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台湾 四百七十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台湾 四百七十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台湾 四百七十五
/* Generator: eWebEditor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p {margin-right:0cm;margin-left:0cm;font-size:12.0pt;font-family:宋体;}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五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经文: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从这句看起。下面这是批注。「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够化解烦恼。表这个意思。「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这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人生。智慧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问题。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根本的问题就是智能跟知识。现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古代中国与印度他们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两个不一样。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来的。向外所学的这些知识全都变成智能。叫后得智。如果没有定慧。没有定。你学的再多全是知识。与智能不相干。知识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所有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遵循这个方法。特别是中国。没有出过大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外国人学中国历史。对中国他不能不佩服。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这样长的历史。国家统一而没有解体。这是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几千年来长治久安。所以有些外国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他们做不到。中国人做到了。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这就是智能跟知识不一样。西方人搞知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知识爆炸了。知识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能不会爆炸。知识会爆炸。带来的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觉悟了之后。回过头来我们搞智慧。问题真能化解。我们在这一段经解里面。我们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提示好。菩萨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帮助你得定。定是枢纽。从定开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东方人讲开悟。讲悟性。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还很重视悟性。这个小朋友有没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别照顾。帮助他长成。成为人才。悟性差一点。那就要教他技术。他将来有谋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长。有悟性的。那就是从学术上。从圣贤典籍、佛菩萨经典里面出类拔萃。真正悟入圣贤的境界。所以。菩萨智慧猛利。用「炽盛如火」来做比喻。好像火烧得非常猛烈。烦恼这就是柴火。丢到火里面去。一下就被烧掉。智慧能够化解烦恼。能把烦恼转变为智慧。就是我们用现代一句话。把知识转变成智能。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他能够解决问题。
下面有一句经文说。『不着如风』。「风性流行」。风的性质是什么?流动的。风是动的。所以佛法讲物质。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字都是比喻。地是什么?它是个固体。你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叫做地。水是什么?它含着有湿度。现在讲电。带电。水是带阴电。火是带阳电。火在中国古时候讲。它带的有温度。有温度、有湿度。第四个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代表。风是动的。不动。风就没有了。现在这个现象。你看物理学家研究原子、电子发现了。确实中国人讲的。这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它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佛在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仪器。没有显微镜。他全知道。他凭什么?我们前面学过。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实真相。慧眼看到事实的真理。成佛的时候还加个佛眼。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圆明。这个五眼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释迦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德相。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了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萨害了。把佛菩萨变成凡夫。你看。贪瞋痴慢都从欲望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佛、学圣、学贤。第一个条件要把欲望降低。不能说你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你就不要学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圣了。知道你有欲望。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么?生活能维持就好了。就快乐了。
孔子用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几个月。就被人赶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他的弟子颜回。物质生活条件就更差。住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遮蔽风雨。吃饭、喝水。吃饭饭碗没有。喝水水杯没有。用葫芦瓢。用竹篓盛饭。这是学生当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但是学生当中没有比颜回更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幸福。快乐那没有人能比得上颜回。颜回快乐在哪里?乐道。老师所说的东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师所教的。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今天讲的活学活用。这一点。夫子所有的学生比不上颜回。为什么他能够活学活用?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学的没有透彻理解。他有怀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个乐是圣人之乐。学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彻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谁的乐?佛菩萨的乐。比颜回还要殊胜。颜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萨比。他还好多了。他还有个小茅蓬可以遮风蔽雨。佛没有。佛住在树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钵。佛的那个快乐。颜回比不上。这是什么?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彻底了解了。确确实实他在世间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起心动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么不乐!
