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0
许华 许华 2 0 2011-10-06T10:41:00Z 2011-10-06T10:41:00Z 1 2049 11680 97 27 13702 11.5606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0卷) 2005/7/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如钻燧求火。未热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这是说遇到佛法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的第二个比喻。『钻燧』取火。在古代可以说无论是东西方都懂得用这个方法取火。我们现在住在澳洲。澳洲的土著在许多集会场所当中。他们依旧用这个方法表演给我们看。钻燧取火要有时间。此地讲『未热而数息』。现在多半用铁棒。也有用木棒的。要搓到它发热。火星才会燃烧出来。如果我们用的力道不够。时间不够。这个火随时就熄掉。甚至于火星才放出来就熄了。这我们也看得很多。我们看澳洲土著的表演。最后确实他们都能够用这个方法让火燃烧起来。懈怠的人就像钻木取火力道不够。随时就熄掉。菩萨用这个比喻。
我们看清凉的《疏钞》。清凉大师说「钻火数息喻」。这是第二个比喻。「喻修有懈退」。修行有懈怠的、有退转的。所以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然此下喻。多通三慧以辨懈怠」。从这以下一共还有六个比喻。多通三慧。三慧是菩萨所修的。闻思修三慧。我们有没有?有些同学确确实实把三慧误会。我记得我在讲席的时候跟诸位报告过。
早年。大概总三十年前。我在大专佛学讲座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也算不错。常常来参加。很少缺席。听了大概有两年。有一天来告诉我:法师。我今天听这一堂最后一堂。下一次我不来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听了两年。这闻慧有了。思慧、修慧我没有。他这一说我就明白了。这两年听了之后一定回去去研究、去修行。我说好。我说你今天这一堂课要不要上?他说要上。我就趁这个机会把什么叫三慧跟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的修学有次第、有程序。不能乱。不能够躐等。小乘修的是什么?是戒定慧三学。大乘修的是闻思修三慧。你们想想。闻思修叫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叫三慧。这个慧是什么慧?是戒定慧那个慧。那么我问问你。你戒定慧得到没有?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说听几年经你就有闻慧。没有。这个误会会害了你一辈子。正好就是这个比喻。在钻燧取火。你还没有开始钻。火星哪里会出来?你根本连方法都不懂。
所以佛法要从戒定慧当中学。慧开了之后。那是什么人?法身菩萨。这要知道。这不是普通人。无明没有破。自性般若智慧没有现前。用什么方法?用戒定慧。戒是规矩。你要遵守佛的教诫。因戒得定。人能够在常轨上去走。心是定的。不会胡思乱想。不会见异思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直走下去。这个心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什么时候你的定功与性定相应。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在禅宗称之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在教下称为「大开圆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称之为「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你说他有没有把握?当然有把握。实报庄严土的法身菩萨。从戒定慧修的。
你现在听经。实实在在讲。听了两年没有受益。你听的是什么?佛学常识。听的是一些皮毛。听了两年不再听了。回去研究。研究是什么?胡思乱想。自己以为觉悟了。那再去修行。修行叫盲修瞎练。这能成就吗?我这几句话说了之后。下课我再问他。我说你下一次还来不来?他说:我懂得了。我下次还来。这是误会。这种情形我相信决定不是他一个人。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都是不守规矩。这问题都出在戒学上。戒学里面第一句话。诸位要知道净业三福是属于戒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做到。我们学佛法。佛法是属于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印祖讲的话不错。「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形式上皈依。对老师恭敬心生不起来。你就是听一辈子都不得利益。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重。有行。没有也行。这种心态你怎么会成就?
