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十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十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十三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08-0013
请翻开经本第二十二面:
上次我们讲到「大菩萨」。怎样才称之为「大」?古德跟我们说有七个意思。前面三条已经跟诸位说过。就是「有大根、具大智、信大法」。前面讲的这三条。最重要的就是信大法。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具大智、有大根可以说每个人都具足。你现
我出家两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后去看老师。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要信佛」。诸位想想。我学佛那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那时候教佛学院已经教了两年。还不信吗?老师就给我解释:信不容易!他说:不要以为你现在觉得已经信了。真正信了智慧就开了。怎样才叫信?对于佛法的道理要正确的理解、依教奉行。才叫做信。信了。我不懂、我不能照做。这不叫信。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们想想看这两句话多重要。古大德讲《金刚经》的五重玄义。宗旨就采用这两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本性。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信心清净就可以证得理一心。在禅宗里面讲。信心清净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再说得肯定一点。信心清净就成佛了。诸位想想这个多重要。所以这七条里面信心是关键。
佛在本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这个注子讲「深信圆觉。即心即佛之法。一切众生。本成佛道」。这都是佛在本经所说。其它经里面没有这种句子。这样讲法。佛只在《华严经》、《圆觉经》这两部经讲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今天再看第四义:
讲义【四、解大义:了解圆觉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
实在讲。我们研究《圆觉经》应当是很轻松不会感觉到困难。因为我们读过《华严经》。读过《楞严经》。读过《大乘起信论》。这些经论里面所说的道理跟《圆觉经》没有两样。经论可以说是广说。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完全。《圆觉经》是略说。把所有一乘佛法的经义。总其纲领简单扼要的来给我们说明。这部经特别便于受持。也就是便于修行。修行总是愈简单愈好。如果要去理解。那这部经愈大愈好。大。讲得愈详细。修行的愈简单愈好。这是行门跟解门它的性质不相同。
『圆觉一心』。「圆觉」就是佛。觉就是佛。在佛法里面一般的讲法。阿罗汉以上都可以称之为觉。正觉。我们平常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可以称正觉。但是不能称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换句话说。小乘人觉是觉了。但是不等于佛。因为佛的觉跟他的觉不一样。到菩萨的觉。可以说等于佛。但是诸位要记住。见了性的菩萨才是正等正觉。像念佛法门讲「理一心不乱」才叫正等正觉。「事一心不乱」只可以说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我们以念佛的功夫来说。在圆教里面初住以上称为正等正觉。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叫正等正觉。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从七信开始叫正觉。七信以前(就是初信到六信)还不能叫正觉。七信以上叫正觉。圆初住以上叫正等正觉。到如来果地上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地方讲「圆觉」。圆就是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后面又加个「一心
讲义【五、发大心: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己。普为与乐拔苦。】
什么叫『发大心』?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讲堂也常常劝勉同修们。正如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心太小了。本来你的心是大心。真正的心是大心。换句话说。觉悟的心是大心。现在迷了。把大心迷了。迷了大心就变成小心。小心量了。小心量可怜!两个人在一起都要闹意见。彼此不能兼容。你怎么能成佛成菩萨?实在说。连做个人的资格都没有。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仁心」。中国古人造字。「仁」是二人。就是有我还有别人。换句话说。能包容一切人。这个心才是仁心。你来生才能再得人身。你这个心不能包容别人。这个心量太窄小了。小心眼的人。世俗人常讲「这个人鬼头鬼脑」。他来生往哪里去?他来生一定到饿鬼道去。他还没有去就鬼头鬼脑。来生怎么不会到鬼道去!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教我们什么?无非是教我们恢复本来的大心。大心从什么地方发?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萨面前。「我要发大菩提心」。没用处的。要在待人接物之间学平等心学慈悲心。
『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这是念念要记在心里。我对人没有慈悲。这是自己错误。迷了;我对人不平等。迷了。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念。有妄念就不平等。清净心里面没有妄念。一切万法本来平等。没有妄念的清净心。对待一切众生自然是大慈大悲。这种道理我们要晓得。『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己』。都像自己一样。『普为与乐拔苦』。见到众生乐我们也快乐。见到众生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样。这叫发大心。大心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发、去锻炼。不是空口说了就算。所以心量要大。要能容忍。要能包涵人。
六祖在《坛经》里常常教训我们。要尊敬别人。要知道责备自己。有了过失不要推给别人。过失都是自己的。为什么?外境没有过失。这叫真正修行!凡是教你改过自新。那都是你的善知识。这种人在世间实在讲只有三种人:第一个是父母。他是诚心诚意的教我们改过自新;第二个是老师。你要是遇到真正的老师。他看到你的毛病要责备你。教你改过自新;第三种在社会里面是长官。他要劝你改过自新。长官是一个团体里面的领袖。你们读读中国的《礼记》。他具足三种条件: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长官了不起!在一个国家里面就是国家的领袖、总统。他是全国老百姓的「君」。就是领导人。「作之君」就是领导人;「作之亲」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他要爱护全国的老百姓;「作之师」。他是老师的地位。要教导全国的老百姓。凡是做一个领袖。要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你做什么领袖!领袖不是作威作福的。他有责任:有领导的责任。有父母的责任。有老师的责任。比起世间。父母只有尽养育的责任。没有领导的责任;老师只有教导的责任。没有养育的责任。也没有领导的责任。
古时候为什么要提倡忠君爱国?你就晓得帝王对老百姓有什么样的义务。今天民主时代。他被选为县长、市长。他被推选为总统。他就要尽这三个责任。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尽到这三个责任。他是一个好的领导人。是一个好领袖。同样。一个机关团体的领导人也是如此。譬如开个商店。商店的老板是领导人。他对伙计就要尽这三个责任。寺庙里面的住持。寺庙也是个团体。我们过团体生活。住持也要尽这三个责任。不论大小团体只要是负责领导人。他就具备这三个条件。所以他是可尊可贵。我们应当要尊敬他。别的人。你做坏事做错事谁管你?没有人管你。你堕落活该堕落。他在旁边看笑话。这三种人有责任!
