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如来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三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23
请掀开经本四十七面
经【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经文到此地才给我们说出「随顺净觉」所以然的道理。前面佛教我们看破、教我们放下。为什么要放下?这段经文把所以然的道理给我们说出来。请看批注:
讲义【首句征。下释。】
首句『何以故』。是征问。下面这是解释。「何以故」。就是为什么。
讲义【征云: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
『遣』是遣除。就是放下的意思。『有无』是代表一切法。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无为都放下才是『随顺净觉』。也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修行的准则。下面这个文就是解释:
讲义【真心绝待。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
此地这几句经文。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常常看到。这些道理也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可以接触到。但是。有几次我们真正的直下承当过。或者说曾经有几次我们亲切的体会到这个境界?一时体会就是一时的契入。或者我们叫证得。这是好境界。在一个修学大乘的人
『照体』就是净觉的本体。虽然它不失。可是它被无明妄想障碍住。所以不能现前;不能现前。于是就产生一种错觉。净觉变成了错觉。错觉是什么?错觉就是相对的。有迷有悟。迷悟是相对的。真心净觉里面没有迷、也没有悟;迷悟都不存在。这才叫做净觉现前。可是我们现在既然堕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换句话说。我们有迷、有悟。我们要破迷开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只要有迷悟概念存在。破迷是能破除一部分。不能断根;开悟是可以开得了悟。不能够彻悟。如果要把迷的根断尽。要大彻大悟。那必须要离开相对的境界才能够证得。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
离开相对这个境界就是寂灭的境界。寂灭境界。我们在经典里面所看到。在菩萨位次里面。像《仁王经》所讲寂灭忍的菩萨。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的境界。还在无生法忍之上。这个功夫叫做究竟证、圆满证。佛在此地用一个比喻给我们说明。说『虚空性故』。用虚空来形容法性是绝待的、是独立的。是不可以取、不可以执着。法性如是。法性所现的相。法性所起的作用。一一皆如虚空性故。所以要晓得。性体是空寂的。
所以佛在前面才教给我们。对于一切有为法(他不说无为。说有为)。像《金刚经》所讲「一
这两句话又怕诸位发生误会。处处建道场是不是处处去建寺院?去建讲堂?大作佛事是不是天天讲经说法、作法会?你要这样想法那就错了。完全都错。所谓佛事。是在一切事里面觉而不迷。那个事就叫做佛事;所谓道场。成就自己定慧的处所就叫道场。由此可知。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各行各业。无论做什么事情。穿衣吃饭。皆是佛事。所以要懂得这两句话的意义。不能够错会。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某一种行业。对于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尽心尽力去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众生。觉而不迷。就是佛事;觉而不迷。你的定慧一定增长。所以当处就是道场。为什么?与「虚空性」相应。佛常住寂灭相。我们自己也是常住寂灭相。自己的心清净。所谓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这才叫做「建立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些善友所做的榜样。由此可知。处处都是着重在净、觉。起心动念都是清净。都是觉而不迷。这才叫「随顺净觉」。第二句。『常不动故』:
讲义【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
虽然我们天天努力的在做。做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在做。可是自己晓得。虽然在做。是『一法不可得』。世间人拼命在工作。他迷了。他以为有所得。所以他才拼命去工作;如果他觉得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肯做。所以他做是迷。不做也是迷。诸佛菩萨做。是觉悟、不迷。不做他也不迷。什么时候做?因缘具足的时候做。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不做。所以他做与不做是缘分具足不具足。世间人做与不做是得失。得失在那个地方做主宰。他有所得。他就拼命做;他什么都得不到。他就不做。这是迷悟大大的不相同。觉悟的人做与不做。他心都是湛然清净的。都是如如不动的。因缘成熟(具足)的时候。他要努力的工作。服务于大众;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是他有障碍。虽有心。没法子做。或者能做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做。这都是有障缘。这障缘障谁?障众生。不障佛菩萨。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有的障碍在众生这一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永远没有障碍。为什么?他是湛然不动。就是此地经文里讲「常不动故」。
世尊在《金刚经》里面教诫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一定要记住一桩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就是炼不动心。这两句。我们也常常提醒同修们。「不取于相」。是知道一法不可得。所以才不取。没有一法可得。这是智慧。这是看破;「如如不动」是属于大定。是属于放下。定慧等持。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本经讲「如来藏」。《楞严》也讲「如来藏」。《楞严经》分量大。分量大当然就讲得多。也讲得清楚;本经简略。简略则是文字的简略。并不是在法义上有什么简略。法义跟《楞严》完全相同。在文句上是省略很多。如来藏中。无起灭故。「起灭」这个念头。是在阿赖耶里面才有。而如来藏与阿赖耶。是一不是二。我们有时候说。觉悟了叫如来藏。迷了的时候叫阿赖耶。这样讲也能讲得通。因为如来藏跟阿赖耶是一不是二。可是诸位必须晓得。其实里面只有迷悟。阿赖耶跟如来藏难道真是两桩事情吗?真的会有两个现相吗?没有。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读过。只有两个名词。无论从体、相、作用都是一没有二。所谓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而且真妄不二。我们讲一真、一妄好懂。讲真妄不二难懂。就会把我们讲迷惑了。
