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24 03: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九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9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一首: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这两句介绍过了。是颂岸体金刚。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后半加上第二首。这有六句。是颂摩尼严岸。是讲两岸的庄严。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应的心所。大前提我们一定要清楚。否则的话就像我们同修提出来的疑问。《华严经》像一部神话小说一样。他不知道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是说法的高度艺术。不懂的人确实是茫然无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说法那个意思在哪里。所以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得非常的深刻。

  『宝末』是什么?「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像《金刚经》须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来的时候经行。一定的时间率领着僧团大众入城市里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人数众多。僧团里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开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巷子里去托钵。分开的去托钵。在我们想象当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规矩。都分配到哪几家。因为城市跟修行学习道场都不太远。托钵完之后。回来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个很难看。所以托在钵里。钵通常把它盖起来。带回来。带回来大家在一起分着吃。所以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团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个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给你满满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这一家给得很少。不够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这个钵觉得够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钵总是上千户的人家。那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刚经》上记载的。吃完饭之后。把钵洗干净了。「收衣钵」。因为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个往返脚都脏了。我们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没有鞋袜。洗脚。脚洗完之后。「敷座而坐」。这个时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课就开始。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金刚般若》你不是看到这堂课吗?「宝末」就是指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经教里面。所谓是半偈一句。我们前面念的半偈。「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这二句。这二句叫宝末。

  『为轮』。「轮」是圆满。实在话。佛所表现的极其微不足道的动作。它里头含着有圆满的道理;所说的这一切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多次向大家报告。每一句实在讲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头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这个地区。教化这个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种种严饰皆珍好』。「种种严饰」。我想学佛时间久一点、对大乘教义能够体会深一点的就明了了。种种严饰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指这个。每一个法门。这通常讲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称为「轮」。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讲清净、讲金刚。这个名词里头有教。清净是教;有理。清净的理是什么?有行。这清净怎么样落实到身心?怎样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么样落实与自性清净相应?那是果。果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每一句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称法轮。意思在此地。它圆满没有欠缺。

  「皆珍好」。为什么「皆珍好」?它皆称性。皆与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体会得到的人不多。为什么体会不到?这几乎我们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提醒、在报告。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什么人能体会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人能体会得到。他体会到了。他能不能说得出?跟诸位说。说不出的!体会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就以菩萨果位来说。五十一个位次都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个人所体会到的不一样;十信菩萨体会得浅。十住以上体会得深。愈是到高位。体会就愈深。佛说经。等觉菩萨能够明了佛所说的;地上菩萨虽明了。不及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体会到几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们把深度假定分为一百个等级。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再加上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凡夫。真正能体会得到的只能说百分之几而已!那还要烦恼轻。我们常讲有德行、有修养。世间人常讲「喜怒不形于色」;这个不形于色。不是用的心机。是自然的

佛教讲经堂关单

。为什么不形于色?他对于世缘看得很淡。这不算修行功夫。听这样的大经。他有反应。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得《华严》实益、真实利益。要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得《华严》真实利益。你能够破几品见思烦恼。你听闻这个经教能够接受它熏习;换句话说。你能够体会到它的气氛。古德举比喻。好比生火、烧火。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火、没有接触到火。那个火的热气已经感受到一点。这是气氛。并没有见到。

  从这些比喻里面我们细细去体会。古时候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感化众生。受感化的人确实是多。比我们现在多。多的原因我们晓得。那些人身心清净。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生活很正常。所谓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身心都与大自然相应。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脱离了大自然。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楼离地面很高。古时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脚确实吸收地气。那人身体健康。墙是土墙。上面盖的是茅草。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哎呀。这种居住环境太简陋了!」那是最养人的、最健康的。现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确确实实是跟自然合而为一。生活简单。简单是最健康的。简单是最圆满的。哪里像现代人?现代人哪里是过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与大自然脱节的距离愈长。我们不学佛。我们也不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了。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要住深山?为什么那么喜欢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教学生、教大众不仅是言教。有身教还有意教。身、语、意三轮教诲。这才圆满。

