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1 01: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7:00Z 2011-10-06T12:07:00Z 1 905 5161 Microsoft 43 12 6054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

百度佛教大安法师讲经视频

:#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六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62

  十九页的后面「普贤菩萨劝发品」:

  【华严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小男者。彼中诸佛子。已悟毘卢性海。未入普贤行门。故行为首。而智次之。此经为三乘之人。迷于性海。执滞草庵。渐渐引诱令归宝所。非智莫导。故文殊为首。普贤后来。】

  这个两部经就是《华严》跟《法华》。都称之为经中之王。一个是佛最初说的。佛成道之后所谓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定中讲的《华严经》。这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法华经》是最后。最后所说的。也就是说一代时教的总结论。一个开端。一个总结束。这在教义里面讲。都是非常重要。可是在《法华经》里面跟《华严经》。我们看起来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表法的菩萨。在《华严》是普贤菩萨居第一位。算他是老大。其次才算是文殊;在本经里面文殊菩萨当老大。普贤菩萨列在第二位。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定要晓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谓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所以说是『已悟毘卢性海』。「毘卢」是梵语。印度话就是毘卢遮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我们的性海就是真如本性。广大无边。所以称作「毘卢性海」。那是已经悟了的人。已经悟了叫解悟。悟了之后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证入。

  普贤菩萨表的是证入。如果我们通常讲的悟有两种。一种叫解悟。一种叫证悟。我们就可以说。普贤菩萨代表的是证悟。文殊菩萨代表的是解悟。你晓得这个意思。你就能够看出这两部经。它不一样的所在。《华严》是已经解悟了。它的目标是要证入。所以《华严》最后五十三参是行成证入。这就是普贤的意思。《法华经》是教我们解悟。所以《法华》重在什么?重在建立信心。如果你要没有解悟。你的信心不能建立。由此可知。解悟之后这就要求证。要入佛知见。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在《华严》称为一真法界。在本经称之为「入佛知见」。这几行把这两部经异同之处。说得很清楚。文字不多说得很清楚。我们讲堂可以说是这两部经都在研究。刚才说过。这两部经在佛法里。都称之为根本法轮。只要我们认真的去读诵、研修。再假以时间。纵然不能够悟入这个境界。也必能有些悟处。我们的解悟这是必定可以得到的。下面这就说这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底下讲:

  【昔者普眼菩萨三度求见普贤。入于三昧。竟不能见。佛令其想念礼敬。即见普贤菩萨近佛而坐。如此则普贤不离佛侧明矣。此中何故云从东方而来。盖东为震方。震为长男。能任大事。克绍家业。堪领众务。故任大事。则能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

  读了这段文。大家一定就可以明了。佛法无论说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处所。或者说一个方位。或者说一个远近无不是表法;你要是把它呆呆看作真有这个事情。那就坏了。所以有许多不明了佛法之人。他来研究佛法。读《华严经》的五十三参。要去考证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住的所在在现在些什么地方。那到哪里去考证去?不知道这全是表法的意思。这个地方就说文殊跟普贤是一不是二。他跟佛是一体的。佛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理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没有说法。为什么?因为本性无法好说。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他说什么!《华严》从头到尾都是菩萨说法。菩萨就是佛。从体起用这叫菩萨。用。就有法好说。体没有法说。用才有法说。所以理体不说法的。在用是无量无边。把一切德用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智。一个是行。实际上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是佛教徒。世间人听到他这个哲学的说法很希奇。在佛教里头一点不希奇。佛教里面讲「行解相应」。他说个知行合一。只是把话变一变。意思是一样的。这就以文殊菩萨代表的智。普贤菩萨代表的行。行是智之行。智是行之智。所以它两个是一不是二。已经开悟了这个时候行重要。像华严会上那些菩萨已经开悟。要紧的是要入一真法界。所以以普贤为首;法华会上。这些人还没开悟。没有开悟谈不上修行。

  所以大经。你看看科判的顺序。信、解、行、证。文殊代表解。普贤代表行。行证是普贤。信解是文殊。法华会上这些人要紧的是什么?要紧是要他建立信解。所以法华会上文殊排在前面。普贤排在后面。看它排列的顺序。就晓得他教化那些学生的程度。诸位也就能够知道。华严会上那些学生的程度比法华会上高。说来说去。这些表法的诸菩萨们都没有离开自己。毘卢遮那如来就是我们的自性佛。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文殊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普贤是自性里面的万德万能。可见得这是一体本具者。经里面说普贤菩萨从东方来。这是表法的意思。所以前面说明一个公案『普眼菩

佛教法会不讲经

萨』。发心『三度求见普贤。入于三昧』。都见不到。你们要想想「三度求见。入于三昧。竟不能见」。这是什么原因?如果他要见文殊。用这个方法会见到。见普贤就见不到。你要晓得三昧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普贤菩萨一天到晚想东想西。什么事情都干。那你这跟他完全相反的。那怎么能见得到?所以你要见普贤菩萨。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这就见普贤菩萨。如果善财入定就见不到。文殊菩萨表慧。表的根本智。是因定而生慧。所以从戒定慧能够见文殊。你能够得到什么?得到信解。可是行证你天天在那面壁。心不动这不行;什么事情你都要接触。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这个定的功夫。比入于一般修定的功夫。那要深得多了。所以这里讲「入于三昧」不行。