这段经文。讲义里头一开端。「必须有无俱遣」。把有无换成真妄。是一个意思。必须真妄俱遣。必须是非俱遣。必须邪正俱遣。你才晓得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才真正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诸法实相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讲义【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
「如来藏中」这一句是法。下面五句是意思。
讲义【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
一桩事情。名称在佛教经典里面有几十种。一桩事情建立这么许多名称。佛叫我们不要执着在名相上。道理在此地。『如来』。佛在《金刚经》里面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藏』的意思是含藏的意思。「如来藏」的意思。就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如其性。皆含藏在法性之中。皆不离法性建立诸相。这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地方引用《楞伽经》的经文:
讲义【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
我们大家晓得。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如来藏。一心就是寂灭忍。像前面讲「常住寂灭相」那就是一心。在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我讲《华严》。总是把《弥陀经》合起来讲。《弥陀经》里一心不乱是能入。《华严》里面一真法界是所入;修净土法门。入一真法界。确实是方便当中的方便。快捷方式当中的快捷方式。可是一心的定义、一心的境界。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不能够含糊笼统的搞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那对我们修学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所以多读大乘经论。多听大乘经论。对我们修净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够轻视一心。以为很容易。才晓得一心原来是寂灭忍。一心原来是如来藏。
讲义【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皆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在这几句话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心』。这个「心」不是妄想、不是知见。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切的知见妄想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着心。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它没有知见。也没有妄想。这个时候叫真心显露。这个心就是佛性。所以我们这个妄想不是心。妄想不是智慧。知见也不是智慧。这是我们必须把它分清楚。知见、妄想。在佛法术语里面叫做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辩才、聪明。讲的这些。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心性里面自自然然起作用。不需要通过思惟、思考。底下紧接着几句话非常重要。怕我们读了前面几句发生误会:
讲义【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未免流为狂慧。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未免骑牛寻牛。】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可见得佛在经里面所讲的义趣。我们一点都不能够误会。不能够错解。虽然佛在《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没错。那么我们是众生。我们是不是本来成佛?在佛的眼睛里面看是本来成佛。可是我们自己一天到晚生活在烦恼里面、在轮回里面。我们哪里是佛?所以晓得自己有佛性。但是必须要修行。如果以为自己就是佛。不需要再修行。那就是狂慧。所以虽然有佛性。一定要修行。
修行怎么修法?要向自己修。不要向外求。这是正法。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为什么?学术与宗教都是向外求。宗教是要靠外面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来帮助自己。是靠他不能靠自己。那是宗教;学术是相对的。不是绝待的。所以佛法与宗教、学术都不一样。佛法是向内求。不向外求。佛法是绝待。不是相对。佛法是同一切法为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它不相对。所以它是绝待的。它是独立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向内求。而向外面境界去攀缘。那就是骑牛寻牛。那就错了。
向内求。求什么?诸位要记住前面所讲的。一心。净觉。所以佛法求。在一切境界里面。求自心的清净。求自心的觉照;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在一切境界里面是平等一心。求这个。这叫做功夫。这叫做学佛。学佛。佛就是自己的觉性。学这个字就是随顺的意思。所以学佛就是此地所讲「随顺净觉」。「学」这个意思有效法的意思。平常这些名词的含义。我们不能够错会。我们开始学佛。我们学释迦牟尼佛、学阿弥陀佛。我们要学「他怎样随顺觉性。我也怎样随顺觉性」。这就对了。而不是去模仿他。模仿他那就是心外求法。他因为随顺觉性。所以他成佛了。我们去模仿他。决定不能成就。如果自己晓得。一回头。「我也随顺觉性」。那自己也成佛了。学佛要这个学法!