  『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个应该懂得。「宝阶行列」代表什么?代表修学的等级、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这是阶梯。像楼梯一样;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经上也介绍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看看这是不是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各个阶位里面所修学的教理行果。它表这些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真的是无有穷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阶位。实际上都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太多。说不尽!无量无边的阶位。我们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得到。譬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摆在我们眼前的。中国通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学也是六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也是四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宝阶;每一个院系。行列。这一年级里面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从第一名到最末后一名。那也是阶级。从这个地方去看。阶层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么细说。细说太繁琐。只讲大的。不讲细的。

  他必须学完这个阶层的课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个阶层。像小乘修学。你开始真的认真放下见烦恼。经教里面讲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在放下了。真干!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确。向着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你就证得初果位。证得初果位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你是在断。你断得不干净。八十八品没有完全断干净。断一半。八十八你断了七十八。还是在初果向。初果向里面。那个次第也很多。证得初果之后。你就开始要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开始断思惑的时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萨里头亦复如是。

  这个路子叫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没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么人?上上根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像惠能这种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们仰慕、敬佩。能不能学他?学不到!中国历史上。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出现一个。我们想想。我们是他那样的根性吗?不是他那样的根性。不能学他。学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们要想学他。登不上去。摔下来摔死了!这是事实。所以老师教我学教。学教是什么?爬楼梯。告诉我是慢。你爬一层真的得一层利益。宗门爬上去。你是证得圆满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堕落。落入什么?狂慧。反而不如爬楼梯。他慢慢上去。

  老师的教诲很慈悲。他观察我们的根性。中人资质。中等人的天赋。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贵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学东西我们讲求稳当、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学东西是什么?契机。契自己的根机。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机。要很勉强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前几年往生了。早年在台湾跟我是好朋友。这个人聪明。头脑灵活。我劝他学教。他也有兴趣。我带他到台中见李老师。我们一起在台中住了十个月。老师那个时候讲《楞严》。我在学《楞严》。《楞严》是我在台中最后一门课程。我劝他学小部经。他很不满意。认为我嫉妒。为什么我学大经要他学小经?我告诉他。我学《楞严》前面已经有四部经的基础。那四部是我专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听老师教同学的。差不多听了二十多部经。那是老师教的。我在旁边旁听。但是我听的时候。我都学会了。我有这样的根基在。他到台中。虽然出家比我久。没有学过经教。所以我劝他: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从小部经慢慢的来学习。你会成就。

  我说的话是忠言。他听不进去。说我小看他。我学大经他学小经。他不服气。他要学《楞严》。也找了不少《楞严经》古德的注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点钟。用功过度。这样十个月他问题出来了。眼睛看经书。他告诉我一片漆黑。没有法子学。展开经卷的时候一个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经教放弃了。再去做经忏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储蓄了一些钱。在景美买了一个小道场。叫「法藏莲社」;他是修净土的。「法藏莲社」。到台中去找我讲经。我到台北去。我们两个又来合作了。这个时候他说:「唉!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早听我的话。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从小出家。佛门里头的规矩唱念、法器、仪规他都懂。这些东西我不懂。所以他经教学会之后。决不会在我之下。我们佛门出人才。可惜不听劝导。这没有法子。没有缘分!

