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0 02: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2:00Z 2011-10-06T12:02:00Z 1 937 5347 Microsoft 44 12 6272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3

  第一个工作。是要把经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就是这部经自始至终七卷经文。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要把它注音注出来。这个事情不能够依靠老师。老师不教这个事情。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懒。第二个工作。经典里面有法相名词、典故。这些东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学字典》。或者是参考注疏、参考批注。要做成笔记。要写笔记。生字跟词句都要写在笔记本里面。第三个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经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在这里面。所以这是很要紧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科判当然自己来做。我们现在能力还做不到。好在分给诸位的本子里面有科判。这个科判是蕅益大师作的。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里头批注的科判。我们可以做的。最好把这个科判用图表把它画出来。《法华经》的科判容易看。为什么?因为它是分品编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长。所以可以把它画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画一个表解。最好是把经文系在科判之下。这样读经文一看就了解。这个意思就明了。这个工作是每个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说别人画好。你给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获;抄别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责而已。不是个修学的良好态度。

  至于老师指导的。是在经典深奥的义理。或者是同学有疑难地方的解答。这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我把教学的。特别是学习的方法。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修学。这些为了要节省时间。本来我想上课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经。先要将这品经文念一遍。然后再依照这个大意来给诸位说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点受用。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课堂里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课之前。你们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听讲有受用。要是经文不念一遍。讲的时候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因为我们是离开经文来讲的。不是把经文摆在面前对照来讲。是离开经文讲。这点希望诸位有时间要读经。要抽一点时间来读经。

  大家看讲义的第一页。第一页是有两篇序。两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里面就把教起因缘说出来。

  【诸佛世尊。唯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出现于世。】

  这个昨天晚上给大家讲过。我特别给大家提示的就是在这句经文里面。已经将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说出来。你要是不了解宗旨与趣向;换句话说。在佛法当中。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昨天提醒同学们。佛法不属于宗教。也不属于哲学。你看看这边就明了。佛知见。诸位要记住「佛」这个字。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佛知见就是觉知见。我们中国人的意思来讲就是觉知见。知见如果不属于觉。一定就属于迷。不会有当中的。也不是觉、也不迷。没有这样。不觉就迷。没有当中的。当中的还是迷。迷的知见就是众生知见。觉的知见就是佛知见。佛就是觉知见。学佛就是学觉知见而已!觉知见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的;换句话说。本来有的。而且从来也没有失掉的。没有失掉。我们现在还用不用?现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觉知见。虽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说「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地讲是「不能直下承当」;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带着妄想执着。我们的佛知见带了这些东西。带了这些东西。我们只认识妄想执着。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见把它忘了。虽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目的。就是开启指示我们自己本具的佛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做学生的人听了老师的开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只能开示。学生要悟入。老师没有办法代替学生悟入。所以这个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什么地方去悟入?就从日用平常见闻觉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们修学的要领言简意赅。我们求学的求解。要在消归自性;我们修行。行门的功夫是要在转识成智。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解要消归自性。行要转识成智。这就能够圆满成就大觉位。大觉是佛。成佛之位。换句话说。我们在解门里面不

佛教理航法师讲经

能消归自性。那就是古人

2017北京佛教讲经

讲的「说食数宝」。行门里面不能够转识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练。不管你是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的是哪个法门。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练。就是搞的说食数宝。

  在这个序的第二段里面。引用本经里头一句话:

  【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里面第三行。这是《法华经》里面两句经文。说明佛法是言语道断。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华经.序品》之后。正宗品里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诉我们诸佛世尊出现于世。所说一切法门统统叫方便法。虽然方便它是依真实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实而起。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佛门里面有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怎么说的?因为佛法本来的意思。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既然慈悲为本。慈悲怎么又多祸害?方便是门。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悟入大觉之门。那为什么是下流?诸位必须要晓得。昨天晚上所讲的。如果我们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没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祸害、下流的果报是三恶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记清楚。我们学佛不要学到地狱里去了。学到地狱里头这个麻烦大了。我们常讲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狱里面一天。我们就一般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地狱的寿命差不多是一万岁以上。照它那个的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们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华民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里头才不过两天。你们想想看。这个地狱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到地狱去度众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没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狱最容易堕落。为什么?五欲七情不断。贪瞋痴慢很容易现前。所以地狱无门。最容易进去。佛法的教学。首先就是教我们怎样不堕地狱。防止我们堕地狱。所以一开头叫你学五戒。五戒是什么?就是防止堕三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防止我们堕三途。能够保住了人身。更进一步才能够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看作。这是老生常谈。我们可以疏忽。要晓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烦。佛法无论是三乘、一乘都是讲的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修的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浅深差别。所以才有三乘、五乘、八万四千法门。小乘人着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

佛教讲经最深

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表面上看起来很严格。实际上容易修。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散漫、很随便。没有那么样的谨严。好像很马虎、很随便。实际上难。为什么?大乘人修的是不动心。境界并不离。并不舍离。锻炼的不动心这个难。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级就是一乘法。《华严》、《法华》都是一乘法。所以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理与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换句话说。理事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觉现前。这个「序文」诸位自己细心的去看。有问题提出来。就在讲堂里面提出来。再给诸位解答。没有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翻开第二页。第二页一开端就是经题。这是很简单的给诸位做个说明。

  【妙法。即自心之别名。】

  昨天给诸位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众生与佛都是用。这段里面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说明。说明在序里面大家自己去看。

