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灵岩祖师道场的守护者——记灵岩山寺明学长老事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灵岩山-灵岩祖师道场的守护者——记灵岩山寺明学长老事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灵岩祖师道场的守护者——记灵岩山寺明学长老事迹
明学长老法相
引子:
苏州古城以西,太湖以东,一座千年宝刹香火不熄,这便是灵岩山寺。从古老的东晋时期,西域而来的智积菩萨开山建寺,直到民国初年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在此卓锡弘法,前后几千年的时间中,灵岩山寺在中国佛教发展与传承中,担当了重要的历史任务。
现年91岁高龄的明学长老,与这座承载着太多记忆的灵岩山寺,有着甚深的因缘。
只要穿上僧服,就不想再脱下来!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得最胜之地,方可宏最胜之道。建非常之事,必须待非常之人。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印光大师《灵岩寺永作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及此次建筑功德碑记》】“您让我换僧服,我穿上就不会再脱下来!”
当“文革”期间在苏州太平果园“劳动改造”的明学长老,见到来苏州灵岩山视察的赵朴初老居士时,说了这样的话。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78年11月,赵朴老从北京前往苏州灵岩山,目的是为了恢复灵岩山寺,他要请“文革”期间下放到农村劳动的明学长老,重新回寺里主持工作。由于明学长老是国家恢复宗教政策后,苏州第一批重新换上僧装的出家人之一。他生怕再次被迫脱下僧服,所以向赵朴老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稍后,在赵朴老的努力下,苏州市政府即将灵岩山寺归还给苏州佛教界管理,苏州佛教从此进入了新的一页。
1979年底,明学长老正式返回梦魂牵绕的灵岩山。对于他来说,这次算是第三次回到灵岩山寺了。
明学长老第一次“回”到灵岩山寺,也就是初次来寺里,是在1947年,当时印光大师已经往生7个年头了。大师住世时,曾经念大悲咒加持了一大缸米,准备留给后人作为结缘之用。
明学长老第一次来到灵岩山寺的时候,还是一位在家居士,名为冯祖慎,这时候他已经25岁。按照老家浙江湖州的习俗,这么大年龄应该是早就成家立业了,但是他是一个例外。
明学长老是带着重病来到寺里的。他所患的病,是当时被视为痨症的“肺结核”。他希望在这里皈依三宝,念佛求生极乐,可是万万没想到,自从吃了印祖加持过的大悲米之后,竟然病情日渐转好,不久痊愈。
当时灵岩山寺的方丈是妙真老和尚,便对他说:“你不要谢谢老法师(印光大师)?”
“肯定要谢的!”明学长老感恩地回答。
“你打算怎么谢啊?光嘴巴说谢不行。你年龄不小了,就做个和尚吧!”妙真老和尚说。于是他欣然应允。这便是明学长老童贞出家的不可思议因缘。时值1948年。
按照印光大师制订的“五条规约”,灵岩山寺不允许剃度沙弥,方丈也不准收受弟子。于是妙真老和尚就介绍他到普陀山三圣堂,依真达老和尚剃度出家。同年,明学长老前往宝华山受比丘戒。
明学长老第二次返回灵岩山寺,是在1959年。这时候,他已经从北京的中国佛学院毕业,由于寺里缺人,就被请了回来。回来之后,被任命为灵岩山寺监院。
世事无常。1968年“文革”开始后,中国佛教和僧人,共同走入了十年浩劫的历史绝境。
所以,当还在苏州太平果园劳动的明学长老,突然受到赵朴老的接见,又听到他可以再一次返回灵岩山寺时,激动之余还翻涌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毕竟佛恩浩荡、祖师加被,坚定的信仰终于换来了法脉续传的春天。可知,苏州佛教乃至中国佛教迎来的这崭新的时期,是无数被迫劳动改造、忍辱负重的出家人期盼已久的美好愿望。
“请你回来,就是为了让你重新披上僧袍,就是为了让你恢复、住持灵岩山寺净宗道场。”赵朴老对明学长老的殷重希望溢于言表。
传承印祖“五条规约”的家风
【知君福德等穹窿,尚自殷勤进益功。建寺安僧弘祖道,设规课子重淳风。口碑载义传中外,舌册题仁布海嵩。以此定期花甲数,恒沙算尽欠雷同。——古宿尊禅师《寄祝遴我高护法寿》】
1980年冬天,明学长老正式升任灵岩山寺方丈。
“文革”浩劫后的灵岩山寺,满目疮痍。大殿里的佛像被捣毁,歪斜散乱着;石刻碑文被敲碎铲坏,横七竖八地堆在走廊空地上;民国建起来的房子也破旧不堪,因为许久没有僧人常住打理修葺,残垣断墙之中更显几分萧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学长老带领和他一同回寺的50多位僧众一起,共同肩负起了灵岩山寺的复兴重任。
民国以前,有着辉煌而悠久历史的古灵岩山寺,曾一度被废弃。
1921年,木渎居士严良灿请上海真达老和尚出面接管。真达和尚将寺庙修葺,并请多位大德相继出任住持。
1926年,戒尘法师应邀出任灵岩山寺住持。约定住僧以20人为限,平常修持以念佛为主,不搞经忏、不化缘,一切费用由上海太平寺负担。民国恢复后的灵岩山寺,从此打下了十方净土道场的基础。
1929年,戒尘法师应请往昆明弘法,并推荐慈舟法师继任灵岩山寺住持。慈舟法师晋山后,订下“常年打七”的传统,一心领众念佛。进一步巩固了创建净土道场的基础。
没过几年,慈舟法师与灵岩山寺的法缘也尽。1931年,他应邀去武昌讲经,再也没回来。从此以后多年间,住持位置空缺,寺务由监院妙真和尚料理。
或许这一切的发生,正
1937年,在日本飞机轮番轰炸的背景下,年近77岁高龄的印光大师经过众人再三祈请,才从苏州市内的报国寺,移锡城西木渎古镇灵岩山。
那个时代的佛教状况,“三滥”风行。所谓三滥,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常住往以经忏为生,子孙寺庙不计其数。面对这样的状况,印光大师痛下决心,为灵岩山寺制订了《五条规约》,即: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及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这标志着灵岩山寺作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正式确立。
可以说,“五条规约”是民国以后复兴起来的灵岩山寺维持道场的核心思想,是印光大师留给该净土道场的殷重教诲。
升任方丈后的明学长老,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办寺安僧的教诫法宝,也死死地守住了祖师留下的道场家风。
1981年,灵岩山寺制订出台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完全继承了印光大师“五条规约”的家风。
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老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明学长老的作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赵朴老知道,三年前到苏州一行,力请明学长老主持灵岩山寺,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明学长老念念不忘的,不仅有印光大师的殷重教诲,还有他老人家的百年深恩。
“文革”期间,半山腰的印公塔院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幸好真身舍利未损纤毫。1981年12月,明学长老随即主持修复了印公塔院,并在大师舍利塔左右新建真达、妙真二位和尚舍利塔。2010年,印公塔院再次大规模修葺,并新增了“印公纪念堂”、环廊碑刻等内容,庄严肃穆、德光满庭。
“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明学长老如是说。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rw/tj/201308/t20130808_211633.htm
以上是关于灵岩山-灵岩祖师道场的守护者——记灵岩山寺明学长老事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灵岩山-灵岩祖师道场的守护者——记灵岩山寺明学长老事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6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