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02:00Z 2011-10-06T12:02:00Z 1 1112 6343 Microsoft 52 14 7441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04
佛法这个经典与世间的书籍。可以说有个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们世间人家写一部书。或者是自己写一篇序。或者是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内容多数是介绍这本书的。或者是推崇这部书。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里面。一般都是分两个部分。就是证信与发起。证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是说明一部经发起的因缘。里头意思就相当的完整了。本经序文长。所以有一品经就称之为「序品」。六种成就里面这个一开端就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像这些句子。你们同学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纵然说一部经老师没有讲完。我想这个序大概每个老师都讲过。每个老师都讲过。我们就不要讲。实际上这四个字里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闻」四个字。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括在里面。意思说不尽。其味无穷。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阇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给诸位介绍的是几个重点。第一个。这里说明佛是说的我们真心。在迹相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主成就。这是单单从迹相上来说的。从理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佛是个觉心。释迦是仁慈。就是我们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牟尼翻为寂默。就是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慈悲、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自性释迦。你们听到有自性弥陀比自性释迦。这个样佛与我们的关系是一不是二。说个释迦牟尼佛原来就是自己本人。说个阿弥陀佛还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这个经是在王舍城讲的。是在灵鹫山讲的。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这是讲地。地是讲外面这四大。外面四大还是自己。城。身就是一个城。四大色身。灵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从表法上来讲。身心世界原本是一体。就像《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十方诸佛、十方世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这个讲法与本经的教义完全吻合。为什么?本经所讲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决定不是祖师在此地胡造谣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几句话是《楞严经》的经文。说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两节。这是迷而分。悟了的时候就不分。悟了晓得。一切万物原来是自己的一身。这个身说起来你们都晓得。名相晓得。事实不晓得。晓得。这个我熟得很。名相都晓得。事实不晓得。名字晓得。就好像跟你说某某人晓得。那个人在你面前不认得。就是这么个情形。跟你讲张三。张三我知道。名字我常常听到。张三就在面前还请教他:你贵姓!你说这个事情是笑话吗?什么叫做法身?法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的身。你们想想法身有没有生灭?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法身不来不去。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自家的一个法身。悟了要证得。证得之后。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慈悲心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因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现在迷了。只爱护自身。要保全自身。毁灭他身也不计较。这是迷惑颠倒。不晓得自他是一。不认识法身。《楞严经》里面。《法华经》所说的这些话。就说这个道理。这就是一真法界。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复里面它这个底下还有疑问。疑问我们不说。你们自己去看。答复里面说所引的经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为什么?经文底下这一念就晓得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者。】
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严》里头也说得很清楚。无明烦恼起来。一念不觉。无明烦恼起来于是乎愈迷愈深。把这个妄心当作真心。把这个假身当作真身。错在这个地方。哪里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不但这个心不生不灭。身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里面虚妄执着生死。这个所谓是可怜悯者。底下说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
这几句话也不要再多解释。你们《楞严经》既然讲过七处征心。这几句话全说的七处征心。我们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也没有离开这个色身。到十番显见就具体给我们指出来。常住真心是什么?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内、不在外。非即身、非离身。这样讲的时候。恐怕大家还不懂。我们现在拿着比喻来说。我们就将说话的音声比作常住真心。这个音声从这个东西传出去。传到每位座位上的录音机里面去。你们想想这个声音是在你的机器之内。还是在机器之外?你们想想看。你说在外。明明你在这里听到。你说在内。别的地方他也听到。到底是在内、是在外?你们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内、外、中间都找不到。你在这里亦能开悟。内外中间全都有。心包太虚!所以说不能指定它在哪里。指不出来。原来处处皆是。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是什么?不要执着。只要你离开了妄想执着。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说的。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离开妄想执着一切原来就是。底下说:
【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离一切相』。怎么个离法?没有言语、没有思惟。言说道断了;心里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别执着了。思惟道断了。心行。心是八识。行。与八识相应的行五十一个心所。不相应的行二十四个心所。就是心心所法灭。禅家讲的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念佛还是要用心意识。离心意识就是佛法。不离心意识就是世间法。离心意识就是觉。不离心意识就是迷。你看看说穿了好简单。有什么麻烦?离了心意识一切都是。心行处灭就是这个讲法。学过唯识的一说就明白了。参禅的人一讲也明白了。离开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