一切众生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所造的。前因后果。我们常讲业因果报。他全都明了。这个明了不是想象的。不是从理论、数学上推断的。不是的。而是怎么样?亲眼看见的。五眼圆明。他能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去。能看到一切众生的未来。只要这个众生能相信。能听得懂。他都教。这两个条件。能信、能听得懂。叫有缘。如果你不相信。你听不懂。那佛就合掌对你祝福。他没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为他祝福。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亲平等。没有分别。所以不着。就是于一切万法不要执着。像风一样。就是「一切无住。亦无执着」。住是什么?住是放在心上。那你心有住了。现在世间人。心住在哪里?住在名利上。叫名闻利养。他起心动念想着这个。这个错误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无常的。这些东西是短暂的。它不是永恒的。就同我们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我两天就离开了。你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干什么?错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别执着它。我们能够换一个心情。把这个地球当作旅馆。我到这里来度假的。来观光旅游的。这一切于我毫不相关。就不执着了。真是如此。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谓人生如戏。像一出戏一样。人生如一局棋一样的。凡是无常的。佛都教我们放下。包括身体。这身体是无常的。它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人才懂得自爱。自爱。自在哪里?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灵性是自己。灵性要迷了。俗话叫灵魂。实际上它不灵。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处投胎。到处搞这些把戏。如果它真灵。它就出六道轮回。什么人灵?阿罗汉以上。阿罗汉就超越轮回。超越轮回之后。一下就明白了。佛经上讲的净土、秽土。回头一看六道轮回。秽土。严重染污。他一觉醒来的时候。他到四圣法界。那是净土。那个地方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这是十法界里上面的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净土。六道是染土。染污。六道里面有善恶。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净土里头没有善恶。换句话说。净土里面的众生不造业了。都醒悟过来。不再造业。而且净土里面的人接受佛菩萨教诲。为什么?佛菩萨帮助他再向上提升。他才提升到第一个阶级。好像读书。学士学位拿到。再往上。硕士学位。再向上。博士学位。佛菩萨能帮助他拿到最高的学位。迷惑颠倒只有六道众生。这是学佛第一步。你看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这叫看破。无住、无执着。这就是放下。无住、无执着。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么叫幸福。你只要有住、有执着。你不自在。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他起这个念头。如果把这个东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动念是生智慧。我们用最简单一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是仁义礼智信。他动这个念头。言语行为不离开这个准则。这是性德。
下面又给我们说。「以无着故」。因为他一切不执着。「行诸世界。自在无碍」。这个世界意思很广。世是指的时间。你看世这个字。它是三个十。我们中国古人讲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时间。这三个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这样说法的。这叫十;间是空间。时间、空间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个都不漏。这个范围就太广大了。在大乘教里面讲。十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剎土。统统包括在里头。每个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他能够「自在无碍。如风行空」。这个信息我们要留意。我们现在的活动空间这么小。真的像春蚕作茧自缚。把自己捆绑起来。什么原因?记住。一个是住。一个是执着。就不自在。住是什么?我心里有。心里要是没有。又不执着。你就像菩萨这么自在。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量无边。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说。『法音雷震』。这一句是经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吓到。找个安全地方去躲避。说明什么?说明雷的威力。佛说法的音声这个里面充满智慧、充满德能。所以他有很强大的威力。用雷来比喻。雷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你看众生。无量劫来迷惑在六道。确确实实没有出头的日子。佛看到了。怜悯这些众生。讲经教学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佛帮助众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种善根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讲的艺术。你看雕塑的这些佛像、菩萨像。这都是艺术。大家看了非常欢喜。纵然一个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这么高度的艺术品。他欣赏。他欣赏。这个印象就印在阿赖耶里头。所谓是一历识田。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他的善根。如果他接触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有善根。以后有缘。他也来听听这什么个道理。原来这里头还有道理。听听道理。听懂了他就觉悟了。他就回头。所以这许许多多的。今天讲文艺。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里面的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用不同方法来接引。所以众生多。种类千差万别。文化不一样。善根不相同。这才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那是密宗里代表圆满的。密宗里。十六、三十二、二十七。这都是他们代表圆满的。在显教里面用七代表圆满。《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这部经里有显、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门、有教下。它都全了。《无量寿经》里头都全了。所以《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它称为大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它统统具足。这里头都有。这才称为大经。能觉群迷。
