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29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29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29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4:00Z 2011-10-06T12:04:00Z 1 1050 5986 Microsoft 49 14 7022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二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9
底下接着要说的就是证得之相。证得的样子这很要紧。此地给我们说的:
【虚心无证。而无所不证。】
一般讲能证所证还没有忘的时候。这是在用功夫的阶段。没有到达境界。举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财富。发了大财。心才一动立刻阿弥陀佛压下去。这个时候是用功没证得。到有相当功夫。见如不见。好像心里很平静。见到这个外头境界不动心。晓得外头境界。晓得自己不动心还是没证。还是没达到那个境界。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得?心境两亡。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没有境、也没有心。这个时候是真正证得。也就是真正的清净。本来无一物。像这些境界我们都应该晓得。不要到自己有一点点清净。那个石头压草可以压得住。就以为是清净。这是错误的。这个仅仅是初步功夫而已。但是诸位要晓得。烦恼能够伏得住。你自己就觉得自在。这里面就有法喜、就有快乐、就有乐趣。我们常常讲法味。那法味就尝到。烦恼控制压不住。这个学佛的滋味没尝到。不晓得学佛什么味道。所以在佛法里头会退心。烦恼能控得住。法喜天天增长。味道尝到。给诸位说。不会退心了。到这个时候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味道之好。一切世间法都比不上的。没办法比。我们常言说得好。世间人最大的嗜好莫非于贪吃。贪吃与好色莫过于这两样。你看佛法里面讲「禅悦为食」。你要能够尝到禅悦的滋味。天上人间最美妙的饮食那个味道都比不上。没办法比上的。禅是什么?禅定。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得到禅定;悦是喜悦。法喜充满。在什么境界里头不动心。这个味道不是世间人从言语当中能够体会的。必须要亲证。古人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要你亲自证得。你才晓得这个美好。
看底下一品「持品」。
【因宝塔品深赞持经之人。】
这是叙述前面「见宝塔品」。是『深赞』受持妙经之人。
【提婆品又诫求法者。当尽其诚。】
这一句话要紧。『求法』的条件就是这三个字。『尽其诚』。这三个字也是做学生的条件。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个学生?要「尽其诚」。凡是有这个条件的。他要得一个老师指教决定成功。印祖讲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成就。他能够尽其诚。那他当然得的是最大成就。没话说的。龙女为什么一剎那之间能成就?尽其诚。畜生尽其诚。都能够剎那之间成佛。我们的在人道尽其诚。难道还不如畜生吗?可见得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未能尽其诚!可是这个问题来了。什么叫诚?我现在已经诚心诚意;换句话说。对这个诚字不能理解。不晓得什么叫诚。所以对这个字一定要懂得。诚是什么?诚是心里头一念不生。就叫诚。有了一个妄念还有诚的吗?不诚!所以诚这个字在菩提心里头直心。一天到晚想东想西诚个什么?听了老师的教导。读了佛的经书还在里头起心动念不诚。我们读这个书。这句怎么讲法。那句怎么说法、什么意思。这个祖师说的跟那个人说的不一样。不诚。诚没有了。
诚是怎么样?给诸位说。听经从头到尾。读经从头到尾。一念不生这叫尽其诚。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会它。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悟。求的是悟不是分别。用分别心就用心意识。诚没有了;离心意识。你所用的是诚心;用心意识。心意识里头没有诚心。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落印象。哪有诚心?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做诚?你看那个道士画符诚则灵。符平常要练。练得很熟。为什么?到画的时候不能起一个念头。一笔下去一道符画成功。这一个阶段的时间。他心里头一念不生。这符就灵。画的符贴在那里。邪鬼看到害怕。诚则灵。佛法里诚就开悟。诚就得到。不诚无物!我们做不到这点。不要说是尽其诚。我们连这个诚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以为我现在一心一意。我现在都诚心诚意来的。诚心诚意就不来。不诚他才来。这点非常之重要。这个做学生的态度真的就是这三个字。此地很显明的说明「求法者。当尽其诚」。
【故药王等二万菩萨。深体佛意。发愿持经。虽末世众生刚强难化。我等起大忍力。何患其弊恶上慢瞋浊谄曲耶。】
这几句诸位要把它划起来。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讲到『刚强难化』到了极处。菩萨要没有『大忍力』、大慈悲。怎么能够发这个心到娑婆世界来。尤其到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世界人心坏到了极处。确实是经上讲的『弊恶上慢』。瞋恚、俗浊。俗不可耐。『谄曲』是这么个现象。在这种现象里面。菩萨还要忍
