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19 00:1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10:00Z 2011-10-06T12:10:00Z 1 1475 8413 Microsoft 70 19 9869 11.9999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梵网经  (第十三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13

  请掀开经本七十六页第二行:

  【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这一段经文在科题上所标的是「摄用归体」。体就是自己的本体。真如自性;佛经里面常常讲的佛性。本性。真心。如来藏。第一义。名称有许许多多所指的都是这一桩事情。在近代哲学里面称之为宇宙万有的本体。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是自体起用。用不离体。用就是体。这就叫做摄用归体。这一段批注里面说「此舍那」。就是卢舍那。「知凡小不能通达即体之用」。凡是指凡夫。小是指小乘。凡夫、小乘不能够明了、不知道宇宙

佛教讲经软件下载

一切万法是即体的大用。如果真正明白即体之用。这叫真正开悟。真正悟入。不晓得。「而谓实有本迹应迹之分」。由此可知。这个经论就是常常讲本迹。譬如卢舍那是本。千释迦是迹;千释迦又是本。千百亿释迦又是迹。那叫应迹。其实是一桩事情。佛这种说法都叫做方便说。「故言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千释迦是舍那之化身也」。

  「上其台等」。这个「上」讲前面。前面一段经文里头所说的「是明从体起用」。这一段是讲「摄用归体」。从体起用是「即体之用」。摄用归体是「即用之体」。这就说明「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与用是一不是二。所以「体用不二」。如果对于这个境界要真正能有所契入。可以说许许多多这些枝节的问题全都解除了。晓得什么?万法一如!绝对不会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为什么?晓得一切法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方诸佛是即体之用。我们现在哪一个人。哪一个众生。哪一桩事情又不是即体之用?真正是大用无方。这才真正心开意解得大自在。一切法里头不再有执着。不再有分别。晓得什么?晓得一切法是一体。他享福就是我享福。他受罪就是我受罪。是一不是二。十法界是一。尽虚空遍法界还是一没有二。

  「故曰吾以为本源」。本源就是讲的本体。「名为卢舍那佛」。卢舍那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净满。净就是清净心。满是圆满。什么时候清净心圆满?必须把这个体用是一不是二彻底悟入。真正的通达明了。你的心就圆满清净。不会在心地里头起一个念头。起心动念了。换句话说。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你再没有得失的观念。人才真正得大自在。稍稍还有一点得失的念头就不自在。这上面是「广答果相竟」。下面说因相。

  因果。佛法里头常常将果放在前面。是帮助我们起信。鼓励我们修学。让我们一看到这么样殊胜庄严的果报。我们才起仰慕之心。才生起修道的这个念头。这是真理!我们在此地读到、听到了。这都是道听涂说。为什么?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在利害当前。还是有选择。还是有得失;换句话说。这不是我们真正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凡夫不是圣人。真正入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是自己的境界。你是圣人不是凡夫。下面是「广答因相」。因相就是教给我们怎么样去修因。这底下就非常非常重要。

  【尔时莲华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尔时』。就是前面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本迹遍现摄用归体」这个时候。其实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眼前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境界。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或者像八十经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上面是讲的一真法界。是讲的实报庄严土。是讲的常寂光土。说的这个时候。『卢舍那佛。广答』。「广答」就是详细的说明。因为在前面是属于略说。略答。他老人家讲了他是「百劫修行心地」。这是前面说过的。他到底修的什么心?什么地?如果我们要不把它搞清楚。我们在修学就无从下手。所以下面这是详细来给我们解释他修的是什么心、修的是什么地?

