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太上感应篇」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6 02:5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太上感应篇」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太上感应篇」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太上感应篇  (第二00集)  2000/2/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20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

电视机佛教讲经软件apk

感应篇》第八十八节。文也只有八个字:

  【赏罚不平。逸

保定佛教第二次讲经交流会

乐过节。】

  这是说两桩事情。批注里面说得很好。「失轻失重」。失就是过失。这是讲『赏罚』。说「略错一分。便是不平」。赏罚要拿到很公平。确实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它的标准。在世法里面这是法律。在佛法里面这是戒律。可是执法的人。不仅要懂得法。还要明理。还要通情。所以是情、理、法这三桩事情。你都能看得很透彻。才能做得圆满。否则的话。很不容易做得圆满。稍稍有差错。这就是不公平。不公平。下面这几句话就说得很严重了。「公道不存。人心弗服」。人心不服;「非特无以旌功惩罪。且反足积怨招祸矣」。这一句话说得很重。说的是事实。

  我们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别是朝代的兴替。国家的存亡。在这个时候特别明显。在上位的人「赏罚不平」。所以激

禅宗讲经说法 佛教

起民怨。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是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今天说公司行号、商店的老板。对于你的员工奖惩。如果做到非常公平。下属员工必定对你心悦诚服。能为你效忠。为你尽力;如果赏罚不平。凭着自己的好恶。以这个标准来做奖惩。人心就不服。到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无论事业的大小、久暂。要把这桩事情做好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是大学问。不但是学问。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阅历。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这一点不能够不认真的去学习。佛法在弘法利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可是现在的世道比古时候艰难多了。古时候的人都有机缘接受过圣贤的教育。今天所谓是人文教育。读书明理。换句话说。他对于一切人情事理。比较通达。比较客观。人与人之相处容易融洽。现代的社会不然。人文、伦理、德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的废除。我们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义的教育。所以对于人情很薄、很淡。不但对外人。就是自己父子兄弟也非常淡薄。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譬如为争夺遗产。遗产分配不公。闹到法庭里面。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这在古时候很难看到的。现在变成正常。常常能够见得到。这在古时候讲。这是大不孝、大不敬。现在的人哪里懂得?出家人的道场。老和尚圆寂了。也留下了一些产业。这些他的徒弟们也互相不能容忍。彼此争夺。也闹到法庭。这在过去历史上没听说过的。兄弟争财产。历史上还偶尔有之。出家人争这个。在历史上没有。可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听到。也常常看到。这是非常非常不幸。人心不平。累积的怨恨。发作就是祸害。所以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不能不小心谨慎去对待的。

  下面一句『逸乐过节』。这是讲享乐。人。哪一个人不求享受?「乐」是人之大欲、欲望。小注里头也注得好。它引用《礼记.曲礼》的一句话说。「礼曰。乐不可极。欲不可纵」。这是圣贤人的教诲。享乐一定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怎么样?乐极生悲。那个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懂得节制。欲。人有欲望。欲不可以纵。不可以放任。放任害就来了。下面它又引用《国语》两句话。「民劳则思善。逸则思淫。是不欲人逸也」。这两句话也说得好。民劳。劳是劳苦。生活过得太苦了。他就回心转意向善。劝善很容易接受。为什么?他有吃过苦的经验。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是所谓已开放的国家地区。劝善非常艰难。他不肯接受。他每天的生活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所以在未开化的这些地区、半开化的地区。人民生活很苦。生活很艰难。劝他断恶修善。他能听得进去。为什么?所说的正是他现实的遭遇。他想想有道理。所以能够听从。为什么佛陀的

中国佛教讲经开幕式视频

教诲。在世界上开发中的国家。我们去宣扬很难收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一般生活比较贫困地区的反而容易接受。这正是古人所谓的。已经开发的地区乐极生悲。贫困地区是苦尽甘来。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佛说法他很有技巧。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是你现在所受的。一讲你立刻就能体会到。所以佛说法他的原则讲「苦集灭道」。然后再给你分析。苦从哪里来的?你就能听得进去。反过来今天像欧美开发中的国家。你给他讲苦。他体会不到。他觉得他生活很自在、很幸福。他听不进去。像这些地方。我们出家的法师。在外面讲经说法。法要说得契机。对于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所以对于富贵人。我们对他说法。要劝他积德修善。因为这个对他轻而易举的。他有这个能力。多做好事。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多布施恩德。这个说法就比较容易契机。说明福、乐的由来。你今天享福。你今天有

佛教讲经盛会名称

财富、有地位。过去生中修这些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可是果报是享得尽的。如果不继续修。你享尽就没有了。对于这些受苦难的人。我们遇到了。首先要展开救济的行动。他缺衣缺食。我们首先要帮助他。然后慢慢再教导他。如何改变生活的质量。如何提升自己。这个样子教化。就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此地它也引用《孟子》一句话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所说的非常之深刻。跟佛法讲的不谋而合。我们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报到什么时候享?死于安乐。这是真有智慧、真有聪明。福报在临终时候享。临终时候享的是什么福?什么乐?临终没有病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是真的福报。如果在平常一生当中把福报享尽。临终的时候胡里胡涂死去。去到哪里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佛法讲的堕三途。一般人死了以后来生能得人身。走的时候瑞相都很好。神志清楚。不迷惑颠倒。积功累德能生天的。临终的时候都有天乐来迎接。我们在古人读书笔记里面看到很多。那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往生。有佛菩萨来迎接。去年年初。今年二000年。应该算前年了。一九九八年。新加坡有一位林医生往生。年岁也不是很大。虔诚的佛教徒。一生行医为病人服务。他创办了一个「观音救苦会」。他做会长。临终的时候。跟李木源居士说想跟我见一面。那时候体力不行了。李居士告诉我。我说不必他来。我去看他好了。我送他念珠、送他佛像。大概我跟他见面一个多星期之后。他就走了。走的时候瑞相希有。有一些助念同修在他身边。最后他说:「我看到一片金光。」最后讲「我看不见你们了。我只看到一片金光。」安详自在的往生了。

  一生当中。所谓是「生于忧患」。这个忧患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为众生、为人民服务。唯恐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好。认真努力把服务的工作做好。临终必定得安乐。所以孟子这句话是经验之谈。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细心去揣摩。好好的来学习。只有这是真实的福报。你一生所享的不见得是真实的。临终走的时候手忙脚乱。迷惑颠倒。那叫真正可惜。这一生空过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061.html

以上是关于「太上感应篇」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太上感应篇」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 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 二百;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44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