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
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

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由于青年身材瘦小。这原本并不算多的两捆柴禾。使得这位尚且年少的青年步履显得有些沉重。或许的确是累了。或许是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的休息之地。这位青年便在他往返路过的一个宅子前将柴担放下。这时。宅子里传来诵经的声音。经文是《金刚经》中的一节。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传入这位青年耳中之后。让这位青年浑身上下、里里外外产生了强烈感应。这朗诵经文的声音或许已被这青年听过无数遍。但往日也许没大听清楚。也许是疲于生计。而充耳未闻。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两句经文就使得这位青年以其惊人的感受性接受下来了。就是这一天。青年便立即打问何处可以学习此经。也同样在这一天。这位青年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立志出家。 这位青年便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惠能。 惠能生于广东省新兴县的新州。俗姓卢。三岁时其父因病去逝。其后的岁月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靠卖柴、贩菜谋生。因而不敢奢谈读书。 但就是这位相貌平平。目不识丁的男子。却是一位禅门才子。 这位青年虽有出家之志。但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此时正困扰着他。那就是家中的老母无所依养。志向已定。决心已下。怎么办?于是青年便更加辛勤的劳作。他要为年迈的母亲积攒下足够日后独自生活的费用。同时开始亲近当地的佛师。参学佛法。直到24岁时。在智远和尚的劝诲下。来到东山禅院。投身平素向往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师门下。 这位卢青年是幸运的。弘忍大师不愧为一代宗师。除了具有渊博的佛法理论和宗法成果。他还慧眼识英才。 初次相见。弘忍大师便劈头就问: “你从何处。为何而来?” 答:“我是岭南的庶民百姓。拜您为师是为了成佛。别无所求。” 又问:“岭南卑贱的山猿。居然还想成佛?” 青年随即答道:“人固有东西。佛性无南北。” 弘忍闻
佛教法师说家庭教育
言。觉得这个青年脱俗不凡。是自己多年来寻求的慧才。便欣然应允他留下来。并将他领到舂米小屋。 当时。集聚在五祖弘忍门下的修行者。多达七八百人。如此众多修行者的生活自然得靠修行者们自我保障。也许是为了
佛教法师_什么是妄心
考察这位青年修法的决心和毅力。也许是所有进入禅门寺院的修行者必不可少的日课。卢青年被安排到舂米作坊。这之后。他便专心致志。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劳作不息。由于身体瘦小。无法将舂米的木杵压起。他便找来石块。将其系于腰间。以便增加重量。众多修行者和僧侣。见这位青年如此勤奋。着实佩服。且感慨致深。就这样。卢青年在舂米作坊一干就是大半年。 这时的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自感生命的余日不多。正着手考虑挑选嗣法的六祖。以便在在世之时将继承衣钵之人敲定。五祖的挑选方法是让七百余弟子将各自修行所悟的“境界”成偈示众。这颇与当代从竞聘者论文质量的高低来挑选人才的方式相同。 五祖的旨意下达后。有志者不乏其人。他们苦思极虑作偈示众。其中最优秀的是寺内首座、名为神秀的高徒。众僧都认为他是六祖的当然人选。他作的偈被贴到了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每个人的身心本来都是清清净净的。是沾染了烦恼的尘埃而踏入光怪陆离的世界。所以必须要常常拂拭身心的污秽。这首偈发表后。人们都以为神秀将会嗣法而为六祖。寺内僧众。甚至小和尚也唱诵起他的偈来。舂米卢青年听到小和尚哼唱的偈语。不以为然。于是也口唱一偈。并求人书于纸上张贴。这便是我们开篇提到的那首。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中“本来无一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大意是说。世上本来不存在任何实物。以般若(至高无上的智慧)大智看来。莫说污染。就是一尘一埃都不存在的。 五祖弘忍大师闻偈后。翌日独自悄然来到舂米作坊。目睹卢青年身系石头舂米的模样。无限感慨:“热心求道之人。乃忘我者也。”于是问道:“米舂好了吗?”这是暗中试问“已经悟道了吗?”青年答道:“米早已舂完。只是尚未筛过。”意思是虽已得悟。但还没有整理妥当。五祖随即吩咐青年当晚前来卧榻之处。 当晚子时。五祖向青年宣讲了《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青年对自身之悟有了绝对的自信。喜形于色。五祖见状。欣慰地叮嘱青年: “即使通读万卷经书。若不能认识自身。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一旦识得本心而开悟。即可称佛。”说完便把“衣”和“钵”(即袈裟和法器)授予青年。 由于青年既没有出家。又没有坐过禅。这样就成了五祖的嗣法。其他僧众自然是难以信服的。为了青年的安全。也为了日后好生护法。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安排下。青年便肩负行囊。携带五祖传授的衣钵。星夜上路了。 青年没有辜负五祖的重托。在其后的岁月里他隐遁修持。闭门研究佛法。直到十五年后。才落发登坛。正式出家。并取法名惠能。这便是禅宗六祖惠能最初求法弘道的艰难历程。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方法。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必须去亲身体证。 六祖惠能与其师兄神秀的禅宗思想在那个时代各占据着一方领地。时称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有“南能北秀”之说。神秀一系宗《楞伽》为渐门。主张渐修主义。强调自低处渐次向高层境界修行。惠能一系宗《般若》为顿门。讲顿悟即佛。身即是佛。 在其后的禅宗发展过程中。南宗大盛而北宗随即衰落。究其原因较为
佛教法师大师大师怎么分
复杂。但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所以长盛宏远。最根本的原因。应是南宗很好地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
佛教法师能量视频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学者评论说:是惠能中国化了印度佛教。山林化了都市佛教。生活化了玄学佛教。实用化了义理佛教。惠能极力主张禅宗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并指出:“般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禅其实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修行者的喜怒哀
佛教法师人生哲学作家
乐中去修、去参、去行。修习佛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明心见性。修行并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众同样可以修行。这种修行思想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受到下层广大信教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推崇。这就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慧能所创立的顿门禅宗。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他那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思想始终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而至今仍在佛学研究和佛门信众中传承。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凤凰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2084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菩提本无树 寒门佛子成就祖师的路;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fas/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