讲义【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若随染缘。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若随净缘。返妄归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
四圣、六凡、十法界。从哪里来?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真心本性随染净缘现十法界。十法界就是真心的心相。现出这个相。但是这个相。诸位要晓得。相是妄相、是幻相。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的相都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缘生的。你看看。是不是?四圣是随净缘而生。六凡是随染缘而生。都是缘生法。缘生就不是真实的。缘生就不是不变的。剎那剎那在变。缘有它就有。缘灭它就灭。所以缘生之法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色相不可得。
讲到心相。真心是清净寂灭的。妄心是个相续相。就是我们讲念头。起心动念。是妄心。《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明「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说什么?相续心不可得。这还能不放下吗?四圣、六凡统统放下。那就功德圆满。就叫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叫成佛。你要说成佛。原来成佛是一无所得。确实成佛是一无所得;在一无所得里面你得到的是究竟圆满。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大圆
真性现前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是谁的相分?自己的相分。我们常以梦境做比喻。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整个梦境是你自
希望诸位同学要常常从这个境界里面多想想。想一想就是观照。虽然这也是个妄想。这个妄想能帮助你开悟。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比打其它的妄想要好得太多。其它的妄想是愈想愈迷惑。这个妄想是愈想愈开悟。然后再想想。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如来藏心的梦境。梦幻泡影。不是从外面来。正是佛法当中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就是如来藏心。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如来藏心变现的。我们自己要亲证这个境界也不难。要紧的是离开染净缘。我们就证得。就亲证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觉悟。我们今天在读经、在听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亲证的境界;听佛这么讲。听菩萨、祖师这么讲。只是听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要从听说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这就有价值。如何证得?从一心当中证得。由此可知。我们修学的功夫总在一心不乱。
『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这两句是发挥「空如来藏」的意义。也就是讲如来藏的体性。本体里面没有起灭、没有知见。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六祖他之所以能成为祖师。他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他在黄梅修正神秀大师的一首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起有灭就是一物。本来无一物是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动一个念头。念头生。这个念头有生就有灭;没有起灭。也没有见解、没有知见。无起灭是自性本定。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无知见就是无分别智。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个地方生的。是根本智。
你看这两句话多重要!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学什么?就学这两句!而我们后来的人疏忽了。所以智慧不开。烦恼不能断。颠倒错乱。盲修瞎练。不知道修这两句。本来没有。无有一物。他还天天要去增加;本来没有知见。一天到晚求知见。以为知见就是智慧。这太离谱了。错到哪里去了!
在过去佛门修学的程序。一开端五年学戒。换句话说。五年。他的目标就是修「空如来藏」。学戒律就是学什么?就是学「无起灭」。你才能够断烦恼。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烦恼怎么能断?无起灭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寺院里服劳役。像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天天做苦工。舂米劈柴。干这粗重之活。修什么?修定。修「无起灭」。修「无知见」。那真修行。定慧天天增长。不但定慧增长。每天做工服务大众修福报。福报也增长。真是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我们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在佛法叫妙行、叫真实行。谁懂得?稍微做一点粗重。「这个庙里好苦。把人当牛马看待」。在里面起心动念。天天生烦恼。他不知道修福修慧。
道场如此。住在家庭也是一样。家庭里面一天到晚家事也很忙。那不跟六祖一样!你为一个家庭服务是你修福。一个家庭和睦。一个家庭整齐。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亲戚朋友看到。对你都尊敬、都效法、都来跟你学。你就度了别人。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福报是这么修来的。在工作里面修一心不乱、修清净无为、修无分别智。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晓得这个这么妙的道理、这样妙的方法?这是佛法。
所以《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修什么?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那叫修根本法。叫你背诵经论就是修「无知见故」。求根本智。不是叫你记诵。所以一个和合僧团。大家都无知见了。见和同解。有知见当然就不一样。不一样就有分别、就有争执。所以大家都无知见。都修根本智、都修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先修什么?先修无知。六祖大师这个心就是清净。无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什么人去问他。世出世间法你有疑难想去问他。他都给你解答。无所不知。为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在他自己是无知。亦无言说。
这两句是根本。我们不能够轻易的把它看过去。尤其是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或者在短时期当中得到理一心不乱。这两句就是理一心不乱的钥匙;心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切知见。你怎么不得理一心?
