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一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觉经》。这部经在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许多遍。这是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言简意赅。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在大乘论当中。像《大乘起信论》一样。文字不多。把整个佛法的义理全都包括。本经也是如此。里面有理论。有修行的方法。在当年。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就是宗密大师。宗密的老师就是清凉国师。宗密是把《华严》的经义完全在《圆觉经》里面发挥。所以替《圆觉经》写了好几种的批注。最著名的像《大疏》、《略疏》、《大疏之钞》、《略疏之钞》。后来研究《圆觉经》的人都是以宗密大师的批注为依据。宗密的注子在台湾也有流通。当然比较有一点深度。
我们今天在自己讲堂里面来研究这部经典。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长讲。以往我们在其它地方。在讲座里面。都是受时间限制。这一次我们采取的本子。是圆瑛法师的《讲义》。前面圆瑛法师有一
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这是本经具足的经题。我们简称为「圆觉经」。
讲义【今讲此经。依贤首宗开启十门。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第九门总释名题。第十门讲解经文。今为便利听众起见。移第九门。总释名题。而为第一。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
注子里面圆瑛法师说得很清楚。他是依贤首宗的十门开启。虽然是依贤首宗。但是他的次序稍微颠倒一下。因为十门开启解释经题是列在第九。他把第九移在第一。一开头就讲经题。然后这才按照十门开启的顺序来说。科判就从总释名题来研究。
讲义【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三、秘密王三昧。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
本经在经文里面释迦牟尼佛说了五个名题。第一就是『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第二是『修多罗了义』。第三是『秘密王三昧』。第四是『如来决定境界』。第五是『如来藏自性差别』。你要是问这部经的内容。你从五个题目就全部能了解。你也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大方广」是说的法性。法性的体相用。「圆觉」就是佛。佛这个字通常翻成觉。小乘人也有觉。小乘人叫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觉。圆满了。「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总持。总持法门。所以在题目里面。我们就能看出这部经说的是什么。翻经的大师定题目选经题。在这个题他就把前面五个字都选用。
「修多罗了义」。修多罗是经。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就是经典。经典是了义的经典。佛在「四依法」里面告诉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部经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是把这部经在大乘经里面的地位、分量给我们说出来了。它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我们要讲大乘了义经。的确应当是以《圆觉经》最为殊胜。因为它文字少。大家很喜欢。《华严》、《法华》、《楞严》也是了义经。分量太大。人家一看到就害怕。就不敢修学。看到《圆觉经》只有薄薄的两卷。纵然圆瑛法师有这样详细的批注。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册。这个分量我还可以学。《楞严经》比这个多五倍。人家拿到手上。「这么多。这个我要到什么时候才看得完!」他就不敢学了。看《华严经疏钞》更不必说了。它的好处是在此地。这部经也特别为大家所欢迎。所以应当细讲。
「秘密王三昧」。这个名称跟《楞严》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是一样的意思。所以读《楞严经》之后。再看《圆觉经》就很容易理解。经里面的意思就不难体会得到。本经是显教的经典。其中并没有密咒。不像《楞严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那里头还能说一点秘密。有一点密的意思在。本经全是显说。显说称之为「秘密王三昧」。这是指它的意思太深密。说都说出来了。可是意思确实是深。有很深的深度。因为它是大乘了义经典。这样深的经。也许我们会怀疑自己。这样一乘了义的深经。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的人怎么能学得懂?怎么能入得进去?我不晓得诸位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如果对《法华》有相当的深度。你就会觉悟到。《法华经》里面讲信。只要你能够信得真。纵然是没有念过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一乘了义的大法一听就明了。像六祖大师一样。这种信心在佛门里讲是最深的信根。正是《华严经》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
因此一乘了义的经典。诸佛菩萨也交代我们后人。不为不信者说。你跟不信的人讲没有用处。什么叫信?对于佛所讲的道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清净信心。字字句句都能信受奉行。他就能悟入。信什么?本经里头有最要紧的一句话。所以它称为修多罗了义经。那是有它的道理。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信不信?这句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只有两部经里头有。一个就是本经《圆觉经》。另外一部就是《华严经》。这句话其它经里面找不到。换
「如来决定境界」。决定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疑惑。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这些多半都是从法性理体上说的。「如来藏自性差别」。这是从相用上说的。果人自受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他受用的法界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都是如来藏自性差别而显现的。着重在自性差别。差别即是无差别。不是真正有差别。
