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一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21
经【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这一段经文的科题(小标题)是「后显本空」。前面讲过。诸佛如来修学证果必定有所凭借。这是前面一段经文里面讲的「真因有力」。也就是经的一开端讲的是「圆照清净觉相」。这句话将诸佛的修证完全说出来了。众生迷。就是迷的清净觉相。诸佛所悟。也是悟的清净觉相。可见得佛与众生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佛在一切经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是叫我们皈依佛法僧。所谓皈依佛法僧就是《圆觉经》所讲的「依圆照清净觉相」。换句话说。这个原则、这种修法。从初发心就跟诸佛如来本起因地完全相应。很可惜的是我们天天在读诵大乘经典。天天在研究大乘经典。而把「皈依」两个字疏忽了。所以经的一开端。诸位要记住这句话。「皆依」。依就是皈依。佛法僧称为三宝。三宝就是自性清净觉相的三宝。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果然能做到这三条。这叫做「皆依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今天这段经文。教给我们无明本来是空寂的。说明无明无自性。也就是「无明」没有本体。没有自体。只是一念迷惑而已。就是一念迷就叫做无明。一念觉就叫做般若。所以般若与无明是一桩事情。只是在觉迷分位上建立的不同名号而已。悟了叫它做般若。迷了叫它做无明。批注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此显无明无体。】
『此』就是指这一段经文。显示无明无自性。
讲义【上文明身心本无。由无明妄执而有。】
这句话是承前面一段经文、一段讲义而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身心世界它的真相究竟如何?换句
讲义【虽有实无。】
这一点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事、理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说得再多。我们今天境界现前还是迷而不觉。这就没有法子。怎么晓得还是迷而不觉?你还是有妄想执着。这个「妄」是妄想。「执」是执着。还是起妄想执着。因为你的妄想执着不断。所以你现前这个境界它也不断。它是一个相续相。不但眼前这个境界不断。而且相续相演变为三世轮回。三世轮回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一旦真正觉悟了。不但眼前身心境界清净。三世轮回也空了。也没有了。所以三世六道轮回也是虽有实无。就跟我们作梦一样。当作梦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可是梦境是虚妄的。醒来的时候觉得是虚妄的。正当作梦的时候。那个梦境又何尝不是虚妄?诸位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眼前的境界就跟梦境差不多。梦境的时间短。我们现在这个时间比较长一点而已。其实。时间的长短也是妄想执着而产生的抽象概念。真实来说。找时间也是不可得。所以时间也是虽有实无。注子注得很好。很详细。但是它并不啰唆。希望大家要用心的把它多读几遍。细细去体会这里面的道理。底下有几句话很重要:
讲义【迷之似有。觉之即无。而觉体本无生灭也。】
这是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了。这一段是就《唯识》三性来讲。「依他起性」的。有觉有迷。「圆成实性」是无觉亦无迷。佛法里面句句都是大彻大悟的门径。就看你过门晓不晓得入进去。过门不入那就错过了。这句话就是破迷开悟的门头。在行门用功的时候。大家晓得觉照要紧。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一再跟诸位说过觉照的三个层次。最初下手就是观照。观照要念念不能够离开!观照是用思惟。是用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你要常常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像此地这两句话。『迷之似有。觉之即无』。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能常常作如是观。这就是功夫。
这两句话跟《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样的意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这个意思。梦幻泡影。迷的时候有。觉了就没有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了。动了贪瞋痴慢的心。这个时候是紧要关头。为什么?一动心就是迷。一觉照就悟了。譬如在顺境里面起了贪心。贪心才一起来。你要是记得经文。「迷之似有。觉之即无」。一觉悟。贪心就没有了;逆境里面。瞋恚心生起来了。嫉妒心生起来了。你立刻就能想到「迷之似有」。我这种心生起来是迷。觉了就没有了。这就叫观照。
观照的功夫。一天到晚时时刻刻不能没有。一没有就迷了。这个功夫要常常提得起来。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觉就是观照。妄念起来。就是妄想执着这种心起来的时候不怕。怕的是相续不断。那就要造业、要受报。所以最要紧的就是把观照的功夫提起来。诸位果真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就是一天到晚二六时中你能提得起来。中等以上的人三年就能照住。功夫就成就了。所谓照住就是得定。这个功夫用上三年之后。在境界里面就不起心、不动念。念佛人讲的事一心不乱。就得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念佛三昧。就可以证得念佛三昧。你不用功。那没办法。你要是用功。中等以上的根性三年就可以证得。纵然是下下根人。他要用上个十年、八年一样也能证得。怕的是不用功。不用功是「照」失掉了。这个心随着烦恼去转。妄念随着烦恼增长。这就叫失去「照」。佛号一天念十万声。如果没有观照的功夫在里面。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
《弥陀经疏钞》「六方佛」最后的一段开示。莲池大师说得非常好。念佛法门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之所赞叹。赞叹的目的何在?希望众生快快成佛。所以诸位要会用功。一生成佛作祖。在时间上来说足够用!也许诸位要问。经上不是明明说要三大阿僧祇劫吗?三大阿僧祇劫是对不用功的人讲的。其实。何止三大阿僧祇劫?要真的三大阿僧祇劫就成佛的话。在座的诸位早就成佛了。我这个话不是骗你们的。你们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说得很好。末法时期读诵《金刚经》你还能够相信。还不毁谤。佛给我们讲。你的善根就相当深厚。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一尊佛三个阿僧祇劫。你已经亲近过无量佛。你在过去生中不知道经过多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到今天还是博地凡夫。你还没有成就。怎么能说三大阿僧祇劫就成就了?