千万不要在打转。这打转你转到阿僧祇劫个阿僧祇劫。都达不到圆心。不会学的就在打转转。这个经也好。那个经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这个边缘上打转转。在轮回。苦!苦不堪言;会的人不打转转。直截了当入了境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学一门就行了。一门深入。一切贯通。你到讲堂来。只能走一个门进来。这个讲堂有两个门。你没有办法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在外面说。我两个门都进去。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进来?八万四千门那就更没办法进来。只能走一个门。佛讲
底下要给诸位说明的。在第二页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讲了。前面什么叫比丘。什么叫罗汉。自己看看就懂。这些名词平常都说得很多。这个地方要介绍诸位的。就是这些上首大众。我们在每部经里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众。《楞严经》有六位。《弥陀经》里面有声闻众十六位。菩萨众四位。每部经里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样。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实际上佛讲经哪一会这些人都参加。为什么这一会里头列他而不列他?那一会里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诸位要晓得
所以这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代表一样。这个样将来在结集经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说这个经里面有舍利弗。这个经就代表经里有高度的智慧;这个经里头有目犍连。这个经典里头代表有神通。所以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几个上首的名字。就晓得这个经讲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哪几个第一。这里第一就讲这个。所以这些上首德号代表这个经典。你要晓得这个意思。一看到这些人。不看经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讲序分、正宗、流通这个三分。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同一个法味。也如同我们现在好像开会一样。我们政府开会。或者国际开会。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参加开会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开会的人。都是各个财政的这些专家。都是搞经济的。我们晓得。这个国际会议一定是讨论世界经济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参加。如果这个会议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参加。我们就晓得。这一定是讨论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晓得会议的性质。他们讨论哪些事情不问可知。佛法经典开头列的上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晓得这是什么回事情。
本经比丘众。后面列的八万菩萨众。这都是概略的说。会议里面有比丘、有菩萨。在上首列名里面以文殊菩萨来开端。菩萨众里面跟声闻众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经声闻众里面一共有二十一个人。从憍陈如尊者到罗睺罗。这个意义很深。为什么?因为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当中。佛转四谛法轮。他第一个成阿罗汉。最后一位是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摆在最后。你们看看这个意思。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不能说把佛的儿子罗睺罗排在第一。把别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后己。第一个摆最先得度大公无私。这个完全从世间法来说。小乘代表的俗谛;大乘代表的真谛。代表的菩萨。从小乘这段表法里面。我们来看是表三根普被。虽然是一乘法。什么叫一乘?即三即一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三乘对立的。假如没有这些小乘人在的时候。我们一乘里头没有三乘佛法。这个一三是对立的。不是圆融的。有这个从憍陈如尊者都在座。原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表这些意思。菩萨众里面有十八位。这个讲义里头是将菩萨众特别提出来介绍。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观音。大家看这个文:
【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
这就是迷了叫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看看原来尘劳跟法门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悟了原来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跟烦恼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换名字。没有换事。迷了叫它做烦恼。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就是这么回事情。所谓迷悟是转名。没有转境界。境界永远是一真。境界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可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能够证得。悟的时候才证得。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讲悟了以后。把它归纳起来两大纲领。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观音表悲。所以用这两位菩萨做上首的代表。菩萨众里面的上首一个是文殊。一个是观音。虽然是这两大纲领。你们诸位要记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观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后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了了之后你就会行。观音是讲行。观音的行法的确适合于我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观音菩萨也是耳根最利。这次我们把《观音三经》合刊。过去还没有流通过的。我们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批注的。赠送给诸位。希望诸位好好的学习。
《华严经》里面观音经。「观自在」这一章。是行解统统都有。观音菩萨的行解。自行化他统统具足。《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这一章。就是「耳根圆通章」是讲专门着重在自修。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成的。是自行。「普门品」里头着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观音菩萨自修就是《楞严经》里头那一章。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是「普门品」里头这一章。行与解都着重的。是《华严经》里面这一章。这三经统统都有。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们照这个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初学的菩萨。统统是