对老师的尊重就像我们航海的时候。在大海里面。老师是指南针。你一定要依靠。你不依靠。一定你就错了方向。你走很多冤枉路。那是另当别论。路走错了。这时间延长。怕有灾难发生。意外的海难。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做学问。无论是世间或者是出世间的佛法。老师就是我们的指南。我们没有老师。十个人有九个人走错路;有老师。对老师没有相当的尊重心。真的依教奉行。也容易走错路。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孝道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师道就不存在。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为什么我在早年。这也是在二、三十年前。我提倡建百姓宗祠。我们今天九楼「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就是从这个构想里面生出来的。从前我们是百家姓。现在才晓得中国的姓氏有二万二千多个。这么大的一个族群。我们要纪念万姓祖先。这是孝道。对于祖宗不忘。对于眼前的父母才知道孝顺。所以这是孝道。有孝道而后才有师道。这些话我也讲得很多。佛法的承传。世尊灭度之后。他的这些弟子们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可是真正有成就、有结果的是传到中国来这一支。在其它地区有很多消失了。现在完全没有了。传到现在只有在中国、在西藏、在南洋。南传佛教。小乘。藏传的。在汉传的。二千五百年以后只剩这么一个局限。为什么在中国它能够生根。它能够茁壮。开花结果?什么道理?那就是中国五千年前就提倡孝道。儒家继承了古圣先贤的道统。把孝道发扬光大。这个时候佛法到了中国。佛法是后汉明帝的时候。公元六十七年。今天公元二千零五年。所以说是佛法在中国两千年了。
佛法建立孝道的基础上。中国这个环境是非常适合于佛陀教育发展的理想环境。所以它有这么好的成就。我们要知道。正是净业三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中国人做到了。接着他就能修「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在中国人很容易就落实。在这基础上。佛法就分了许许多多的宗派。在中国当时有十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有非常可观的成就。原因在此地。
在今天孝道没有了。哪来的师道?可是真正有成就的。你细心去观察。这个人真的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还是这样的人有成就;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决定没有成就。你细心去观察。成就不是名气大。诸位要知道。名气大的那是他的福报。那不是道学。真正有道有学跟名气大没有关系。有的确实并不很出名。真有学问。真有道德。明师。明是光明的明。你看小乘经里面。大小乘经都常常说到「亲近明师受教」。明师是个开悟的老师。是个有修有证的老师。今天证果找不到。至少要找个真正有修有学的老师。我们依靠他。听他的教诲才不至于走错路。自己真正能够好学。能够发愤精进。肯定有成就。
所以修学的次第决定不可以疏忽。这次第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是取最简单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指导原则。就是从孝亲、从尊师。念念不忘亲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念念不忘。我们每天所修学的天天回向。回向。这是我们自己一点报恩的心。你教我的。我很认真在做。做得年年月月还有进步。足可以安慰父母、安慰老师。这个心意不能没有。所以不是说我听得多了。这就叫闻慧。那只有闻。下面慧没有。现在人有闻、有思、有修。不能讲慧;慧是一定戒定慧成就了。你才有慧。实际上。法身菩萨修行。他这个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分开有阶段的。智慧开了之后。不会再分阶段。分阶段的那是初学。
三慧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佛学常识。我们也不能不知道。所谓「闻」是接触。用这个字来做代表。我们听经用耳闻。我们读经用眼看;换句话说。六根所接触外面境界、六尘境界就用一个闻字做代表。「思」也是代表。代表什么?代表明白了。我们有不明白。多想想。多研究研究。可是在佛法里头不主张叫你去想。想什么?会想错了。佛法用直觉。你才不至于产生错误。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什么?里头有心意识。就是你里面决定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障碍。会把你的思路引错。所以用参究。什么叫参?不用心意识。什么叫不用心意识?识是分别。不用分别;意是执着。不用执着;心是妄想。不用妄想。所以说离妄想分别执着叫做参。如果夹杂有妄想分别执着在里面。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研究。不是参究。
参究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参究。参究能开悟。研究不能开悟。你要说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参究是用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研究是用妄心。我们六道众生都有妄心。妄心里头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断妄想分别执着?要知道这三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真心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还用妄想执着。你怎么能证得?不能证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慧就现前了。德能相好也现前了。