  底下这一段「释心地名」。解释心的名称。地的名称。这里面一共有四段。这四段在科判里面列得很清楚。我们现在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解释十住。十住的前面还有十信。十信通常把它略掉。因为十信他还没有地位;换句话说。他还没入门。到「住」。这就是入门了。所以从这个地方讲起。好比我们读书。小学、中学这个不算。为什么?他还没有学位。不能算是一种成就。大学毕业他得了个学士学位。十信位的菩萨就好比是小学、中学。还没有地位。十住菩萨开始有了学位。所以从这个地方讲起。

  【诸佛当知。】

  这个经是卢舍那佛为『诸佛』所讲的。

  【坚信忍中。】

  此地是字字句句都重要。

  【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

  这是十住菩萨所修的心。一共有十种。这十种有次第、有圆融。圆融就是同时的。从初住到十住都是修这个十心。这是圆融。在每一住里头他有偏重。初住菩萨修这十种心偏重在舍心上。他真能舍。真能放得下。初住菩萨;不能舍。放不下那没入住。诸位请看批注。批注里面讲得详细。

  「此释十住心。名德位也」。此是指这一段的经文。是跟我们解释十住菩萨心的名称、德相以及他的地位。「诸佛当知」。这不必说就是指的「千释迦」。卢舍那佛的应身。「千百亿释迦」又是千释迦的应身。应身之应身。千百亿释迦还有没有应身?还有。无量无边的应身示现在四圣六凡法界之中。普度一切众生。佛菩萨再来的人多!可惜我们肉眼凡夫就是当面也不认识。「今为当机」。这个当机是诸佛。诸佛为当机。报身佛来给他说明。

  「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者」。先解释这两句。这两句《地持经》里面说「十住、十行名种性住」。这是说明他们的地位。二十个位次。十住、十行这二十个位次都叫做种性住。种是什么意思?种是种子。「有发生之义」。性是什么意思?「性为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我们简单的跟诸位说明。种就是我们通常讲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或者说我们心里面的印象、习气。这都是种子。种子随缘。能随缘现一切相。它起作用。譬如我们烦恼的种子。凡是在顺境里面随缘。随顺境之缘起欢喜、踊跃、高兴。这随缘;在逆境里面瞋恚、嫉妒、障碍。他就生这些。这都叫随缘。虽然他随缘。他的本性不变。所以大经里面说「烦恼即菩提」。

  怎么说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的本性跟菩提的本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性不变。种子随缘。就是相跟作用它随缘。体不变。在唯识里面我们就看得更清楚。像《百法》里面常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这是我们常常读到的。这四分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证分是本体。它不变。五十一个心所的自证分是一不是二。八识的自证分也是一不是二。心心所的自证分是一个自证分。但是见分就不一样。八识的见分不是第七识的见分。七识的见分不是第六识的见分。所以见分与相分各个不相同。那是什么?那是种子随缘。

  自证分是本体就是本性。它是不变的。它是不改的。不改就是不变。所以要晓得我们的真如本性成了佛是那个样子。堕在阿鼻地狱还是那个样子。绝没有改变。可是相跟作用就大大的不相同。就有很多的变化。这叫做「种性住」。可见得这个种性住并不怎么高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他是在这个境界里面。但是比凡夫、比二乘高明多了。凡夫没有这个境界。凡夫迷失了本性。所以随缘随变;二乘人还是迷失本性。他不变不随缘。所以都没有能够得到解脱。都没有能够证得自在。唯独菩萨初入这个境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他入了这个境界。他能够随顺一切缘。正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在天堂跟地狱他是平等的享受。为什么?他不取相。天堂的乐相他不取。地狱的苦相他也不取。他都不取;天堂的乐受他不动心。地狱的苦受他还是不动心。所以他那个境界叫「平等一味」。这个平等一味就叫做一真法界。

  所以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六道轮回?有。有这个相。但是觉悟的人他是平等一味的感受。不是没有这个相。不像我们凡夫随着这个境界变。乐的境界有乐受。苦的境界有苦受。他取相。他动心。菩萨那个本事之高。他就是不取相不动心。那就入了初住。能够真正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坚信忍中」。