那个东西也许诸位你有看到。以后在《觉世》里头曾经转刊过。就是用教育部那个本子转刊过。有人看了的时候要整我。为什么?因为我在里面提倡主张。寺庙的财产应当归于国有。出家人有使用权。出家人不应该接受信徒供养。信徒的供养应当供养常住。出家人好像拿薪水一样。每个月能够分到单金。不要有私财。心住在道上。有些人听了不高兴。要找人来打我。你讲真话麻烦就大!所以我在各地讲经常常有人劝我。写条子给我。「法师。少讲真话。不要得罪人。到处去树敌。对你自己不好。」这很爱护我。可是我想想。我如果不讲真话对不起人。我讲真话纵然被人打死了。我的神识生天。得大自在。不堕地狱。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讲真话才对。不能讲假话。假话讲多了会遇到鬼的。真话讲多了会遇到佛菩萨的。这个道理我懂得。所以不讲假话。真话少讲几句我也不讲假话。这就讲末世弘经之难。我们到外面接受不了好的招待。饮食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求这个。「我们是有道的高僧。弘法利生功德这么大。应当要有什么好的供养我们。」别打这个主意。不要动这个念头。如果对方真正是学道的人。他懂得。他晓得供养三宝。如何来尊师重道他知道。
如果对方不晓得这个。你不能跟他讲「我是老师。你怎么样尊重我。」这个话说不出口的!所以要随顺。要随顺他才能够欢喜。才能够接受。你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好了。你这个人这么难侍候。下次再不找你。讲经的人多得是。我随便请哪个。我请你来干什么?我们目的就是叫众生能够听几句真话。所以有这个场合来请你说几句真话。这就不得了的好事。还要求个什么?不可以再添枝添叶。所以说真正弘法的人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忍辱。我们这个经明天讲完了。你们千万不要排着队在门口送。你们要排队在门口送。我下次不来。古大德来不迎。去不送。我们有什么德能。叫大家在那个地方排队。站在那个地方侍候不得了!决定不可以。头一次来的时候我不晓得。我看到了我就关照你。你们给常成法师讲。如果你们要送。下次决定不来。你们看看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就是这样。无论到哪个地方绝不许人接送。除非是不认识路。派两个人来接一下带带路。认识路了不许可。那是什么?世间法达官贵人才需要迎送;我们出家穷和尚贫僧、贫道。有什么资格叫人迎送。你们能够说在这几天听了我这几句真话。想想有道理。能照这么做。比迎送好得多。那种表面事情少做为妙。不做表面。不干表面事情。做实在的事情。所以这是讲到尽其诚。诚。非常的要紧。诚就是菩提心的中心。三心是以至诚心为主。在《观经》里面讲的菩提心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尽其诚!下面又有一句这个也很好:
【忍力未充。故誓愿于他国持经。】
这要记住的。如果我们自己忍辱的能力没有达到。没有达到怎么样?我们弘法利生这个愿有。可是事情我们不能做。为什么?我们受不了。这个境界我们受不了。那怎么办?求生西方乘愿再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的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我再来。我受得了的时候再来。受不了的时候不来。受不了的时候你要来。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烦吗?既不能利他又不能自利这就错了。聪明人不能利他的时候要自利。所以他法喜充满。永远是充满的。古人这个贤君子得志的时候。得志就有机会。有这个机会兼善天下;不得志是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机会就独善其身。他自在!并不是得意的时候就乐。失意的时候就苦。他没有。他得意的时候也没有乐。失意的时候也没有苦。为什么?他没有得失。有机会替大家多做一点事是本愿。没有机会那是没法子。只有修养自己的品德、学问。等待机缘。学佛的人更应该如是!底下一段这是说明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大爱道。梵语就是波阇波提。她过去一向学的是权教。也就是三乘里面的大乘。学的权教。在法华会上佛与大众授记。她因为自己执着权教。好像这授记她感觉没有她的分。没有给她授记。起了这个念头希望佛与她授记。她一动心。佛就晓得。佛在此地带着责备的口吻说:
【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彼时已是不拣男女。何所不明重复思慕耶。】
你想想看。我们今天心里也怀疑。佛没给我们授记。这是什么?因为我们执着三乘。跟大爱道一样。如果你要不执着。你把《法华经》一念。佛就给你授记。为什么?佛给一切众生授记。平等授记没有拣别的。如果要以《华严经》、《圆觉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就是佛把所有大地一切众生。统统都授记了。本来成佛还要什么个别授记?这句话真正是普遍授记。平等授记。一切众生是各个都有分。别说我们人间天上。连阿鼻地狱众生都授记。本来成佛。我们要是果真直下承当。不甘堕落。这一生怎么会不成就!这后面几行诸位自己细细的去看。这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特别要紧的。世尊是希望诸菩萨在末法时期弘法利生。弘扬这个妙法。佛有暗示。希望大家要自己发心。所以末后两行说:
【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狮子吼。发愿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也。】
佛这一切经对我们都是暗示。跟对这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看了经就要自动发心。不要等好像我等佛菩萨来叫我发心。我才发心。那你要等到哪一天?一听一看自己就要发心。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持经。我们要弘经。持经是什么?依教修行叫持;不依这个道理、理论。来修养我们自己的身心。这不叫持。现在有很多人弄错了。以为这个持经就是念经。我们受持《金刚经》。我们怎么受持?我每天受持一遍。就是念一遍。念一遍叫受持。那这受持的话全错了。连《金刚经》里面几句话都搞错了。《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受持。那你念一遍不是没有离文字相吗?没有离言说相吗?搞错了意思。受持是要持其义理。与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融合成一片。这叫持经。所以持经就是末后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就叫受持。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没照做。这个天天念那不叫受持。