佛法没有别的。帮助我们除障碍而已。障碍是自己造的。佛只能提供他的经验。提供他的方法给我们做参考。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意思。依教奉行。我们也会像他一样的成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离妄想分别执着。在工作里面离妄想分别执着。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也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大乘教。大乘人的功夫是这么做的。就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所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是法身菩萨。这不是凡夫。连声闻、缘觉都比不上。声闻缘觉这执着没有了。还有分别;菩萨虽然分别也断了。还有妄想。权教菩萨没开悟。没见性!所以他还是要修三学。他还没有办法进入到三慧。
《华严经》上这个地方是讲的法身菩萨。这是大乘圆教。不一样。我们要懂。但是这个三慧我们没有办法学。虽没有办法学。我们明白了。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尽量少。那就很有进步。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从前老师教我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说工作放下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错了。工作要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就不要讲经说法了。他还要讲经三百会。说法四十九年。那他不是还没有放下吗?所以放下是心里面没有。事情那是要提起来。放下之后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的。为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众生。怎么个做法?就是佛在经教里面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为一切众生做一个觉悟的榜样给人看。
我们在这么多年。早年我在台湾环岛各个地方讲经。我那时大概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时候。我是遵守老师教诫。老师叫我四十岁之前不可以在外面讲经。这外面诱惑太多。怕受不了诱惑。堕落了。四十之前不可以。四十之前要学习讲经。在自己道场。老师自己的道场就是慈光图书馆跟台中佛教莲社。这里面讲没有问题。这自己家里。不能出去;四十岁之后。这才准许到外面讲经。但是依旧不能离开老师。哪个地方邀请。先
老师是我们一生修学唯一的依靠。老师了解我。我了解老师。这在古时候叫「师承」。师徒如父子。即使以后常常离开台湾在国外讲经。我回到台湾头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到台中看老师。一定向他会报我们所见所闻、所修所学。以及所说的。向老师请教。得老师的印证。才知道自己没走错路。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老师往生。自己接受几十年的训练。老师往生了还行。还能守得住。还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
学
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到道场去讲经。第一个什么?不接触信徒。听众都不接触。只有到讲经的时间。大家都坐定了。我上台跟大家讲。讲完之后。我就退下来。跟群众没有讲话的机会。没有接触的机会。这个常住很欢喜。为什么?你不拉他的听众。第二听众当中有求皈依的。统统皈依老和尚。我跟大家讲解皈依的意思。皈依证由老和尚发。全是老和尚的徒弟。他高兴。第三个所有一切供养统统供养常住。我一分钱不拿。这样子就法缘就很胜。到处都有人请我去讲。
在那个时候我的生活很苦。也没有人供养我。请我讲经。我只有一个条件。哪个地方请我。我的旅费。车票你要给我买;到这个地方。当然饮食起居你们要照顾。除此之外。我一分钱不要。一生都守这个规矩。所以在哪个地方讲经。名闻利养全部归那个道场。我们边都不沾。这是什么?在这个时代遵守世尊教诲「为人演说」。我们要表演给他看。远离贪瞋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自己身心清净。每天读经。没有离开佛菩萨。每天讲演。没有离开大众。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我们的本分。这样就对了。
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接触叫闻。明了叫思。远离过失叫做修。明了你就不迷惑了。明了你烦恼就不生了。不生烦恼是修。通达明了是思。接触是闻。所以一而三。三而一。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那是小乘、初学。初学有阶段。到法身菩萨没有阶段。所以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讲到三慧。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把批注念下去。「多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约闻。即听习数息。明解不生」。实在讲。这个经上还是讲初学。大乘初学听得不够多。解得不够深。结果它不起作用。你的心。妄想分别执着依旧没有放下。境界转不过来。所以初学最重要的闻熏。熏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今天出的毛病都在此地。
我们香港这边有一套《四库荟要》。前天才上书架。这样我看的时候就方便。愈看愈感慨!现在有些学校有意要找我去讲一点儒家的东西。我选择的四书。像《弟子规》、《孝经》这一类的。我让学生们去讲经。我找四书的参考数据。因为《荟要》里面有。前清在康熙、雍正这个时代。宫廷里面讲经的。现在的话叫讲义。《四库荟要》里面有。我要翻开来看看当时这些帝王、大臣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我们看了很感动。前清开国的这些帝王天天上课。天天学习。他把儒家、佛家、道家。儒释道三家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礼请到皇宫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经书这些易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讲义。我现在要看看那个时候在宫廷里面天天上课。他们讲的是什么。这一份资料很珍贵。
