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1 01:0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7:00Z 2011-10-06T12:07:00Z 1 1059 6041 Microsoft 50 14 7086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六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65

  讲义第二十面第一行:

  【今开行门。则想念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如此则乘六牙象王。】

  『六牙』也是表法的。实际上就是表的六根、六尘。表这些意思。

  【现其人前。亦有所说。象表实相之行。六牙表六波罗蜜。于实相中。一念思惟。即具六度。即思非思。是妙法义。】

  说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这个地方的思惟。不是我们妄想思惟。不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而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也就是八正道里面讲的正思惟。前面解门能入。这是大乘之门是要用无分别智。就是我们讲的实智、根本智才能够契入。就是解悟;可是证悟呢?证悟要后得智。要权智。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很清楚。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得根本智。就是得无分别智。前面讲的解悟。得到之后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后就用的是权智、后得智。那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想念

汉传佛教讲经交流通知

思惟分别计较。一一皆称普贤行』。叫「行成证入」。清凉大师的科判就用这四个字。行成证入。入的是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证究竟佛果。由此可知。根本智没有成就之前。没有法子入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没有法子修普贤行。什么叫普贤行我们也见不到。千万不要我《华严经》搬出念念。念念「普贤行愿品」那就是普贤行。那不是的。像我们翻起大陆地图来看。你怎么看来看去那不是大陆。连大陆的边也没有见到。我们今天拿经典就是看地图一样。实际地方没去过、没见到。所以你的根本智成就之后就见到。这个境界就现前了。

  表法里面我也跟诸位说一说。『象表实相之行』。入了一真法界之后。我们也就是这样说当你证得理一心之后。你的行就是「实相之行」。为什么?在这个境界里面。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全是实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缘统统具足六波罗蜜。所以普贤行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才叫一真。无论哪一行就是一切行。六度万行在这一桩事情里头全部具足。样样事情都是这样的。这叫修的普贤行。我们坐在那边不动也是普贤行。展一下眉头、咳嗽一声也是普贤行。也是六度万行统统具足。这个时候你看『即思非思』。思是思想。即念非念。即分别非分别。即计较非计较。所以才圆具无量波罗蜜多。这个意思。就是《妙法莲华经》的义趣。《妙法莲华经》的义趣是什么?「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开权显实。实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里面一一行都圆具一切行。我们虽然是读诵、虽然听讲、虽然很羡慕。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本钱不够。没有理一心不乱的本钱。到你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现前。那就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我们修行人要以这个为目标。修行人念念要趣向这个目标。这个道路是真正成佛之道。不可以疏忽。下面有句话说得很重要。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如轮王从仙人闻法华经。乃云我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等。岂非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耶。】

  这个一句话。就是『一念实行即具六度』。这八个字很重要。这是讲的真实行、实相行。在这底下都是讲到最重要的修学纲领。刚才说到我们必须要具有本钱。就是理一心不乱才能够入这个境界。我刚才也提到研究班。你们有人想来给我商量。商量不行。这研究班要能收到效果。要有小部经的基础。没有小部经基础没用处的。所以说你们同学想发心。将来参加个三年、四年研究。首先要能讲十部小经这是最低限度。要学讲十部小经。以这个基础去学一部大经。这是勉强可以。我在台中学《楞严经》之前。我听李老师讲过三十部小经。这三十部小经。我虽然没有部部都讲过。但是我所听到的东西。我上台都能讲得下来。所以我有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才学大经。今天我要求你们的不算多。要求你们十部。你们有十部小部经的基础。可以参加研究大经。纵然佛学院毕业出来的。我也不会收。为什么?他没有十部经的基础。那还是没用处。佛学院毕业出来也不行。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要经过考试。怎么考试?讲十部小部经给我听。得讲十部经给我听。十部经怎么讲法?在我们讲堂里讲给大众听。我也在底下听。要这个讲法。你能够讲十部小部经。可以有资格研究一部大经。所以自己的本钱要具足这很重要。自己没有这个本钱那就没法子。底下讲或者有人这么说:

  【若如所言。则但依理观。不依事修。】

  你用不着在事上修。修『理观』不就可以了吗?这样说起来是不无道理。我们再看底下:

  【从古已来。颇有得见普贤者不。】

  这是讲单修理观。不修事修。这就是俗话讲的「依理废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曰智者礼忏三七。见灵山一会俨然。昙翼诵持法华。普贤乘象而至。予谓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显其事。若