  我这一生对人没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帮手。这个自在!带头的人有责任。要操心;当帮手。就轻松多了。我从小没有领袖欲。不愿意做一个领导人。我喜欢帮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个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后他把台北的道场卖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经忏佛事。大概赚了不少钱。也玩股票。也去赌马。他都告诉我。最初好像很赚钱。以后股票下跌。他赔了。听说他在香港自己买的楼。最后好像也卖了。住到大屿山去了。前几年过世了。古大德说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为聪明。这是许许多多众生的病根。古人讲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谦虚的人、自以为不行的人、不敢跟别人相比的人。往往这种人成功。他老实、他踏实。本本分分的去学。绝对没有投机取巧这种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间法做学问、讲修养最贵的是老实。老实是最可贵的。

  『栏楯周回悉殊丽』。「殊」是殊胜。「丽」是华丽。「栏楯」是栏槛。河岸旁边的栏槛。栏槛表什么?表防护。我们今天讲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自己要知道怎样护持自己。他才会成就。自己不知道保护自己。禁不起风浪。他怎么能成就?讲到防护、防护自己。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四天王。四天王是护法神。那个表法的意思好!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负责尽职。护国天王表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是护国。持国天王嘛!那个国是什么?那个国是自己的心。不是别的。你要护身、护心。佛法讲三业:身、语、意。你要懂得护你的身语意。《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明白。「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是栏楯周回。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所以你要懂得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我们就得受用了。持是保持。不能失掉。

  用什么方法保持?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那就是表法的。就用那个方法。不是叫你天天弹琴、唱歌。那你就搞错了。弦乐器里头你看看它。它的音是从弦发出来的。这个弦要是紧了它就断了。松了它就不响。一定要把它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了。恰到好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你要懂得用中庸。你才能护你自己的德行、道业、事功。你才能护得了!不能不及。也不能

佛教讲经画像图片大全

超过。持国天王教我们的。所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负责任、尽本分。印祖讲的「敦伦尽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把敦伦尽分的事情做好。这持国天王表的。

  南方天王。南方象征智能、光明。增长是不断往上提升。佛法里头讲的精进。现在社会上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德行是不是天天在进步?学问、智能、能力是不是天天在增长?这才能护住自己。你要是不提升自己、不进步。那你就退转了。你被社会淘汰掉了。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技的人才每年。过去我在美国知道。一年有好几个梯次去参加进修教育。他的科学技术提升。你要不去接受学习的话。你就跟不上;你跟不上。你当然被淘汰掉了。公司不用你了。所以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每年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都要去参加受训好几次。两三个月就有一次。时间不长。大概是五天到一个星期。新的技术出来了。这个我们一般叫进修教育。佛在三千年前就重视。

  出家人大家晓得有「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进修教育。佛的这些学生学得都不错。离开佛到处去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但是每年夏安居一定回到佛的身边。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同学们在外面。各人教化一方。交换教学经验、交换教学心得。把自己教学的技术往上提升;第二个接受佛陀教诲。再教育。所以那是进修教育。一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来接受佛陀的再教育。年年如是!所以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活到老。学到老。佛法教学确实是这样的。这是增长。增长天王表的这个意思。这个样子才能让我们永远精进、永远不退转。

  达到这两个目标。后面两位天王提供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你想象这个意思。广目是多看。多闻是多听。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标。四天王的表法。这是教学。佛法是教育;用的这个方法是高度艺术。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要接着看「藏海安布庄严」。「海间香河」偈颂第二首:

  【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栏楯』表护法。护法内容也是说不尽。我举四天王表法的意思来跟大家解释。看到「栏楯」。栏楯是保护。怕我们不小心跌到河里面去了。防护的。就要知道如何防护邪知邪见、如何防护恶念恶行、怎样防护德行、学问、道业的增长。人能常常这样提起。这个人哪里会不进步?哪里会不成就?所以佛的教学好!如果有人天天给你讲。听多了你厌烦了、讨厌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佛懂得人情。不用人来说、不用言语。用这些形形色色来表法。让你看到、接触到。你马上就提醒了。这个教学是高等的艺术、高等的手段。人与人当中再好的朋友劝导。古人讲「事不过三」。你劝人不可以劝三次。第三次可能就翻脸。所以只能劝一次、劝第二次。第二次不听。以后就不要再说了。各人因果是各人自己事情。我们已经尽到劝导的责任。古德教导我们的。只有父母教儿女可以超过三次。老师教学生止于三次。第四次绝对没有;朋友之间往来。两次!有分寸。保持将来以后好见面。不要翻脸。也就是保持一个和睦相处。这是社会安定、和谐重要的教诲。