你为什么不成就?就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修过行。所以你不成就。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经。天天在那里讲。图书馆成立到现在四年。有不少同学来听了四年。你修了一天行没有?有没有修过一天?一天也没有修过!所以给你说。你真修三年可以得一心不乱。你一天也没修过!这是你所以不能成功的地方。换句话说。你一天觉照的功夫都没有修过。不但经听完之后离开讲堂又迷了。正在听的时候就是迷惑颠倒。我说的都是真话。你几时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种功夫你曾经做过一天吗?不要说一天。你曾经连续不断做过一个钟点吗?如果一个钟点都没有做过。你这一生当然要空过!
功夫要二六时中不能间断。要提起觉照的功夫。这种觉照的功能不可思议。确实有能力永断烦恼、永断无明。怕的就是你提不起这个功夫。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读了这么多。也应当深信不疑。「无明之可断。本性之证得」。它的理论依据很明显就是「无明本空」。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此地又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讲义【法合:无明无体。但由一念妄动而有。】
『妄动』是指什么?心动了。心不动没有无明。心动了。无明就现前。诸位如果在境界里面保持着心不动。那个境界就是朗然大觉。为什么要在境界里起心动念?我们讲席当中常常劝勉诸位。为什么我们不学随缘而念念去攀缘?这是我们的大毛病。就是攀缘。起心动念。所以讲真正用功是从来没有做过。这一句说明无明之由来、无明的根源。
讲义【非实有自体可得。】
这一句说明无明的真相。无明没有自体。底下用比喻说:
讲义【如迷位人。在迷时非无无明。到了悟后。无明了无所得。】
这是把无明的真相说出来了。下面是更进一步显示:
讲义【此无明。不独悟后方空。正在迷位。为众生时。何尝实有!】
这是把事理的真相和盘托出。一丝毫的保留都没有。全说出来了。我们信不信?虽然我们现在在迷位。似有而实在没有。可是如果不能转迷为悟。这个「似有」永远离不开。「实无」自己也永远见不到。这桩事情也许有人要问。它与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给诸位说。关系太大了。试问问。你一天到晚心里面起不起烦恼?你喜不喜欢一天到晚在生烦恼?烦恼就是无明的相。无明是什么样子?无明就是烦恼。身心不自在。那就是无明的样子。你不喜欢烦恼。你希望把烦恼都断掉。烦恼就是无明的样子。你要不断无明。又如何能断烦恼?无明一断。烦恼就没有。由此可知。这桩事情我们必须理解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太大了。
也许诸位又有疑问。「我本来很清净。环境叫我生烦恼!烦恼不是我自己心的。是外面境界给我的」。这是无明上面再加无明。加一倍的无明!哪有环境?环境也是自己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执着。哪有真实的境界?这个理比较深一层。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在我们讲堂里面讲。我相信多数的同修应当能体会。为什么?讲得太多。这些大经大论常常在讲。多少能体会到一些。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在一切经论当中开导我们。要我们修行人只顾修自己。不要去理会境界。道理就在此地。你才能得真实利益。你不晓得修自己。光去顾外面境界。那就颠倒。那就叫不修行。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自己认真检点检点。从学佛以来。有没有认真修一天行?认真修行的人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像六祖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那些原则。「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那叫真正修道人。「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我们一天到晚挑剔别人。自己十全十美。别人处处都是毛病。这修的什么行!那是修无明、妄想、执着。是修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修的这个。
佛祖是从事实真相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祖师在此地说『正在迷位。为众生时。何尝实有』。这都是从事实真相上说。如果从众生妄相上说。确有无明。确有见思烦恼。确实有六道轮回。一点也不假。就是前面永嘉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不假。所以诸位自己不肯修行。处处怨天尤人。去怪别人。这个罪过深得不得了。我们自己真正迷惑颠倒。每天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是一无所知。毫不觉察。