佛教讲经台-百度

能理事双修。何患其普贤不我现前。】

  这个地方特别就是奉劝你要『理事双修』。不能够偏废的。所以我教给诸位。你们早晚课诵用《西方确指》我们印的本子。你照这个修。这事修;你在经教上练讲这是理观。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你讲经就是观照。你劝别人就是劝自己。劝别人。别人未必肯听;劝自己。常年一年到晚劝自己。劝自己二十年自己就回头。天天在劝。自己得的利益大。所以讲经常常会开悟。这个悟是什么?因为你有观。有理观他才会有开悟。小乘人为什么不开悟?因为小乘人没有理观。大乘人之能开悟。他就是因为他不断的理观。是「理事双修」。事上是什么?是修定。事上就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这个。这就是修一心不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虽接触六尘境界心地不染、不着、不取相。在这里面修定。每天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修理观、修慧。福慧双修要这个修行法。我勉励同修走这个路。这个路是什么?是非常的快速。很容易成就。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各个都是走这个路。我们走这个路子决定不错。初学要学一家之言。你的心才不乱。你这个观慧它才有个中心。就是有条路。有个目标。你要搞多了。多了心就分心。心就散乱。不容易集中。这是修学的一个忌讳。

  所以你看看善财童子初学的时候。他老师只有一个文殊菩萨。只有一个人;等到他定成功。慧也开。这个时候才参访。那个时候参访是什么?真正做到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遍参一切善知识。如果我们还取相、还着相。还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那自己就要小心。我守一个老师。这就是还没有到出师的能力。还没有这个功夫。还是守着一个老师。所以学经的时候。守着一部经。守着一家的批注;不要看到某个经书批注好多。这是古大德名气很高。那你糟了。我们纵然参考几种批注。也是以一家批注为主。这个都是从前李老师所教的。我们在这上真正得了利益。因为以前不晓得。你说我学《楞严经》。我手上有三十种批注。好了每个批注都去翻。《楞严》变成大杂烩。怎么能成功?只守一家。我们学的时候。李老师讲依圆瑛法师讲义。我们学也依圆瑛法师讲义。以一个为主。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五靠这个。另外只有百分之五参考别人。要以这样的比例。怎么个参考别人?譬如说圆瑛法师这个地方的一句。他这个地方批注。我们看到或者是不以为然。或者是看到的时候看不懂、看不清楚。找别人的批注就找这一句。看看人家怎么讲的。会不会引起我们自己一点悟处?把这句讲得更通顺。绝对不是把人家的批注。从头到尾仔细来看。就完了。那你就是跟两个老师学、三个老师学。只看它一句。

  所以说会采注子的。他是这个采取法。他讲出这个批注。从头到尾讲的。大家听的是一脉相承。是一个思想。一个指导原则。两个批注它是两个思想。它是两个指导原则;换句话说。教你走两个路。两个路怎么能走?所以初学人最大的忌讳就是这点。这点要不能够遵守。他就注定了要失败。他不会成功。所以我们看了好多人真是可惜掉。就是什么?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搞好多批注来。结果他自己路走错了。走失败了。可怜。那真可惜。不能说他不用功。错用了心。不晓得这个原理原则。到什么时候可以博学多闻?到你大彻大悟之后。那个时候就可以。《楞严经》一百多种批注。一百多批注都可以从头看到尾。就是说你证得理一心不乱之后。为什么?那个时候你看东西你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受它左右。这个可以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学。自己心有主宰如如不动。增长自己无量无边智慧。这增长智慧。就是我们的心还做不了主。还会被别人所左右。那千万小心。我们只能跟一个人学。只能跟一个老师。

  我自己的修学能够有点成就。就是一个老师教的。跟一个人学的;学经也是如此。是一部经一个批注。我那个时候拼命搜集这些好的批注。我还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宝。大陆上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之乱。这些书几乎都烧尽了。我是尽可能的去搜集。搜集来之后。将来有别人学。你学交光法师的。我有交光法师的批注;你学《楞严经圆通疏》。我有《楞严经圆通疏》的批注。你学哪一家的。我手上都有数据。我可以供养别人!但是真正学的时候。他必定是学一家。他才会有用处。乱了的时候。那我害死人。我不害我自己。我更不会害别人。这就是说明了参考批注怎么个参考法。像《法华经》的批注有一百多种。我所搜集的大概至少也有五十种。我手上有五十种批注。我们所取法的也只能取一种。我们将来准备讲《法华经》。我们取《法华经大成》。我过去在李月碧讲堂讲《法华经玄义》。玄义就是用《法华经大成》讲的。所以你取注子只能取一种。俗话有句话说「贪多嚼不烂」。总是有理有事。理要专、事也要专才能够达到一心。下面说:

  【所以见普贤。则当得无量功德。如旋陀罗尼等。】

  『见普贤』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证理一心不乱。所以要修『无量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慧。功德是定慧。这个地方不是讲的福德。是讲的功德。福德没用处。梁武帝当年在世专修福德。起庙的福德大了。梁武帝建了多少寺?四百八十寺。他手上建造的;他度出家人几十万人。他是总护法。碰到达摩祖师。他是高兴的请教达摩祖师。你看我这个护法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你们想想为什么?因为这是福德与定慧不相干。不是说盖了一个庙。我这个定功就深。那就可以了;与定慧不相干。这是人天福报。如果梁武帝当年要换一个字。问达摩祖师我的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说功德。功德没有。福德就甚大。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讲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佛法里头重视修福?因为修福可以帮助你功德现前。修福要怎么个修法?修福要不着相的修。譬如佛法教你修布施。因为你有贪心、因为你样样舍不得你不能得定;换句话说。你功德不能成就。你要能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布施掉。统统舍掉你心清净。清净怎么样?功德现前。所以这个修布施它能够帮助你成就功德。可是你目标是要在功德。你布施是什么?不是求福。不是舍一得万报。没有任何企图。只求自己心地清净。不要将这些东西扰乱我的心。不要叫我天天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能把一切东西都舍掉。自己身心清净。这个修布施就是修功德。所以没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我们想证得理一心不乱做不到的。底下有两行半相当重要。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为什么?说到我们现前。

  【若浊世比丘等。】

  浊就是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指我们现在这些人。『浊世比丘等』。「等」就是连在家的二众都包括在里面。

  【欲修习此经。】

  你要想学《法华》。想修法华三昧。

  【能三七精进。我乃现身而为说法。】

  这就是讲的克期取证。『三七』二十一天。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华七。三七的时候能够感应到普贤菩萨现身。好。那我们来结个七。我们二十一天看看普贤菩萨现不现身?大概三百

湖南佛教网讲经弘法月

个七普贤菩萨也不能现身。你们晓得障碍在哪里?前面给诸位说。理事双修才有感应。三七是事修。如果里面没有理观那怎么能成就?我们今天打佛七念佛。为什么佛七里头不能证一心不乱?没有理观。有事无理这不能成就。有理无事也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佛七应当怎么样举行?譬如像我们现在讲《弥陀经疏钞》。或者讲《弥陀经要解讲义》。总是把这个东西统统讲完。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时候再结七念佛理事双修。人人都懂得净土的大道理。都懂得修学的原理原则。这个有效。就好比这个结七。就好像考试一样。学校考试。月考了。他这一个月功课念

佛教中讲经神病是业障病吗

完了这才考试。说一个月都没有上课。来月考。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我们今天讲打个佛七。你问问每个人他对《弥陀经》有没有研究?一点研究也没有。他就来参加佛七。这就等于说念书一样。书没有念来参加考试。他怎么会有个结果?《法华经》如此。整个《法华经》的道理要全都通达。这个时候再以三七精进。理事双修才会感得普贤菩萨现身说法。底下说:

  【复虑其宿障魔作。说咒护持。观菩萨为众生用心。何其切也。】

  菩萨念念护持一切众生。众生麻木不仁不能够体会。我们的宿业、罪障实在是太重。魔王外道想尽一切方法来诱惑我们。菩萨在暗中保护。所以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之后是什么?第一要紧的要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弘法。你们早晚课诵用《西方确指》的方法就消业障。为什么?心定对治自己的散乱心。心散乱就是业障。求这个心之安定。弘法利生是消业障。能够转业。我们要问什么叫普贤行?