『觉未觉』。「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这是释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对于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做出最大的贡献。当年在世。他不收学费。他是义务教学。他的法缘殊胜。法缘殊胜不是偶然的。他在这个世间常常来、常常教。在《梵网经》上佛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出现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还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听的。那是什么?那是业障特重的人。有没有缘?有缘。要没有缘就遇不到。他还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头而去。他还是有缘分。没有缘分的根本遇不到。所以我们了解。这是听了佛这个教诲。佛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人骗人总有个目的。总有个企图。要没有企图。没有目的去骗人。这个人神经病。你看释迦牟尼佛像神经病吗?能讲出这么多道理出来。这不是一个神经病能讲得出来的。大智慧。了解众生根性。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能觉群迷。觉未觉者。让没有觉的凡夫都能够觉醒过来。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这个雨念去声。作动词。就是从上面降落下来叫雨。这当降落下来讲。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饮料。大概是最好的饮料。也是最有养分的。佛学辞典里有批注。以为是天上的不死药。换句话说。这个饮料可以能帮助人长生不老。秦始皇大概对这个非常向往。到处找也没找到。甘露法比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教学。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这是讲天人的甘露。「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盘。故曰甘露法」。永断生死。是不是没有生死?有。你对于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了解。不再恐惧、不再忧虑。正常现象。六道里面轮回。舍身受身确实就像脱衣服、换衣服。这个衣服脏了。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不好使用了。换一个。愈换愈殊胜。等级不同。愈往上去你换得就愈好。这就说穿了。根本就没有生死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你误会了。确实没有生死可得。
再说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说实在话。没有灾难。佛讲一句话讲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偿。你种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酬偿给你;你要做了恶因。那一定有灾祸来酬偿给你。这是这么来的;你什么都不做。那什么就没有。真的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就是。今天一饮一啄是过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恶。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善恶。来生要得果报。一转眼就是来世。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我自己经历的不多。十几岁的时候抗战期间。在湖南衡山。那时候我父亲在军队服务。驻防在一个平民家里。这一家过去是个望族。他们家的房子是四合院。而且是三层的四合院。三进。后面是花园。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家已经败了。家里面只剩三个人。老夫妻两个。一个女儿。那女儿好像十六岁。两层楼的房子。那个楼听说十几年没人敢上去。楼上住的是狐狸。这个狐狸也常常下来散步。变成一个人形。是男的。不是女的。狐狸精。是男的。穿个蓝布长褂。很多人看见。我也看到一次。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他的面孔。看的都是侧面跟背面。没有对面给人看到。大家都知道。我们住在楼下。大陆的楼是楼板。木板建的。所以楼上的声音楼下都听得很清楚。没有隔音。那个时候我们年轻。小朋友。很想到楼上去看。母亲阻止。绝对不准我们上去。以后这个狐狸精就常常找这个老板的女儿。这一下他的女儿在家里不敢住了。这什么原因?本来相安无事。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们家的亲戚朋友到他家来作客。打猎的。湖南打猎的风气很盛。我在那个时候也天天去打猎。打了三年。所以杀了不少生。早晨。老板娘的兄弟。也就他们家的舅舅。早晨起来看到一只狐狸在屋顶上拜太阳。他用猎枪把牠打死了。这一下结了冤仇。所以这个狐狸精就找这个女孩子。害得她不敢在家里住。这是老板告诉我们。家里出这个事情。真的。狐狸精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亲身见到一次。