特别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应当是明理。晓得这个道理。对这三种人格外尊敬。为什么?这三种人对自己恩德大。对众生恩德大。也许诸位说。老师教很多学生对众生有恩德。一个团体、国家领导人他对许许多多人有恩德。那我父母有什么恩德?父母乃是根
讲义【六、修大行: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
『行』是行为。『修』是修正。修行是修正行为。修正行为要从哪个地方修?要从大处去修。我们常讲的大处着眼。微细的地方去下手。这个地方都是叫你着眼。「修大行」要在大处着眼。要在小节里面改过。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纲领:『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四摄、六度。大家都晓得。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于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于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盘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盘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盘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所未忘。还有佛道可成。有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心经》说得好。「无智亦无得」。如果你要在这一生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那么你这个大心、大行以及大信、大义。这七个大里面实在讲只是一桩事情。哪一桩事情?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世出世间法里。发无所得的心。你心无所得。大心;解无所得。大解。解大义。发无所得心。那是发的大心。这个叫真大!你这个心怎么不清净?怎么不自在?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真大。原理原则虽然是这样。怕的是我们没法子修。还没有这个心量。还没有这个见解。那么在四教里面。咱们就修个藏教六度!藏教六度是用生灭心。换句话说。没有舍离情识。这个地位是名字即菩萨、观行即菩萨。从名字到观行。去好好的学布施。
「四摄法」就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就是爱语。部部经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他讲的我们能理解、我们能相信、我们欢喜接受。这就是爱语。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为、行动。利就是利益。你所做的这些事情。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这个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别人有利益。这叫利行。因为菩萨并不完全都出家。在家多过出家。什么叫不利行?譬如你做小偷。这是不利。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都不利;你营私舞弊。这是不利。有利益的。他就欢喜
第四是「同事」。同事这一条是有条件的。必须在果位才能修。因位上不能修。我们讲菩萨果位。方便来讲。圆教初住以上的可以修同事;严格的讲。八地菩萨以上才有资格修同事。要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动地。什么样的境界都不动心。像经里面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是真不动。初住以上的。明心见性了。可以用某种程度的同事。不能说是无条件的同事。同事是什么?为了接引众生。他干什么事情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干。这叫同事。那个人他喜欢跳舞。你也天天陪他跳舞。他喜欢打麻将。你也天天跟他去打麻将。久而久之。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了。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不动地的菩萨才行。他没有任何顾虑。他在那个境界里不动心。慢慢的会把这个众生领到佛门里面来。那是最高明的。他有那些不良的嗜好。你也示现跟他一样。在那种嗜好里面你是世界第一。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到最后你一摇身学佛了。他就跟着学。「他学佛了。我也跟他一道学」。这是四摄里面「同事摄」。
我们想想。诸佛菩萨的数量比我们众生多。为什么诸佛菩萨现在不示现同事摄度那些造恶业的众生?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众生在业障深重的时候决定不能回头。经里面讲「一阐提」。佛来了也无可奈何。暂时放一边吧!等他在什么时候有这个念头了。可以回头了。佛才用同事摄。换句话说。用同事必定会叫他回头。如果用同事不回头。这个同事摄完全失败。诸佛菩萨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诸位要晓得。四摄法里头只有一个「同事」不可轻易去尝试。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够不够程度。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定功。可以用这个手段来接引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包括的范围很多。有很多事业。看起来好像是善。实际上不善。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像现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贯道。以为一贯道是佛法。这是迷信。这个是错误!你如何能够度他回头?如何能叫他在迷妄当中觉醒过来?当然最适当的是同事摄。
「六度」。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以法布施为主。「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也是以法布施为主。我们舍财物供养别人。诸位想想。别人得利益能得几何?自己要怎么样?自己要舍贪心。这才叫做自利。如果你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可以做。一本万利。完全用生意头脑到佛门来赚取最大的利益。来修布施。这就颠倒了。这个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为什么?把佛法当生意买卖来做。「我为什么在佛门做功德?因为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假如我在佛门舍了。将来没有果报。那我布施干什么?我供养他干什么?」这错误了。世间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报。何况你学佛!你要是希求有果报。有这个心。这个心是染污心。这个心是无明心。是不清净的心。是迷。是邪知邪见。你学什么?学佛。佛是正觉。可是你所作所为完全是迷惑颠倒。增长无明、增长邪见。你学的是什么佛?这些话。入了门的同学一定要晓得。可是你接引初学的人不能这样说。这样一说。他不来学了。「佛门里面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我学它干什么?」他会发生误会。会发生曲解。甚至引起谤佛谤法。罪过无量。殊不知「一切不可得」。这句话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一切都具足。岂不闻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缺什么?你样样都不缺!世间人求富贵。世出世间谁的富贵最大?成佛富贵最大。你看看《华严经》。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晓得成佛的富贵!真富贵是那
