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3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39:00Z 2011-10-06T12:39:00Z 1 438 2500 Microsoft 20 5 2933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三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23
◎参请机缘第六
本章内容是六祖会下得法的十三位善知识;得道、证得明心见性的。共有四十三位。这十三位是代表。我们一位一位为诸位介绍。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第一位是无尽藏比丘尼。这位比丘尼的事迹。是在六祖二十四岁至黄梅东山得法之后。返回韶州避难的时候;换句话说。这是在六祖会下开悟的第一个人。时间是在六祖示现剃度之前。处所是在韶州曹侯村。事情概略是:在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姓刘名志略。六祖得法之后年岁很轻。只有二十四岁。可是这位刘先生对待六祖很优厚。刘先生有一位姑母出家。名字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尼师常诵《大涅盘经》。六祖不识字。但他一听就懂得经中的意旨。于是就为无尽藏尼解释。无尽藏尼就拿着经本来请教他。六祖说:「我不认识字。若要问经中的道理。我可以为你说。」这位尼师觉得很奇怪。她说:「你字尚且不认识。怎能懂得经中的道理?」大师告诉她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不但当时无尽藏比丘尼被这两句话惊醒了她的迷梦。就是对于后世。无论宗门或者教下。皆是当头棒喝。因为确实有不少人执着在名相、文字之中。以至于勤苦终身而不能开悟。六祖这两句话正是当头棒喝。文字是诠述道理的。正是禅家所谓「因指见月」。文字是指也。道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六祖这两句话。非常惊异。她遍告村中的大德们。尤其是长者们。对他们说:「这是一位真正有道之士。我们应该要礼请来供养。」由这句话我们就晓得。无尽藏比丘尼必定有悟处。若无悟处。则不能如是虔诚恭敬。六祖就在这里住了九个多月。以后。又被黄梅那些恶人找到这里来。他们找来。其目的就是来夺回衣钵。于是。六祖想起老师当年送他的时候。告诉他要隐居到怀集、四会这一带;这是五祖对他的嘱咐。当然这两个地方是比较安全。大师到怀集、四会之后。就隐居在猎人队里十五年。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
第二位是法海禅师。这部《坛经》能流传到今天。就是法海禅师记录编辑的。法海禅师初参六祖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这也是佛法中最常见到的问题。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即心即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几千年来。每一个学佛的人心里都在惦记、思惟:这个境界如何能证得?法海禅师对于这个问题也不例外。特地提出来请教六祖。「愿垂指谕」。就是请大师指示、开导。
法海禅师提出「即心即佛」的问题。六祖答复的言语非常简单:「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两句看起来容易。意思有相当的深度。真心是清净圆明。是离一切相;这是一切万法之理体。正是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念不生即心」。这个「心」是从本体讲的。它没有念。无念。「后念不灭即佛」。「佛」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后念不灭要着重在「后念」。体虽然是无念。用是无不念。这是说明觉知本体实实在在是清净湛然。可是应用自在。它是活活泼泼。不是一个死东西;这一句是讲用。我们合起来讲。就是常说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此地对这四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批注。什么「不生」?前念不生。这是我们真心本体;什么「不灭」?后念不灭。这是我们真心的大用。这是解释什么叫心、什么叫佛。即心即佛。
后面还有两句。重复解释这句话。六祖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两句比前面两句的意思稍浅一点。虽然是浅。依旧有很深的深度。经论上常讲「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法生」。这是讲「成一切相」。一切相就是一切万象。我们所讲的宇宙人生。这一切现象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心变现的。是心所造的。是心所生的。在性宗的经典、相宗的经典。都说得非常详细。这句话是说心体上的作用;我们通常讲。也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说明。这句话是体之用。所以。成一切相。是真心的作用。「离一切相即佛」。换句话说。离一切相是佛之用。佛就是觉。是觉之用。顿息诸缘。于一切法中无分别、无妄想。这就是觉之用。六祖答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句。这四句是略说。若要具体说明即心即佛。说之不尽!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统统是即心即佛;历代祖师、一切大善知识。所作所说的也是即心即佛。可见。「具说无尽」这是一句真实话。
六祖在此地有两首偈颂。这两首偈颂就是大师对他的开示。也就是进一步教导他修学即心即佛。第一首颂:『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这两句是说定慧一体、心佛不二。我们要从此处去体会。「即心」也可以叫定。「即佛」也可以叫慧。此地所讲的体与用。是可以交互。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反过来。慧为定之体。定为慧之用。所以。定慧本来是一体。才可以互为体用。才真正了解心佛不二。如果是二。就不能互为体用;凡是能互为体用。一定是一体。不是二体。「定慧等等。意中清净」。「等等」。有的本子是「等持」;「等持」这个意思也很好。「等等」也能讲得通。定等于慧。慧等于定。「意中清净」。这句是说受用。这两句是说明「本无一物」。「了了见性」。到自己定慧等持、意中清净。这时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这首偈十六字。把「即心即佛」说得一清二楚。实在是难得
第二首偈:『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这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悟此法门。由汝习性」。这两句是指示我们入处。我们从什么地方入?究竟如何修法才能明心见性?六祖在此指导我们一个活活泼泼的门路:由我们自己的习性。假如不从我们的习性、不由我们的习性。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习性不一样。所以随众生习性不同开种种方便法门。这才可以入道。这句话是活语。不是死句。「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前面这句是体用一如。后面这句是教我们定慧双修。定。是心无乱;慧。是无痴。无乱就是定。无痴就是慧。我们学佛。首先要断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贪瞋痴。我们心中有贪、有瞋。定就没有了;有痴。慧就没有了。「双修是正」就是要离贪瞋痴。法海禅师听了这话。非常欢喜。立刻就悟入。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501.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