重道。老师看人、看学生也很会看。看你这个人诚不诚实、老不老实?是不是像真干的样子?老实。像真干的样子。他就跟你说真话。我们听了之后就真干。他老人家叫我干六年。我真的干六年。六年之后受戒了。我是第七年出家的。所以这个基础教育你要不认真努力学。你以后怎么能发展?你以后有什么能力抗拒现代社会这种的诱惑?你如何能保全你自己不受诱惑?太不简单了。我们今天就是年轻时没学。现在补习。恶补。要非常认真努力。学成本事能抗拒外面的诱惑;名利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这个能力抗拒。道业才能成就。这个道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你才能有成就。你要是禁不起诱惑。一点成就都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妄念太多。这是我们修学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影响我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条件。《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禅定。心不颠倒是智慧。心不颠倒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我们这一生当中最大的愿望成就这两桩事情。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了。这一生没有白修了。真的有把握往生。定不下来怎么办?你就想到精进重要。用什么方法摄心?每个人根性不相同

藏传佛教讲经制度

。不是同一种方法。用念佛摄心。比较讲起来是占多数。念佛摄心。可是念佛同修当中还有不少的人念佛不能摄心。那你就得用另外的方法。念佛怎么样?还是起妄念。这个事情很严重。就像病一样。重病。这不是轻病。一定要想办法对治。我自己的根性不好。持咒、念佛都很难收心。就是持咒、念佛都会打妄想。用什么方法?我用读经研教。你要专心。要专注。妄念就少了。我用这个方法。

  妄念少。念佛功夫就得力;妄念多。念佛功夫不得力。怎样除自己的妄念。重要。妄念。头一个要看破。看破是般若。这得要大经来帮助。如果我们程度不够。也没有这个缘分。很难涉猎这些大经大论。古人有个好方法。《金刚经》。《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里面的精华。你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就说得好:《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卷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这话说得有道理。换句话说。你能够受持《金刚经》。你就等于受持六百卷《大般若》。

  《金刚经》如何受持?实在讲。只要记住几句话就行了。你就不会迷失了。《金刚

佛教讲经文视频

经》上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有什么放不下?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在虚妄里头。你要去执着。你要去分别。你要去得到它。错了。完全错了。常常用《金刚般若》这几句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譬如我们遇到这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个东西现前的时候。你能把这几句话念一念。你的心就淡了。你就不会那么执着。不会那么样的去竞争。观照。对于自己修行功夫上。常常要想到。这个想到就是观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什么好争的?所有一切对立、争执、矛盾全部都化解了。只要几句话就行了。

  还有更简单的。《般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是十法界。只要你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整个《般若经》。我是用了四句话做了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真正把这四句记住。你自自然然会彻底放下。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时候的心境渐渐与自性就相应。智慧自然生起。这叫看破。然后你才能放下一切境缘。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放下不是舍弃。心里头没有罣碍。到这个时候你要真正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要提起。什么叫提起?就是后面的慈悲喜舍。你自己得解脱。你现在要帮助别人;虽然帮助别人。自己决定没有丝毫染着。

  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在化他过程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功夫。对自行毫无障碍。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能得圆满。那一定要到如来地。这六度才圆满。所以到自己契入境界的时候。你要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绝对不会说。我帮助别人妨碍自己。没这个道理。那你还是两桩事情。你没有入门。门是什么门?不二法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入不二法门。十法界里面没入。自行化他是两桩事情。没入。破一品无明就入。一多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死涅盘不二。烦恼菩提不二。这个时候你得大自在。你得大圆满。

  这个大自在、大圆满是对十法界说的。十法界里头没有。虽然是大自在、大圆满。还没有究竟。究竟的大自在。究竟的大圆满。如来果位。等觉菩萨还差一点。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个个都是大自在。个个都是大圆满。但是距离究竟有浅深不同。愈是高位的距离究竟近。位次低的距离得远。全部都称之为大自在、大圆满。因为那个完全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性。才称为大。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没有入;大小不二就入了。所以入不二称之为大。这个大是赞叹之词。不是大小。

  我们现在要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妄念这么多。用什么方法?这自己一定要去思惟、要去研究。许多方法都可以做出试验。各人根性不相同。在我们一般客观的看法。现在大多数人。现在讲什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他接收外面的讯息太多。把思想搞乱了。我们叫头脑搞乱了。所以妄想特别多。对治的方法。我们就少接触外面的信息。不是很必要的不接触。我的根性不是上根。中下根性的人。所以我要用方法来克制。我大概在四十岁的时候(出来讲经四十岁)。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所以到现在差不多是四十年。我知道东西很少。一些书。书也不看了。图书我是很完备。有时候做讲经参考。不把这个时间放在这上面。把时间统统用在经教上。