所以两菩萨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两个菩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大智。一个菩萨代表大悲。你看我们供华严三圣。毘卢遮那代表的是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悲。我们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的是理体。观音代表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一定是这样的表法。不会错乱的。大雄宝殿的建筑。外面一看一定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里面一层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来两层是真俗二谛。它必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教你一看心里头就开悟。不要说一句话就开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烧的香。香代表着戒定真香。还用得着劝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闻到那个味道。就晓得我们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灯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养花。花代表六度万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盘。它都有意思在。绝不是我送几枝花给佛。佛欢喜就保佑我。我供一点水果佛吃了他就会加持我。大错特错。它是表法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教里面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确实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怕我们不能够觉悟。所以用这种种设施教我们眼见、耳闻、鼻嗅。六根接触的境界提起我们的警觉。叫我们觉悟的。在六尘境界里头一点也不迷。这叫佛法。这是两大菩萨代表总纲领。所以说文殊在首而次观音。第二位是观音。他是代表总纲领。
【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大势。有大势力。则能于逆顺境中。直进无退。故继之以常精进。】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势力了。就大势至菩萨。这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智慧、有慈悲。这个才在一切大众当中具有大威势。人家选举一定选他来做领袖。因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务。有了大势之后。能够在逆境、顺境里头都能够得自在。『直进无退』。这就『常精进』。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懈怠、懒散?没有智、没有悲。所以你会懈怠、会懒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进。佛法如此。实在讲世间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学。你们翻开《大学》来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明德是智。亲民是慈悲、大悲。止于至善就是佛。我们要以表法来说。明德就是文殊菩萨。亲民就是观音菩萨。止于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讲精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两样?所以你把佛法通达。讲四书就是讲《法华经》。就是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不通的人才两样。通达的人是一样。不但讲四书是讲《法华》、讲《华严》。你把基督教《新旧约》拿来我讲。我也是讲的《法华》。也是讲的《华严》。也没有两样。所以万法是一不是二。你在这境界里分彼此。这就错了。
【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
极常精进就『不休息』。这是讲精进至极。不休息会不会疲倦?你们去念念「普贤行愿品」。那最后一章。「重示普因」这一章。无有疲厌。为什么没有疲厌?因为他清净心。心不清净就有疲厌。心清净哪有疲厌!换句话说。二心就有疲厌。一心没有。一心里头。哪有疲倦!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里头也没有疲倦。二心里头才有疲倦。所以到这个境界就不休息。没有自己。像《楞严》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就是不休息。感应道交。底下这个表法的义趣愈来愈明显。因为不休息:
【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
这就好像『宝掌』一样。我们今天讲双手万能。宝掌菩萨就是代表的双手万能。双手万能底下接着就是药王菩萨。这是说的:
【法宝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
所以底下说『药王』能够什么?能治一切众生病。就双手能生一切宝。这些宝能治一切众生病。治众生的心病。治众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为主。身病次之。为什么?心病没有了。身病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说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着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没病也想出病来。万法唯心。诸位要记住。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人现在在香港。也是个有名的大法师。他在以前。他在军中服兵役的时候。就很想退下来。可是年岁轻退不下来。就怎么办?装心脏病。他没有病他装。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真的得了心脏病。现在那个病就没办法搞好。一年到头都要吃心脏药。他给我讲他的病是装出来的。本来没有。他这个道理还没搞清楚。既然那个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现在想我身体没有病。你想三年。心脏病不医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是「境随心转」。我们的身是境。随心转。你看算命看相的说相随心转。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会变的;心要险诈。相貌也慢慢变得有那险诈的相。所以从相就能看到人心。表与里隐藏不住的。说隐藏骗人。能骗愚人。不能骗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么也隐藏不住。
这个一段。就是「序品」的这一段。这段还相当的长。重要的部分。我会跟大家来研究。这个十八位菩萨表法的这不要讲。底下自己细细的看看。他一个一个统统是连带关系。你看看表法多么的周圆。学了之后。将来以后我们读一切经典。看到菩萨的德号。你就会想起他就是这个意思。一看经的意思就能贯通。下课。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601.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