  下面说明「以初住位。即中道种成就。安住其中。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留意。这都是我们真正修学的处所。初住菩萨的境界就是到了中道种成就。中道是不偏。他能够守住中。底下讲「安住其中」。就是安住在中道上。他不偏有也不偏空。诸位如果要问怎样才能安住中道?你要把一切分别、执着都断了。这个心就是在中道上。你执着空。落在空这一边。二乘人。四空天执着空;凡夫执着一切都有。分别执着一切法都有。落在有一边。都不是中道、都不能够见性。所以到初住菩萨这个时候才真正契入了中道。空、有两边都不住。

  这个空有两边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对的。把相对的离开就是中道。相对离开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两边。绝对是一边。相对是一边。古德所说「两边不立。中道不存」。那才叫真正的中道。这是初住菩萨的境界。他住在这个中道里面他不退失。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般修行偶尔也有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现前不能够保住长久。没有多久他就退心了。这不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境界。一入这个境界他永远不会退失。他只有再往上提升。他不会后退的。这才叫种性住的菩萨。所以种性住菩萨里面包括了二十个位次。十住、十行。

  「璎珞经云。三贤十地等妙诸菩萨」。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十地。从初地到十地。等是等觉。妙是妙觉。妙觉就是如来的果地。这些菩萨可以分为六个分位。「各具性、观、慧、坚、忍五法」。每一位里面都具有这五法。「每一法随六位分为六种」。现在我们看十住位。「十住位于六性中。此名习种性」。「习」是在学习。「习学。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底下这些批注都是最重要的修学纲领。

  我们要想成就。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功夫。譬如像我们一样念佛。念佛是一种手段。通常我们讲修行。修觉正净。这个觉正净是总纲领。怎么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菩萨六位五法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去学习。学是去求学。习是实习。要在生活当中把你所学的都做到。开头学什么?学空观。万法皆空。古德跟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空的。没有一法是你自己的。你要认为有一法是你自己。那是你迷惑颠倒。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因为我们这个身体。譬如坐在这个地方坐了一个半钟点。一个半钟点我们这个身体里面细胞新陈代谢不知道换了多少。哪个细胞是自己的?是自己的就不应该会换掉。不是自己的。现在科学家了解。七年是一个周期。七年我们这个身体的细胞旧的一个都没有了。父母生我们的身从一岁到七岁。八岁那个身里头没有一个细胞是从父母里头生的。全部都换新了。到十四岁就第二次又换新了。全部又换新了。七年换一次、七年换一次。要晓得身都不是自己。何况身外之物!真能这样观。能作如是观。能彻底了

佛教讲经堂春联

解事实真相。诸位想想看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一样放不下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计较?

  放不下是烦恼。烦恼障。计较心那是所知障。所以是众生自作障碍。自作障碍还得自己去解除。因为这个障碍不是从外来的。别人障碍你别人可以帮你解除。你自己障碍自己。只有靠自己解除。诸佛菩萨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神通智慧。他也没有办法帮你解除。由此可知。空观的重要。

  「空观」最重要的就是四念住。我们这部经讲。将来到《弥陀经》里面讲到「三十七道品」里头还要讲。第一个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所以我们今天讲苦。苦是正常。你要不苦那你就是再来人。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是个凡夫那怎么不苦?哪有这个道理?三界统苦。欲界是苦苦、坏苦、行苦都得要受;到色界四禅天虽然没有苦苦。他还有坏苦、还有行苦;到四空天连这个身都不要了。这真叫高级凡夫。连身都不要了。我们今天所讲灵界。精神的世界。他因为没有身所以他没有苦苦。他没有坏苦。但是他还有行苦。所以佛给我们说三界统苦。三界火宅。再教给我们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就是没有自体。

  万法因缘生。只有缘聚缘散。并没有实法存在。并没有实法可得。常常能作如是观就会开智慧。常常能作如是观你就能放下。放下才是真正的功夫。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所以这个能破见思烦恼。这是第一重的障碍。见思烦恼破了这才能入初住。所以这是讲「习种性」。这个在佛法里讲真正的修道人。因为初住是见道位。见道之后才修道。我们现在连道见都没见到。初住修什么?初住就修空观。初住一定断见思惑。这个时候真正的身心清净。