  我是用研究经教、讲经这个方法来帮助自己收心。减少妄念。这对我确实有很大的效果。而且经教愈深入。观照功夫愈得力。愈来愈知道这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毕竟空、不可得。得失的心没有了。什么事情一切都随缘。决定不攀缘。弘法利生也是随缘。有缘就做。没缘不找麻烦。想想古来的大德。住在深山里头几十年不下山。我非常羡慕。我没这个缘分。现在纵然有缘分也不行。我要到深山里面去自修。对不起众生。众生需要听经。现在没有人代替我。如果有人代替。我找到个替身了。他能够讲《华严经》。讲到我也很欢喜。我给他磕头。这个就让给他。我就可以到深山里去住山去了。去过古大德的那个方式。这没有缘。行。有这么多人在那边等着。希望来听经。希望在一起学习。这不能够辜负大众。我们讲到现在说的客观环境不容许。我们就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李老师教我。红尘里面修清净心。这里头修成。是真的;修不成。马上就退转了、就堕落了。所以自己总是很小心谨慎。摒弃外缘。时间一定用在读经。用在研教。用在讲经上。跟大家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修学。除了现前的。还有在网络上的。还有在卫星电视上的。甚至于还有很多家里头拿到光盘。究竟有多少人。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也不要去计算。为什么?分别执着。这错了。不分别、不执着。随缘不攀缘。身心自在。不要给自己有一点压力。给自己压力。错了。压力从哪来的?都是患得患失。粗的;细的。分别执着。从这来的。

  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有这个认知。宇宙是一体。《华严经》讲得多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出现品里面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是一体。所以这经上我们常常读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什么是我们的法身?整个宇宙是我们的法身。你能认知这一点。你的慈悲喜舍自自然然展开了。你的爱心遍法界。善意满法界。纯净纯善。一丝毫的过恶都没有。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对待自己。我不希望自己有不善。不希望自己造罪业。不希望自己迷惑颠倒。这些迷惑颠倒的人就是自己迷惑。这些造作不善的人就是自己造作。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要应化到十法界去帮助这些众生。这个道理你懂了吗?一体。就像我们这个身。这身是一体。这个地方有点痒了。自自然然去给它搔痒。还要问什么理由吗?没有了。为什么?一体。十法界众生在受苦受难。跟自己是一体。就像左手臂上有痛痒。右手赶快帮忙它搔搔痒。哪有理由可讲?没有。所以佛讲的一句话。讲得很有趣味。「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你左手这些痛痒的时候。右手去摸摸它。自然的。还要左手去请求吗?哪有这种道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入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想到自己妄念这么多。不能不用方法来克服。一心一意为众生服务也是个办法。你看哪一种有效。我们所看到的。民国年间的事情。倓虚法师说他早年遇到的修无师。这是哈尔滨极乐寺开戒时候。他在那边帮忙。修无师一生都是在寺庙里面修苦行。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小工。所以一生吃苦。出了家之后。寺庙里面有粗重的工作他去做。苦行僧。在苦行上面也能摄心。念到自己的命苦。环境苦。一心向佛了。为常住、为大众来服务。修一点福报;这一点福报。他往生的资粮。什么都不求。就求往生。你看走的时候走得那么自在、那么潇洒。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他没生病。佛来接引。

  纵然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不能持戒而破戒。还是有救。你看看《净土圣贤录》里面宋朝的莹珂法师。那是破戒。不守清规。他有善根。什么善根?自己很清楚。死了之后一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怕了。这入地狱不得了。问他这些同参伴侣。有什么方法能救。这同参道友也不错。找到一本《往生传》给他看。

  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真的发心念阿弥陀佛。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三天三夜没有吃饭、没有喝水、没有睡觉。拼命念。真的感动了。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这十年的时间好好修。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你。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十年当中我不知道又做多少罪业了。我的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阿弥陀佛真慈悲。也就答应他了。阿弥陀佛说: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他高兴得不得了。门一打开。告诉大家。三天之后佛来接引。家里一般人都说他说疯话。没人相信。你这种人念三天佛怎么就能往生?反正时间很短。三天之后看你怎么办。三天之后真走了。也是无疾而终。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像莹珂他真有智慧。十年寿命不要了。提早走的。这些例子自古至今很多很多。我们听到了。我们看到了。你还会有怀疑吗?

  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疑障碍了信心。半信半疑决定不能成就。真信。佛哪会骗人?佛教我们不妄语。他怎么会妄语?我们今天教学。为什么学生这么难教?自己没做到。所以你难教。佛为什么好教?佛统统做到。佛教你不妄语。他一生当中没说过一句妄语。服了;佛教你不两舌。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挑拨是非。你怎么能不服?佛教你不贪。你看他什么都放下了。富贵荣华他命里有的。不要了。全部都舍掉了。这时候叫你放下。你心服了。

  所以自己先做到再教人。好教。自己没有做到。教人就难了。人家不相信。尤其是这个时代。所谓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叫知识爆炸?胡思乱想的时代。你一接触到。你看现在是电视、电影、网络、歌舞这些娱乐的节目。全都是教你胡思乱想。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这些娱乐全是教育。都遵守孔老夫子最高的指导原则「思无邪」。娱乐当中不能让你起邪思邪念。那是多么的高尚、高雅。现在这个跟从前不能比。以前是可以欣赏。赏心悦目。现在没有了。现在你接触生烦恼、动感情。所以像这些我们都要明了。

  书。不能乱看。我自己有经验。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五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书店。用现在的话说。磁场很好。进入书店、进入图书馆。心里很宁静、很舒畅;现在的书店进到里面去。磁场很不好。进去之后很难过。那就是什么?这书籍里头的内容是乱七八糟的。乱意。现在图书馆比书店稍微好一点。里头还是有乱意。我们进去之后感触非常的明显。这就晓得现在书籍里头内容不好。都是些邪知邪见。都是教你邪思乱意。你说怎么得了!

  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试验。用念佛或者是持咒、用持戒。用种种这些方法。哪一种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种。到不能产生效果。可以再换一种。但是一定不离开我们修行的路线。方向目标决定不能够失掉。我们的方向。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求佛力加持。「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唯有定跟智才能真正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60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2;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20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