  这点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谓修行可不是在定中修行。盘腿面壁叫修行这不行。这是初级的功夫。修行要

在线佛教讲经视频观看

怎么个行法?修行要像善财那样历事炼心。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去锻炼。这就叫做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处处是道场。时时是道场。拿我们今天来讲。整个的时空就是他的道场。一切的境缘。境是我们讲境界。缘是讲人事。我们今天讲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都是他修行的场所。他要在这里面去炼。炼到如如不动。佛告诉须菩提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圆觉经》里面讲的「离幻」。怎么个离?即幻离幻。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样你就能够见到普贤菩萨。你就能够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无处不在。所以佛教给他。『想念礼敬』。你就见到;三昧里面没有想念。也没有礼敬。由此可知。「想念礼敬」。如果从三昧上来讲。这是最深的三昧。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楞严大定。所谓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通常我们修定。环境清净。身心好像离开了妄念;如果在环境里一接触。心又乱了。这不叫定。这个定不管用。小乘圣者证得九次第定。不敢轻易的度化众生。原因在什么地方?怕一接触众生。定失掉。所以他这个定是属于初级的禅定。不能开慧。没有能力破无明断烦恼。虽然有九次第定这么深的定功。这个定不能开智慧。你们诸位去想想看。开智慧哪有那么简单?千万不要把妄想当作智慧那就错了。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智慧是什么?世智辩聪。把这个看作智慧。而佛法说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这个学佛的人遭了难!

  有些人研究佛经也相当的勤苦。研究经典、研究注疏在这上下了功夫。把这些经论批注自己也能融会贯通。说得天花乱坠。很像一回事情。这是不是智慧?心里面的烦恼不断。生死没有把握。这个不是智慧。这是什么?孔老夫子所说的「记问之学」。他记得多。他常常有问题问别人。人家给他解答他听得多。他的学问是属于这个。记问之学。所有学问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世智辩聪、记问之学。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智慧一定从定中来的。心不定没有智慧。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做个比喻说。我们的心就好像水一样。不定。水起波浪。水起波浪照外面的境界就照不真切;不是说它不能照。它能照照了怎么样?照得跟外面境界不一样。水要是平静。不起波浪了。这个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水里面的影像。跟外面境界像是一样的。一点都不会差错。我们的心不平静。我们心里面还有烦恼。你想想看。你照的功能怎么能够圆满?圆满的觉照就叫智慧。带着烦恼波浪的觉照。就是世智辩聪。只见到片面不能够见到全体。记问之学是比量。不是现量。听别人说的。自己推想、推理。毕竟不是自己现量境界;智慧是现量境界。决定不是比量境界。所以这些理。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懂。不懂免不了盲修瞎练。

  普贤菩萨从东方来这是表法的意思。正如同我们世间过去帝王时代。太子住在东宫。东方是表示震。在八卦里面这是震的方位。在五行它是属于木的方位。在四季里面它是春天的方位。所以在这个方位这在过去。所谓是储君所居住的地位。普贤从这个地方来。也就是代表这个意思。为佛之长子。现在的社会制度跟从前不一样。我们从前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一直到清朝。都离不开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度。就是一个家庭的继承是长子继承。所以是大家庭的制度。长子继承家业。到民国年间来实行小家庭制度。今天我们要说这些事。我们都不懂了。在从前长子。家里面这些兄弟姊妹他统统要照顾。他有责任。如果你们是看看小说《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那是宗法的制度。你看看从前中国的大家庭。每个人的收入。这收入要归公。你的需要。等于说每个月好像佛门里面发单钱。这个零用钱就发给你。你有什么需要的时候等于说常住支给你。从前这个家庭制度是这样的。长子。长子就是当家师。他当家的。所以他对于家庭每个人都要照顾到。好处确实有它的好处。好处一个家族它团结一条心。确实能够有我们中国所提倡的。伦常的、伦理的生活。那是真正享受得到。所以有天伦之乐。缺点就是每个人都受约束。因为是团体在一块居住。当然等于说是生活规范一样。没有那么自由。

  小家庭无拘无束没有人管你。你好像很自由;在那个社会里头不自由。上面有父母。再就是有长兄长嫂。他们是居在领导地位。所以实在讲。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处。当然也有缺点;小家庭有小家庭的好处。缺点也很大变成什么?就自己兄弟姊妹不关心。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团结。以前的兄弟姊妹就等于自己一个人一样。跟自身一样。那是关照爱护。彼此当中互相的协助。确实不是今天能够相比的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视频