经【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这几句话是用比喻来显示「无明无因」。无因当然是虚妄的。如果有因当然就有果。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个比喻比得太好!『如众空华』。什么叫空华?当我们眼睛害病的时候。看到空中有花。花很多。乱七八糟的。看到灯上有个圆影;可是眼睛好了。空中花没有了。再看灯。灯上圆影也没有了。佛就用这个比喻。当你眼睛害病。你看到空中花。现在你眼睛好了。空中花没有了。你总不能说。我原先害病看到空中有花。空中花从空中灭掉、从空中消失。你不会这样说法。为什么?你晓得根本没有。如果真的有的话。我们一害病。虚空当中花要出来。它有个出来的地方。才会有入进去的地方。没有出入!无明也是这个道理。
当你迷的时候。迷没有因缘的。没有原因的。「我为什么迷了?」佛讲个无始无明。有许多人看到这句话。「无始无明」。他听了不服气。总有个开始。总有个原因!「大概这个原因佛也不晓得。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所以含糊笼统说个无始无明」。这都是众生以凡夫的知见来测度圣解。这是有罪过的。换句话说。给你说真话。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给你说妄语。你欢喜。你接受。由此可见众生的浅薄。宗教里面有说。宗教说得浅。佛法说得深。佛法说得究竟。告诉你这桩事情没有因。没有起因。不但没有起因。也没有起的时候。你问什么时候起来的?没有起的时候。所以叫做无始无明;「无始」两个字是没有开始。没有生因。是这个意思。这是把无明的性质说出来了。
你迷的时候好像有。一悟了就没有。你念念在迷。那你是念念具足;一念觉。一念当中无明就消失。很可惜的。我们是念念迷。从来不觉。这是个苦处。会不会有一个前念觉悟了。后念又迷了。有没有这个情形?这个情形也可以用此地这句话说。「似有实无」。为什么?果然真的觉悟。觉了以后永远不会再迷。如果说我现在一念觉。我第二天又迷了。并没有觉!好像睡觉一样。睡觉醒过来。醒过来又睡。那个没有真醒。真正的醒过来。眼睛睁大就不会再睡了。眼睛睁一下又睡着了。睁着眼睛还是在睡觉。并没有真正醒过来。
由此可知。我们求正觉的重要。这个正觉如何能够现前?那就是要认真的去修行。从观照的功夫下手。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觉照。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所以念这句佛号。在境界里样样我都觉而不迷。就是皈依无量觉。这样我们的心、行与佛号完全相应。如果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迷惑颠倒。我们的心、行与佛号不相应。密宗里面讲三密相应。口念咒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咒语;心里面观想。想到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手要结印。我们整个身口的行为。在境界里面都不迷惑颠倒。那就叫相应。与整个身心世界无有一法不相应。这是一个真正念佛人!会用功的人。功夫二六时中不间断。三年怎么会没有成就?
讲义【生既无生。灭何所灭!但无生处。所以无因。】
无明无因、无明无始。道理就在此地。因为它没有生处。没有灭处。可见完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说迷时似有。似有实无。好像有这桩事情。实际上没有。
经【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我们生死轮回的真相就是如此而已!《圆觉经》的好。好在它就是言简意赅。经文很短。我们用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它的经文只有两卷。可是将整个佛法的理论、修学的方法、经历的境界已经完全说出来了。这是这部经的好处。也特别适合于这个时代来进修。现在我们进入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大家都非常之忙碌。哪有时间去学这些大经大论?所以在一切经里头总是选择言简意赅。要而不繁。选择这一类的经典来修行。实在说无过于《圆觉经》。这是《圆觉经》的好处。
这一段说明六道生死轮回的真相。诸位如果能够入这个境界。那就叫做证得无生法忍。为什么?真正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确实见到。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生不死。真正证得这个境界。这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地位。你自己也晓得到什么地位。念佛的功夫这是理一心不乱。真正证得。真正现前。这境界现前了。
在我个人修学的经验当中。我也常常告诉诸位。你要想入这个境界。怕功夫中断提不起观照。出来学讲经。学讲经这个观照容易提起来。你天天要想到经里的东西。天天要去念、要去研究、要去想;不想。上了台就没东西说。我上台讲两个钟点我说什么?没东西说了。这是一个巧妙的办法!你上台讲一个钟点要预备二十个钟点。像我们图书馆这样。你上台讲一个半钟点。差不多你开始学讲的时候。要预备三十个钟点到四十个钟点。你一个星期要来讲一次。你的观照就有了。虽然不能说一天到晚不中断。但是每天总有几个钟点提起来。如果你在讲台上讲个十年、二十年。这个观照就有功夫。就有力量。纵然不能证得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我敢保证。你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功夫成片决定做得到。不走这个路子。那就难办。那就在你自己个人要善根深厚。你要能提得起来。