  「于六观中。此名住观」。是六种观里面。他就是属于住观。「住即安住」。我们讲把心安在这个境界上。「谓心会于理名住」。理是什么?理是真如本性。理是清净寂灭。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常常跟诸位提示的清净心、平等心。这是理。理是理体。一切万事万法都不离这个道理。都是从清净平等心里面显现的。所以万法一如、万法平等。在佛法里生佛平等。没有高下。佛法里面所讲真平等。体平等、相平等、作用平等。确确实实入了这个境界。这叫做住。观就是观照。「谓观察谛审一切诸法。缘生性空名观」。观察。观察里面要加谛审。谛是详细认真的去审查。换句话说。决定没有看错。所看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一切诸法是因缘所生的。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因为它没有自体。没有自性。缘生无性。所以说缘生性空。这就是我们平常讲观照。这个观照是深一层的观照。这就是「修习空观之理」。他的功德能破法执。

  「荡一切法。二义合言。故名住观」。住是心与理相应。观就是与理相应的心它起作用。在一切境界里他晓得这个境界的事实真相。这就是三皈依里面觉而不迷。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迷失。晓得一切法是因缘生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觉;认为这一切法是实在的。这是迷。认为一切法是真的、是有的。这是迷。这两个意思这是有住、有观。所以称之

诸暨佛教讲经新闻

为「住观」。住是讲心。观是讲这个心起作用。所以这些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一定要很正确的理解它。然后再可以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我们所修的就是初住菩萨。纵然没有成就。但是你是向初住菩萨这个方向来修学。修成了那你就是初住菩萨。你就入了三贤位。

  「于六慧中。此名闻慧」。六慧前面就是闻思修。这是第一位就是闻慧。「达耳曰闻」。闻就是接

藏传佛教讲经规矩

触。我们耳根接触音声。这叫闻。六根当中举一根。眼根接触色尘也叫闻。诸位要晓得他就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闻。所以这个字不要把它呆看了。他是用一根来做代表。它代表接触的意思。「分别曰慧」。分别不是用第六意识。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留意到。不是用第六意识。而是用什么?用耳根的根性。这叫闻慧。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楞严会上的观世音菩萨他是什么地位?就是初住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住菩萨。所以我们可以拿《楞严经》来作证明。他不是用第六意识。《楞严经》里面观自在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由此可知。初住菩萨他是舍识用根。所以他一接触就明了。这个一接触就明了这就是智慧。不用分别。不用思考。一接触就明了、一接触就通达。这叫闻慧。

  「因闻中道之理。而生一切无漏智慧」。这两句说得就更明白。因是讲因中。在你修学过程当中常常听到大乘了义的经论。这一些经论在阿赖耶识里头熏习成为强有力的种子。所以根尘一接触这个种子自然就起现行。一点都不费力。立刻就起作用。生什么?生无漏智慧。无漏智慧。阿罗汉以上才有。这个智慧里面绝不附带见思烦恼。如果要附带见思烦恼。那就叫有漏的智慧。是凡夫的智慧。决定不附带见思烦恼。就是这里头一点烦恼都没有。我们今天讲纯理智。这叫无漏慧。「能了一切法」。了是明了。一切法。无有一法他不通达。无有一不法不明了。这种智慧叫一切智。「离二边相。旋转闻根故」。这几句话说得更妙。就是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旋转闻根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才叫闻慧。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三慧什么人有?初住以上的人才有。阿罗汉还没有。阿罗汉有三学、有戒定慧。他还没有三慧。

  「坚信忍中」有两个意思。先说坚。「坚者。于六坚中。此名信坚」。信是信心。信心真正坚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说信心真正坚固?诸位要明白菩萨在这个地位里心都清净。于一切法事实的真相他看得了了分明。一点没错。他没有疑惑。他没有取舍。这一点诸位要晓得。我们在一切法里取是错误。舍也是错误。不取不舍。不取不舍就是随缘。这是《华严》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取舍。取舍就动念(就动了妄念)。我们今天得这个身相。这很自然的。你要执着这个身相。很爱惜这个身相。舍不得这个身相。那是

