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5:00Z 2011-10-06T12:05:00Z 1 980 5587 Microsoft 46 13 6554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1
第十三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范。】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系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里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于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于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里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
【阿罗汉已得六通三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着三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里面去享乐。他不肯舍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里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舍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舍弃。去管别人的事情。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着。执着个什么?执着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里头有一个清净。他执着我的境界很清净。哪里晓得。真心里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里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着净。不肯舍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着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三学三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着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里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里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里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里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三千部。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诵三千部。前面看着本子读那还不算。读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了。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于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3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