修法布施才能得称性的财富。所以法施为第一。法施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自己要不会修。那你拿什么「法」布施?修学的纲领。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提醒诸位。有三条。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佛是觉悟。从前不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迷惑。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性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我们才以觉法布施于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自己正知正见。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唯有清净才能和合。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不清净、感情用事。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了。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这叫法布施。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千经万论讲修行的道理。讲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为什么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觉、正、净而已。为什么叫你持戒?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所以问你。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你能一下子答出来「我修觉、修正、修净」。满分。一百分。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真正明白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觉、是正、是净。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以觉正净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
讲义【七、求大果: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
我们的目标要大。要大处去着眼。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这个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这个志气。要求大果。大果是什么?『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有这个大的志向。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究竟佛果。等觉菩萨还不满意。一定要成佛。我们要问。这个事情一生当中能办到吗?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就很干脆的告诉你。你这一生当中办不到。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办不到?因为你有怀疑。你信心不清净。你信心清净还会来问我吗?你来问我。你的信心就不清净。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你有没有信心。这个信心并不是贡高我慢的心。并不是自大的心。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方法也明白。境界也懂得。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信心。真正在一生当中做到圆满的觉、圆满的正、圆满的净。就行了。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那就是无上菩提果觉。
这个事情是要修!你日常生活当中不修。那有什么办法?不修不能证果。你在这个境界还是迷。还会起邪知邪见。还会被染污。这个事情无关别人。完全靠自己。自己这一念真转得过来。成佛不难!《楞严经》里面讲「歇即菩提」。歇什么?在皈依佛里头。迷歇了。就觉了;皈依法里头。邪知邪见歇了。没有了。那就是正知正见;皈依僧里面。一切染污歇。没有了。那就清净了。《楞严》里面「歇即菩提」。那个菩提就是此地所讲的「无上菩提果觉」。你在境界里面不肯歇。那有什么办法?
讲义【具此诸大。故名大菩萨。】
上面讲的七个大的意思统统具足。这就叫大菩萨。
讲义【摩诃萨者:梵语摩诃。此云大。上既称大菩萨。此复加摩诃萨者。谓是地上大菩萨中之大菩萨。】
大菩萨中之大菩萨。通常都是称等觉菩萨。
讲义【以文殊等十二位。皆是等觉法身大士。复居十地以上之人。并其同行眷属。其数约有十万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云俱也。】
『以文殊等十二位』。《圆觉经》里面这十二位菩萨全是等觉菩萨。「皆是等觉法身大士」。他们在十地之上。我们通常称十地菩萨为「摩诃萨」。摩诃里头再加「大」。这个意思都是称等觉。他们的同行眷属。跟《华严》一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数量有十万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云俱也』。
这一段文字不多。可是意义很深。也非常重要。特别跟诸位详细说出来。因为将来诸位无论看什么经。你一展开经文。六种成就里头一定有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含义就像今天我在此地跟诸位所讲的。古人批注虽然这样说了。这个意思你看也看不懂。要特别的提醒诸位。今天因缘很殊胜。美国一位同学发心皈依。我们今天提早五分钟下课。诸位可以参加他的皈依礼。我们为他祝福。希望他将来也成为大菩萨。把佛法带到美国去发扬光大。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1166.html
以上是关于「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十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圆觉经」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圆觉经- - 讲于台湾 十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