。所以这发挥出去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五伦里面除了自己之外。这一个家族之外。与我们往来的这就是朋友。为朋友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身命都能够牺牲。何况于身外之物!所以中国的朋友跟外国做朋友不一样。中国的朋友真值得交。为什么?交了这个朋友。他这个一生他有保障。朋友就跟自己兄弟也是一样。兄弟手足一样。所以你要讲团结。我们中国过去真正是团结。团结两个字。这个名词在中国没有。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团结。不团结才喊着团结。已经团结了。团结两个字用不上。如果说是出卖朋友那还得了吗?在我们从前这个社会你要是出卖朋友。你这个人就完了。为什么?你在社会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跟你往来。一听说某人他出卖朋友的人。谁肯跟他往来?你在整个社会上你就孤立了。所以你要是背叛了家亲眷属。那还得了!这是讲从前制度跟今天不一样。确实有很大的不相同。

  这个地方的表法。就是以普贤菩萨表长子的身分。他『能任大事。克绍家业』。此地都是比喻。「家业」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是弘法利生。『堪领众务』。「务」是一切事务。他能够领受。他为什么能够?底下说明他『以威德自在之力。护持法宝』。这个两句做总结。结到佛法上。这个地方虽然说的普贤。诸位要记住。普贤不是别人。普贤是自己。如果我们把普贤推作别人;换句话说。你就把弘法利生的责任全推给别人。推给别人也可以。别人成佛明心见性;我不能成佛。我不能明心见性。学佛是谁学佛?他学佛。我不学佛。那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法主张的是直下承当。谁是文殊?我就是文殊;谁是普贤?我就是普贤。自己才能够成得了佛。文殊、普贤代表的是信解行证。信解行证都是我自己一身。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样才会有成就。如果推给别人。我自己不能信、不能解、不能行、也不能证;你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我还算学什么佛?所以佛法之可贵。贵在直下承当。佛菩萨苦口婆心长劫的教化。普贤在此地又在劝导。劝我们发心。发什么心?发直下承当之心我们才有门可入。给你说了许多你都不敢当。那不叫白讲了吗?

  讲「护持法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诸位。护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法。自己都不能护。说是能护释迦牟尼佛的法。没有这个道理;先要能护自己。而后才能护众生的法、护诸佛的法。护自己的什么法?

带佛教音乐的大师讲经

简单的说。就是护自己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护自己的四净德。像《圆觉经》上佛给我们开示的。常、乐、我、净。《圆觉经》上尤其说得好。「净圆觉心」。我们要晓得护这个。这就是护法。净是什么?净不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染。接不接触?接触。这普贤菩萨。普贤行是接触。接触而不染这是普贤。这叫修净。净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觉则不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样样都明了。这里面没有迷、没有执着。这就是觉。觉就是智慧。样样事情都做。该做的都能够做得圆圆满满。这就是圆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提起这个纲领。护持我们的净圆觉。护持自己的平等、清净、慈悲。怎么个护持?保持不失而且要培养它要增长。这叫做学佛。这叫护持法宝。使自己的智慧、威德、自在天天增长。底下说:

  【所依之佛。号宝威德上王。领众务故。与诸菩萨及诸天龙等。雨华作乐而至。绍家业故。】

  这都是经上表法的意思。所以佛经在文学上来讲。也是最上乘的。从文学上来讲也是美极的文学。佛的号『宝威德上王』。与因地里面菩萨的威德自在护法。你看看完全相应。佛是表果德。菩萨是表因行。因行与果德一定相应。这个地方「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王」就是代表自在的意思。下面有假设一个问答:

  【问佛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修这个法门依佛而修。这是没问题。佛讲《法华》是八年。所以这部《法华经》。是佛八年所讲下来的记录。诸位晓得这个道理。八年就讲这么一点吗?讲得太多。记下来不多。记下的是纲领。像《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大师三十七年。所讲的东西记录。我们看看《六祖坛经》不过两万多字。花上二、三个钟点就统统都看完了。三十七年就讲这么多吗?每句要发挥起来都是很长的。所以这是八年所讲的精华。编写出来的。佛灭度之后。我们如何能够修学这个法门。能够契入证得法华三昧?

  【佛告以成就四法者。】

  在这品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底下讲:

  【譬如长子。仁义自检。为父所重。故曰为诸佛护念。】

  这个『四法』就是底下讲的。这是一句诸位记住。『诸佛护念』。这是一法。你们只记住这四个字就行了。

  【若道德不修。为父所弃。则非护念矣。虽为父知。当习学众艺。故曰植众德本。】

  把这四个字记住。这是四法里头这第二。第一个是「诸佛护念」。第二个是『植众德本』。

  【众艺虽习。必须威仪自持。故曰入正定聚。】

  这是第三『入正定聚』。把这四个字记住。

  【既为父知。又闲众艺。风规其足。可以治家治国。故曰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这是最后一句。这四法第一个「诸佛护念」。第二是「植众德本」。第三是「入正定聚」。第四是『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如果你能成就这个四法。佛虽然灭度。你还是能够得《法华经》。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好。我们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59.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2;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90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