  但是在今天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家庭破碎了;师道没有了。师生当中的情义没有了。佛门也不例外。早年我在新加坡看演培法师。演培法师大我十岁。我们佛门的一位长老。我去看他。他跟我谈起: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头没有师徒。我听了。我同意他的话。现在道场大家住在一起。能够做到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五伦最后落到朋友。朋友做不好。这个世间肯定大乱。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自己求往生。为什么?对这个社会大众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就要走自己的路。能帮上一点忙。尽心尽力。这是行菩萨道。这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德行、保护自己的道业不要被破坏。要晓得。人会破坏我们。环境也会破坏我们。我们没有离开人事、环境生存。这是决定离不开的。在这些人事、环境当中。你应该要懂得怎么样防护。

  我们前面讲过。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增长天王表的意思。把护持的道理、原则说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方法。广目。顾名思义多看。你看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这里头变幻无穷。你要看清楚!在这里头看什么?看性相、看理事、看因果。你要有这个本事。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龙跟蛇在传说里面都是善于变化。这说明什么?这个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善变。变幻莫测!所以刚才我说了三个纲领。这是佛经上讲的。你看什么?看性相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因果的变化。你看这个!长学问、长智慧。

  天王右手拿个珠。或者是左手拿个珠;右手要拿个龙。左拿着珠。珠代表什么?代表不变。虽然人事物千变万化。这里头有不变的原则。你要是把不变的原则掌握到。永远保持。你就能够控制这个社会。你在这个社会里头能做得了主宰。不会被它影响。你可以影响它。你能带动整个社会。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道德。在佛法里具体来说。戒定慧三学永远不变。佛门里头不变的东西多了。戒定慧三学是总说。分开来讲。声闻四谛不变。菩萨六度不变。我们念佛人信愿行不变。你学哪个法门。你掌握着这个法门的总纲领。这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广目天王教我的!那个像塑在那里。那是上课、那是教学。不能把它当作神明看待。那你就搞迷信了。你想想看。佛法教学这个手段高不高明?

  北方天王多闻。毘沙门天王。北是最上。在北半球北是最上。四天王的首领。多闻。它名词含义是多听。听别人所说的。你不听。不听你就被蒙蔽。你就不长智慧。多听!多听。当然这里头有是有非。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它手上拿的是伞。伞盖。伞盖表什么意思?防止污染。今天我们讲的环保。现在讲环保只知道环境要保护。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如何防止。保护心地清净不受染污?这个重要!它表这个意思。社会。现在大家知道是个大染缸。谁能在这里头不染污?毘沙门天王。他在这个大染缸里头游行自在。不被污染。他用什么来防护?这个佛在经典里面教诫就很多了。

  天王身上穿的是铠甲。佛法里面用铠甲表什么?大小乘经论里面佛说得很多。戒律、律仪。佛常常讲这个是铠甲。铠甲是防护的。持戒修善;更深一层。持戒修定。六道里面的染污你就有能力防卫自己。不受染污。所以佛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自利。众善奉行是利他。这是菩萨戒。佛教人以戒为师。无论出家、在家。你持戒、你修善。你就有铠甲。你就有伞盖。防护邪知恶见你有能力了。不被它所害。你们想想看。这意思多好!这些小小的东西都是前面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佛这种教学普遍在大地。佛陀的学生、弟子代代承传。用这些来教化众生。

  古时候这些教学的设施。大家都懂得这个意思。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现在人不懂了。不懂就变成迷信。把它当作神明来看待。盲目的烧香拜拜。供养祈福。你说好笑不好笑?我们怎么知道古代人懂得?你看看清凉注《华严经》。哪一句经文不是讲表法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说得深。从前人讲。清凉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华严经》讲五十遍。那个时候讲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讲法。两三句讲好几个钟点。绝对不是我们这个讲法。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一般都懂得点到为止。现在人由于跟旧文化、跟佛陀教育脱了节。这个时间相当长。佛教原本是教育。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不就清清楚楚了吗?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们要记住这一句话。讲经说法是上课。四十九年是干这个事情!天天给人上课。天天给人解答疑问。这个不是教学。什么叫教学?