  【正忆念者。即普贤行。】

  『正忆念』就是正思惟。底下讲:

  【古人云。正兴一念。是法界缘起。】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千真万确的事实。诸佛菩萨如是。一切凡夫也是如是。觉了就是『法界缘起』。你看《华严经》里面讲「法界缘起」。就是说这个事情。所以大师说:

  【想念思惟即是普贤。非无据也。】

  他说这句话他有理论依据。有所本。不是自己胡造谣言。

  【能如是思惟信解者。则从无量佛所。深种善根。】

  这个几句话得也是非常之切当。我们对于这个道理、对这个事实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就是你从无量诸佛处所种的善根。能信得过、能理解。法界缘起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这是我们现前用上一点功夫。都能做得到的。

  【常为诸佛手摩其顶。】

  这是摩顶授记。佛给我们摩顶授记我们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冥护、冥加。而不是显护、显加。显护、显加我们能够觉得。能够觉察得到。这是觉察不到。底下说:

  【未能深解。】

  我们还做不到这个程度。

  【若但书写。亦得命终生天。】

  『书写』是什么?就是流通经典。在从前没有印刷术。要流通经典要靠自己抄写。这样辗转流通这个福德很大。你看福德是『生天』。诸位要晓得。今天不需要去「书写」。今天你去翻印。比书写的福还要大。书写的写个一部、两部。已经就累得不得了。这一部《法华经》。从头到尾把它抄一遍。你要费多少时间?要费多少精力?今天我印一部很容易。几天就印好了。你印一千部。古人写哪个人一生能写一千部?不可能的事情。顶多写个几十部不得了。今天我们印一千部、一万部。你想想看。这是多大的福报。生天的福报。这就是修福。世间人不晓得这个福报之大。他不肯做。我们晓得这个福报之大。晓得世间什么样的福报都没有这个福报大。我晓得之后我就拼命在做。永无止境的在做。这是单单讲。就是我们单单今天来讲印经流通。就有这么大的福报。

  【何况受持忆念解义修行者乎。】

  那不必说了。这是说什么?他没有『受持忆念解义修行』。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一味的修福。印经修福只是讲这个。这是大功德。还有一个就修福的什么?比这个还要大的。还要大的什么?就是讲经。你自己发心讲经;还有自己不能发心讲经的。我请法师来讲经。所以这个世间人他对这点。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如果晓得这是修大福报的话。现在在南部我常常在那讲经。已经有人觉悟到。我每个月到南部去讲经。每次请经的人都不一样。等于弥陀院那个讲堂是借给他们用。这个五天他们出这个功德。请我去讲经;下个月另外一个人他出这个功德来请讲经。来给大众结缘。这个风气将来慢慢会开。请法师讲经。你能够借一个道场。请法师讲一天的经。比你印十万部经典功德还大。为什么?你十万部经如果印出去没有人念。大家都把它放在书架上摆着。这没有功德;要有人去念。要有人去依教奉行才有功德。你讲经的时候。当时就有人听。他能够解义。他阿赖耶识里它就落种子。这个功德大。你印的书有人去读才落种子。没有人读把它放在书架上。那个没有功德。所以这一千本书印出去。希望能够有个三、五个人去念。就不得了!不要希望我这个书各个人都有念。没有这个道理的。不可能的事情。你

年轻的佛教法师讲经视频

要想最有效是什么?那就是讲经的道场。你印这个经书马上就有一、二百人来听经。这个效果是最大的。可以能够得到十分之一、十分之二的效果。立刻见效。有一百人来听经。我印一千部经十分之一。两百人来听经十分之二。这个效果是立刻见效。所以这个印经里面讲。今天我们在台湾有这个机会。就是大专讲座。大专讲座里面你印教材的话立刻见效。这是修福最为显著的。所以说是人一定要开悟。要有智慧。福不唐捐。才真正收到效果。底下说:

  【是故智者应当受持。】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愚痴的人他不懂。他不觉悟。有智慧的人他觉悟。他晓得这个道理了。他才能够依教奉行。

  【我当守护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这是菩萨在法华会上对佛所发的愿。所说明的这桩功德利益的事实。『我』是普贤菩萨所称。只要有人。你看看第一个就他什么都不懂。他能够印经布施他能够得到天福。如果能够说「受持忆念解义修行」。普贤菩萨必定守护。一定是保佑他。满他的大愿。流通大经。大经是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续佛慧命就从这个地方修起。好。明天大概再一个钟点就圆满。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62.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6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90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