所以清朝治国不是用开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班。我们现在办《弟子规》的班。大家知道很有受用。如果是天天都办这个班。哪里要开会。这些干部员工哪里要管理?不需要。所以这样看到。从清朝这是三代最兴旺的。康熙、雍正、乾隆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讲学。皇帝领着这些王公大臣天天在学习。他们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进度。你想想看。每天都听着仁义道德。每天都接触孝悌忠信。这种熏陶这还得了吗?真的都是圣人!我们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所以无论大小团体。家庭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家庭父母懂得这个道理。每天能够跟小孩。跟他的子女。不要多。上一个小时家教。每天讲一个小时。他的儿女跟别人决定不一样。公司行号里面。每天也能够上课一个小时。至少是半个小时。你这个公司行号、这个团体决定兴旺。
真正的学问。实学!几千年的智慧。几千年的经验。几千年的效果。这个力量多大。所以从前这些帝王聪明。他不说他自己的意思。他没有他自己的。像现在什么语录东西他没有。像语录、训辞这些东西他没有。全是念古书。经、史。经史根扎稳了。然后再有子集。集是属于文学欣赏。娱乐的性质。所有一切娱乐都遵守一个指导原则「思无邪」。寓教于乐。很难得。所以你不接触不知道。那些人我们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圣人不是凡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很认真去学习的。
所以听非常重要。天天听。天天讨论。天天学习。时间久了。智能就生。为什么?时间久。他心定。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就叫做禅定。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里面这有定功。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人开智慧了。这要相当的时间。每个人时间长短不一样。看就是你什么时候在这花花世界眼见耳闻不动心了。这可以。这就可以提升自己;还会动心。不行。要天天学。学得不够。现在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第四首偈的《疏》。清凉大师的《疏》。前面
为什么明解不生?现在很多年轻人书念得很好。还都能背诵。都能记得住。没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中国古时候。这中国、印度都一样。圣贤的教育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只能学一样。一样一定要长时间你才会得受用。经论涉及太多没有好处。你所得到的佛学常识。不开智慧。不能够圆解。所以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智慧开了。这叫大开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门门都通了。这就有受用。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根基还不够。我还是一门深入。绝不改变。世间法亦如是。
宋朝的赵普。一部《论语》一生得受用。他每天就是念《论语》。研究《论语》。学习《论语》。一生的功夫。所以他是以半部《论语》辅佐赵匡胤得天下。宋太祖;以后赵匡胤过世了。弟弟继承王位。宋太宗。他还是做宰相。以半部《论语》辅助太宗治国平天下。这门东西念通了。没有别的。可是世出世法都需要根基。我们今天学古人这些办法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人家有根。我们没有根。有根是真的。没有根是假的。
根是什么?根是学着做人。学处世。学做人的根。在古时候这是家教。像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孕的时候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话没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她知道会影响胎儿。古人懂这个道理。影响胎儿。所以一定自己要向纯净纯善学习。这小孩将来就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懂这个。所以小孩生下来之后。五、六岁很懂事。就生明解。这个时候上学。老师教导他。他都能明了。教他读诵古圣先贤的典籍。他都能熟记。这个时候能不能解不重要。做人重要。做人学什么?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学这个。这比什么都重要。那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所以说道德教育父母长辈教出来的。从小教出来的。他有根。以后接触圣贤的教诲。像《论语》。那他真有受用。一部书就够了。一部书通了是部部经论统统都通了。你能说这个方法不合科学吗?我说这些方法超科学。方法超越。成就当然超越。
第二「约思」。就思来说。「即决择数息。真智不生」。决择。决是决断。择是选择。换句话说。我们对于所学习的没有能力去选择一门深入。门门都好。门门都喜欢。门门都舍不得放下。你学这一门功课。那一门功课不就放下了吗?不就息了吗?再学另外一门。你这一门功课不就又息了吗?譬如现在这学校上课。一天有个四堂课、五堂课。每堂课学习的都不一样。这就叫决择数息。学了一些常识、皮毛。真智能不生。现在学校就犯这个毛病。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一中念初中。我记得是三个学期。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初中三年级。一年半。学校课程排得很多。还好我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理解力很强。所以学东西不要费什么力气。老师上课。我一定是一心听讲。那一遍就够了。应付考试决定及格。听一次讲。书温不温习?不温习。考试之前十分钟的时间翻一翻。我就能考试及格。我也不求多分数。六十分到六十五分可以了。所以我总是第一个缴卷。我一算分数。算到六十五分行了就缴卷。顶多还有错。扣个一、两分。我还是会及格。所以我的老师对我就摇头。觉得我很奇怪。不争分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喜欢读书。读些什么书?图书馆里面选择我喜欢读的书。我读。所以我在同学当中。常识比人家丰富。我课外的东西变成我主修的东西;学校功课。那是我附带的东西。那个对我来讲不重要。我要学我想学的东西。想学的东西那是一门深入。这是不休息的。真干!