讲义【以藏性用虽随缘。】
如来藏性起作用的时候。虽然是随缘。
讲义【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圣法界。涅盘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
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染净诸法有没有?有!有没有起灭?无起灭!如果诸位看到染净诸法无起灭。你要是看出来。要是体会到了。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证无生法忍。「法」是什么?法就是四圣六凡一切诸法。「无生」就是无起灭。「忍」字当作承认、同意、认可。你自己亲自见到这个境界。当然你承认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无起无灭。这是菩萨里面的高级菩萨。大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
实在讲。一切法的确无起灭。正因为它是无起灭。所以这一切法叫梦幻泡影。不是真实。如果有起灭。那变成真实。有生有灭;没有生灭。所以才是虚妄。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很难想象。我们以电影银幕来做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只能比个彷佛。或者我们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诸位细心去想想。屏幕上的相有没有起灭?你说起。从哪里起?有没有起的痕迹?灭。灭到哪里去?灭有没有痕迹?电影银幕上现的相。或者我们电视上屏幕现的相。我们晓得是幻影。《楞严》里面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还说了一个起、说了一个灭。出生就是起。但是在当处。这是不得已而说。随顺我们凡夫错误概念而讲。
我们拿这两句话来说明电视上、电影屏幕影像。我们很容易理解。「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错。是这个相。要说「无起无灭」。难懂。因为它这个相是粗相。像我们现在电影影片。我们看看放映机就明了。一秒钟当中开合二十四次。现的幻相。换句话说。就是生灭相。一秒钟当中二十四次。而阿赖耶随染净缘。佛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也是一个相续相;我们弹指一秒钟能弹几次?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电影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就把我们欺骗了。一秒钟要有二十多万个生灭。我们如何能觉察得出来?「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讲太快。比电的速度、光的速度还快。所以实在讲「无起灭」。理上说有起灭。事上找不到起灭。太快了。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本经所讲:
讲义【生死涅盘。皆如昨梦。】
『生死涅盘』就把十法界都包括。讲生死是六道。讲涅盘是四圣。四圣、六凡统统包括。跟《金刚经》里面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没有两样。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可得。既没有得哪有失?没有得失。你要不肯放下。总是迷得太重。迷而不觉。以梦来做比喻:
讲义【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
诸法有没有?似有非有。所以一切诸法这个相是非有非无。法性决定是有。法相非有非无。这是事实的真相。
讲义【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即《楞严经》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
这是解释「无知见」的真义。我们学佛最重要就是学无知见、学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从哪里来?从定当中来。从清净心当中来。如果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什么都不想。我什么知见都没有」。给诸位说。那错了。那变成无记性。无记性不是无知见。无分别不是无分别智。这要搞清楚。什么都不想那是无想定。无想定不能生智慧。不能生根本智。根本智是一切明了而无知见。不是说什么都不明了。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样样明了而无起灭。这是真正的定;样样明了而无知见是真正的慧。所以这里头不能错会。
由此可知。无分别智一定从清净心得来。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有智慧?不是说我们读经多了、听经多了就能生智慧。没有这个道理。读得再多、听得再多。那是别人的智慧。你纵然记得再多、背得再多。都是属于记问之学。与自己的智慧不相干。这个是要知道。自己智慧开不开。总是在自己清净心中。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不清净是大障碍。要想心清净就得一切放下。真实发心。就像章嘉大师所说。一个真正学佛人一切放下。他的前途。就是修行这条道路。有佛菩萨护持。由佛菩萨安排。自己不要操一点心。什么境界逆来顺受。在境界里头不要起知见。不要起心动念。完全顺乎自然。因为那是佛菩萨安排的。在这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根本智。心果然清净。智慧开了。一切现成。
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没有不安于环境。这个道理不但佛菩萨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世间孔老夫子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儒家所谓「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跟佛法所讲这个道理真是不谋而合。完全相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诫我们。我们如果不能体会这个意思。不能够依照教诫来修学。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今天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对于一个真正修学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开示。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今天时间到了。这几句我们留到下个星期再来细说。经文虽然是很短。你看它这里面意思多么丰富。境界实在是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细细去体会才能得到受用。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76.html
以上是关于「如来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如来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二十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