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

  • 佛教讲经-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18 01:2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

User User 2 0 2011-10-06T12:40:00Z 2011-10-06T1

北京哪里有佛教讲经活动

2:40:00Z 1 511 2915 Microsoft 24 6 3420 11.9999 Clean Clean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

佛教讲经得大德

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

杨宁佛教讲经

030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听说曹溪法席非常殊胜。于是就到曹溪来参礼六祖。他向六祖请教:「应当怎样去做。才不至于落在阶级里面?」阶级是指菩萨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不落阶级。当然就是顿超。所以。他请教的目的就是要学顿超法门。不要渐次修学。六祖问他:「你曾经用过什么功夫?过去是如何修学?」行思禅师说:「圣谛亦不为。」圣是指诸佛。圣谛就是无漏的圣解。行思说:「我连这个也离开了。我也不着。」这个境界相当高。六祖说:「你落什么阶级?」行思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话说得非常透彻。有凡、有圣才会有阶级;有修、有证。也有阶级;行思禅师的境界是无修无证。凡圣一如。这当中没有分别执着。哪里还会有什么阶级?如《心经》讲的「无苦集灭道」。乃至「无智亦无

佛教刘素云老师讲经视频

得」。六祖大师对他非常的赏识。很器重他。叫他作一名班首。就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有一天。六祖对他说:「你与众生有缘。应当去一方弘化利生。不要让佛祖的道脉中断。」意思就是叫他去教化众生。行思禅师在六祖座下得法之后。回到吉州青原山。在那里弘法利生。谥号弘济禅师。其事迹《传灯录》有记载。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怀让禅师参访嵩山安国师。安国师就打发他到曹溪参扣六祖。六祖问:「你是从哪里来的?」让师说:「我是从嵩山来的。」六祖再问:「甚么物恁么来?」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句话。我们乍听起来是呵斥的话。很不客气。但是要晓得。这是禅宗的机锋语。也就等于口试一样。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对得非常恰当。因为祖师问的意思。是直指人心。说的是虚灵不昧的真心。怀让禅师一听就明白。随即答复:「说似一物即不中。」因为虚灵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拟的。一般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什么都说不上来。

  这么一答。六祖就了解他的境界。于是再问他:「还可修证否?」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两句话很重要。在禅宗非常著名。其它各宗也时常引用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变成以后宗门教下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修证即不无」。是说有修有证。虽然有修。心地是清净的、是光明的。决定没有丝毫的染着。这是真实的功夫。不善修学的人。譬如修布施。免不了心里落一个能布施的我相、所布施的物相。以及接受布施的对方;换句话说。三轮不空。这就是有染污。虽然有修。有修有染污;若能到有修而无染污。这才叫做真修。不但布施。就是诵经、拜佛。或者禅定。乃至于般若。都时常被染污。如果到「染污即不得」。必须要离开分别心、离开执着心。正是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才能得到这个境界。六祖说:「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所护念。你既然到了这个境界。我也是这个境界」。

  以往。西天般若多罗大师有一个预言。般若多罗是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即达摩祖师的老师。他说:「将来你的门徒中。要出一个马祖。」这是指道一禅师。俗家姓马。中国丛林制度就是道一禅师兴起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两个人的教化。影响中国一千多年。这桩事。在很久之前。般若多罗就有预言。六祖说:「应在你的身上。但是现在不须要说。」怀让大师豁然体会。留意在心。于是执侍。作祖师的侍者。朝夕奉侍十五年。在这十五年当中。当然他的学问、道行一天比一天成熟。以后。他到南岳衡山弘扬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永嘉玄觉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负有盛名的。俗姓戴。永嘉(浙江温州)人。年轻时曾经修学三

广东佛教讲经交流法会

藏经论。于天台止观法门特别有研究。也有心得。以后因看《维摩经》开悟。一日。偶遇六祖的学生玄策。玄策常到处游玩。各地方修行有成就之人他都去拜访。玄策禅师听说永嘉有这么一位善知识。于是也到此地来拜访。拜访畅谈之后。觉得玄觉禅师的境界很正确。不但正确且还相当高。于是问他:「你得法的老师是谁?」玄觉禅师说:「我听方等经论听得很多。听过很多法师讲解。以后。我在《维摩经》中开悟佛法的心宗。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来为我做证明。」就是没有人来印证他的开悟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玄策说:「经论中讲。威音王佛以前。你说自己开悟的。能讲得通。威音王佛以后。说无师自悟的。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后。必须大彻大悟之人来为你做证明。证明你所悟的是真实不虚的。如此方可。永嘉大师非常谦虚。他说:「请你为我印证。可否?」玄策说:「我人微言轻。你何不到曹溪去礼拜六祖?曹溪。四方缁素云集。大众都在此处承受六祖的教学。你若想去。我可以陪你一道去。」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

  于是。玄觉就同玄策到曹溪参礼六祖。见面的时候。他表现的态度似乎有一点傲慢。「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六祖说:「一个修行人。必须具足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切都得循规蹈矩。你从哪里来的。怎么这么傲慢?」玄觉禅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两句是很具有警觉性的话。几个人能懂这个道理?如果大家能把这桩事情看重。修行一定会很踏实。六祖说:「你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大师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体」是讲体认自性。自性无生无死;「了」是讲一了百了。这个意思就是说。生死已经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迟与速?所以说了本无速。六祖为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一点都没错。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紧的是要明心见性。若不能明心见性。生死大事就没有法子「了」。说到明心见性。又谈何容易?所以。佛祖常说。若无净土法门。末法时期众生就谈不上成就。我们若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此处讲的了生死。境界就可以接近了。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这个时候。玄觉才礼拜六祖。拜完之后。他就要告辞。六祖说:「你回去得太快了。才说几句话就要走?」永嘉说:「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本就是本来。本来没有动。哪有迟与速?六祖说:「谁知非动?」这是一层一层在逼他。永嘉说:「仁者自生分别。」这话问得好。答得也好。六祖说:「你确实是得到无生之意。」无生之意就是无生法忍。他确实是证得无生法忍。永嘉回答说:「无生岂有意耶?」六祖说:「无意。谁当分别?」永嘉说:「分别亦非意。」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妙极了!如果用意识分别。这是凡夫。没有证道。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么?是真如本性。见性之后。分别即是无分别。分别与无分别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证入佛祖的境界。我们学佛。要紧的也是要趋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

  六祖大师听了非常开心。因为永嘉的境界与他一样高。大师说:「善哉」。好极了;「少留一宿」。六祖特别留他在曹溪住一晚。不要急着回去。永嘉禅师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去。在曹溪成为很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天就大彻大悟。以后回到永嘉弘法利生。着有《禅宗集》及《证道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jk/nr/0/350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jings/1161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