更早的时候。在家乡。那时候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记事了。看到鬼魂。也是在一个家已经败了。大户人家。楼上也没人住。但是有时候楼上有灯火。那决定不是人。那时也没电灯。从灯火里面看到有人影走来走去的。这是亲自看到的。还有一桩事情很奇怪。抗战胜利。我们家乡有个表亲姓陈。那里收成大概不错。他有一船的米。从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有小河通长江。用帆船大概要走好几天。因为长江是下流。速度比较快一点。用小帆船运到南京去卖。米上船之后。差不多已经都上完了。有个人看到一只黄鼠狼从跳板跑到船上去了。大家感到很奇怪。去找。找不到。把米统统搬出来找。也没找到。也许是眼睛看花了。算了。船开走了。运到南京之后。这一船的米没有了。那个麻布袋子还是那个样子。里头一粒米都没有。大家心里明白。恐怕是得罪大仙了。大仙把米不晓得运到哪去了。在南京玩了几天再回到老家。米在家仓库里。他怎么运回去的?这事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大概没有什么大得罪。小得罪他。他就给你开个玩笑。
我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我对于《子不语》、《聊斋志异》我都以为是真的。不是虚构的。不是假的。绝大部分都是事实。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学佛之后。我有机会在国内、在海外接触不少通灵的人。中国称为特异功能。在国外一般称为通灵。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多是可以参考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被他骗了你找不到他。所以信息传来我们要思考。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参考。可不能听他的话。他叫你这样做、那样做。他可不负责任。他可不管这个后果。要用智慧。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问题。他可以提供我们信息。我们要有真实智慧来处理。决定不迷信。为什么?灵鬼还是众生。他也想做一点好事。所以。我们的修学功德要回向给他。我们讲经的经堂给他立个牌位。邀请他来听经。来不来他有自由。邀不邀请。我们意思到了。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不跟他结恶缘。他跟我结恶缘。我跟他结善缘。我们用善回报。用善心、善意。我们学佛法。希望他跟我们一起学。
所以佛的教学。佛有很多方法。都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终极的目标是得大涅盘。大涅盘是成佛。这一点是佛法教学最高的目标。中国古圣先贤教后世的子孙。终极的目标是圣人。你看《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目的就是要人从习性。习性不善。本性善。从习性回归到本性。那就是成圣成贤。这个目标好!佛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你成佛。成佛是应该的。你本来是佛。大涅盘就是成佛。涅盘是梵语。「故曰甘露法」。用甘露再作比喻。
下面解释这个字「雨」。「雨者。如天降雨」。底下这个雨这是名词。就是雨水的雨。这个地方用的这个雨。就是降的意思。降雨。「普润三根」。这三个根就是大根、中根、小根。大根是什么?树。大树。你看得到雨水这个树就生长了。中根是小树。下根是小草。花草树木。代表这个。代表人三种不同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故云。润众生」。「《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这《法华经》上的几句经文。此地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世尊说。我为世尊。天上人间大家尊重。无能及者。没有人能像众生对佛这么样的尊敬。佛到这个世间来。是安稳众生。故现于世。希望世间众生都能得到安稳。安是平安。稳今天讲的稳定。
中国这些年提出的政策。稳定第一。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间法。必须从稳定当中它才能够生根。才能茁壮、生长。如果不稳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稳定。昨天还有个杂志来访问我。提到现在的人心。因为他们的对象是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没有安全感。年轻人感觉到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依靠。所以表现的是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这什么原因?这个时代教育造成的。过去的人不。像我这一代的人还能维持住。没有这种心浮气躁。这什么原因?小时候父母教的。抗战爆发。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逃难。父亲教给我们第一句话说。记住家里的祠堂。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将来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没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们根。朋友要是联系的话。用祠堂做联络中心。他有个依靠。现在祠堂也没有了。古时候依靠家庭、依靠圣贤。孔孟老庄圣贤。学佛的人依靠佛菩萨。佛菩萨是经典的教诲。不是迷信。你先有一个依靠。你这一生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如何对准这个方向。逐渐接近这个目标。人才有乐趣。知道这一生在干些什么。这是应该要做的。值得做的。没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稳。对于世出世间法都是最重要的。佛为这桩事情现身于世。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教学的。不但教学。他还做示范。做出榜样来给你看。「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甘露净法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甘露、都是净法。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产生负面的效应。都是帮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个宗旨、一个目标。解脱涅盘。这个解也念去声。就是解开。当动词用。解是对什么?对烦恼讲的。烦恼好像个结。打成个结。把你捆绑起来。解是解烦恼。把烦恼解除。脱是脱离生死轮回。你才能证得涅盘。涅盘是梵语。一般翻译用得最多的叫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非常好。清净寂灭。圆满的清净寂灭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是《佛地论》对释迦佛的赞叹。此地讲如来圣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要跟其它教学来做比较。其它教学则称外道。外道绝不是贬低别人。