从这个题目里面就已经把意思显示得清清楚楚。我们也能看出这部经对于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能够把一乘了义大法的纲领掌握住。你能掌握住这个纲领。将来看一切大乘经就容易。因为一切经都超不出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劝同修们。既然我们今天开始研究这部经。要特别重视。重视的程度要超过《楞严》。超过《华严》。《楞严》与《华严》跟它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那个经文太长。不容易摄受。同时我们自己的根性以及现在生活的环境。对于摄受大经有障碍。这个也是一样的大经。但是它文字少。受持文字多的不容易。受持文字少的比较方便多了。大论。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都是一百卷的大论。的确不如受持《大乘起信论》。为什么?一部《大乘起信论》。把这两百卷的性相两大部论统统包括了。《起信论》只有两卷。所以会学的人要在这上下功夫。《起信论》我们在此地是细讲。《圆觉经》在这里我们也采取细讲。我相信我们老同修应该不会感觉到困难。因为图书馆这些年来都是以大经大论给诸位奠基础。现在是讲到真正精华的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们解释经题。诸位翻开第二页。批注里面我们拣重要的来讲。不太重要的诸位看看就可以。
讲义【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
『大方广三字是义』。义是义理。『圆觉二字是法』。法与义。是根据《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宗密大师对于《起信论》有很深的研究。诸位要记住。《起信论》批注的祖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贤首国师。贤首国师的《疏》。贤首以后。《起信论》的批注太多了。我们图书馆选的两种。一个是慈舟法师的。一个是一个日本人的。丰子恺翻译的这个本子。你们打开来看看。你会发现他们的科判完全用贤首国师的。不但他们不敢脱离贤首大师注释的范围。几乎所有注《起信论》的人都不敢违背贤首大师的这个范围。《起信论》在华严宗里面是一部重要的论典。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的人。这种承受当然不例外。清凉疏钞《华严经》。宗密疏钞《圆觉经》。引用《起信论》的地方很多。
讲义【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
『法』就是『众生心』。「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圆觉哪个没有?人人都有。正因为是人人都有。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都有。你说「我现在没有了」。那是你迷惑颠倒。如果你果然没有了。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这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某某人例外」。要把你挑出去才行。你们在经上有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把你挑出去。说你是例外的?没有。可见得你的圆觉并没有失掉。「在缠」。被什么缠住?被烦恼缠住。被知见缠住。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知见。所以你虽有圆觉。自己不晓得。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各个都是放光动地。
《起信论》说得很好。「本觉本有」。本觉就是圆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缠缚你本觉的。不觉是什么?无明。邪知邪见。这是本来没有的。我们今天迷在什么地方?本有的迷了。不知道它有。没有感觉到它存在。没有感觉到它在起作用;本来无的。认为它有。认为它存在。认为它很有用处。这就叫颠倒。本来有的你以为没有。本来没有的你以为它存在。这是颠倒。不觉本无。那就是无明本无。无明是烦恼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换句话说。二障本无。你信不信?不相信。很难相信。那就是你善根不够。如果你相信。你就是圆觉会上的当机者。这部经对你就很有受用。你听了之后就会开悟。就会证得圆觉的境界。这一关要自己去突破。别人没有办法来帮你的忙。别人要能帮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早该帮我们忙。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变成迷惑颠倒。
『义』是『体相用三大』。就是「大方广」三个字所代表的。与《华严经》经题「大方广」是一个意思。所以《圆觉》跟《华严》是同一个境界。等量齐观。等于一个是详细的说。一个是略说。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华严》说得详细。它经文长。分量大。这部经也称为不思议经典。
讲义【《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圆觉经大疏》。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圆瑛法师不会录下来。所引用的这几句话。这是宗密大师对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好的开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义的经论。了义经在佛法里面是最圆满、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书。这是了义经。从哪里下手?『先须明释法与义』。明是明白。释是解释。要明白解释法与义。或者「明」当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晓得。对于法义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后『依法解义』。义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后。你再看诸法。那真是头头是道。一切法中无有一法不见性。这真是妙极了。『显著』就是在诸法里头见性。义就是性。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从哪里见?从一切相上见。为什么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体』是本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体。它是根源。没有法子来说它。不得已用『大』字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这个大。大的对面一定还有个小。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大?你这个念头一起。这是妄念。你没办法懂得这个意思。这个字在此地没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个代表的符号。你要做这样的看法。本性没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子形容它。用这个符号来作代表。就是『圆觉全体』。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周遍法界的。《楞严》里面有比喻。佛将我们的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将我们的真性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的真性包含着太虚空。就好像太虚空包含着一片云彩一样。太虚空是真实的。云彩是虚妄的。可见得我们心性之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心性到底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楞严经》特别就这个意思来发挥。我们的见性无量无边。我们的闻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诸位要问。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过去、未来我为什么不晓得?他方世界我为什么看不到?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你自己的见性。所以你看不到。过