《法华经》本迹二门。也是《法华经》的两部分。前半部是迹门。到「安乐行品」就圆满。向下这是经的本门。从「地涌品」以下是经的本门。刚刚好这是一半。我们这次预定的进度就是到前半部。就到「安乐行品」。这品非常的重要。哪个人不希望安乐?你要希望安乐你就在这学。在这个地方学你就可以得到安乐。现在能够得到安乐。将来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得不到安乐。后来的自在也很渺茫!我们看看怎样才能够得到安乐: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
这个真正是难能可贵。
【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
这个意思我前面也给诸位透露一点。就是你有能有所没证得真正清净。我们今天讲我能忍。我有能忍的这个心。有忍的力量、有这功夫。有所忍的境界。还有能所。还有能所这个难没离开。真正能够入能所不二。心境一如。给诸位说。那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没有了;就是《心经》里面「度一切苦厄」。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这个功夫。要提高、要精进。不能说止在这个地方。止在这个地方难还是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要忍。这个只能够是初学的过程当中。功夫不够。已经是难能可贵。不容易;换句话说。总算是上了路。后面说:
【不若远嫌疑。知忌避。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
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佛是以初学人为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现在如何能够得安乐。这里头几句话重要。『远嫌疑』。这就是要晓得避嫌疑。知道忌讳。特别是在初学。我给大家讲经。你们现在听又有录音。你们到外面去讲。可不能像我这个讲法。如果像我这个讲法。你的前途就多灾多难。为什么?不避嫌疑。得罪人太多。你们刚刚出来年纪轻轻。出家才几天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人?不行。我现在可以。这讲经已经讲了二十二年。有这么个资历摆在此地。所以纵然说了。他听了不高兴。他表面上不敢怎么样。虽然是说忌讳。有的时候我也不避忌讳。他还能够容忍。你们年轻。资历太轻不行。说这个话说出来。有人不但是不能接受。起的是反感、反作用。说你狂妄自大。没有学几天就学了骂人了。还责备人了。所以要知道忌讳。我这些话对你们讲的。如果要教你们讲经。那又是一个方法。那就不是这个方法。所以这些东西诸位只可以接受。不能发表。不能照这样子发表;换句话说。那一切众生他有毛病。我们要避免这个。
譬如说印祖就有这个例子。印光法师。你在这个《永思集》里看到的
我在早年初出来讲经的时候。好像在民国五十四、五年。我在嘉义讲过经、在高雄讲过经。那个时候我就晓得忌讳。一般寺庙。有些寺庙不愿意请法师来讲经。就是有忌讳。第一个忌讳。就说他自己不能讲经。如果请来别的法师来讲经。他怕信徒起误会。某一个法师好。我们这个师父不行。不如他。他怕的跟人家一比不如人。有这个忌讳。第二个忌讳。怕他的信徒皈依那个法师。他的信徒少了。都跑掉了。皈依别人。第二个忌讳。第三个忌讳是钱财跑掉。信徒
你如果在那个地方架子摆得很大、很威风。好像哪个人也瞧不起一样。你会讲经。他们都不会。又收皈依、又收供养。你要记住只有一次。没下次。绝对不请你给你说吧!不但不请你。他还在外面宣传。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你们千万不要请他讲经。你出去弘经为的什么?为的是度众生。不是为的叫人皈依。也不是为的红包。所以就是这些嫌疑、忌讳还很多。我就举出这一个例子。一定要记住。人家对你怎么样?放心。没有提防你。这个才处处可以请你去讲经。你就处处要这个态度。讲经的时候讲完了。你就到房间去坐。譬如有信徒要来跟你谈谈话。避免。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谈话。你一谈话。他在旁边。我这个信徒跟他谈话。不晓得谈些什么。那个信徒被他拉跑。所以还是少谈话为妙。尤其不可以问那个信徒你姓什么。你家住在哪里。他把我的信徒家打听好了。他去联络上。不问。所以我在外面讲经。听经的人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问过你姓什么。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在哪里。我从来不问。见了面。面孔见过熟。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晓得。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晓得。你们的面孔都熟。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统统不晓得。我也不需要晓得。这个小孩晓得。他没出家的时候叫桂兰我晓得。他出家的名字我才知道。都不知道。知道了没用处。知道得多烦恼就多。还是不如不知道的好。这就是教给你。我们现在初学弘经的时候。如果想避免这个灾难。自己修行弘法能够得到顺利。『使其无难』。那就不需要忍。没有障、没有难不需要忍了。『便得安乐』。这是叙说教给我们一个得安乐的方法。下课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26.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29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29;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