学佛之后。接受老师的指导。知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教学纲领。我们明白了。所以我在老师指导之下。在台中十年只学了五部经。人家这五部经一个学期都学完了。我这五部经要十年学完。为什么?你没有做到。不算!你要把它做到。所以我今天要求同学们《弟子规》。《弟子规》要学多久?要学一年。希望一年当中你能做到。一年当中天天听。现在蔡礼旭居士讲得不错。他在我们这个地方讲了四十个小时。你们都知道。试问问。有几个同学现在每天还听《弟子规》?不听了。不听就是前面所讲的。听习数息。明解不生。闻都没有了。那修跟思当然更谈不上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自己知道错了也改不掉。这可怜。佛经上讲「可怜悯者」。
这一点你们都不如我。我《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至少每个星期我会把它念一遍。常常温习。如果没有做到。天天要读。天天要听。我要求同学们。希望你们做。现在这个社会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管谁。父母不能管儿女。老师怎么可以管学生!只有劝导。希望你自己自觉。自己发愤。认真去学习。好处是你自己得。不是我得。尽量要把时间挪出来听经。
《弟子规》的学习。这是根本。世法佛法的大根大本。应当怎么学?每天至少四个小时。早晨听两个小时。晚上听两个小时。听讲。一天听四个小时。十天这一部圆满。一年三百六十天。至少要听三十遍。从头到尾听三十遍。天天听。每天四个小时。这一年下来。明解就生了。它就起作用。你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你都会想到圣人是怎么教的。我应该要怎样做。才能把自己过失改过来。要一年。这一年能够落实。《弟子规》落实了。你就有根了。但是根还不够力量。你可以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可以学我的节本。蕅益大师有一个节本。偏重在行门上的。从前人有利益。现在人很不容易。你做不到。我的节本偏重在解门。让你了解。了解之后你自自然然会发心修十善业。
我的节本总共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比《弟子规》还少。只有《弟子规》的一半。《弟子规》是一千零八十个字。你看我这个还不到它一半。五百一十六个字。五百四十个字是《弟子规》的一半。我把这节录下来了。为什么?你容易背诵。你容易学习。你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十善业。十善业是大乘的根本。你有十善业。然后三皈众戒、大乘经教你才能够受持。你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你学的这个东西都是有口无心。纵然天天诵经诵给佛菩萨听。自己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也知道。每天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有什么用?没有用处。
所以真正学。你要不学古德的方法。确实很不容易成就。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很不容易成就。还是得用古大德的方法。一门深入。你在这个经教里面选择一部经。儒家也可以选择一部经。儒家最重要的东西确实就是四书。这部四书。你要是果然真的能学好了。现在这个动乱的社会。你决定有智慧、有能力去应付。你还是会做得非常好。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都是顶尖的人物。你会做到最好。所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生真智慧。
下面再讲到修。「约修。即定慧数息。圣道不生」。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慧。转凡成圣。古德常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中国的圣人。中国人最仰慕的、最尊敬的。人皆可以做到尧舜。为什么做不到?不好学。不认真学。在佛法里面。经论里头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你为什么不能作佛?你没有依教奉行;你要肯依教奉行。这一生从凡夫就转成佛菩萨了。
所以修。你看看。清凉大师在此地讲得很好。修什么?修定、修慧。这个慧是真智慧。这个定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起作用就是定。起作用就是慧。所以定是慧之体。慧也是定之体。这两个是相辅相成。一个是表。一个是里。表里是一不是二。定慧常常中断。数息就是中断。圣道就不生了。定慧不能中断。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我们的修学。无论世法佛法。两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解门。读诵听讲。行门就修定修慧、修清净心。我们现在佛法里头提出的是修真诚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慈悲心。这里面全是智慧。定慧等运。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我在今年元旦写了副对联。「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慈悲、善意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落实。这八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慈悲里头。「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念念不离。这就转凡成圣。真功夫。