  【莲华。】

  是比喻。这个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简单的说就是这个莲花根生在泥里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这是空中。这个巧巧在哪里?我们用莲来说这三法。这个一部分说的就是众生法。整个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觉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体就叫做心法。全体就是心法。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之前叫众生法。可见得它是一法。一而三。三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圣。这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什么叫一真法界?全体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错了。那你这个上面跟下面还是二不是一。一是全体。所以这个喻。比喻得太巧妙。学佛一定要悟这个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后。这个悟是解悟。就是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明白了之后还要入。不入没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证。入就是证的意思。我们讲证果。入就是证。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果。你入得深就证得深。入

最新佛教讲经

得浅证得浅。所以这个喻叫巧喻。

  心虽然是没有形相。它是一个理体。没有形相。但是它为一切万相所依。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得其正。为什么?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样子正。里面还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样子。那是外表的样子。样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们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里头表法常常用圆来表法。法轮。法轮常转。这轮跟莲花一样。也是个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圆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们学过几何。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是没有?你要说它有。你说不出来。圆心究竟在哪里?指不出来。我们说它作抽象。为什么抽象?它没有具体。确实是个抽象。点是个抽象的。点移动了这称为线。线还是一个抽象的。线移动成为面积。面是个具体的。我们大家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着。那个圆心是个点。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的心里头乱七八糟东西装得太多了。这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觉心。叫佛心。就觉心;有了一物了这个心就迷了。就叫做无明了。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修觉心。修觉心把心里头的垃圾统统清除。恢复它原来的样子。本来无一物。这就叫成佛。这个叫恢复你本来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时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要清净。佛法里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无非就是训练你心清净。我叫你们背书。背书就是训练清净心。训练本来无一物。一天到晚心里念着经。拉杂东西就去掉了。这个背诵经典就等于什么?清除垃圾。垃圾去尽了。这个经典也不要。为什么?如果心里头还有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又变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乾二净。所以这个比喻很巧妙。我们要认识这个比喻。法轮与莲花都是佛法里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们从比喻里头去悟入。为什么?因为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说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说。言说。给诸位说。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够悟入。高程度的人他听话。他不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听话怎么样?随着听随着起分别。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听法人家不听音声。佛在那边说法就是以音声为佛事。跟人说法就是讲音声。他不听音声。他听什么?他听声性。这个高明。人家是以闻性闻法性。我们现在是以耳识听的声尘。识是黑暗的。尘也是黑暗。识是迷。尘是暗。迷、暗怎么能开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闻性。听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说「契旨于言外」。这就是闻性闻法性。这是真正会听。所谓是言下大悟。我们今天所干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们言下愈迷愈深。这增加颠倒妄想。干的是这个。这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受过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才有这种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几句形容。这里面说的。我没有按照这个句子来讲。按句子来讲这是浪费时间。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说佛出现在世间。当然他是要重视时节因缘。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修学的人。程度差不多达到成熟的阶段。佛来;如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佛来了也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达到成熟的阶段才能够来。经佛这一指点。他的疑障只有这么一点点。一点醒他就觉悟了。这个时候佛来了。虽然示现在于世间。还要经过四十年的诱导。从阿含、方等、般若这是四十年。到最后这才把整个事实真相。原原本本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和盘托出。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诸位要晓得。是佛八年当中所说的。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将八年所讲的精华。结集成为这么一部经。像《六祖坛经》。《坛经》很薄的本子。只不过两万字。是六祖大师三十七年所说;这本经是佛八年所说。最后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诸位要想知道得详细一点。那就念《华严经》。特别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的本子后面是二十卷。现在在台湾《四十华严》已经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华严》。就是我们「法施会」最初翻印的。现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这部经就是说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诸位要看。大概还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但是那是明心见性大菩萨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实相。所以一乘实相。此地讲:

  【即染而净。非离染有净也。】

  就像莲花的比喻。它清净。有没有离染?没有。它是即染而净。染净是一才叫做真净;如果染净是二。不是真正的净。染净是二它净在哪里?它这个阶段还没出去。还没超越。染净没超越;超越之后染净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净。一就不动心。二还动心。所以这染净还动心。一不动心。《金刚经》里面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染净之相都不取了。染净的相有没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个大圆镜当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绝不是说离了染才有净。离了染之净是二乘人的净、是三乘人的净。不是真净。离了染的净是这个净。即染而净是真正的净。是圆净。是圆满的净。话虽然这么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个容易事情。那是要讲求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教学法。就需要讲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这在教学当中来讲。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学法。对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要离染修净这是初学。一下说是染净俱净。这在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说不离染。这个净他要来修学。往往就堕落了。

  所以这个佛法。为什么世尊在世的时候。要从小乘法教起。要从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离染之净。到般若这个时候才说出染净都离开。到法华的时候整个圆融达到了真净。染净不二。真妄是一。才达到了真净。一真法界。这就是有次第。我们的修学也是要按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一定要晓得修学的目标、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时要晓得权实。譬如学院排的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实。哪些课程是权。你要能辨别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别。这个事情就有麻烦。麻烦在哪里?增长邪见、增长迷情。那就麻烦。古人讲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个佛法是什么?破无明、断邪见。你在那里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那不是大大的颠倒了吗?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些大前提、大原则我们都要晓得。经。经等于是路径。这是一条路。通达破迷开悟大觉的道路。这个经题末后有句话说:

  【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

  这个最后一句话。这《楞严经》里面。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驰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断。好。那我们现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书也不念。我什么都不学。那行吗

佛教讲经视频在线

?我心歇了。什么都不求了。给诸位说。那你叫增长无明。你到处去求学。那增长邪见。所以麻烦。不学增长无明。学了增长邪见。事情难了!我们这个话就说到此地。底下这个答案就不必说出。你们好好的去参去。到底要怎么办好?如果你们要是参透。得到消息这就有出路。你们想想看。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这个结要怎么把它解开?好。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00.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84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