我们现在呢?本来无一物的真心。现在好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物存在。可是你细细的去揣摩。无量无边的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清净心里面原本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你要不相信。我举个比喻给你看。我们把我们的清净心比作讲堂。我们这个讲堂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你现在看到有许多经橱。有桌椅、讲台。有这么多人在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讲堂里有这些东西吗?真有吗?如果讲堂里真有。它跟讲堂连在一起就不能动了。讲堂里没有。这个东西暂时搬来又可以搬去的。讲堂。不生不灭法。这里头的桌椅、板凳、经橱、大众都是生灭法。可以来、可以去。可以搬到这里。可以搬到那里。讲堂里面还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我们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别执着妄想就跟讲堂里桌椅、板凳、经橱、讲台一样。所以你要看清楚。这个讲堂里面没有东西。那你是真的把讲堂这个相看出来了。你说讲堂里有很多东西。那你迷了。你着相了。迷着了。圆觉就不叫圆觉了。就叫不觉。不觉就是阿赖耶。
诸位揣摩揣摩。我们自己的性体是不是在?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周遍。可是烦恼、所知障。你在迷而不觉的时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叫你的心显得不安稳。这个不安稳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们这个大厅。如果有许多人在这里唱歌跳舞。看到这个地方很热闹。是一个动相。我问问你。这个场所是清净还是动乱的?你们想想。我是问你那个场所是清净的。还是在那里动乱得很厉害。人不管怎么跳。跳到天花板上。场所还是如如不动。你不能说讲堂动了。没动。只是里头一些人在那里动。讲堂没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心里的动相是妄想动。分别是动的。执着是动的。我们的心不动。从来没有动过。永远是不动的。我们六根的根性。我们的见性没有动过。我们的闻性没有动过。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这个意思。佛如此。我们也如此。成佛没有增加一点点。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点。不增不减。这是常住真心。
动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执着重的。十法界里头往下面堕落。妄想愈多。执着愈重。他愈堕在下面。妄想执着愈少愈轻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没有妄想。恢复到他原来的面目。那就是恢复到圆觉。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要相信。我们能相信。那就是佛里头这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佛还用得着修吗?不用修了。去掉妄想执着。这现成的。他修个什么?所谓讲要修。对谁说的?对不相信的人说的。你要修。对于真正相信的人没得说了。还说什么?《法华》里头有这个意思。一信就成佛了。这个信字好难好难。不容易。一个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菩萨。他是一个觉者。觉而不迷。觉而不迷。这种人决没有邪知见。他的知见必定是正知正见。他必定是清净不染。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种误会。是自己一种妄想。还染什么?没有染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得到一个就具足另外二个。是一体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说是我清净了。我正、觉还没有得到。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事实。佛法里面的修行。提示你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觉。这是皈依圆觉;皈依正。正知正见;皈依净。清净不染。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
信得过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让他迷。你要把一乘了义法门开示给他。他必定毁谤。毁谤则增长他的罪业。那又何必?这就所谓机缘不到不开示。机缘不到不讲这个意思。不到的时候劝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这是权说。方便说。随着你的迷惑颠倒给你说。不是给你说真话。因为给你说真话你听不进去。说真话你一定要毁谤。你毁谤正法这个果报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不忍心叫你堕落。不给你讲真话。道理在此地。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么相?『即指圆觉德相』。圆觉有德用。用当然有相。相跟用是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或者我们常讲的万德庄严。讲万德庄严都是从相上赞叹的。从相上讲的。
讲义【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圆照。】
什么叫做「方」。什么叫做觉相。觉相就是『正智圆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的作用。与