  教学的宗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说明三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帮助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学的宗旨、目标。哪里有一点点迷信?经上讲的这个。从这里我们真正看出他老人家教化众生手法的高明。高明到极处!我们明白了、看懂了。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实实在在我们做不到。显示出圆满的智能、圆满的德能。果报呈现出圆满的相好。这是『栏楯周回悉殊丽』里面的义趣。《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深解义趣」。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了东西。学了马上就管用。

  『真珠为藏众华饰』。这都是讲岸边的装饰。香河岸边的装饰。「真珠」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是真诚。真珠是真诚心。珠是圆满。「藏」是什么?藏是果实。岸旁有花有树。这个树开花结果。果是什么?菩提果。花是什么?花是六度花。取这个意思。大菩提果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之体。《观经》上佛说为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这是体。真心。真心起作用。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佛在经上讲。深心。这个名词我们很难懂。什么叫深心?所以我换句话来讲。我说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大家好懂。这是自受用。自己要清净平等。要觉悟。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也不好懂。我用慈悲。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他受用。都是真诚心起用。真诚心对人接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珠为藏」里头表法的意思。

  『众华饰』。众是多。「众华饰」是六度万行。装饰在外面的。美不胜收。大乘法里面讲的四摄六度。表现在外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要真干!天天念。念了不干。没用处!不能够落实。那就是古来祖师大德常讲的「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受用。像银行里面小职员。天天在数钞票。自己一张也得不到;自己要得一张。犯法、犯罪。数宝!说食。肚子很饿。想到菜馆里面哪一道菜、哪一道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吃到。说食数宝。没用!我们学佛。如果每天读诵经典。甚至于讲经说法。不能够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境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叫说食数宝。讲经也是说食数宝。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办法入境界。

  聪明人。古德常讲「随文入观」。观是观照、照住、照见。这里头层次不同。上上根人照见。经典一展开。完全契入。跟经教合而为一。这入佛境界。中根的人没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照住。照住是自己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下根的人又差一层。还是得受用。展开经典学习。真学!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依教奉行。这叫观照。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一定照着佛所讲的做。他得受用。所以。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各个层次不一样。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层次自己要知道、要清楚;好像我念书。我现在念哪个学校、我念几年级。很清楚!我的志愿希望明年我要升

佛教讲经1581979Z空间

一级。年年高升。从小学升中学。从中学升大学。从大学升研究所。这才能有成就。自己修学。自己现在在哪一个等级上不知道。你在学校念书。问你念哪个学校不知道、念几年级不知道。你怎么能有进步?

  学佛。总而言之。是要学做一个明白人。凡夫是迷惑颠倒。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人快乐!迷惑的人即使命里头有富贵。虽然天天享受富贵。他不快乐。他没有办法证得心开意解。这个乐他没有。他有五欲六尘之乐。世法里头一般讲红福。红尘之福。读书学道之人。这个学道。道是道德。修养道德之人他们有享受。他们享清福。跟红尘之福不一样。享清福。清福是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自在、快乐。虽然生活贫穷。他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里头有天然的乐趣。是一般世人(佛法讲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得到的。这里面最大的乐。是境界的提升。真快乐!好像念书一样年年升级。提升自己境界。

  「华饰」。饰是装饰。连着底下一句:『种种璎鬘共垂下』。「下」。回向偈里面讲「下济三途苦」。那我们晓得上面一句是自行。「种种」这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是真正「上报四重恩」。化他是落实「下济三途苦」。但是你要晓得。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是分不开的。自行就是化他。为什么?自己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众生看。目的是启发众生的性德。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佛法当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他今天的本善、他的佛性被物欲蒙蔽、被烦恼盖覆。不能现前。他不是没有。他有!觉悟的人、菩萨们做出种种示现。只有一个目的:启发众生的性德。伦常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现在被烦恼习气、世俗的五欲六尘掩蔽了他的性德。所以伦常是什么他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本有的。圣人怎么样去教他?圣人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让他在这里面亲身感受。醒悟过来!