佛教方丈讲经说法吗

取;不要。我要把它自杀掉了。我把自己糟蹋掉。那叫舍。那也错误。一切法顺其自然。这里头没有取没有舍。才真正是清净自在。取舍都不自在。一切法无取无舍。他这个心。信心才坚固。

  信就是信心。坚就是坚实。「谓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毁坏故」。为什么说一切法无毁坏?诸位要晓得到这种地步就像佛在《法华经》里面所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说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我们凡夫看这个相有生有灭。有成有坏。菩萨看没有。为什么没有?因缘聚散。这细胞聚集在一块现个相。散掉相没有了。聚那个细胞相在。散细胞相还在。今天科学家证实物质不灭。只有聚散。哪有生灭?好像我们建这个房子、建这个大楼一样。这个大楼是钢筋、水泥、砖头、瓦块。这一共多少多少把它排列起来。这是个大楼。统统撤掉了还是那么多。你从物质上去看它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成没有坏。

  所以讲一切法不灭、一切法不坏。从什么地方看?现在科学家里面讲从基本的物质上看。你看原子、看电子、看基本粒子确实没有生灭。一切万法都是这个基本的物质组合的。世间最贵重的金银珠宝是它组合的。最讨厌的那个粪屎也是它组合的。诸位要晓得一样的原料。没有二样。组合不同你就迷惑颠倒。就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其实组合的基本物质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这是现代科学家他证明。你看我们佛法几千年前就说得很详细、就讲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并没有显微镜。并没有现代的这些高深的数理。在佛的眼睛底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一切万法里面没有爱憎。真正证得万法一如。这个时候的信心才叫做信坚。这个信心坚实。决不会动摇。决不会怀疑。

  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无量因缘变现的。我们通常讲四缘。那是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四大类。每一类里面都有无量无边。不是那么简单的。真正能够明了缘生性空。自己在一切境界里心定了。正像《普门品》里面所讲一切恐怖统统离开了。《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这些忧悲、恐怖在你心里面扫得干干净净。再没有一丝毫疑惑。前途所展现的一片光明。菩提道上从此以后决定不会迷失。

  再讲这个忍。坚信忍这是三条。「忍者于六忍中。此名信忍。信即信心。忍即安忍。谓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以二法合言。名坚信忍也」。这是就忍这一法来说。初住菩萨是信忍。所以这个信心难。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我们过去读过。《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信忍位的境界。菩萨这个时候的心真正的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因为他真正相信一切法都是空、都是寂灭。空无所有。清净寂灭。对于这个境界他忍可。忍可就是同意佛讲这个境界。他为什么会同意?他自己见到了。这不是勉强的。他忍证。证得这个境界。所以他完全同意佛的看法。完全同意佛的说法。决定没有怀疑。前面有坚信。后面有忍。两个意思合起来说名坚信忍。

  「坚信忍中」。中怎么讲法?「言此坚信忍中。有十种人」。这十种人统统是坚信忍中的。这就讲十住菩萨。从初住、二住到十住。这十种人统统叫坚信忍。由此可知。虽然统是坚信忍。有程度高低不同。虽然程度高低不同。「俱发上弘下化广大之心」。他们发心是一样的。都是发大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真正发普度众生之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发这上求佛法下化众生。菩萨大心。

  「趣向佛海。无能退转」。什么力量都没有办法障碍他。为什么说没有障碍?障碍是外缘。外缘的障碍。缘只能障缘。不能障碍心。连我们世间圣人都明白这个事。「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可见得都在境界。进与退于自己不相干。是外缘。有这个机缘就弘法利生。没有这个机缘就自己进修。所以古来这些大德哪一个人不是发上弘下化的心。但是个人缘分不一样。有的人法缘很胜。就是法缘现前他一定要教化众生。如果不教化众生那就不是菩提愿。那就不是菩萨心。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缘分也不能勉强。佛法里头绝不勉强。所以法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就是没有缘。没有缘怎么样?没有缘闭关住茅蓬、住山。等待机缘成熟。机缘成熟。自然有龙天拥护你下山去弘法利生。