所以。上台讲经是干什么?是修行!不是讲东西给别人听。是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觉照功夫提起来。求这些善知识、善友们来给自己做见证。来督促自己。而不是我们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讲给人听!自己没有东西。自己不开悟哪有东西?不开悟所讲的都是别人的。悟了以后才有自己的东西。没有开悟全是别人的。离开别人有个自己说。一定胡说八道。胡造谣言。所以没有开悟的怎么
讲义【此乃释疑。】
『释』是解释。『疑』是我们的疑问。怎么会有疑问?前面讲过:
讲义【身、心、生、死。由于无明。】
『生死』就是讲的六道轮回。『身』是物质现象的总代表。『心』是精神现象的总代表。说「身心」就把整个宇宙包括。说「生死」这就包括了六道轮回。它的发展、它的演变。这是『由于无明』。从哪来的?从无明来的。可是接着又给我们讲:
讲义【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
既然无明本空。为什么还有身心生死?疑问在这个地方。所以必须在此地加以解释。
讲义【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是之故。说名轮转生死。非圆觉性。实有生死轮转也。】
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将这五句经文翻成白话文。如果经文我们不容易看出来。在讲义里面就能看得很清楚。生死轮回是一回什么事情?是妄想执着的现相。与自己的圆觉性没有关系!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道理在此地。迷。不是我们圆觉性迷。圆觉性不迷。譬如方向本来不迷。东南西北不迷。是我们迷了方向。不是方向迷了;不是方向迷了我们。是我们迷了方向。圆觉性不迷。真如本性不迷。真我不迷。妄我迷了。妄我是什么?我们拿《唯识》来说。第六识、第七识迷了。第六识在一切境界里面妄起分别。第七识在一切境界里头妄生执着。它两个迷了。真我是真如本性。它两个迷了。真如本性就给它叫个名字叫「阿赖耶」。如果六、七两识不迷了。第六识的作用叫妙观察。第七识的作用叫平等性。我们真如本性就叫四智菩提。换个名字!只换名言而已。其余的并没有什么更换。境界还是一个境界。迷了的时候。一切众生在无生当中妄见生灭。见到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众生有生住异灭、有成住坏空。迷里面才见到。悟里面没有。悟里面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所以悟了叫一真。迷了叫轮回、叫六道。或者我们叫十法界。十法界。这是迷里面见的。悟里头见不到十法界。悟里头只有一真法界。讲义末后。圆瑛法师引用《楞严经》几句话来做结论:
讲义【《楞严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此正是无生之理。】
这是《楞严经》上的。说明无明无始、无因。说明无明的真实相。『此迷无本』。就是没有根本。可见得这个迷是虚妄的。它没有本体。『性毕竟空』。「性」就是性体。它没有性体。迷无自性。迷毕竟空。似有而实无。经文里头讲『似有迷觉』。这两个字用得太好。你自己要认为你觉。那就是迷。那就是无明。我们自己堕在无明不晓得。为什么?处处觉得自己很聪明。自己有智慧。自己样样都知道得很清楚。那是无明!你问诸佛菩萨、祖师。你问他。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有没有智慧。他说「我没有智慧」。《坛经》。惠能大师就是这样。「惠能没有技俩」。我们都觉得自己很能干。那是无明、烦恼。诸佛菩萨「无智亦无得」。《楞严》说得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知见立知。就是此地讲的「迷觉」。迷了。自己认为觉悟了。其实那是迷。那是邪见。
真正的觉悟。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真正觉悟。我们怎么样?我们是迷惑颠倒。你会自以为有知。自以为有觉。甚至还有自以为开悟。那都是迷惑颠倒!几时觉悟到迷。迷就没有。迷就灭了。「似有迷觉」。这个「觉」是邪知邪见。叫邪觉;「觉迷迷灭」。这个「觉」是正知正见。这是正觉。正觉现前。迷就灭了。无明就没有了。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觉。觉决定不生迷。觉决定不是迷。可见得。你的迷关不破。正是你正觉不能现前。正觉现前。迷关找不到!根本没有!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切妄想执着、邪知邪见是不能破迷开悟的。这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74.html
以上是关于「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