《圆觉经》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讲到后面愈浅。最高的原理原则在第一章里。第一章文殊菩萨说。此地引用: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圆照清净觉相』就是正智圆照。诸佛成佛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的什么因地)。我们叫他做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正智圆照。正智圆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还有。我再举个比喻。这个难懂。很难讲。好比我们的眼睛。眼睛一睁开看到外面。这就叫做正智圆照。我们把它比作这个。现在我们戴上绿色的太阳眼镜。我们看外面的时候。一切境界相都带着有绿色。外面的光线也减弱。这就好比我们凡夫。眼镜是什么?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镜。你们想想戴着眼镜看外面是不是还是正智圆照?还是正智圆照。就是多那一层。那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一觉悟。这个虚妄的就没有了。我们那个眼镜虚妄的拿掉。圆照清净觉相现前。要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是虚妄的。是无明变现的。只怕你自己不觉。你自己一觉立刻就没有了。不要去拿掉。你看多自在!一觉就成佛了。不觉它就现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诸位细细的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了解我们现前是一个什么状况。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懂得修行的门道。你就会修了。
讲义【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
『圆照』就是『自性大智慧光明』。是佛门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实际上它就是真如本性的德用。本来具足的德用。《楞严经》里面「十番显见」说得太清楚了。我们要相信我们六根的根性的确是存在。的确没有失掉。这就是自家的圆觉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了了分明。这就是自己的正智圆照。可是在这里面你只要起一念心。起个心。动个念。这个照就失掉。为什么?已经蒙上一层无明。带着一层阴影。照就失掉了。失去照。就叫凡夫。就叫迷惑颠倒。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办法得到它的真实相。才会有种种的分别执着妄想产生。才造业。受轮回的苦报。本来统统没有。现出这个虚妄的境界相。
佛门里面常讲「离苦得乐」。你信不信?一信一切信。诸位想想。如果把这一层无明的阴影去掉。一觉。它就没有了。试问问你还有什么苦?苦没有了。无明没有了。烦恼当然没有了。邪见当然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你今天的生活环境是一真法界寂光净土。你得大自在。你眼睛睁开看看芸芸众生。哪个颠倒。哪个可怜。可怜悯者。你样样都看得清楚了。现在的情形清清楚楚。过去清清楚楚。未来清清楚楚。没有一桩你不清楚。虽然清清楚楚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就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镜子决不会有分别。也不会有执着。也不会有好恶。也不会有取舍。也不会有得失。心像镜子一样。了了分明。这就叫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过分。这个乐是究竟乐。因为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不但生死轮回没有了。再告诉你。十法界没有了。这不得已说一真法界。其实一真法界也没有。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讲的。是相对建立的。到那个时候连「一真」这个名字也没有了。
讲义【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
『广』是讲用。『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广」就是多的意思。它的作用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你的心清净。你见的境界是清净的相。为什么?因为相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相是心之相。这个心是真心。不是我们思惟想象的心。思惟想象是第六意识。那是妄心。你们学过唯识。六根六尘是阿赖耶识的亲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在唯识里面称为本质相分。阿赖耶识以外。七转识以及与八识相应的心所。它们虽然有相分。但都是要依阿赖耶本质相才能变现得出来。不依本质相它变不出来的。这个道理信不信?你要是理不相信。你怎么会相信这个事实。理相信了。事信不信?理我相信。事我还不能相信。你的信没有圆满。你这个信不够程度。没有法子悟入。必须到事也相信。你就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俗话讲成佛了。禅家所谓恢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恢复到本来面目了。
这个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譬如现相。这个相是自他受用。既有体。当然它就现相。它现的相是什么?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都可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是「自心相」。《华严》里面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圆觉之体。德能就是圆觉之相。作用就是此地所讲的圆觉之广。这个「大方广」三个意思。
我们再从一面镜子上做个比喻。「大」好比是镜子的体。「方」好比镜子的光。「广」好比镜子里面照进去的相。「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你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此地所讲的。是我们真心的体相用。用里面。自受用、他受用都有觉。都有不觉。觉悟的自他受用。我们叫佛菩萨;不觉的自他受用。我们叫凡夫。凡夫这个境界不必说了。我们现前都是凡夫。你们自己都晓得自己的境界。你的自受用、他受用。你天天所感觉到的是些什么。你自家清楚。觉悟的人自受用。是六根根性摄六尘。就是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六根与六尘都是起见性的作用。这是他自受用。
如果我们就智来讲。自受用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六根根性照境。那就是根本智。觉悟的人他受用。是从根本智里头再变出后得智为他受用。换句话说。就是从圆觉里面变现出八识五十一心所。来给诸位分别一切法义。善能分别诸法相。给你们受用。为他受用。自己怎么样?于第一义而不动。自受用。所以自受用。他是用六根根性。他受用是用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这是诸佛菩萨。因此诸佛菩萨说法。说即无说。分别即无分别。作即无作。所以无不清净。这个理很深。诸位要细细的去揣摩。拿佛经里面术语来讲。要仔细去参究。「大方广」这三个字简单的介绍出来。《讲义》诸位要细细的去看。你听了我所讲的。再去读《讲义》。再去揣摩这个境界。如果这部经讲完。诸位能有个入处。那就是无量功德。对你一生修行证果或者是得一心不乱求往生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54.html
以上是关于「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