学佛。我们就是转凡心为真心。净业三福第三条第一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转凡心为佛心。菩提心是佛心。十善业道达到了纯熟。心善。思想善。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没有毫分不善夹杂在里面。人家对我不善。我对人家要善。为什么?他没学佛。他是六道凡夫。这思想不善、
今天这个世间大家讲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到处闹事。我看了出事情的地方。许多政府一些人士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这是不能化解。怎样能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个冲突真的消弭?唯有真诚心、爱心才能把这个问题化解。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不是办法。防止是什么?永远在对立。对立。那是防不胜防。你要防到哪一天?可能到几千年。可能到几万年。永远不能化解。所以世仇这个事情麻烦。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多痛苦。双方两面都痛苦。
化解。怎么个化解?化解要从自己内心化解。不要求对方。求对方是化解不了的。每个人都从内心化解。这事情马上解决了。我从我的内心化解。他从他的内心化解。我的内心化解了就能感动他。感动不了。那我们的真诚不够。中国圣哲告诉我们「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所谓是「金石为开」。金是什么?金是矿物不是生物。都受感动。何况是人。哪有不受感动的道理?不受感动是你的诚意不到。诚意不到家。人家对你怀疑。说你是奸诈。你没有诚意。要以真诚。真诚到极处。问题就化解了。这才是化解冲突。落实安定和平之道。除这个法子之外。找不到第二个办法。这是我们要觉悟。
蔡老师很年轻。他出道比我早。我出来讲经的时候是三十三岁。他三十岁就出来了。讲得不错。受广大听众的赞叹。他为什么会讲得好?很简单。真诚心能感动人。也就是你自己要做到。你说出来才感动人;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说出来。人家听了是耳边风。虽然听的时候也点点头。出了讲堂就忘掉了。没有余味。从真诚心里讲出来有余味。有余韵。这一遍听了。多少天还忘不掉。那就是效果。所以为什么要天天听?多少天?有人能够维持三天。有人能够维持一个星期。最长大概是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就没有了。这根性利的。根性差的顶多三天。三天之后就丢掉了、就没有了。要天天听、天天学。每天不间断听上一年。根扎下去了。永远不会忘记。你一生得受用。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肯不肯把一切放下。用一年的时间好好的把这部《弟子规》。文念熟。意思明解?真正的把这里面的教训都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这你就学会了。世出世法圣贤的根你就扎下去了。你有根了。再用一年的时间学《十善业道》。也是这种方式。一年的时间十善业道的根扎下去了。世出世间圣贤的根你有了。然后你有能力选择经论。选择一门深入。你用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不得了。你的成就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你为什么不干?这个没人相比是你的定功、你的清净心、你的慈悲心、你的智慧起作用了。
清凉大师下面的文很好。「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道就是指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智慧像火一样能烧。惑是迷惑。薪是柴火。用柴火做比喻。能烧烦恼。就是能灭烦恼。大乘佛法的智慧能断烦恼。能断贪、能断瞋恚、能断愚痴。烦恼再多总不出这三类。三类烦恼要是断掉了。你就是究竟圆满的佛陀。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
六道凡夫三类烦恼统统具足。见思烦恼。什么叫见思烦恼?见是讲见解。错误的看法。很多人事物看错了;思是思想的错误。想错了。对于一切人事物、对于宇宙种种现象。看错了、想错了。这叫见思烦恼。第二种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烦恼无量无边。从什么地方生的?从妄想分别里面生的。无量无边的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迷惑。所以叫惑。这三大类的烦恼。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正确。完全没有错误。六道就没有了。这时候叫证阿罗汉果。你看圣道。阿罗汉是圣道。小圣。超越六道轮回。你再能把尘沙烦恼断掉。无量无边尘沙烦恼断掉。你就超越十法界。罗汉、辟支佛、菩萨。你超越了。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你看看。见思烦恼没有。尘沙烦恼没有。他只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还会起心动念。但是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得大自在。无明。大乘教里面讲有四十一品。就是四十一个等级。愈往下面这个起心动念愈严重。愈往上面愈淡薄。最上面的等觉菩萨只剩一品。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太微细、太微细了。我们没法子想象。那个微细的念头断掉。那就是究竟圆满佛果。这要靠圣道。