这个意思要懂。佛对一切众生尊敬。他怎么会贬低!外是心外求法。我们今天讲知识。这心外求法。而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内求的。所以。凡是不是向内求的。那都叫外道。佛门里头有外道。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是哪些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佛弟子。在佛法也证果了。但是心还是留意在外头。还没有回头。他们只断了执着。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也称阿罗汉、辟支佛叫外道。叫门内外。这个意思要懂。完全从自性里面求的。这就是正道。这叫内学。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很可能许多人都是外道。为什么?我们把佛的经典给想歪了。以我们的意思来解释。那就变成外道了。要怎样学才不变成外道?我们只管学。不要去想它。你看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我们学习的纲领。第一个。不着言说相。你听讲经。你不要执着他的言语。你执着言语这是外。你就变成外道了。不执着言语。他说多说少、说深说浅没有关系。他说的是心性。那就对了。不执着名字相。像这里讲的甘露是名词、涅盘是名词、佛是名词、《法华经》也是名词。这些都不要执着。为什么?根本没有名词。名词是人假设的。自性里头哪有这个东西?自性里没有佛也没有众生。这全是人假立的。所以这都是外面。你要执着它就变成外道。难!第三。不着心缘相。心缘相是我听了这段经文、看了这段文字。我想它什么意思。不可以。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是外道的意思。要怎样?熟透了之后。意思自然生起来。没有想它就出现了。他就明白了。那就对了。由此可知。学佛不当外道不容易。绝大多数都是佛门的外道。要明白这个道理。内外之分。完全与心性相应。这是内;与心性相违背。全是外。然后你就知道。一切世间。这个一切世间包括佛门里面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都包括在里头。叫邪劣教中。就是跟他们相比的话。大乘最为真实。
佛跟我们讲理、讲事实真相。他讲得深、他讲得广。真正把一切法的真相显示出来。所以这是最真实之法。他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不能着相。不是不能接触。接触;接触。不要执着它。不执着。心清净。执着心就不清净。为什么?执着生烦恼。生什么烦恼?生贪瞋痴慢疑。你
所以。「殊胜清净」。我们这个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首先要得清净心。再提升到平等。最后这大觉大悟。中国人常说的大彻大悟。「犹如醍醐」。这也是比喻。醍醐也是饮料。这是人间的。甘露是天上的。都是最好的饮料。佛在经上常常做比喻。醍醐到底是什么?以前有位老和尚。也常常讲经。因为讲经。在经上常常佛经上看到的醍醐、庵摩罗果。甘露没有办法。天上的。人间没有。这两个东西常常讲。有一年他跟着一个台湾的宗教访问团。到印度去观光旅游。去看看释迦牟尼佛的遗迹。到印度他就向印度人请教。佛经上常讲的醍醐是什么?你拿来我看看。一拿来。原来我们有。色拉。这是奶品里面最好的。上味。庵摩罗果呢?再一拿来。台湾也有。番石榴。这才恍然大悟。佛经上常常讲的比喻。原来就这个东西。所以没见过。想不出来。一看。我们常常见。也常常吃这个东西。
「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就是佛所说的法。这个法味是上味。在五味里头。酸甜苦辣咸五味里面。上味。我们称为法味。古人有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天上人间这些滋味。比不上法味。然后你才晓得法喜充满那种的快乐。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为什么佛法那样的能够吸引人?能够叫人自动自发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去享受法味?确实物质里头的味道跟法味有冲突。如果世味太浓。法味就没有了。世味要淡下去。法味就浓了。确实是有这个道理。所以「亦如甘露。令得涅盘」。终极的目标都是大般涅盘。「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解释这两句经文。
所以。我常常告诉跟在我身边这些同学说。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一生。对社会、对佛法、对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会集五种原译本。这是了不起的贡献。等于说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做了个整理。整理得非常好。让这个世间人看到这本书生欢喜心。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奉老师之命做这个批注。这个批注是什么?是世出世间。出世间是经书。世间是圣贤典籍。古今祖师注疏的集大成。这是批注的集大成。很有味道!你读这部经。等于五种原译本全读了。你看这本批注。古今中外这些大德对这个经典的意思的发挥。他全部搜集在此地。集大成。我们今天来学习。学习这部经。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最圆满的佛法。就在此地。这个经跟注子里头什么法都有。有《华严》、有《法华》、有《阿含》、有方等。有禅宗、有教下。有显、有密。全都在里头。这一部经典是世尊教化里头的大圆满。有这一部就够了。这就是醍醐。这就是甘露。这意思一点都不错。我们能看到这一层意思。真得受用。所以这个经能不读吗?年轻的人最好用一点功夫把它背熟。因为背熟你才能真正做到不中断。一切时、一切处。有空你就在念经、就在背经。有事情的时候你去办事。空闲的时候你去读经。不要让时间空过。有听讲的机会尽量听。为什么?不听不懂。听了就懂了。
底下两句。『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这两句也是经文。这是以虚空。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像虚空一样。「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旷是宽广无际的意思。这是「喻慈心广大。虚空无着」。这个无着是没有边际。虚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两句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如同虚空的宽广没有边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着。慈悲就是现在讲的爱心。佛不说爱。佛家讲慈。原因是什么?爱里面有情。这个爱就变成染污了。如果把情换成智慧。这个爱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爱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这是有分别的。