  现在这个真的在社会上不多。还有一些家庭。兄弟姊妹年节的时候团聚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团圆。那是伦理的聚会。这个聚会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的。「这样的人生不错。好!我们应当效法。」兄弟不团结、不和睦。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兄弟和睦、家庭团聚。他作何感想?这个教育要提倡。所以今天还有很少数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多的。儿孙满堂的。每年这种聚会我觉得有录相的必要。这个录相应当在广播电台去广播。让社会大众看看这个家庭。家庭的温馨。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和睦团结。这个家族其乐融融!这就是教化社会。佛门里面的道场、学校也是家庭。一定要把六和敬的精神表演出来。表演出来就是「种种璎鬘共垂下」。

  人生如戏。我们把这一场戏演好。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演戏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八相成道。你说他不是演戏是做什么?从出

徐州佛教第5届讲经说法

生到入般涅盘。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表演!表演出觉悟的人生。觉者的生活。我们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个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生我们体会到了。这有意义、有价值。这个好!我们也模仿。我们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这个启发。我们性德里头虽有这个善根。就是现在这个经文里面讲的。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种子。没有人把它引发出来。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把它引发出来。这一引发。那我们表演的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给谁看?给社会大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无所谓。

佛教慧律讲经

给大众要演得逼真。没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这个表演是让九法界众生做观众的。

  我们这个样子是不是个好样子?让一切众生看到这个样子。作何感想?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凡是不好的样子。从哪里做起?念头。不好的念头不能有。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不善的言说、不善的行为不可以有。从这些地方做起。释迦牟尼佛老老实实给你讲。不是个老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天天教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讲了。他老人家就走了。死了;佛法不叫死。叫圆寂。圆寂是什么?功德圆满了。清净寂灭。回归到清净寂灭。他在这个世间教化功德圆满了。天天在工作。他走的时候八十岁。为我们所示现的。「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还要学什么?学给我们看。他天天在学。戒定慧三学是他的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戒定慧。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释迦牟尼佛一生八十年的写照、写真。对待社会、对待大众。就是末后这两句:「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给九界众生做榜样。做觉悟的榜样。你不是这个样子。你就迷惑;你是这个样子。你就是觉悟。我们要细心观察。世尊。那是一个活的《大藏经》。活的《大藏经》。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经律论都在他这个形象里头。戒学、定学、慧学圆满具足。他怎么成的?我们要明了。你要不明了。你到哪里去学?你要清楚、你要明了。你要知道怎样学习。他能到这个地步。我也能。你也能。大家都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都是性本善。在这个理念上。才成就教育。哪个人不可教?在理论上讲。没有!人人都可教。但是接受教学的人成就不同。那不同是由于他个人的因素。这个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是他根钝。是他懒惰。不肯好学。那就完了!佛菩萨对他也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世尊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是一个迟钝的、根性很差的周利盘陀伽。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勤奋。他不懒惰。再笨的人只要他勤奋。都有成就。中国古人讲的「困而知之」。他能学成功。最怕的是懈怠懒散。那就完了。那个真的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帮不上忙没有关系。他这一生懒惰。看他来生。看他后生。佛菩萨有耐心。生生世世等着你。什么时候你把这个毛病改了。你肯干了、认真干了。佛菩萨来帮助你。这一生懒惰懈怠不想学。佛菩萨只好等来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一段六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989.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八百零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908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