圣道就是圣教。为什么不讲圣教要讲圣道?圣教里面没有修。圣道里头有修。圣教落实就叫做圣道。所以经典。儒家《四库全书》。佛法的《大藏经》。圣教;我们要依照这个教来学习。那就叫圣道。这要懂。真干!真干。你走的就是圣道。佛的道是戒定慧、是闻思修;儒的道是孝悌忠信。「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我们要真干。要真把它落实。从自己做起。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
古人讲的话非常有道理。「吃亏是福」、「难得胡涂」。话很有道理。很有哲理在里头。看似胡涂。实际上他不胡涂;看到是吃亏。实际上他真的占便宜。凡人看不出来。凡人只看眼前。聪明人有前后眼。他能看几十年之后。能看到来生来世。那你得大福报!眼前吃亏将来得大福报。眼前不肯吃亏。将来这个大福报得不到。大福报是了生死、出三界。人人都向往。但是并没有走这个道。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你还是放不下。你还是搞这一套。这一套是轮回道。大家都争的。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你要把它放下。眼前好像吃亏了;你再远一点看。占便宜了。原来你超越六道了。你念佛往生净土了。无比的殊胜。诸佛菩萨都赞叹。
再看下面。「暖顶已前。皆名未热」。智慧没开。就好像钻燧取火一样。火没有烧起来。虽然有温度。热了。但是没有烧起来。所以叫未热。热是火燃烧起来才行。暖是有温度。顶是温度已经相当高了。火没出来。这个位次在佛法叫加行位。智慧没开。通常讲。菩萨位次是《楞严经》上讲得更详细。比《华严》讲得还详细。《华严》讲五十五个位次。《楞严》讲六十个位次。还有这位从哪来的?就是四加行。四加行在什么地方?是在十回向跟十地的当中。十回向后面有四加行再登地。登地才开慧。智慧真正开了。这个说法通常都在别教。天台这四教藏通别圆。别教。这我们就很容易理解。
因为开智慧是明心见性。智慧开了之后叫法身菩萨。天台大师讲的分证即佛。没有开智慧。在四加行还是属于相似即佛。像佛不是真佛。就好像取火一样。暖了。火没有燃烧出来。有了火星。没有燃烧。所以都不算是成功。必须火烧起来了。火烧起来了。这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成佛就是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从什么地方看?他的用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今天讲真诚。他决定没有虚伪的心;清净。他决定没有染污的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的心;正觉。决定没有迷惑的心;慈悲。绝对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叫真心。这是佛心。是你自己的真心流露。从此之后永远都是用真心。生活是真心。工作是真心。待人接物都是真心。
这菩提心反过来就是轮回心。我们今天是什么心?真诚没有了。虚伪。虚情假意;清净没有。染污。贪瞋痴慢。贪瞋痴、自私自利。清净心没有;平等心没有。总认为我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有高下心。有傲慢;智慧没有。正觉没有。迷惑颠倒;慈悲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想着什么?损人利己。所以这是轮回心。六道凡夫是轮回心。轮回心舍掉了。真心还没有现前。这就是未热;是有一点功夫。不是没有功夫。妄心伏住了。这个时候是什么?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接近。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你才晓得应该怎么修法。
修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我前面讲的这个非常重要。亲近善友。善友在哪里?经本是善友。你每天读经就是亲近佛菩萨。依照经典修行。那你就是亲近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我的。我统统理解。我统统能够做到。我读《论语》亲近孔子。我读《孟子》是亲近孟子。我向他们学习。他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善友。学孔子就成孔子。学孟子就成孟子。学释迦就成佛。学什么像什么。一定学成功。这比喻里头。火就发起来了。火就烧得很猛烈。这才能照耀十
「已热而息。火尚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火烧燃了。烧燃也会熄掉。为什么?你功夫不继续的话。烦恼习气又现行。这退转了。所以决定不可以间断。如果说没有热。那就是我们现在没有热。常常中断。你怎么能成功!这样子经年累月。决定没有得到的道理。这一句说得好。
「故遗教对此。明水长流。则能穿石」。这就像滴水可以穿石头。为什么?常常滴。经年累月那个石头上就滴个洞。再久的时候穿了。长时熏修就有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有功。如果不用这个方法。我们一生想成就太难太难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258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