换句话说。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爱里头有感情。慈悲里头有理智。理智跟感情不一样。它有理性。有理性不会越轨。感情用事往往就出流弊。就惹麻烦出来。在佛法里面。智跟行是并重的。净土宗供养的佛像。这表法的。以阿弥陀佛代表本体。本体是一切都不着的。就是大般涅盘。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一切都无量。两位菩萨也是表法的。表从体起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智慧跟慈悲一定要合一才能办事。对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实际上所提升的就是慈悲跟智慧。慈悲、智慧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阿弥陀佛。这是自利。利他。对待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用智慧、用慈悲去帮助一切众生。没有边际。没有极限。叫他做大慈大悲。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唯有大慈大悲。在中国。过去毛主席有句话。我们常常在马路上都看到这个标语。「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那是谁?那大慈大悲。佛菩萨才能做到。不是佛菩萨做不到!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是不是真的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他的工作是教学。四十九年没听说他放一天假。这经上找不到。老人家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人供养。通常供养就是一钵饭。出去托钵。一钵饭。其它都不接受。四十九年如一日。过世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面。在野外。一生没有建一个道场。我这么多年常常想。他为什么不建个道场?现在恍然大悟。我也不敢建道场。为什么?有道场就有人来抢、来争夺。没道场就没得抢了。我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些国王大臣有花园、别墅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我明白了。可以供养什么?使用权。不要所有权。大家不争了。这道场有主。有主的。你就不动歪念头。你心就正了。道场如果没有主人。动歪念头的人很多。道心破坏了。他要来夺财产、要来夺权。这就错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后人做出最好的榜样。不要。他要要太简单。你看他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十六个大国王。任何一个国王都可以供养他一个大道场。不要!他还是山林水下悠游自在。居无定所。一生过着游化的生活。游行教化。真的是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大慈平等。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我们现在比不上的。我们的福报不如他。差太远了。最大的福报。他能够长年住在野外。又不生病。我们这个没法子。跨不得。我们到树林底下住一晚上。第二天可能加护病房去了。人家练出一身金刚不坏身。你看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他也不管卫生不卫生。他吃了也不生病。这都是我们没有法子跟他相比的。当年跟他那么多学生。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一天都不离开的。这些人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中国古人讲的。「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怎么你这一钵是千家饭?托钵大家一起。分头到外面托钵。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不就托了一千家了吗?不是每个人托到自己吃。不是的。饭托钵托回来在一起。吃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怎么个吃法?每个人的饭都倒出来混在一起。然后在里面拿。所以每一钵都是千家饭。这什么?这平等。这叫共产。真共产。不是假共产。所以。你托的饭菜好。不是你一个人吃。他托的那个不好。也不是他一个人吃。大家共同都一样的。平等法。所以早年我出来讲经的时候。我说谁是共产党?释迦牟尼佛是第一。共产党的老祖宗。现在我很少说这个话。这个共有确实是佛法里头首先做出来的。不是说。他真干。他们采取这种生活方式。
这比喻菩萨的慈悲心广大。虚空无着。「如《魏译》」。这是五种原译本的魏译的经文。「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有着故」。对于一切有。没有执着。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的。无常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产生障碍。下面举《行事钞资持记》。这是属于戒律的。「无所著者。离尘染故」。为什么佛教你不要执着?这样你才真正能够离尘染。尘是什么?叫六尘。六根、六尘、六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五尘。色声香味触。把这个世间物质现象统统包括尽了。色声香味触。法里面还包括着物质。也包括有精神。眼根对的是色。耳对的是音声。鼻对的是香。舌对的是味。身对的是触。色声香味触这都是属于物质。偏重在物质现象。起心动念那就是法。对的是法。法里头有一分是精神现象。也有物质现象。也有精神现象。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全没有。不但六尘没有。六根也没有。六识也没有。根尘当中才生识。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妄境也没有离开真心。它的体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永恒不变。那是真的。真心里面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科学跟哲学都达不到。科学、哲学它所研究的都得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它就无能为力了。
真心。谁知道?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佛说的。「唯证方知」。怎么证?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就马上见到。就明心见性。你就见到真的。科学、哲学家就是他没放下。他要一放下他就成佛了
