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5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9:00Z 2011-10-06T12:39:00Z 1 413 2358 Microsoft 19 5 2766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五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15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里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
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着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
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着「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着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里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493.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1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