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传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传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传记
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明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脱生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纪元。师年五十有二。高鹤年居士。乃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岁)徐蔚如居士。得师与其友三书。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七年(五十八岁)搜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八年(五十九岁)复搜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合初续为一。九、十两年。复有增益。乃先后铅铸于商务印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十一至十五年间。迭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夫文以载道。师之文钞流通。而师之道化遂滂浃于海内。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末学。未尝拒却。纵农夫仆妇。亦与优容。一种平怀。三根普利。情无适莫。唯理是依。但念时当叔季。世风日下。非提倡因果报应。不足以挽颓风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虽深通宗教。从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此即莲池大师论辩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因师平实无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实践之士。咸乐亲近。致使叩关问道者。亦多难胜数。且师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民十一年(六十二岁)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道尹黄涵之。汇师道行。呈请大总统徐。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香花供养。极盛一时。缁素欣羡。师则若罔闻知。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当今竞尚浮夸之秋。而澹泊如师。实足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获益良多。
师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养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与救济饥贫。但权衡轻重。先其所急。而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岁)长安被困。解围后。即以印文钞之款。急拨三千圆。托人速汇振济。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陕省大旱。得王幼农居士函告。即取存折。令人速汇一千圆助急振。汇后。令德森查帐。折中所存。仅百余圆。而报国寺一切需用。全赖维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岁)应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说法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一千余人归依求戒等香敬。计洋二千九百余圆。尽数捐去。再自拨原存印书之款一千圆为倡。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一观近年景象。犹急往报国。取折饬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之导众救灾。己饥己溺之深心。类皆如是。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师参加。并订定寺规。继由任心白居士。商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絅之、黄涵之等诸大居士。开办佛教慈幼院于其间。一一皆仗师之德望。启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对慈幼院之教养赤贫子弟。师益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师劝募。及自捐者。为数颇巨。即上海市佛教会所办慈幼院。师亦力为赞勷。至其法施。则自印送安士全书以来。及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亦复滂溥中外。综观师之一言一行。无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贤才辈出。福国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锡他人。若普通物品。辄令持交库房。俾大众共享。决不自用。此虽细行。亦足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师之维护法门。功难思议。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欧战时。政府有移德侨驻普陀之议。师恐有碍大众清修。特函嘱陈锡周居士。转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寝。民十一年(六十二岁)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府借寺庙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东。函师挽救。师即函请王幼农、魏梅荪二居士设法。并令妙莲和尚奔走。遂蒙当局明令保护。十六年(六十七岁)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几伏灭教之祸。而普陀首当其冲。由师舍命力争。始得苟延残喘。及某君长内政。数提庙产兴学之议。竟致举国缁素。惊惶无措。幸师与谛老在申。得集热心护法诸居士计议。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请愿。而议未实行。逮某君将退。又颁驱僧夺产条例。期次第剥夺。以达灭教目的。幸条例公布。某即交卸。得赵次陇部长接篆。师特函呈设法。遂无形取销。继嘱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将条例修正。僧侣得以苟安。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岁)安徼阜阳古刹资福寺。唐尉迟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篷。横遭厄运。两皆涉讼官厅。当道偏听一面之辞。二寺几将废灭。各得师一函。忽转视听。广济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远安心办道之基础。资福亦从兹保全。渐次中兴。二十四年(七十五岁)全国教育会议。某教厅长提议全国寺产作教育基金。全国寺庙改为学校。议决。呈请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端揭载。群为震惊。时由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及常务理事大悲明道诸师。关黄屈等诸居士。同至报国叩关请示。师以卫教相勉。及示办法。返沪开会。公举代表。入都请愿。仗师光照。教难解除。江西庙产。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岁)四年之内。发生三次大风波。几有灭尽无遗之势。虽由德森历年呼吁。力竭声嘶。中国佛教会。亦多次设法。终得师之慈光加被。感动诸大护法。群起营救 。一一达到美满结果。仍保安全。此其荦荦大者。其他小节。于一函或数言之下。消除劫难。解释祸胎。则随时随处。所在有之。不胜枚举。非师之道德。足以上感龙天。下孚群情。乌能至此。
师之无缘慈悲。化及囹圄。及与异类。民十一二年。应定海县陶知事请。物色讲师。至监狱宣讲。乃推智德法师应聘。师令宣讲安士全书等。关于因果报应。净土法门各要旨。狱囚亦多受感化。及沪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发起江苏监狱感化会。聘师为名誉会长。讲师邓朴君、戚则周(即明道师在俗姓名)、乔恂如等居士。皆师之归依弟子。由师示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及注重因果。提倡净土。为讲演之要目。而狱官监犯。因之改过迁善。归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
师固不喜眷属。故无出家剃徒。然渴仰亲近。迭承训诲。深沾法益。在家二众。不可胜数。其出家缁侣。除与谛老法师为最相契之莲友外。而久承摄受。饱餐法乳。仍承以莲友相待者。过去则有了余和尚。现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达二人。确居学人之列者。已故则有圆光、康泽、慧近、明道诸师。现在尚有妙莲、心净二和尚。及莲因、明西二师。与妙真、了然、德森等。暨现在灵岩、报国二寺诸师。此乃专指常久亲近。屡蒙教导提携。沐恩戴德。有逾剃度恩师者。若随缘请益。通函问道。及读师之文钞。与流通各书。而沐法泽者。盖亦不可胜举。然则师虽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实多数赖以为师。师又宿誓不作寺庙主。自客居法雨。二十余年。晦迹精修。绝少他往。自民国七年。印安士全书以来。迭因事至沪。苦乏安居之所。真达于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时。为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锡太平。而力护法门诸君子。如南京魏梅荪、西安王幼农、维扬王慧常、江西许止净、嘉兴范古农、沪上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絅之等诸居士。或因私人问道。或因社会慈善。有所咨询。亦时莅太平。向师请益。至各方投函者。更仆难胜数。则太平兰若。名传遐迩。亦自师显。至民十七年(六十八岁)师因厌交通太便。信札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觅地归隐。真达乃与关絅之、沈惺叔、赵云韶诸大居士商。三居士遂将苏州报国寺。举以供养。即由弘伞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达以数千圆修葺。故十八年。师离山在沪。校印各书。急欲结束归隐。时有广东弟子黄筱伟居士等数人。建筑精舍。决欲迎师赴香港。师已允往。真达乃以江浙佛地。信众尤多。一再坚留。终以法缘所在。遂于十九年(七十岁)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二十九年春。复章缘净居士书。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旋对众开示本寺沿革。达两小时余。后虽精神渐弱。仍与真达等。时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此后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时许。妙真至。承嘱咐云。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只唇动念佛。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按数日之间。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实任住持等。虽不明言所以。确是预知时至之作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观师之一生自行化他。及临终瑞相。往生莲品。当然不在中下。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灵岩赖师以中兴。而得师示现生西模范。时节因缘。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兹谨卜明年辛巳。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适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茶毗。奉灵骨塔于本山石鼓之东南。(按: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举行舍利入塔法会)
师之叶落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唯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实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征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也。凡信愿念佛。洞明净宗确旨之士。当首肯斯言。真达等随侍最久。知之颇详。爰将师之一生行业。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腊月初八日
真达妙真了然德森等顶礼敬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24993.html
以上是关于「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传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传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