  这个因缘早、迟不一样的。有些法师很年轻的时候法缘就成熟了。像圆瑛法师他二十几岁就讲经说法;像印光老法师七十岁才出来。七十岁以前没人晓得。他没有缘。所以他一直就是闭关。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他就是管理藏经楼。三十多年都没有下楼。他在那里看经、在那里念佛。到七十岁的时候才有几个居士到普陀山去朝山。无意当中碰到他。跟他一谈觉得他很有学问、很有道德。于是出来之后才宣扬。他老人家给他们写的这些信就是现在《印光大师文钞》。写给他的信。他把那些信在报纸上公开。这样法师才名满天下。所以印光大师弘法只有十年。他老人家八十岁圆寂的。七十岁才出山。八十岁圆寂。可是这十年的力量不得了。对我们佛教界的影响。近百年来的法师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这就是说什么?他没有障碍。他在机缘没成熟拼命自己用功夫。机缘成熟了他就发出来。厚积薄发。这个力量不可思议。今天提到印光法师哪一个人不崇敬!

  所以修学是没有人能够障碍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不要说我的因缘不好。障碍很多。那是你自己障碍自己。纵然是把你关到监牢狱里去。把你带上脚镣手铐。铐着不动了。你心里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怎么能障碍你?不能障碍。你心里面所看的是万法皆空。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什么人能障碍你?不能障碍你。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谁能障碍你?再用药把你的喉咙舌头弄坏了。你说话都不能说。你心里面念。怎么他也障碍不了你。即使把你身体害残废了。你心地还是清净的。心地里头还是一尊佛号。无能障碍。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修学既然没有人能障碍。你也就明了没有人能帮忙。诸佛菩萨不能帮你忙。天魔外道不能障碍你。这是一定要懂得。自己帮自己的忙那就是觉悟。自己障碍自己那就是迷惑;迷惑是自己障碍自己。觉悟了是自己帮助自己。因缘成熟与否那是大众的福报。大众有福。佛菩萨就降世。佛菩萨出现于世间是众生的福德因缘成熟了。佛菩萨示现来了。众生罪孽深重的时候佛菩萨不来示现。为什么?来示现就害众生。众生不相信。毁谤三宝。毁谤三宝要晓得这个业造得太重了。所以众生不相信佛法。不喜欢善法。佛菩萨不来。不叫他造业。这个时候什么人来?妖魔鬼怪来。妖魔鬼怪来实在讲也是好事情。替众生消业障。给众生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带来了灾难。灾难是果报。你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要受恶的果报。这些妖魔鬼怪就带一些果报来给你受。所以如果你在这个地方看清楚了。佛、魔是一不是二。佛是来救度众生。魔是来消众生的业障。没有魔。众生业障怎么消得了?

  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魔佛怎么不平等?是平等的。所以诸位真正明达这个道理。真是心开意解。境界呈现是海阔天空。这多自在。所以是他的心「广大趣向佛海。无能退转」。决定不会退转。「起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这底下的文是《起信论》里面的话。「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此信成就发心者。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起厌离心。求菩提道。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经万劫。信心成就」。这都是《起信论》上的一段文字。与《梵网经》里面所讲的初住菩萨的境界是相同的。前面跟诸位说过《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的境界也是相同的。《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统统是圆教初住的境界。所以那个境界并不高。是教我们初学下手。菩萨示现的模范、示现的榜样教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这一段文也得要细讲。略说过去没有味道。细讲才有受用。这是真正入了正文。也真正是我们修学之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就从这个地方「起信论云。分别发趣道相者」。从这里讲起。今天就讲到此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531.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66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