所以无所著者。离尘离染。尘是外面境界。染是染污。染污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是染污。你看。眼见色。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自己意思就起了瞋恚。不愿意去看它。这都是染污。染污是什么?情欲。七情五欲是染污。喜怒哀乐爱恶欲。欲是欲望。欲望多半指财色名食睡。这五大类。七情五欲是染污。色声香味触法那个东西是尘。你离就没事。你不离的话。你就会受它染污。「故以虚空之无着。表慈心之平等」。一定要像虚空一样。
所以。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那篇论文里面所写的四德。他文章一共是六段。第一个是讲本体。第二、第三讲现象。第二个是讲现象的来源。从一体起二用。作用里面有三个特性。就是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承认。发现什么?我们的念头才动。这个信息整个宇宙都知道。比光、比电速度快多了。起心动念是意识。这个波动。另外还有物质。我们人身上这些皮肤、骨骼、血液。这些都是物质。物质它有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出生无尽。我们从这个理论上才醒悟过来。极乐世界跟我们地球有什么不同?不同就是在精神跟物质波动现象。极乐世界那边的居民。他们的波动全是善的。纯净纯善。所以那个世界它自然就那么美好。出生无尽。它就出生那个境界相。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居民。要用这个地方讲。纯是污、纯是染。所以地球变得灾难这么多。反常!在过去。有圣贤的教诲。一半染一半净。半染半净。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变成完全是染污。麻烦在此地。如何挽救?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找回来。好好来学习就救了。头一个得救的是自己。自己影响家人。影响我们小团体。再扩大。就影响这个地区的人。影响这个国家。影响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你看它第三个周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慈心平等。用清净平等心释放出慈悲、敬爱。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完全平等。对父母是这样的敬爱。对冤亲债主也是这样的敬爱。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因为整个宇宙这才发现跟自己是一体。我牙齿咬到舌头。把舌头咬破了。舌头能怨
这个恩德。这是佛菩萨、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如果没有老祖宗、没有佛菩萨这样世世代代的来教导。我们怎么会晓得?而这一门学问。你修学成败关键就在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万分诚敬你得万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什么利益得不到。惠能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不到三分之一他就成佛了。就大彻大悟。什么原因?他对于经、对于佛、对于老师万分恭敬。所以他就得万分利益。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跟一个老师学。能学多少东西?看你对老师、对课程你有多少恭敬心。这个道理很明显。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他是开班教学的。我参加他的班。同学二十多个人。老师一样上课。没有特别教我。每个人得的不一样。什么原因?恭敬心不一样。真诚恭敬。我是从外地到台中。跟台中没有任何渊源。在台中作客。所以我们的时间很宝贵。随时会离开。真干。住在台中的人。台中是他的老家。今年学不会不要紧。老师明年还在讲。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所以。他的心是松懈的。不像我那么专、那么认真。我的时间有限。他们的时间太多了。结果他们没学会。我学会了。就这么个道理。
我到台北出家了。我听说。同学告诉我。老师在讲经的时候公开的说。他说他在台中教学十年。你们跟我十年。什么都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他说大概老师就指的是我。所以就来找我。你学了些什么东西?老师怎么教我的?我说我学的跟你们一样。老师没有特别给我上课。上课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师说这个话。我就给他们分析。我说有可能。为什么?我的心比你专。我的时间很短。我会离开台中。我要抓紧时间学。你们住在台中。不要紧。时间有的是。今年不会还有明年。明年不会还有后年。所以等到老师走了。你们还没学会。就是懈怠懒散。我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他们听得懂。我说除这个道理之外。你没有别的道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为什么要诚敬?诚敬不是恭敬人。不是对人。诚敬是对自己。你用真诚心来学习。开发你自己自性的智慧、德相;你用怀疑的心、用傲慢的心、用自私自利的心。与你的性德完全相违背。纵然你很聪明。能够广学多闻。能够强记。全是知识。不是智能。知识只能解经教里面的局部。不是全体。而且解的是经教的表面。没有深入。大乘经教字字句句其深无底。所以你百读、千读都不厌。为什么?遍遍有新的悟处。这就产生法喜充满。你死在句下。你怎么能生起法喜?你怎么能得到真实受用?做不到!这个不一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无法学。怎么学。入不进去。所以叫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懂得这些道理。端正心念。句句都契入。都跟心性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个东西就其味无穷。同一样东西你去讲。一遍一遍不一样。你去读也是遍遍都不一样。你才知道这个东西真有味。读世间书不行。世间书读一遍不想读第二遍。不愿意再看。这个千遍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575.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台湾 四百七十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 二零一一年讲于台湾 四百七十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